(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吴尚荣设计帮江雨祥夺回了欠条和输掉的钱这件事,令所有当天晚上的知情人刮目相看。
对此,江雨祥已经公开表示,不再干涉大女儿是否要与吴尚荣耍朋友的问题。并说,如果二人再大些后,确实要好,可以来他家当面提亲。
其实江雨祥当然清楚,吴尚荣帮他们家摆脱了尴尬的困境过后,恐怕自己的女儿已经非吴尚荣不嫁了。
加上二人天天在一起上课,又有了这件事的促进,肯定是要耍朋友的……
…………
教科书买回来后,吴尚荣和兰子姐第二天就开始给学生上课了。
吴尚荣上一世当了三十三年教师,对如何组织学生教学简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开学这天,他先把二年级的学生弄进教室坐好后,把语文第一课的生字写在黑板上,让江沁兰来带着学生认生字。
他又才去组织一年级的新生,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
等到文校长十一点过到学校来指导二人如何组织教学时,两个班的学生都在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的,一个班在上数学,一个班在学拼音。
文校长没有惊动二人,就在教室外面悄悄地听二人上课。
按文校长的认知,江沁兰应该更适合当老师。
但他听了二人十多分钟的课后,认为这个吴尚荣天生就适合当老师,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讲解过程,他都比江沁兰处理得更好,好比一个教学多年的老教师。
这下,他放心了。有这两个娃在吴家寨村小,基本教学有保障了。
下了课后,文校长与二人交谈了十多分钟,对二人开课第一天的工作表现表示满意,鼓励了他们几句就告辞回去了。
二人知道才开学,文校长工作忙,也没有刻意挽留,同时喊了声:“文叔慢走。”
第一周的教学工作很快结束,二人已经基本上适应了教师工作。
这时稻子全部黄了,各生产队的社员已经开始收割稻子了。
他们二人是老师,当然不用回去参加农忙。于是吴尚荣相约兰子姐星期天去背柴卖。
吴尚荣已经重生了二十多天,他发觉自己的力气好像又大些了。他想去试一下,自己究竟能背多少斤柴去镇上卖?
背柴卖,那时又叫背吊柴。大概是最初背来的柴要挂在吊秤上称重量而得名的。
二人头天就把砍柴刀磨快,把背架和打杵准备好。
凌晨四点半左右,吴尚荣的妈妈就起来给儿子煮好了早饭,并用灰面给他烙了七八个烙饼当午餐。
知子莫若母。他知道儿子要约兰子一同去的,便准备了双份的烙饼。
五点半,吴尚荣就起来吃了饭,把烙饼袋子放在背架上系好,坐在家里等兰子姐。
牛池镇吴家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村子,它夹在两条深沟的中间,全村南北狭长,东西比较窄。
南北大约有七八里长,东西只有一到三里宽不等。
村子的南端是悬崖,北端是一壁断裂的岩石。
因此,要进出吴家寨村,必须经过东西面的两座木板桥。西面的板桥叫西板桥通到镇上。东面的板桥是东板桥通向深山老林。
全村三个生产队,最北端的是一队。吴尚荣家所在的二生产队在中间,江沁兰家在南边的三生产队。
两座板桥都在二生产队境内,所以上下两个生产队的人,要进出吴家寨,都必须经过二生产队的地盘。
吴尚荣在家里坐了十来分钟,江沁兰就到了。
江沁是用手轻轻地推开了门,向吴尚荣招了招手。他背上准备好了的物件,把胶鞋换成了草鞋就跟着兰子姐出发了。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吴尚荣家在村子的西边,要经过东板桥上老林,就要横穿整个村子。
二人轻手轻脚地穿过村子后,跨过东板桥,往深山老林奔去。
青一色的上坡路,二人背着背架,微微弯着腰,不停地向山上爬去。
从小就在山上走惯了的,二人不停地走着,还不时说些笑话。一阵阵欢声笑语传向远方,二人丝毫没有劳累的感觉。
如果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吴尚荣愿永远陪着兰子姐这样走下去……
二人同时入小学和初中,在一张凳子上同坐了七年,对方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彼此都非常清楚。
两个人都是班上的优生,兰子姐是班长,他是学习委员。
所以,两个人都非常讨老师喜欢,他们称二人是班上的金童玉女。
