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唯识三十颂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请坐,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唯识学在对生命的解释,它是说是万法唯识——宇宙间的生命,不管是生死的流转,不管是清净的涅槃,都是一念心识所变现。所以了解这一念心识就变得很重要了,现前一念心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天亲菩萨的智慧,本论把这个心识分成三大功能——异熟、思量、了境。现在我们讲到第二能变——思量能变,什么叫思量能变呢?我们看: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三种功能来主导着我们的生命,前面已经说过阿赖耶了,现在应该说第二能变了,看第二能变是什么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有关思量第二能变,这当中有三个偈颂,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有两个半的偈颂,都是在说明凡夫有漏的心识,在有漏位是这样的一个相貌;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这半个偈颂是讲到圣人无漏的思量相貌。我们看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这以下有十段,澫益大师根据《成唯识论》把它分成十段,第一段: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这个地方叫释名门——解释名称。什么叫末那呢?末那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意。前面的第八识它的功能就是藏、含藏无量的种子,也含藏无量的果报,叫做藏。这个第二能变的功能叫做意,这个意是什么意思呢?《成唯识论》解释说这个意就是——恒审思量。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第二能变或者讲第七意识它的特色有两个,它在对境界了别的时候:

    第一个、恒:恒常相续、没有间断,不管白天晚上它不休息的,不像第六意识,有时候现行,有时候就不现行,有时候睡觉就不现行了。所以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恒常相续,没有间断。

    第二个、审:这个审就是说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专一又深入的去观察,它能够很深入很深入的去观察它所缘的境界,叫做审。它具足恒转审,所以叫做意,是这个意思。

    第一段先解释七意识的一个总相的功能,它的功能就是一个意字,简单的讲。看第二段: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前面的一段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功能叫做意——恒审思量。这个地方是说明恒审思量是怎么样生起的,一切法因缘生,我们内心当中怎么会有恒审思量,不是上帝送给我们的,是依彼转,这个彼就是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就是说每一个人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相是怎么回事呢?是我们过去生的第八识所积集的种子的不同,所以变现出不同的恒审思量。

    这个恒审思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前面的第八识它不讲个人的性格,它不带分别那是一种业力的显现而已。前面第八识它所代表的是过去的善恶业。第七意识是代表过去一个人的性格,比如说是佛陀的弟子都是大阿罗汉,但是性格也是有所不同。你看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一个阿罗汉,但是他的性格——他喜欢跟有钱人、大福报的人往来,他认为说这个人能够出生在贵族,他过去有善业,我应该让他的善业继续下去;迦叶尊者的性格——他欢喜关心这些弱势团体,迦叶尊者他就喜欢去关心一些苦恼众生,他觉得说这福报大的人还不是很急迫要去救助他们,这些苦恼众生你要不给他佛法的正见,他继续造罪业,他来生更没有希望。

    所以恒审思量,每一个人的等流的性格是怎么来的呢?是依彼转,是从每一个人内心过去当中的不断的熏习,你接触到什么样的思想,生起怎么样的分别,点点滴滴的累积,到了今生你就有这样的性格,所谓的你有这样的恒审思量。所以恒审思量,我们是继承过去的功能,叫作依彼转,这个地方是把恒审思量它一个生起的因缘说出来。看第三段: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前面是说明这个恒审思量生起的因缘,这个地方说恒审思量干什么事情,它做什么事?那么它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攀缘第八识的见分。我们前面也说过第八识是不可知执受,它的生灭相是非常非常微细的,至少比第七意识微细,第七意识身为恒审思量,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功能。像我们前六识的了别是向外攀缘,外界的色身香味触法,广泛的颜色、声音、触觉各式各样的六尘的境界。第七意识身为恒审思量,它对外境是完全没有兴趣,它不向外攀缘,它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那么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它就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以为第八识就是不生不灭的我,就生起一个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个地方就是问题的出现。

    我们前面讲到第八识,我们一路读下来——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我们读不出第八识有问题的,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第八识没有过失。那么第八识没有过失,它为什么会产生我爱执藏?这个地方我们把问题找出来了,其实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影响,因为第七意识把它执为我了,恒审思量产生错误的判断,就是说第七意识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见分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把第八识的明了性误认为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是这样子来的。

