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君臣几人确定了移民实边的政策之后,朱由检继续说道:“此次北伐,我大明已经初步达成了战前的战略规划,剩下来的,就是要彻底的将奴儿干都司纳入大明的治下。”
“吏部现在就要行动起来,选拔一大批的官员,去那里进行治理。”
“皇上,奴儿干都司,是要和内地一样,设置三司吗?”
温体仁问道。
“是的,不只是奴儿干都司,以后我大明所有的领土,都要实际统治,而不是像以往,采用羁縻政策。”
听到他的话,吏部尚书房壮丽开始发愁了。
“皇上,这奴儿干都司终究是地广人稀,派遣官员的话,是不是有些……?”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朱由检打断道:“朕知道你的意思,基层的官吏,真可以让军中的将士就地退出军籍,成为当地的官吏,但布政使,县令之类的,都需要吏部去选拔。”
“此次恩科,那些进士,朕看都可以安排到那些偏远之地去,五年之后,看看他们的政绩,再决定是否升迁。”
“不止如此,以后没有在偏远之地任过职的,不得入阁,不得进入军机处。”
他的这话一说完,殿内的众人一片哗然。
要是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现在大明内阁和军机处的人,恐怕得有一大半都要被请出去了。
朱由检没有理会这些人的惊讶,接着说道:“对于这些在边疆为官之人的官俸,养廉银,养老银之类的,户部和吏部可以商议,酌情给予抬高。”
这是朱由检向后世学的,后世某些地方的官员,他们的官俸是要比内地同级别官员要高的。
不能让人家去艰苦的地方做官,还拿着一样的工资不是。
他的话说完之后,礼部的周延儒出来说道:“皇上,崇祯二年的恩科已经结束好几个月了,这殿试一直没有进行,不知陛下打算什么时候举行殿试?”
闻言,朱由检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怎么个意思?
朕不在京,你们这些大臣,就连一场科举都不能进行了?
“皇上,周大人,此时还是稍后再议吧吗,现在还是先商议一下关于北方的战事。”
听到温体仁这么说,朱由检就知道了,这里面一定是有什么事。
想到这里,朱由检将长杆放下,对温体仁说道:“北方的事,也就这样了,可以明日再议,先说说科举的事。”
“陛下,臣要弹劾工部尚书,徐光启,此次科举,徐大人有舞弊之嫌。”
周延儒愤怒的说道。
听到他这么说,在场的众人,皆是露出了一缕苦笑。
朱由检转头看向了王承恩。
科举舞弊?
徐光启?
不可能吧?
真要有这么大事发生,为什么东厂没有秉奏?
王承恩走到朱由检的身边,轻声说了起来。
随着前者的介绍,朱由检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次恩科,一些平日里享有盛名的学子,大部分落榜,相反,倒是一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在此次的恩科中大放异彩。
究其原因,就是这次的科举,和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
按照大明一直以来的传统,科举第一场考两道四书的义理,及一道本经的义理;第二场考一道议论,第三场考一道时务策。
后世,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知道,明朝科举内容就是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是由明朝独创的。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通过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要是能够治国,那还真是奇了怪了。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的大部分地方官,都要带幕僚和师爷的原因。
只是因为这样选出来的官员,他们只会读书,不会做官治民。
所以,在确定由徐光启担任主考之后,朱由检就和其说过,要加大对策论和实务的重视程度。
对于八股文,只要能过得去就行。
后者也是按照朱由检的意思,直接在此次的恩科中,取士的时候,就是按照策论和实务来决定的。
这样一来,那些终日里埋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自然就被许多不善八股的人,给比了下去。
所以,在科举的结果出来之后,那些人自然也闹了起来。
当时,这件事更是惊动了内阁的诸臣。
就连徐久爵都调动里京营的将士,上街巡防,防止那些举子闹事。
最后,还是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出面将那些人暂时安抚下来,说是等皇帝回京之后,再来裁决。
听完王承恩的话,朱由检对在场的所有人问道:“诸卿,你们下现在都是我大明的肱骨,朕今日问你们一个问题。”
“请陛下之言,臣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朕问你们,你们做官之后,尤其是进入朝廷中枢之后,八股对你们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吗?”
听完朱由检的问题,所有人都沉默了。
只有以徐久爵为首的,那些五军都督府的人站在那里,幸灾乐祸的看着那些文官。
尤其是徐久爵这个东西,直接没忍住笑了出来。
朱由检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后者忙是低下了头。
见他们都说话,朱由检直接点名道:“朱弘林,这里你是最后一个参加科举的,你先说说。”
朱弘林闻言,一咬牙说道:“陛下,臣……臣自从科举之后,一直没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不知……不知从何说起。”
朱由检冷哼一声道:“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
后者忙是跪倒道:“陛下,臣不敢!”
