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萧寒顿了顿语气道:
略地第四十
本篇阐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战方法。有以下凡个要点:一是加强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断敌人外援,这样,城年被围军民便会恐慌不安,敌军最终必会投降。同时警惕敌人假装投降,乘我懈怠发起攻击。二是采取“围师必阙”的方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是围城打援,“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严加防备,敌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敌人城池之后,应以“仁义”、“厚德”收揽民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降者勿杀,得而勿戮”。这些就是攻城作战的一般原则。
武王问太公曰:“故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
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敌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相峙。我想围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队淬然向我发起攻击,与城内守敌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以致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
武王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不得输入,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情况审慎屯驻。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然后为被围敌人留出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须严密戒备,不要让敌人跑掉。由于被围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时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其仓库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就会心悦诚服了。”
武王说:“说得太好了!”
火战第四十一
本篇论述了在深草及灌木丛林地带防御敌人火攻的方法。在军队“遇深草蓊秽”之时,又有“天燥疾风之利”,敌人很可能乘机发起火攻。反敌火攻的战法,首先要加强警戒准备,“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发现敌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道防火带,并将强弯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即可免受敌人攻的威胁。如果敌人前出至黑地,我军则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弯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胜,也不会失败。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惧,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
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弯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其意思为: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需要宿营休息。这时,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浓烟覆盖了我军,而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以强弩掩护左右两翼。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
例如:本篇所言火战,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具有防御的性质,只能救于一时,而难以持久。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一般是处于上风处,而我军处于下风处。在这种情况下,以火攻对火攻,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烧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在实战中的实用价值很小。与此相反,在占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对敌实施火攻,是古代经常使用的战法之一,夷陵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
前世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东吴孙权袭夺荆州,擒杀蜀将关羽。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军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这年七月,刘备率十多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蜀、吴两国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四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稊归。
孙权在蜀军的大举进攻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抵御蜀军。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战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其锋芒,再伺机破敌。于是说服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这里转入防御,遏止蜀军推进。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让给了蜀军。
次年正月,蜀汉吴班率领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进抵亭,设立太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段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决。刘备百般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气候炎热,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处于吴国境内二三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加上连营百里,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在大举反攻前,先派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从中找到了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盛夏,气候炎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命令吴军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漫廷,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将朱然率军猛攻击蜀军后部,切断蜀军退路。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辎重丧失殆尽。刘备在部将护卫下拼死突围,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四月,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此战,陆逊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
垒虚第四十二
本篇论述了侦知敌人营垒虚实和敌人行动的方法。首先强调了将帅必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着论述了通过“登高下望”、“望其垒”、“望其士卒”,了解敌人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敌人的“去来”。具体办法是,“听其鼓无音,锋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即可判断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这说明敌人行动太急,导致敌军行阵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启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锋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其意思为: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情况呢?”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尘,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
我们举例子:
通过观察敌军营垒、士卒的情况,以判断敌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作战指挥的起码要求。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晋军就是以此击败齐军的。
前朝帝王鲁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齐军进攻鲁国,晋平公命苟偃率军伐齐。
晋、鲁联军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迎敌。齐灵公拒绝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阴以南地势险要的泰山余脉的建议,而是在平阴城外科沟高垒,掘堑而守。晋军料定齐军不会主动出战,决定以主力进攻平阴,另以一部迂回经鲁、莒国境越过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同时,前朝晋军主帅荀偃让中军副元帅士匄故意夸大其辞,告知与他素有交情的齐国大夫子家:“晋与鲁、莒两国,以战车千乘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危在旦夕。一旦临淄丢失,齐国即亡,你应早作图谋,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子家将这一“秘密”转告齐灵公,齐灵公大为恐慌。
荀偃为进一步恐吓齐灵公,派兵在平阴以甫的山泽险要处遍插晋军旗帜,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上,并在车后拖着树杖柴薪,往来奔跑扬起尘土,以虚张声势,表示晋军人多势众。齐灵含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盼望军情,只见谩山遍野都是晋军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夭蔽日,以为晋军人多,吓得丧魂落魄,于当天夜晚悄悄撤军东逃。次日,师旷向晋侯报告:“乌鸦的叫声欢快,齐军可能已经逃走了。”邢伯也对荀偃说:“听到马匹盘旋的声音,齐军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晋侯汇报说:“城上有乌鸦盘旋,说明平阴己是一座空城,齐军肯定逃走了。”于是,荀偃下令晋军进驻平阴城,并乘胜尾追齐军。晋军击败齐军后卫部队,连克齐国城邑,一路追赶,包围齐都临淄,并一直打到齐国的东境潍水,南边到达沂水,齐国遭到一次惨败。此役,晋军先是虚张声势,威慑敌人。继而根据城上乌鸦云集以及车马的盘旋声,准确判断出平阴己是空城,敌军已经逃走,即时发起追击,终于大获全胜。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略地第四十
本篇阐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战方法。有以下凡个要点:一是加强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断敌人外援,这样,城年被围军民便会恐慌不安,敌军最终必会投降。同时警惕敌人假装投降,乘我懈怠发起攻击。二是采取“围师必阙”的方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是围城打援,“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严加防备,敌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敌人城池之后,应以“仁义”、“厚德”收揽民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降者勿杀,得而勿戮”。这些就是攻城作战的一般原则。
武王问太公曰:“故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
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敌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相峙。我想围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队淬然向我发起攻击,与城内守敌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以致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
武王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不得输入,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情况审慎屯驻。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然后为被围敌人留出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须严密戒备,不要让敌人跑掉。由于被围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时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其仓库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就会心悦诚服了。”
武王说:“说得太好了!”
