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书接上回——
刘志驾崩后,太后窦妙临朝摄政,策立刘宏为帝。后来窦太后之父窦武因谋杀宦官被诛,窦太后被迁往南宫,刘宏亲政成为了东汉的第十二位皇帝。
刘宏是刘炟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因父亲、解渎亭侯刘苌早逝,故刘宏世袭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为董氏(董太后)。
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刘宏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刘宏初登大宝,皇城内外风云际会,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气悄然弥漫。
而皇太后窦妙,身着华服,端坐于金銮殿上,目光如炬,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她身旁,陈蕃与窦武并肩而立,随着一声令下,大殿之内气氛骤然紧张,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宦官苏康、管霸,这两个昔日权倾朝野、祸乱朝纲的奸佞之徒,被押解至殿前,他们的面容苍白而绝望,眼中闪烁着对即将到来的命运的恐惧。
窦太后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有力,宣布了对二人的处决令,瞬间,大殿内外一片哗然,随后是长久的沉默,紧接着是压抑不住的欢呼声,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为这一正义之举而颤抖。
“天地清明,人鬼欢喜。”
百姓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无不洋溢着久违的喜悦与安宁。
而窦太后,深知此番作为背后离不开陈蕃的鼎力支持,遂颁布旨意,正式委任陈蕃为辅政大臣,与父亲窦武并肩作战,共谋汉室中兴之大计。
二人不负众望,即刻着手广开才路,遍寻天下英才。
一时间,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一众在党锢之祸中饱受摧残的士人,纷纷被召回京城,他们的到来,如同春风化雨,为死气沉沉的朝廷注入了勃勃生机。
朝堂之上,辩论之声此起彼伏,每一场辩论都充满了智慧与激情的碰撞,仿佛每一句话语都能激起历史的涟漪。
士人们或慷慨陈词,或引经据典,誓要扫除一切阻碍,重振汉室雄风。
而窦太后、陈蕃与窦武,则如同这艘巨轮上的舵手,引领着它穿越重重迷雾,向着光明的未来破浪前行,天下之士,无不想望太平。
刘宏即位由太后窦妙摄政,窦妙身着繁复华丽的太后服饰,端坐于龙椅之侧,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冷漠。
窦妙身旁,几位女尚书身着特制的官服,虽面容清秀,却难掩那股因权势而生的锋芒毕露,她们低声交谈,似乎在密谋着什么,偶尔抬头望向陈蕃,眼中满是挑衅。
陈蕃,这位历经风霜、刚正不阿的太傅,身着素净朝服,立于群臣之首,面容严峻如铁。他深知,今日之举,关乎社稷安危,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响彻整个大殿:“太后!宦官干政,乃亡国之兆;女尚书设立,更是违背祖制,扰乱朝纲!臣恳请太后,即刻诛杀朝中所有宦官,罢黜女尚书之职,以正视听,安天下之心!”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哗然。群臣或低头不语,或面面相觑,皆知此事非同小可。窦妙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如刀般射向陈蕃,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太傅此言差矣,宦官与女尚书皆是哀家之臂膀,助哀家处理国事,何来扰乱朝纲之说?陈太傅莫非是忘了,哀家才是这大汉朝的实际掌舵人?”