江沁兰比吴尚荣大了将近两岁,从小无论是个头还是力气,都比吴尚荣大。
上学的路上,大人不在时,总是兰子姐照顾他。
过沟上坎是兰子姐牵着他,背不起书包了,是兰子姐接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下了雨没带伞时,更是兰子姐脱了外套罩在他的头上,而她自己经常淋了个透心凉……
难怪嫂子们总是打趣他:“尚荣兄弟,你怎么没得点男子汉的气派,总是要女朋友照顾。”
过去,无论大人孩子见他俩在一起,总是拿他俩订娃娃亲的事说笑,但他俩好像习以为常,上学和放学还是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感觉到难为情。
但自从初中毕业后,两人就很少在一起了。
现在二人又走在了一起,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学生阶段。只是二人如今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吴家寨到砍柴的深山老林,大约有十二三里路,也就是一小时多一点的脚程。
到了旺泉井,二人用背架上的空瓶打了点水来喝。然后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旺泉井的水,清凉甘甜,比后世的纯净水好喝多了。
二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位道士云游到这里,喝了这里的水后,说这是一道难得的灵泉,喝了对人是很有好处的。
当时牛池镇上正在建酒厂,便决定用马匹专门驼水去煮了第一锅酒,酒一出来后,请来的品酒师傅一尝,连称“好酒、好酒。这味道,已经超过全县所有酒厂的酒了。”
但镇上离这里十多里路,每天用马驼水来煮酒不现实,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产量拿不上来。
后来就改成用百分之十的旺泉井水,百分之九十的一般井水来煮酒。
煮出来的酒虽不及第一锅的味道好,比起其它酒厂的酒的味道又好了许多。
所以,后来核定价格时,该厂的五十七度白酒定的零售价是一元钱一斤,其他酒厂的是八角五分一斤。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对此,江雨祥已经公开表示,不再干涉大女儿是否要与吴尚荣耍朋友的问题。并说,如果二人再大些后,确实要好,可以来他家当面提亲。
其实江雨祥当然清楚,吴尚荣帮他们家摆脱了尴尬的困境过后,恐怕自己的女儿已经非吴尚荣不嫁了。
加上二人天天在一起上课,又有了这件事的促进,肯定是要耍朋友的……
…………
教科书买回来后,吴尚荣和兰子姐第二天就开始给学生上课了。
吴尚荣上一世当了三十三年教师,对如何组织学生教学简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开学这天,他先把二年级的学生弄进教室坐好后,把语文第一课的生字写在黑板上,让江沁兰来带着学生认生字。
他又才去组织一年级的新生,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
等到文校长十一点过到学校来指导二人如何组织教学时,两个班的学生都在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的,一个班在上数学,一个班在学拼音。
文校长没有惊动二人,就在教室外面悄悄地听二人上课。
按文校长的认知,江沁兰应该更适合当老师。
但他听了二人十多分钟的课后,认为这个吴尚荣天生就适合当老师,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讲解过程,他都比江沁兰处理得更好,好比一个教学多年的老教师。
这下,他放心了。有这两个娃在吴家寨村小,基本教学有保障了。
下了课后,文校长与二人交谈了十多分钟,对二人开课第一天的工作表现表示满意,鼓励了他们几句就告辞回去了。
二人知道才开学,文校长工作忙,也没有刻意挽留,同时喊了声:“文叔慢走。”
第一周的教学工作很快结束,二人已经基本上适应了教师工作。
这时稻子全部黄了,各生产队的社员已经开始收割稻子了。
他们二人是老师,当然不用回去参加农忙。于是吴尚荣相约兰子姐星期天去背柴卖。
吴尚荣已经重生了二十多天,他发觉自己的力气好像又大些了。他想去试一下,自己究竟能背多少斤柴去镇上卖?