    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下:

    第七意识: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成唯识论》——

    就是说第七意识它向内攀缘第八识的时候,它内扰,扰就是干扰,它把第八识转成赖耶,因为它把第八识执着为我了,使令整个生死相续;向外它染污前六识,使令前六识都变成有漏。就是说前六识本来也没有问题,我们以后会看到第三能变——了境能变,第六意识也好端端的,它去造很多的业,那么为什么前六识造业会变成有漏业呢?不管你布施、持戒,有漏呢?因为你认为有一个我,我去布施,我去持戒,所以使令业力都不能够超越生死,非常可惜!就是我们整个业力离不开整个十二因缘的运转,无明缘行都是从无明发动出来,不是从空性发动出来的业力。为什么会有无明呢?就是第七识的。所以第七意识它的问题很严重。

    第一、干扰第八识变成阿赖耶识。

    第二、染污前六识使令前六识都变成有漏。

    所以这个第七识不能够忽略,这个地方说明第七意识它的一个所缘境。依彼转缘彼,就是说第七识这个功能很特殊,它依止第八识的功能转生以后,它不向外攀缘,它又反过来去攀缘第八识。看第四段: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身为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非常的单纯,我们前面说过了,第八识有三种功能,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前六识的功能更多了,它有很多的变化,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但是身为第七识它的功能是非常的单纯,它就是一个思量,而且它的思量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就是思量第八识,这是它的一个特色,它对其他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完全没有兴趣,这是说明它的一个内在的体性跟外在的作用都是思量。

    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讲义第十一面。从修行的角度,我们对思量能变不能够忽略。本论的两大修学宗旨——甚深见和广大行,后面讲到六波罗蜜的广大行,其实六波罗蜜主要是智慧,当然智慧在本论当中主要是我空观、法空观。你修我空观,你要破坏我执、法空观破坏法执,你一定要先明白:

    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法执?

    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你要破坏什么东西?

    当然我执、法执《成唯识论》讲的非常详细,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当然也很多很复杂。我们根据《成唯识论》的我法二执的相貌,简单的提出四点来跟大家相互学习:一、释名。二、种类。三、过患。四、伏断。把这个《成唯识论》的一个纲要提出来:

    (一)释名

    我——主宰,法——轨持

    首先我们解释我执跟法执的名称,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法执?说是破我执什么是我执呢?

    一、[我执]:在佛法当中我就是主宰义,所谓的主宰,简单的讲就是说我能够去主宰,就是我能够决定,我能够去控制我自己的性质。比如说我们一个生命体,我们是一个男人,那么男人当中有外表的色身,内在的思想,我们对于这一期的五蕴的身心世界是不是有一种主宰的功能。

    我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在我们的生命体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东西在主宰着我们的生命,这就是我执。当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主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出现痛苦,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痛苦出现,但不幸的是我们的生命还是要出现老、病、死的痛苦,可见的我们自己认为能够主宰生命,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错误的思想,所以这个地方,我执——就是主宰义。

    二、[法执]:就是一个轨范,地、水、火、风,它都有一定的章法,地就是坚硬,水就是湿润等等。这个法执就是说,法执当然在《中观论》有不同的说法,在唯识学什么叫法执:

    我们认为这一切法的规范是离开一念心识单独存在,心外有法——就是法执。唯识学说:你认为这个法是离心别有,这就是法执。跟你的心没有关系,这就是法执。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是一个墙壁,墙壁这个法是个色法,那么它的体性是坚硬的,它是以地大为主。这个墙壁我们走不过去的,但是这个法也不决定。一个有禅定人的心,他在禅定当中不断的思惟,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它有很多的空隙可以过去,禅定的人诸位知道他的心有堪能性,他真的是能够心想事成,他不断在禅定当中思惟,墙壁有很多的空隙可以过去,他从禅定出来的时候就过去了。所以墙壁对他来说,这个法不是坚硬性,因为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同。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布施,布施是个善法有招感安乐果报的功能,比如说你一个贫穷人,像我们出家众没什么钱,我们布施一千块,有钱人布施一万块,这两个功德不同,这个贫穷人他布施一千块,他布施的心强,所以一千块的果报就招感很多安乐的果报,你很有钱,你虽然布施一万块,但是你的布施心很薄弱,因为你有好几千万。所以所有的杂染法、清净法都不能开离开心而单独存在,都是跟心有关系。这个法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是好是坏?它的这个量是强是弱,完全跟心有关。