窦武在一旁,见状不妙,急忙上前一步,欲要缓和气氛:“太后息怒,陈太傅也是心系社稷,一时情急。但臣以为,朝中之事,当以和为贵,何必急于一时?”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妥协,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
然而,陈蕃并未退缩,他直视窦妙的双眼,眼中闪烁着坚定与不屈:“太后!宦官之祸,古已有之,不可不防!女尚书之设,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将引起天下大乱!臣身为太傅,岂能坐视不理?今日,臣便是拼得一身剐,也要为这大汉朝的将来,讨一个公道!”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死寂,窦妙的脸色阴晴不定……
建宁元年,八月,
侍中刘瑜,夜色深沉时分,独坐书房,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与坚毅的脸庞。窗外风声呼啸,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助威。他提笔蘸墨,每一笔都重若千钧,字字句句,皆是对太后窦妙深沉的忧虑与迫切的劝谏。
信中,他以星辰异象为引,言辞恳切而又不失锋利:“星辰错缪,天象示警,非但自然之异,更是社稷之危。望太后以大局为重,速速关闭宫门,隔绝奸佞,以安朝纲。”
信毕,刘瑜密封其函,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决绝。随即,他秘密派遣心腹快马加鞭,分别将密信送至窦武与陈蕃之手。
夜色中,马蹄声急,如同急促的鼓点,敲响了变革的前奏。
窦武与陈蕃,两位朝中重臣,接信后相视一眼,无需多言,彼此眼中已满是决绝与默契。他们深知,此举一旦迈出,便无回头之路。
窦武当即召集亲信,密谋大计,气氛凝重而紧张,每个人的呼吸都似乎能听见。
最终,他们决定孤注一掷,私自任命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三位忠良之士,一夜之间被赋予了扭转乾坤的重任。
与此同时,窦武亲自起草奏章,直指黄门令(宦官的总管)魏彪之弊,言辞犀利,直指其祸乱朝纲之罪。
奏章呈上,太后窦妙虽心有不甘,但在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之中,也不得不忍痛割爱,革除了魏彪的官职。
窦武趁机推荐了自己亲信小黄门山冰接任,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朝堂之上埋下了另一枚关键的棋子。
山冰上任后,立即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连夜起草奏章,直指长乐尚书郑飒(在窦妙所居长乐宫当差的宦官)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之罪,请求太后批准将其逮捕。
随着山冰的一声令下,禁军如狼似虎般涌入长乐宫,将郑飒从梦中惊醒,五花大绑,押解至阴森可怖的北寺狱。
陈蕃对窦武说:“此曹(指郑飒)就该直接杀掉,何须拷问!”窦武不听,让黄门令山冰与尹勋、侍御史祝瑨一同拷打盘问宦官郑飒,郑飒供出了曹节、王甫等宦官。
黄门令山冰与尹勋当即上奏逮捕曹节、王甫等人,并让刘瑜内奏太后。
一路上,郑飒的哀嚎与求饶声,与夜风中的呜咽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京城。
这一夜,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却又隐隐透着一种期待。
同年九月,窦武离开皇宫,回到大将军府。
相关人员把窦武的奏疏送往窦妙所居的长乐宫,长乐五官史朱瑀看到窦武的奏疏后,大骂道:“不守规矩的宦官自然可以诛杀,但我们这些无辜的宦官有什么罪,竟然都要遭受灭族之灾!”继而高呼道:“陈蕃与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
于是朱瑀在夜里与王甫、曹节等十七个关系好的宦官结盟,投靠刘宏,请刘宏到德阳前殿。
刘宏拔剑踊跃,在乳母赵娆的保卫下,取出棨信,关闭各个宫门,用刀剑威胁尚书台的官属制作诏板,拜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逮捕窦武任命的黄门令山冰。
山冰怀疑,不肯奉诏,王甫便格杀山冰,放出郑飒,带兵劫持太后窦妙,夺取玉玺,并让郑飒等人传旨逮捕窦武。
然而窦武抗旨,不肯奉诏,骑马到步兵营,与侄子步兵校尉窦绍共同射杀了前来传旨的宦官,继而召集北军五校数千人驻扎洛阳都亭,下令说:“黄门常侍造反,尽力者封侯重赏!”
陈蕃得知后,率领属官拔刀攻破承明门,来到尚书台,高呼:“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叛逆,何云窦氏不道!”
王甫从尚书台出来与陈蕃相遇,说:“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有何功劳,兄弟父子并封三侯!又设乐饮宴,多取掖廷宫人,数日之间,聚财巨万,这样的大臣难道不是不道吗?您身为宰辅,与他结党,又何必贼喊捉贼!”
