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黄道周闻言,也是有些不解。
他不明白,一个连经筵都不召开的皇帝,怎么突然对《永乐大典》感兴趣了?
虽是不明所以,但他还是说道:“启奏陛下,这《永乐大典》一共有三套,第一套就是当年成祖皇帝在的是时候,由春雨先生,以及道衍大师等人一起编纂的原本。”
“第二套也是在成祖皇帝时期,由当时的翰林院负责誊抄的正本。”
“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南京的皇宫失火,原稿被烧了,《永乐大典》就剩京城皇宫里的一套正本。”
“世宗皇帝担心正本再出什么闪失,又命翰林院誊抄了副本。”
黄道周说完之后,用奇怪的眼神看向了朱由检问道:“陛下,这副本原本是放在皇史宬,后来又放到了翰林院,以供翰林们查询。”
朱由检自然知道他的眼神是什么意思,但是他能告诉黄道周他是穿越来的,对这些事不是很清楚吗?
只能轻咳一声,接着问道:“那正本呢?朕在宫里怎么没见过?”
这下黄道周更奇怪了。
有些不解的说道:“陛下,世宗皇帝当年命人誊抄副本的时候,就说过了,要‘贮之他所,以备不虞’,所以正本不是放在宫里的。”
朱由检这下子真的有些尴尬了。
直接说道:“世宗皇帝在的时候,朕的皇考都还没出生呢,你别卖关子,就直接告诉朕,正本现在在哪里?”
“回陛下,正本就在武当山,由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亲在带人送到了武当山。(这不是真的)”
“武当山?没有陪葬永陵?”
朱由检有些怀疑了,后世不是都说《永乐大典》的正本,被嘉靖给带到了坟墓里吗?
“陛下,世宗皇帝大行的时候,副本还没有抄录完成,正本怎么会陪葬呢?”
朱由检暗暗点头。
果然,后世的说法都靠不住,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知道这些隐秘。
“那正本现在在武当山何处?”
“陛下,这个臣就不知道了,或许锦衣卫那边会有记录。”
“副本和正本是一样的吗?誊录的时候,可有错漏,保存时候,可有缺失?”
“回陛下!世宗皇帝在命人抄录的时候,就有严旨,务必和正本一模一样,但又错漏,就要重抄,副本和正本绝对是一样的,这一点,臣可以保证。”
“好!黄卿,那你回去之后,就把这个副本,给朕翻印个十套八套的,朕要看看。”
听到朱由检的话,黄道周的脸都绿了。
这皇帝果然是不学无术。
“陛下,这《永乐大典》足足有近四万万字,刊印的话实在是靡费太过巨大了。”
“这件事,朕会让科学院协助你们,所需钱粮,朕出了!”
“臣谢陛下!”
看着突然激动起来的黄道周,朱由检有些疑惑了。
他是不知道《永乐大典》,在这个时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整部书几乎包含了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的著作,学说。
可以说华夏族几千年的文明,就在这部书里了。
话都说到这里了,朱由检心想,反正现在自己手里有钱,何不再把永乐大典修缮一番呢?
把大明这两百多年的积累,再重新整合一下。
不说别的,王阳明的心学,郑和留下那些航海资料,李时珍他们这些医者留下的医学资料。
还有那些天文、地里、数术、农业等等这些东西,在大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东西,就应该著书立说,传之后世。
同时,也要给大明的这些文人们,找点事干。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黄道周说道:“黄卿,朕这里有一桩机缘,你要吗?”
“臣请陛下吩咐!”
“现存的《永乐大典》要尽快的刊印出来,另外,由你和徐光启徐卿,牵个头,组织人手,在《永乐大典》的基础上,再将这两百余年的所有书籍、学说,整理一下,编入大典。”
听完朱由检的话,黄道周的身体都颤抖起来。
著书立说,尤其是修建这种旷世奇书,对文人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臣……臣必不负陛下所托!臣一定肝脑涂地!”
“行了,起来吧,朕丑话说在头里,这部《永乐大典》一定会流传千古,朕不希望成为某些人宣扬自己学说的工具,明白吗?”
“对于任何学说,一定要客观!客观!客观!”
朱由检说到后边的时候,面色已经是极为的严肃了。
黄道周也明白皇帝的意思,郑重的保证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做到不偏不倚!”
“嗯,让徐光启和宋应星和你一起,另外那些是林中的人,你也要仔细的筛选,辨别,这是一件千秋万代的伟业,卿要谨记!”
“臣明白了!”
“好,朕会让内府给翰林院拨付钱粮,卿且退下吧。”
“臣告退!”
朱由检现在有些体会到永乐大帝当时的心境了。
文治武功,朕都要!
很快,宋应星和徐光启两人,也接到了朱由检的旨意。
两人也是万分激动,在接到旨意之后。
二人联袂入宫,向朱由检谢恩。
后者又是郑重的交代道:“两位卿家,你们在编纂的时候,要注意,有些最尖端的技艺,是不能传播出去的,知道吗?”
二人心里也是一凛,忙是应道:“臣遵旨!”
“书成之后,朕会亲自过目,审核,尤其是你们两人负责部分,像是天文、地里、自然科学等等。”
“臣遵旨!”
黄道周回到翰林院,宣读了朱由检的旨意之后,整个翰林院都沸腾了起来。
翰林院实际上就是皇帝秘书机构,负责接受皇帝的咨询,起草诏令,负责一些文书的往来,也是朝廷储才的地方。
甚至一度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
但是,自从朱由检登基一来。
大明的翰林们,就剩每日看书或者是起草诏书这些事了。
就连经筵都从来没有召开过。
现在竟然直接接了一个大活,怎么不让他们激动呢?