    就是说,我执跟法执有所不同,诸位要知道:我执主宰义是完全捏造出来,完全破坏,但这个法执不能完全破坏,的确一切法有它的章法存在。但是大乘法是说——法的确是有它的一定的规范,只是这些规范不离开心而已,这个规范是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的规范不同。每一个人的心,有些人他适合修苦行,他在苦行的环境里面成就善根,有些人在苦行当中退失了道心,所以这个法——规范是因人而异,这就是所谓的法空。我们把我执、法执讲完以后,我们来讲种类:

    (二)种类

    那么唯识学把我法二执分成两个:一个是比较粗糙的叫分别起的,第六意识的分别,你要去分别它才出现的,你要不去分别我法二执它是不动的。第二个是俱生的,即使你不分别,你站在那个地方什么念头都没有,它也会存在,叫俱生,不需要经过分别就能够生起。分别起的主要是产生在第六意识,它所分别的是五取蕴相。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我执,一般人的我执都是比较粗糙,我们刚开始破坏的我执是分别起的,这个我执它的生起的因缘,就是针对我们这一期的果报,所谓的五蕴——色受想心识,把它执为我。执为我有两种情况:

    一、即蕴计我

    这个即就是色即是空的即,就是说,就着五蕴的当体把它当作是我。刚开始我们都是执着色阴是我,一个人没有经过佛法知见的熏习,总是把外表的色身当作我,噢,我是很年轻,我老了、我病了、我死了,就是色身不断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我在不断的变化了。一般人有这种把色身执为我,那么他的这种思想就很危险了。当你色身消失了以后我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就很容易产生断灭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生了。你这个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以色身为我容易生起断灭见。

    或者我们一般的以受想行识为我,以内在的思想为我,那么这种人是有点智慧的,他知道这个事情是老病死的,以内在的思想或者感受为我,我这念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有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个受就是我。或者说我对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的思想,想阴就是我,就是这样子。

    即蕴计我怎么破坏呢?就是你观察五蕴是生灭的,如果五蕴是我,我就生灭了。所谓的我应该是要常、一、主宰,你要能够主宰,你怎么能够生灭,你反而被人家主宰。所以说这个我是不能成立的。这个地方从无常观就能够破坏即蕴计我。即蕴计我大部分都是凡夫,思想比较粗糙。

    二、离蕴计我

    我不是五蕴,离开五蕴有一个我,这个我住在五蕴当中,这个都是有一些智慧的外道学者。他也知道五蕴是老病死的臭皮馕,他认为说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东西就是我,这个住在五蕰、控制五蕴、主宰五蕴,所以叫——神我外道。有一个神我。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说离开五蕰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呢?佛陀就问外道说:“这个我是什么相貌?”他们讲不出来,因为你讲出一个东西一定是被五蕴所收摄。佛陀说生命只有五个法——色、受、想、行、识,没有说是色、受、想、行、识、我,没有!所以外道只要讲出一个东西,一定是含摄在五蕴当中。破坏离蕴计我,我们可以用觅之了不可得,因为这个我执是不存在的,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对我——无我观,他说“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如果这个我是五蕴的当体,那么这个我就生灭了,这个生命你就没有主宰性了,你是被业力所控制的,业力消失的时候我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就不能成立。“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如果你说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住在五蕴当中,那么即非五蕴相,那这个我就不是五蕴了,请问你,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外道讲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这个东西不存在。

    在本论当中的修无我观,你先了解什么叫我!你找找看这个东西,你生命里有没有存在,就是你生命里有没有主宰!