王甫便让剑士逮捕陈蕃,押送北寺狱诛杀。
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被窦妙征回京师洛阳,不知内情,听信宦官曹节之言,以为窦武造反,便率兵协助王甫讨伐窦武。
而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
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其家属被流放到日南郡。
建宁二年,刘宏封拥卫有功的乳母赵娆为平氏君,从此赵娆“贵重天下,赀藏侔于天府,两子受封,兄弟典郡”,荣宠擅恣,骄奢淫逸。
郎中谢弼认为“功臣久外,未蒙爵秩,阿母宠私,乃享大封”,于是上书劝刘宏“宜急斥黜”,结果被刘宏贬为广陵府丞。
刘宏又升迁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升迁中常侍。
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皆为列侯,十一人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丧气”。
建宁二年,三月,刘宏尊生母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同时,北境多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这时候滇零建立的先零王朝对东汉在次发起了进攻。
刘宏在卢植等人建议之下,让破羌将军段颎出发消灭东羌,刘宏准备亲自接见段颎,出宫时候路过一家奇怪的豪宅,不由问道这是谁。
卢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字都敲打着空气,回荡在这座既显破败又藏不住昔日奢华的豪宅前。
夕阳的余晖勉强穿透密集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为这场景平添了几分诡谲与沧桑。
他缓缓转身,目光深邃地望向刘宏:“陛下,这座宅邸,虽外表蒙尘,内里却仍保留着皇后阴丽华对义兄朱桢那份深厚情谊的印记。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温情,却也被岁月无情地侵蚀。”
卢植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当前状况的隐忧。
刘宏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与震惊。他缓步上前,手指轻轻划过那扇已显斑驳的大门,仿佛能透过它触碰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看来,朱桢的后人并未能承继先祖的荣光,让这份基业蒙尘至此,实乃可惜。”他的语气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就在这时,卢植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请容臣直言,这宅子的主人,依然是那位传说中的朱桢,他非但未死,反而依旧健在,活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岁月。”
此言一出,刘宏猛地转身,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卢植,满脸不可置信。
“什么?还活着?这怎么可能?那岂不是已逾近两百岁高龄?”他的声音因震惊而微微颤抖,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难以置信与迫切求证的情绪。
卢植见状,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
“陛下,世间之事,往往超乎想象。朱桢,或许正是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奇迹之一。他的存在,或许正是为了见证这世间的沧桑巨变。”
卢植看着刘宏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好奇与光芒,卢植缓缓开口说道:“新朝末年,四海沸腾,民不聊生,朱桢以一介布衣之身,却怀揣着不凡之志。而迟昭平,这位二十一岁的奇女子,以非凡的智谋与勇气,成为了朱桢生命中的伴侣与战友。他们二人,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如同星辰与皓月,照亮了南方四州的暗夜。”
“新朝崩塌之后,群雄并起,刘、迟、公孙三家势力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秀,以仁德著称,建立东汉,登基为帝;公孙氏,则在巴蜀之地称王称霸,建立成汉,一时风头无两;而迟昭平在朱桢的扶持下,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在隋汉之地稳固了基业,自封为武凤侯,其威名远播,令四方震动。”
“然而,和平并未长久。东汉与成汉之间,因领土争端、资源掠夺,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公孙氏更因治国无方,导致蝗灾肆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正是这时,迟昭平联合东汉,共同对抗成汉。”
“最终,在迟昭平的领导下和朱桢的谋划之下,隋汉与东汉联军势如破竹,成汉的辉煌终成过往云烟。迟昭平在丈夫朱桢的扶持下登基称帝。”
卢植的讲述至此戛然而止,刘宏更是面露神往之色,对朱桢与迟昭平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与向往。
刘宏问道:“然后呢?”
卢植接着说道:“后来刘秀假死,才让朱桢有信心北伐,兵锋直逼~洛~阳~,结果刘秀奇袭隋汉国都,抓住女帝迟昭平,朱桢无奈投降,皇后阴丽华认朱桢为义兄!”
刘秀软禁迟昭平和朱桢二子一女,朱桢效命刘秀,后经历两任皇帝,朱桢起兵之时被告密,从此朱桢就在也没有离开过侯爷府。
后朱桢在妻子迟昭平去世以后,女儿难产而死,长子病逝,二子有一女儿嫁给一个何姓商人,生下一子一女。
就在卢植和刘宏问着朱桢的故事的时候,府邸一个下人,跑出府邸,对着街道一头说道:“快让表少爷和表小姐速来府邸,老爷快不行了!”
刘宏和卢植对视一眼,内心震惊,朱桢此时病危了!