黄道周也是广发英雄帖。
士林中的许多人,都接到了黄道周的邀请。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他不明白,一个连经筵都不召开的皇帝,怎么突然对《永乐大典》感兴趣了?
虽是不明所以,但他还是说道:“启奏陛下,这《永乐大典》一共有三套,第一套就是当年成祖皇帝在的是时候,由春雨先生,以及道衍大师等人一起编纂的原本。”
“第二套也是在成祖皇帝时期,由当时的翰林院负责誊抄的正本。”
“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南京的皇宫失火,原稿被烧了,《永乐大典》就剩京城皇宫里的一套正本。”
“世宗皇帝担心正本再出什么闪失,又命翰林院誊抄了副本。”
黄道周说完之后,用奇怪的眼神看向了朱由检问道:“陛下,这副本原本是放在皇史宬,后来又放到了翰林院,以供翰林们查询。”
朱由检自然知道他的眼神是什么意思,但是他能告诉黄道周他是穿越来的,对这些事不是很清楚吗?
只能轻咳一声,接着问道:“那正本呢?朕在宫里怎么没见过?”
这下黄道周更奇怪了。
有些不解的说道:“陛下,世宗皇帝当年命人誊抄副本的时候,就说过了,要‘贮之他所,以备不虞’,所以正本不是放在宫里的。”
朱由检这下子真的有些尴尬了。
直接说道:“世宗皇帝在的时候,朕的皇考都还没出生呢,你别卖关子,就直接告诉朕,正本现在在哪里?”
“回陛下,正本就在武当山,由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亲在带人送到了武当山。(这不是真的)”
“武当山?没有陪葬永陵?”
朱由检有些怀疑了,后世不是都说《永乐大典》的正本,被嘉靖给带到了坟墓里吗?
“陛下,世宗皇帝大行的时候,副本还没有抄录完成,正本怎么会陪葬呢?”
朱由检暗暗点头。
果然,后世的说法都靠不住,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知道这些隐秘。
“那正本现在在武当山何处?”
“陛下,这个臣就不知道了,或许锦衣卫那边会有记录。”
“副本和正本是一样的吗?誊录的时候,可有错漏,保存时候,可有缺失?”
“回陛下!世宗皇帝在命人抄录的时候,就有严旨,务必和正本一模一样,但又错漏,就要重抄,副本和正本绝对是一样的,这一点,臣可以保证。”
“好!黄卿,那你回去之后,就把这个副本,给朕翻印个十套八套的,朕要看看。”
听到朱由检的话,黄道周的脸都绿了。
这皇帝果然是不学无术。
“陛下,这《永乐大典》足足有近四万万字,刊印的话实在是靡费太过巨大了。”
“这件事,朕会让科学院协助你们,所需钱粮,朕出了!”
“臣谢陛下!”
看着突然激动起来的黄道周,朱由检有些疑惑了。
他是不知道《永乐大典》,在这个时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整部书几乎包含了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的著作,学说。
可以说华夏族几千年的文明,就在这部书里了。
话都说到这里了,朱由检心想,反正现在自己手里有钱,何不再把永乐大典修缮一番呢?
把大明这两百多年的积累,再重新整合一下。
不说别的,王阳明的心学,郑和留下那些航海资料,李时珍他们这些医者留下的医学资料。
还有那些天文、地里、数术、农业等等这些东西,在大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东西,就应该著书立说,传之后世。
同时,也要给大明的这些文人们,找点事干。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黄道周说道:“黄卿,朕这里有一桩机缘,你要吗?”
“臣请陛下吩咐!”
“现存的《永乐大典》要尽快的刊印出来,另外,由你和徐光启徐卿,牵个头,组织人手,在《永乐大典》的基础上,再将这两百余年的所有书籍、学说,整理一下,编入大典。”
听完朱由检的话,黄道周的身体都颤抖起来。
著书立说,尤其是修建这种旷世奇书,对文人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臣……臣必不负陛下所托!臣一定肝脑涂地!”
“行了,起来吧,朕丑话说在头里,这部《永乐大典》一定会流传千古,朕不希望成为某些人宣扬自己学说的工具,明白吗?”
“对于任何学说,一定要客观!客观!客观!”
朱由检说到后边的时候,面色已经是极为的严肃了。
黄道周也明白皇帝的意思,郑重的保证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做到不偏不倚!”
“嗯,让徐光启和宋应星和你一起,另外那些是林中的人,你也要仔细的筛选,辨别,这是一件千秋万代的伟业,卿要谨记!”
“臣明白了!”
“好,朕会让内府给翰林院拨付钱粮,卿且退下吧。”
“臣告退!”
朱由检现在有些体会到永乐大帝当时的心境了。
文治武功,朕都要!
很快,宋应星和徐光启两人,也接到了朱由检的旨意。
两人也是万分激动,在接到旨意之后。
二人联袂入宫,向朱由检谢恩。
后者又是郑重的交代道:“两位卿家,你们在编纂的时候,要注意,有些最尖端的技艺,是不能传播出去的,知道吗?”
二人心里也是一凛,忙是应道:“臣遵旨!”
“书成之后,朕会亲自过目,审核,尤其是你们两人负责部分,像是天文、地里、自然科学等等。”
“臣遵旨!”
黄道周回到翰林院,宣读了朱由检的旨意之后,整个翰林院都沸腾了起来。
翰林院实际上就是皇帝秘书机构,负责接受皇帝的咨询,起草诏令,负责一些文书的往来,也是朝廷储才的地方。
甚至一度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
但是,自从朱由检登基一来。
大明的翰林们,就剩每日看书或者是起草诏书这些事了。
就连经筵都从来没有召开过。
现在竟然直接接了一个大活,怎么不让他们激动呢?
黄道周也是广发英雄帖。
士林中的许多人,都接到了黄道周的邀请。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