火战第四十一
本篇论述了在深草及灌木丛林地带防御敌人火攻的方法。在军队“遇深草蓊秽”之时,又有“天燥疾风之利”,敌人很可能乘机发起火攻。反敌火攻的战法,首先要加强警戒准备,“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发现敌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道防火带,并将强弯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即可免受敌人攻的威胁。如果敌人前出至黑地,我军则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弯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胜,也不会失败。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惧,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
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弯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其意思为: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需要宿营休息。这时,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浓烟覆盖了我军,而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以强弩掩护左右两翼。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
例如:本篇所言火战,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具有防御的性质,只能救于一时,而难以持久。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一般是处于上风处,而我军处于下风处。在这种情况下,以火攻对火攻,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烧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在实战中的实用价值很小。与此相反,在占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对敌实施火攻,是古代经常使用的战法之一,夷陵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
前世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东吴孙权袭夺荆州,擒杀蜀将关羽。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军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这年七月,刘备率十多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蜀、吴两国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四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稊归。
孙权在蜀军的大举进攻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抵御蜀军。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战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其锋芒,再伺机破敌。于是说服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这里转入防御,遏止蜀军推进。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让给了蜀军。
次年正月,蜀汉吴班率领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进抵亭,设立太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段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决。刘备百般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气候炎热,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处于吴国境内二三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加上连营百里,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在大举反攻前,先派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从中找到了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盛夏,气候炎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命令吴军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漫廷,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将朱然率军猛攻击蜀军后部,切断蜀军退路。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辎重丧失殆尽。刘备在部将护卫下拼死突围,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四月,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此战,陆逊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
垒虚第四十二
本篇论述了侦知敌人营垒虚实和敌人行动的方法。首先强调了将帅必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着论述了通过“登高下望”、“望其垒”、“望其士卒”,了解敌人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敌人的“去来”。具体办法是,“听其鼓无音,锋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即可判断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这说明敌人行动太急,导致敌军行阵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启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锋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其意思为: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情况呢?”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尘,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
我们举例子:
通过观察敌军营垒、士卒的情况,以判断敌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作战指挥的起码要求。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晋军就是以此击败齐军的。
前朝帝王鲁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齐军进攻鲁国,晋平公命苟偃率军伐齐。
晋、鲁联军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迎敌。齐灵公拒绝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阴以南地势险要的泰山余脉的建议,而是在平阴城外科沟高垒,掘堑而守。晋军料定齐军不会主动出战,决定以主力进攻平阴,另以一部迂回经鲁、莒国境越过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同时,前朝晋军主帅荀偃让中军副元帅士匄故意夸大其辞,告知与他素有交情的齐国大夫子家:“晋与鲁、莒两国,以战车千乘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危在旦夕。一旦临淄丢失,齐国即亡,你应早作图谋,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子家将这一“秘密”转告齐灵公,齐灵公大为恐慌。
荀偃为进一步恐吓齐灵公,派兵在平阴以甫的山泽险要处遍插晋军旗帜,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上,并在车后拖着树杖柴薪,往来奔跑扬起尘土,以虚张声势,表示晋军人多势众。齐灵含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盼望军情,只见谩山遍野都是晋军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夭蔽日,以为晋军人多,吓得丧魂落魄,于当天夜晚悄悄撤军东逃。次日,师旷向晋侯报告:“乌鸦的叫声欢快,齐军可能已经逃走了。”邢伯也对荀偃说:“听到马匹盘旋的声音,齐军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晋侯汇报说:“城上有乌鸦盘旋,说明平阴己是一座空城,齐军肯定逃走了。”于是,荀偃下令晋军进驻平阴城,并乘胜尾追齐军。晋军击败齐军后卫部队,连克齐国城邑,一路追赶,包围齐都临淄,并一直打到齐国的东境潍水,南边到达沂水,齐国遭到一次惨败。此役,晋军先是虚张声势,威慑敌人。继而根据城上乌鸦云集以及车马的盘旋声,准确判断出平阴己是空城,敌军已经逃走,即时发起追击,终于大获全胜。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