——未完待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刘志驾崩后,太后窦妙临朝摄政,策立刘宏为帝。后来窦太后之父窦武因谋杀宦官被诛,窦太后被迁往南宫,刘宏亲政成为了东汉的第十二位皇帝。
刘宏是刘炟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因父亲、解渎亭侯刘苌早逝,故刘宏世袭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为董氏(董太后)。
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刘宏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刘宏初登大宝,皇城内外风云际会,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气悄然弥漫。
而皇太后窦妙,身着华服,端坐于金銮殿上,目光如炬,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她身旁,陈蕃与窦武并肩而立,随着一声令下,大殿之内气氛骤然紧张,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宦官苏康、管霸,这两个昔日权倾朝野、祸乱朝纲的奸佞之徒,被押解至殿前,他们的面容苍白而绝望,眼中闪烁着对即将到来的命运的恐惧。
窦太后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有力,宣布了对二人的处决令,瞬间,大殿内外一片哗然,随后是长久的沉默,紧接着是压抑不住的欢呼声,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为这一正义之举而颤抖。
“天地清明,人鬼欢喜。”
百姓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无不洋溢着久违的喜悦与安宁。
而窦太后,深知此番作为背后离不开陈蕃的鼎力支持,遂颁布旨意,正式委任陈蕃为辅政大臣,与父亲窦武并肩作战,共谋汉室中兴之大计。
二人不负众望,即刻着手广开才路,遍寻天下英才。
一时间,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一众在党锢之祸中饱受摧残的士人,纷纷被召回京城,他们的到来,如同春风化雨,为死气沉沉的朝廷注入了勃勃生机。
朝堂之上,辩论之声此起彼伏,每一场辩论都充满了智慧与激情的碰撞,仿佛每一句话语都能激起历史的涟漪。
士人们或慷慨陈词,或引经据典,誓要扫除一切阻碍,重振汉室雄风。
而窦太后、陈蕃与窦武,则如同这艘巨轮上的舵手,引领着它穿越重重迷雾,向着光明的未来破浪前行,天下之士,无不想望太平。
刘宏即位由太后窦妙摄政,窦妙身着繁复华丽的太后服饰,端坐于龙椅之侧,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冷漠。
窦妙身旁,几位女尚书身着特制的官服,虽面容清秀,却难掩那股因权势而生的锋芒毕露,她们低声交谈,似乎在密谋着什么,偶尔抬头望向陈蕃,眼中满是挑衅。
陈蕃,这位历经风霜、刚正不阿的太傅,身着素净朝服,立于群臣之首,面容严峻如铁。他深知,今日之举,关乎社稷安危,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响彻整个大殿:“太后!宦官干政,乃亡国之兆;女尚书设立,更是违背祖制,扰乱朝纲!臣恳请太后,即刻诛杀朝中所有宦官,罢黜女尚书之职,以正视听,安天下之心!”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哗然。群臣或低头不语,或面面相觑,皆知此事非同小可。窦妙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如刀般射向陈蕃,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太傅此言差矣,宦官与女尚书皆是哀家之臂膀,助哀家处理国事,何来扰乱朝纲之说?陈太傅莫非是忘了,哀家才是这大汉朝的实际掌舵人?”