背柴卖,那时又叫背吊柴。大概是最初背来的柴要挂在吊秤上称重量而得名的。
二人头天就把砍柴刀磨快,把背架和打杵准备好。
凌晨四点半左右,吴尚荣的妈妈就起来给儿子煮好了早饭,并用灰面给他烙了七八个烙饼当午餐。
知子莫若母。他知道儿子要约兰子一同去的,便准备了双份的烙饼。
五点半,吴尚荣就起来吃了饭,把烙饼袋子放在背架上系好,坐在家里等兰子姐。
牛池镇吴家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村子,它夹在两条深沟的中间,全村南北狭长,东西比较窄。
南北大约有七八里长,东西只有一到三里宽不等。
村子的南端是悬崖,北端是一壁断裂的岩石。
因此,要进出吴家寨村,必须经过东西面的两座木板桥。西面的板桥叫西板桥通到镇上。东面的板桥是东板桥通向深山老林。
全村三个生产队,最北端的是一队。吴尚荣家所在的二生产队在中间,江沁兰家在南边的三生产队。
两座板桥都在二生产队境内,所以上下两个生产队的人,要进出吴家寨,都必须经过二生产队的地盘。
吴尚荣在家里坐了十来分钟,江沁兰就到了。
江沁是用手轻轻地推开了门,向吴尚荣招了招手。他背上准备好了的物件,把胶鞋换成了草鞋就跟着兰子姐出发了。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吴尚荣家在村子的西边,要经过东板桥上老林,就要横穿整个村子。
二人轻手轻脚地穿过村子后,跨过东板桥,往深山老林奔去。
青一色的上坡路,二人背着背架,微微弯着腰,不停地向山上爬去。
从小就在山上走惯了的,二人不停地走着,还不时说些笑话。一阵阵欢声笑语传向远方,二人丝毫没有劳累的感觉。
如果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吴尚荣愿永远陪着兰子姐这样走下去……
二人同时入小学和初中,在一张凳子上同坐了七年,对方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彼此都非常清楚。
两个人都是班上的优生,兰子姐是班长,他是学习委员。
所以,两个人都非常讨老师喜欢,他们称二人是班上的金童玉女。
江沁兰比吴尚荣大了将近两岁,从小无论是个头还是力气,都比吴尚荣大。
上学的路上,大人不在时,总是兰子姐照顾他。
过沟上坎是兰子姐牵着他,背不起书包了,是兰子姐接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下了雨没带伞时,更是兰子姐脱了外套罩在他的头上,而她自己经常淋了个透心凉……
难怪嫂子们总是打趣他:“尚荣兄弟,你怎么没得点男子汉的气派,总是要女朋友照顾。”
过去,无论大人孩子见他俩在一起,总是拿他俩订娃娃亲的事说笑,但他俩好像习以为常,上学和放学还是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感觉到难为情。
但自从初中毕业后,两人就很少在一起了。
现在二人又走在了一起,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学生阶段。只是二人如今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吴家寨到砍柴的深山老林,大约有十二三里路,也就是一小时多一点的脚程。
到了旺泉井,二人用背架上的空瓶打了点水来喝。然后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旺泉井的水,清凉甘甜,比后世的纯净水好喝多了。
二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位道士云游到这里,喝了这里的水后,说这是一道难得的灵泉,喝了对人是很有好处的。
当时牛池镇上正在建酒厂,便决定用马匹专门驼水去煮了第一锅酒,酒一出来后,请来的品酒师傅一尝,连称“好酒、好酒。这味道,已经超过全县所有酒厂的酒了。”
但镇上离这里十多里路,每天用马驼水来煮酒不现实,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产量拿不上来。
后来就改成用百分之十的旺泉井水,百分之九十的一般井水来煮酒。
煮出来的酒虽不及第一锅的味道好,比起其它酒厂的酒的味道又好了许多。
所以,后来核定价格时,该厂的五十七度白酒定的零售价是一元钱一斤,其他酒厂的是八角五分一斤。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