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萧寒说:下面我们将讲述《六韬》将威篇章
将威第二十二
本篇首先提出了“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禁止而令行”的问题。接着回答道:“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最后强调:“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这很简单:武王问太公说:”将帅用什么办法来树立威信?用什么办法来体现圣明?用什么办法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
大公答道:“将帅通过诛杀地位高贵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奖赏地位低下的人来体现圣明,通过审慎而严明的赏罚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而能使全军震骇的,就杀掉他;赏一人而能使全军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奖赏重在奖赏地位低下的人。能诛杀那些官高位显担当重要职务的人,是刑罚能触及最上层;能奖赏牛僮、马夫、饲养人员等地位低下的人,是奖赏能达到最下层。刑罚及于最上层,奖赏达到最下层,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命令能够执行的原因所在。”
励军第二十三
励军,就是鼓舞军心士气。本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将帅鼓舞士气的方法:一是“礼”,善于约束自己,做到冬不服裘,夏不挥扇,雨不张盖,与士卒同寒暑;二是“力”,善于身体力行,与士卒同劳苦;三是“止欲”,克制私欲,与士卒同饥饱。只要将帅以身作则,“三军之众”就会“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怨”,“士争先登”,“士争先赴”,自觉地为国效命。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萧寒说:他的意思呢: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比如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帅只要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寒暑,同饥饱,同劳苦,同安危,就能够激发起高涨的士气,并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田单就是这样取得即墨之战的胜利的。
前朝帝君周赧王三十一年(前 284 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联军攻齐。齐军在济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遭到惨败,燕军攻入齐国国都,齐湣王被杀,齐国七十余城悉数沦陷,仅存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齐国危在旦夕。
即墨是齐国较大的城邑,地处富庶的胶东,靠山近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坚固的城池和足够的人力。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为挽救危局,将自己的家兵和收容的残兵七千余人,加以整顿扩充。并亲自带头构筑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浚深壕池,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苦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将族人、妻妾编入军营参加守城,尽散家里储存的粮食给士卒。由于田单以身作则,使即墨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为保卫家园而奋战到底。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对手乐毅,派人入燕进行离间,宣称乐毅缓攻即墨,实际上是为了在齐国称王。如果燕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
骑劫到任后,即一反乐毅的做法,改围困为强攻,但依旧没有奏效。田单为进一步激励士气,诱使燕军行暴,便散布说,齐人最怕割鼻子、挖祖坟。骑劫中计,将捉到的俘虏鼻子全部割掉,并挖掘齐人坟墓。即墨军民看到燕军的暴行,个个恨之入骨,愤怒异常,纷纷要求同燕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田单积极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他先命精壮甲士全部隐伏起来,以老弱、妇女登城守护,使燕军误以为齐军少壮已伤亡殆尽。然后派人向燕军诈降,燕军信以为真,一心坐待受降,不加任何戒备。
田单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便搜集了千余头牛,在牛角扎上锋利的尖刀,牛尾
上渗透油脂的毛草,并在城脚挖好几十个洞。一天夜间,点燃牛尾的毛草,驱赶一千多头火牛从城洞中向燕营猛冲狂奔,五千名勇士随之杀出,全城军民擂鼓呐喊以壮声势。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惶失措,四处逃命,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七十余城,取得了彻底胜利。
阴符第二十四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它的意思呢: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敌国境内,全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或者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策应国外,以适应三军的需要,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将秘密的兵符,一共分为八种: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如果延误时限、泄露机密,听到的和随便传告机密的,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是一种用来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战场机密的通讯手段。这样,即使敌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无法识破它的奥秘。”
武王说:“高明啊!”
萧寒说:
阴符是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本篇首先阐明了阴符的作用:“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接着详细说明八种阴符的不同形制和内容。最后强调在使用阴符时应注意的事项:“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下面我举例:
阴符是我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也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表示验证可信。兵符的使用盛行于战国及秦、汉时期。因其常用铜铸成伏虎形,故称之为“虎符”。战国时期,凡率兵出征的统帅,或带兵驻扎地方和屯守边疆的将领,都由国君任命。在任命时,把虎符的左半交给将领,右半留于君主。平时将领只负责带兵,用兵时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所掌握的左半个虎符扣合完整才能生效。如果没有右半个虎符相合,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调发军队。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前朝有名的长平乏战中,赵国大败,前朝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但后来采纳虞卿的建议,决定违约不割让六城给秦国。同时,结好齐、楚、魏,拉拢燕、韩两国,建立抗秦的合纵联盟,并厉兵秣马,重整军备,发展生产,使赵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得到恢复。秦昭王得知赵国不如约割让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己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 259 年)九月,命王陵为将,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面对强秦的进攻,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抵抗,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代王陵为将,继续围困邯郸。为了鼓励士气,赵国丞相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作为军费,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精兵三千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楚求援。楚王发兵相救,魏国也派晋鄙率兵十万救赵。秦王闻讯,即派使者威胁魏王:秦军攻下赵国只在旦夕之间,诸侯中谁胆敢出兵相救,将成为秦军的下一个攻击日标。魏王害怕秦军报复,命晋鄙屯军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逗留不进,以观望事态发展。平原君见魏军不至,不断催促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设法救赵。信陵君是平原君的好友,也是他的姐夫。无忌百般劝说魏王进兵无效,便用门下食客侯生之计,求助于魏王爱妾如姬,从魏王寝室窃得虎符,赶赴邺地,杀死晋鄙,夺取兵权,接管了军队。然后挑选了八万精兵,向邯郸进军。
次年十二月,秦王也增兵遣将,加紧围攻邯郸。此时,魏、楚两国援军赶到。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二万人降赵,被围困一年多的邯郸城得以解围,赵、魏两国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秦军被迫退回河西。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将威第二十二