窦武在一旁,见状不妙,急忙上前一步,欲要缓和气氛:“太后息怒,陈太傅也是心系社稷,一时情急。但臣以为,朝中之事,当以和为贵,何必急于一时?”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妥协,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
然而,陈蕃并未退缩,他直视窦妙的双眼,眼中闪烁着坚定与不屈:“太后!宦官之祸,古已有之,不可不防!女尚书之设,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将引起天下大乱!臣身为太傅,岂能坐视不理?今日,臣便是拼得一身剐,也要为这大汉朝的将来,讨一个公道!”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死寂,窦妙的脸色阴晴不定……
建宁元年,八月,
侍中刘瑜,夜色深沉时分,独坐书房,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与坚毅的脸庞。窗外风声呼啸,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助威。他提笔蘸墨,每一笔都重若千钧,字字句句,皆是对太后窦妙深沉的忧虑与迫切的劝谏。
信中,他以星辰异象为引,言辞恳切而又不失锋利:“星辰错缪,天象示警,非但自然之异,更是社稷之危。望太后以大局为重,速速关闭宫门,隔绝奸佞,以安朝纲。”
信毕,刘瑜密封其函,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决绝。随即,他秘密派遣心腹快马加鞭,分别将密信送至窦武与陈蕃之手。
夜色中,马蹄声急,如同急促的鼓点,敲响了变革的前奏。
窦武与陈蕃,两位朝中重臣,接信后相视一眼,无需多言,彼此眼中已满是决绝与默契。他们深知,此举一旦迈出,便无回头之路。
窦武当即召集亲信,密谋大计,气氛凝重而紧张,每个人的呼吸都似乎能听见。
最终,他们决定孤注一掷,私自任命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三位忠良之士,一夜之间被赋予了扭转乾坤的重任。
与此同时,窦武亲自起草奏章,直指黄门令(宦官的总管)魏彪之弊,言辞犀利,直指其祸乱朝纲之罪。
奏章呈上,太后窦妙虽心有不甘,但在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之中,也不得不忍痛割爱,革除了魏彪的官职。
窦武趁机推荐了自己亲信小黄门山冰接任,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朝堂之上埋下了另一枚关键的棋子。
山冰上任后,立即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连夜起草奏章,直指长乐尚书郑飒(在窦妙所居长乐宫当差的宦官)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之罪,请求太后批准将其逮捕。
随着山冰的一声令下,禁军如狼似虎般涌入长乐宫,将郑飒从梦中惊醒,五花大绑,押解至阴森可怖的北寺狱。
陈蕃对窦武说:“此曹(指郑飒)就该直接杀掉,何须拷问!”窦武不听,让黄门令山冰与尹勋、侍御史祝瑨一同拷打盘问宦官郑飒,郑飒供出了曹节、王甫等宦官。
黄门令山冰与尹勋当即上奏逮捕曹节、王甫等人,并让刘瑜内奏太后。
一路上,郑飒的哀嚎与求饶声,与夜风中的呜咽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京城。
这一夜,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却又隐隐透着一种期待。
同年九月,窦武离开皇宫,回到大将军府。
相关人员把窦武的奏疏送往窦妙所居的长乐宫,长乐五官史朱瑀看到窦武的奏疏后,大骂道:“不守规矩的宦官自然可以诛杀,但我们这些无辜的宦官有什么罪,竟然都要遭受灭族之灾!”继而高呼道:“陈蕃与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
于是朱瑀在夜里与王甫、曹节等十七个关系好的宦官结盟,投靠刘宏,请刘宏到德阳前殿。
刘宏拔剑踊跃,在乳母赵娆的保卫下,取出棨信,关闭各个宫门,用刀剑威胁尚书台的官属制作诏板,拜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逮捕窦武任命的黄门令山冰。
山冰怀疑,不肯奉诏,王甫便格杀山冰,放出郑飒,带兵劫持太后窦妙,夺取玉玺,并让郑飒等人传旨逮捕窦武。
然而窦武抗旨,不肯奉诏,骑马到步兵营,与侄子步兵校尉窦绍共同射杀了前来传旨的宦官,继而召集北军五校数千人驻扎洛阳都亭,下令说:“黄门常侍造反,尽力者封侯重赏!”
陈蕃得知后,率领属官拔刀攻破承明门,来到尚书台,高呼:“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叛逆,何云窦氏不道!”
王甫从尚书台出来与陈蕃相遇,说:“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有何功劳,兄弟父子并封三侯!又设乐饮宴,多取掖廷宫人,数日之间,聚财巨万,这样的大臣难道不是不道吗?您身为宰辅,与他结党,又何必贼喊捉贼!”