不只是朱弘林,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都不愿意将这件事拿到明面上来。
因为一旦说了实话,那就意味着,大明用了两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要进行改革。
可是一旦改革的话,天下的读书人怎么办?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吏部现在就要行动起来,选拔一大批的官员,去那里进行治理。”
“皇上,奴儿干都司,是要和内地一样,设置三司吗?”
温体仁问道。
“是的,不只是奴儿干都司,以后我大明所有的领土,都要实际统治,而不是像以往,采用羁縻政策。”
听到他的话,吏部尚书房壮丽开始发愁了。
“皇上,这奴儿干都司终究是地广人稀,派遣官员的话,是不是有些……?”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朱由检打断道:“朕知道你的意思,基层的官吏,真可以让军中的将士就地退出军籍,成为当地的官吏,但布政使,县令之类的,都需要吏部去选拔。”
“此次恩科,那些进士,朕看都可以安排到那些偏远之地去,五年之后,看看他们的政绩,再决定是否升迁。”
“不止如此,以后没有在偏远之地任过职的,不得入阁,不得进入军机处。”
他的这话一说完,殿内的众人一片哗然。
要是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现在大明内阁和军机处的人,恐怕得有一大半都要被请出去了。
朱由检没有理会这些人的惊讶,接着说道:“对于这些在边疆为官之人的官俸,养廉银,养老银之类的,户部和吏部可以商议,酌情给予抬高。”
这是朱由检向后世学的,后世某些地方的官员,他们的官俸是要比内地同级别官员要高的。
不能让人家去艰苦的地方做官,还拿着一样的工资不是。
他的话说完之后,礼部的周延儒出来说道:“皇上,崇祯二年的恩科已经结束好几个月了,这殿试一直没有进行,不知陛下打算什么时候举行殿试?”
闻言,朱由检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怎么个意思?
朕不在京,你们这些大臣,就连一场科举都不能进行了?
“皇上,周大人,此时还是稍后再议吧吗,现在还是先商议一下关于北方的战事。”
听到温体仁这么说,朱由检就知道了,这里面一定是有什么事。
想到这里,朱由检将长杆放下,对温体仁说道:“北方的事,也就这样了,可以明日再议,先说说科举的事。”
“陛下,臣要弹劾工部尚书,徐光启,此次科举,徐大人有舞弊之嫌。”
周延儒愤怒的说道。
听到他这么说,在场的众人,皆是露出了一缕苦笑。
朱由检转头看向了王承恩。
科举舞弊?
徐光启?
不可能吧?
真要有这么大事发生,为什么东厂没有秉奏?
王承恩走到朱由检的身边,轻声说了起来。
随着前者的介绍,朱由检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次恩科,一些平日里享有盛名的学子,大部分落榜,相反,倒是一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在此次的恩科中大放异彩。
究其原因,就是这次的科举,和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
按照大明一直以来的传统,科举第一场考两道四书的义理,及一道本经的义理;第二场考一道议论,第三场考一道时务策。
后世,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知道,明朝科举内容就是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是由明朝独创的。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通过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要是能够治国,那还真是奇了怪了。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的大部分地方官,都要带幕僚和师爷的原因。
只是因为这样选出来的官员,他们只会读书,不会做官治民。
所以,在确定由徐光启担任主考之后,朱由检就和其说过,要加大对策论和实务的重视程度。
对于八股文,只要能过得去就行。
后者也是按照朱由检的意思,直接在此次的恩科中,取士的时候,就是按照策论和实务来决定的。
这样一来,那些终日里埋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自然就被许多不善八股的人,给比了下去。
所以,在科举的结果出来之后,那些人自然也闹了起来。
当时,这件事更是惊动了内阁的诸臣。
就连徐久爵都调动里京营的将士,上街巡防,防止那些举子闹事。
最后,还是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出面将那些人暂时安抚下来,说是等皇帝回京之后,再来裁决。
听完王承恩的话,朱由检对在场的所有人问道:“诸卿,你们下现在都是我大明的肱骨,朕今日问你们一个问题。”
“请陛下之言,臣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朕问你们,你们做官之后,尤其是进入朝廷中枢之后,八股对你们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吗?”
听完朱由检的问题,所有人都沉默了。
只有以徐久爵为首的,那些五军都督府的人站在那里,幸灾乐祸的看着那些文官。
尤其是徐久爵这个东西,直接没忍住笑了出来。
朱由检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后者忙是低下了头。
见他们都说话,朱由检直接点名道:“朱弘林,这里你是最后一个参加科举的,你先说说。”
朱弘林闻言,一咬牙说道:“陛下,臣……臣自从科举之后,一直没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不知……不知从何说起。”
朱由检冷哼一声道:“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
后者忙是跪倒道:“陛下,臣不敢!”
不只是朱弘林,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都不愿意将这件事拿到明面上来。
因为一旦说了实话,那就意味着,大明用了两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要进行改革。
可是一旦改革的话,天下的读书人怎么办?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