本篇首先提出了“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禁止而令行”的问题。接着回答道:“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最后强调:“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这很简单:武王问太公说:”将帅用什么办法来树立威信?用什么办法来体现圣明?用什么办法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
大公答道:“将帅通过诛杀地位高贵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奖赏地位低下的人来体现圣明,通过审慎而严明的赏罚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而能使全军震骇的,就杀掉他;赏一人而能使全军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奖赏重在奖赏地位低下的人。能诛杀那些官高位显担当重要职务的人,是刑罚能触及最上层;能奖赏牛僮、马夫、饲养人员等地位低下的人,是奖赏能达到最下层。刑罚及于最上层,奖赏达到最下层,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命令能够执行的原因所在。”
励军第二十三
励军,就是鼓舞军心士气。本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将帅鼓舞士气的方法:一是“礼”,善于约束自己,做到冬不服裘,夏不挥扇,雨不张盖,与士卒同寒暑;二是“力”,善于身体力行,与士卒同劳苦;三是“止欲”,克制私欲,与士卒同饥饱。只要将帅以身作则,“三军之众”就会“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怨”,“士争先登”,“士争先赴”,自觉地为国效命。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萧寒说:他的意思呢: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比如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帅只要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寒暑,同饥饱,同劳苦,同安危,就能够激发起高涨的士气,并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田单就是这样取得即墨之战的胜利的。
前朝帝君周赧王三十一年(前 284 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联军攻齐。齐军在济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遭到惨败,燕军攻入齐国国都,齐湣王被杀,齐国七十余城悉数沦陷,仅存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齐国危在旦夕。
即墨是齐国较大的城邑,地处富庶的胶东,靠山近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坚固的城池和足够的人力。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为挽救危局,将自己的家兵和收容的残兵七千余人,加以整顿扩充。并亲自带头构筑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浚深壕池,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苦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将族人、妻妾编入军营参加守城,尽散家里储存的粮食给士卒。由于田单以身作则,使即墨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为保卫家园而奋战到底。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对手乐毅,派人入燕进行离间,宣称乐毅缓攻即墨,实际上是为了在齐国称王。如果燕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
骑劫到任后,即一反乐毅的做法,改围困为强攻,但依旧没有奏效。田单为进一步激励士气,诱使燕军行暴,便散布说,齐人最怕割鼻子、挖祖坟。骑劫中计,将捉到的俘虏鼻子全部割掉,并挖掘齐人坟墓。即墨军民看到燕军的暴行,个个恨之入骨,愤怒异常,纷纷要求同燕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田单积极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他先命精壮甲士全部隐伏起来,以老弱、妇女登城守护,使燕军误以为齐军少壮已伤亡殆尽。然后派人向燕军诈降,燕军信以为真,一心坐待受降,不加任何戒备。
田单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便搜集了千余头牛,在牛角扎上锋利的尖刀,牛尾
上渗透油脂的毛草,并在城脚挖好几十个洞。一天夜间,点燃牛尾的毛草,驱赶一千多头火牛从城洞中向燕营猛冲狂奔,五千名勇士随之杀出,全城军民擂鼓呐喊以壮声势。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惶失措,四处逃命,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七十余城,取得了彻底胜利。
阴符第二十四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它的意思呢: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敌国境内,全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或者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策应国外,以适应三军的需要,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将秘密的兵符,一共分为八种: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如果延误时限、泄露机密,听到的和随便传告机密的,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是一种用来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战场机密的通讯手段。这样,即使敌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无法识破它的奥秘。”
武王说:“高明啊!”
萧寒说:
阴符是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本篇首先阐明了阴符的作用:“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接着详细说明八种阴符的不同形制和内容。最后强调在使用阴符时应注意的事项:“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下面我举例:
阴符是我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也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表示验证可信。兵符的使用盛行于战国及秦、汉时期。因其常用铜铸成伏虎形,故称之为“虎符”。战国时期,凡率兵出征的统帅,或带兵驻扎地方和屯守边疆的将领,都由国君任命。在任命时,把虎符的左半交给将领,右半留于君主。平时将领只负责带兵,用兵时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所掌握的左半个虎符扣合完整才能生效。如果没有右半个虎符相合,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调发军队。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前朝有名的长平乏战中,赵国大败,前朝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但后来采纳虞卿的建议,决定违约不割让六城给秦国。同时,结好齐、楚、魏,拉拢燕、韩两国,建立抗秦的合纵联盟,并厉兵秣马,重整军备,发展生产,使赵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得到恢复。秦昭王得知赵国不如约割让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己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 259 年)九月,命王陵为将,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面对强秦的进攻,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抵抗,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代王陵为将,继续围困邯郸。为了鼓励士气,赵国丞相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作为军费,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精兵三千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楚求援。楚王发兵相救,魏国也派晋鄙率兵十万救赵。秦王闻讯,即派使者威胁魏王:秦军攻下赵国只在旦夕之间,诸侯中谁胆敢出兵相救,将成为秦军的下一个攻击日标。魏王害怕秦军报复,命晋鄙屯军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逗留不进,以观望事态发展。平原君见魏军不至,不断催促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设法救赵。信陵君是平原君的好友,也是他的姐夫。无忌百般劝说魏王进兵无效,便用门下食客侯生之计,求助于魏王爱妾如姬,从魏王寝室窃得虎符,赶赴邺地,杀死晋鄙,夺取兵权,接管了军队。然后挑选了八万精兵,向邯郸进军。
次年十二月,秦王也增兵遣将,加紧围攻邯郸。此时,魏、楚两国援军赶到。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二万人降赵,被围困一年多的邯郸城得以解围,赵、魏两国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秦军被迫退回河西。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