王甫便让剑士逮捕陈蕃,押送北寺狱诛杀。
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被窦妙征回京师洛阳,不知内情,听信宦官曹节之言,以为窦武造反,便率兵协助王甫讨伐窦武。
而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
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其家属被流放到日南郡。
建宁二年,刘宏封拥卫有功的乳母赵娆为平氏君,从此赵娆“贵重天下,赀藏侔于天府,两子受封,兄弟典郡”,荣宠擅恣,骄奢淫逸。
郎中谢弼认为“功臣久外,未蒙爵秩,阿母宠私,乃享大封”,于是上书劝刘宏“宜急斥黜”,结果被刘宏贬为广陵府丞。
刘宏又升迁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升迁中常侍。
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皆为列侯,十一人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丧气”。
建宁二年,三月,刘宏尊生母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同时,北境多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这时候滇零建立的先零王朝对东汉在次发起了进攻。
刘宏在卢植等人建议之下,让破羌将军段颎出发消灭东羌,刘宏准备亲自接见段颎,出宫时候路过一家奇怪的豪宅,不由问道这是谁。
卢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字都敲打着空气,回荡在这座既显破败又藏不住昔日奢华的豪宅前。
夕阳的余晖勉强穿透密集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为这场景平添了几分诡谲与沧桑。
他缓缓转身,目光深邃地望向刘宏:“陛下,这座宅邸,虽外表蒙尘,内里却仍保留着皇后阴丽华对义兄朱桢那份深厚情谊的印记。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温情,却也被岁月无情地侵蚀。”
卢植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当前状况的隐忧。
刘宏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与震惊。他缓步上前,手指轻轻划过那扇已显斑驳的大门,仿佛能透过它触碰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看来,朱桢的后人并未能承继先祖的荣光,让这份基业蒙尘至此,实乃可惜。”他的语气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就在这时,卢植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请容臣直言,这宅子的主人,依然是那位传说中的朱桢,他非但未死,反而依旧健在,活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岁月。”
此言一出,刘宏猛地转身,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卢植,满脸不可置信。
“什么?还活着?这怎么可能?那岂不是已逾近两百岁高龄?”他的声音因震惊而微微颤抖,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难以置信与迫切求证的情绪。
卢植见状,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
“陛下,世间之事,往往超乎想象。朱桢,或许正是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奇迹之一。他的存在,或许正是为了见证这世间的沧桑巨变。”
卢植看着刘宏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好奇与光芒,卢植缓缓开口说道:“新朝末年,四海沸腾,民不聊生,朱桢以一介布衣之身,却怀揣着不凡之志。而迟昭平,这位二十一岁的奇女子,以非凡的智谋与勇气,成为了朱桢生命中的伴侣与战友。他们二人,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如同星辰与皓月,照亮了南方四州的暗夜。”
“新朝崩塌之后,群雄并起,刘、迟、公孙三家势力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秀,以仁德著称,建立东汉,登基为帝;公孙氏,则在巴蜀之地称王称霸,建立成汉,一时风头无两;而迟昭平在朱桢的扶持下,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在隋汉之地稳固了基业,自封为武凤侯,其威名远播,令四方震动。”
“然而,和平并未长久。东汉与成汉之间,因领土争端、资源掠夺,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公孙氏更因治国无方,导致蝗灾肆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正是这时,迟昭平联合东汉,共同对抗成汉。”
“最终,在迟昭平的领导下和朱桢的谋划之下,隋汉与东汉联军势如破竹,成汉的辉煌终成过往云烟。迟昭平在丈夫朱桢的扶持下登基称帝。”
卢植的讲述至此戛然而止,刘宏更是面露神往之色,对朱桢与迟昭平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与向往。
刘宏问道:“然后呢?”
卢植接着说道:“后来刘秀假死,才让朱桢有信心北伐,兵锋直逼~洛~阳~,结果刘秀奇袭隋汉国都,抓住女帝迟昭平,朱桢无奈投降,皇后阴丽华认朱桢为义兄!”
刘秀软禁迟昭平和朱桢二子一女,朱桢效命刘秀,后经历两任皇帝,朱桢起兵之时被告密,从此朱桢就在也没有离开过侯爷府。
后朱桢在妻子迟昭平去世以后,女儿难产而死,长子病逝,二子有一女儿嫁给一个何姓商人,生下一子一女。
就在卢植和刘宏问着朱桢的故事的时候,府邸一个下人,跑出府邸,对着街道一头说道:“快让表少爷和表小姐速来府邸,老爷快不行了!”
刘宏和卢植对视一眼,内心震惊,朱桢此时病危了!
——未完待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