    比如说你要找某某法师,你要把法师的相片看清楚,然后你去僧团去看看有没有这个人存在。说修无我观也是这样,你要知道什么叫我?主宰——你看看你生命当中有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后来发觉不存在,无我观就是这样修的!无我观有分别的无我观,先破分别的;俱生的是比较微细的,它是出现在第八识,就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比较微细的,我们刚开始不修这个观,因为这个都是初地以上才修的,从凡夫到初地先破分别的我法二执。

    这个地方是说明种类,有分别起跟俱生的。刚开始是对治分别起的。第三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我执所发动的是烦恼障,障碍我们的涅槃,为什么很多的贪欲、嗔恚、嫉妒、高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我相就会有人相,在整个平等法界当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有对立就有烦恼,是这样子来的。那么有烦恼就障碍我们涅槃的寂静。法执它是一种所知障,它是一种智慧的障碍,障碍我们的菩提智慧,所以:

    我执的过失是——引生烦恼;

    法执的过失是——没有智慧。

    当然这两个过失比较严重的是我执,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断我执。我执是引生烦恼障,所以我们看有些人他有烦恼,你说,哎,我在家的时候就认识你了,你以前烦恼很重,你贪欲也很重,嗔恨也很重,但是你出家以后一下子就调伏了。就是他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有修我空观,有些人他不修我空观,在家居士烦恼很重,他出家以后烦恼也很重,差别只是这个人福报比较大而已,增加一点福报,烦恼依旧。

    为什么?因为他自我意识很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时候,他没办法改变自己,因为他烦恼本身是由自我意识在支持,无明缘行,行缘识,整个十二因缘是由无明带动的,所以他自我意识很坚固,他所有的烦恼都很艰固,很难调伏,很难动摇。

    我们不要说是佛法出世间的功德,你看世间法都是有差别。

    你看秦朝,秦朝当然春秋战国,诸位知道春秋战国在整个中国历史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礼崩乐坏,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经过长久的战乱,将近有八百多年的战乱,春秋战国八百多年,大家都想休息,但秦始皇没有让大家好好的休息,建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老百姓没办法生活,就只好铤而走险,就出来造反。所以到秦始皇往生了以后,到第二世秦二世出现的时候,整个世间大家逐鹿中原,大家各凭本事。

    在整个秦朝末年的叛军当中,有两大势力是值得我们讲,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这个项羽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一个将军的后代;刘邦等于是一个平民,是一个卖草鞋的老百姓。但这两个人性格——两个恒审思量有所不同,怎么知道呢?有一天秦始皇出游,出游的时候项羽看到秦始皇,他说:“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这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你;刘邦他卖草鞋,看到秦始皇之后,他也去凑个热闹,他也看到这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他也讲出一句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所以你看这个人讲话就知道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有不同,项羽这个人的我执比较重,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你。刘邦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身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像你这样,但是谁去做?他没讲。

    所以你看这两个人性格就造成后来的成败。我们看历史上项羽跟刘邦打仗,百分之九十九刘邦都是打败仗,刘邦可以说是整天被项羽打着跑,但是刘邦他有一个好处,他这个人能屈能伸,他包容胸量心很大,所以你看项羽里面的大将,你看韩信,韩信本来是投奔项羽,刘邦的手下不管是文官的参谋或者是武将,都是从项羽那面跑出来。项羽这个人个性刚愎自用,他不听别人的劝谏,我行我素,别人都没办法帮助他。就跑去帮助刘邦,说你这个人是势力弱,但是你能包容我,你能让我有发挥的空间,我就投奔你。

    所以果然到最后刘邦养兵蓄锐,在垓下一战获胜。韩信很厉害,韩信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当初的军队是一比十,项羽有十倍的军队,而且楚军,诸位都知道楚军是骁勇善战的;刘邦是收一些别人不要的军队,但是韩信这个人厉害,他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下子就把项羽打败。当然项羽也觉得很惊讶了,后来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溃散掉了,项羽在乌江自杀。

    所以说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人的成功失败的确有因缘的!

    就是说从初能变来说,从业果来说,项羽是比刘邦好多了,项羽他福报大,出生贵族,在古时候的封建时代出生贵族,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从一个初能变异熟识能变,项羽比刘邦超出太多了,但是看第二能变,项羽的失败,失败在第二能变,恒审思量有问题,太过于坚固了,就造成他的失败。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第七意识的过失——我执会带动很多的烦恼,而且使令这个烦恼变得很坚固。看第四段的伏断,

    (四)伏断

    分别我法二执,它的现行是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分别的我法二执是在初地的时候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把它消灭, 种子是初地顿断,所以它的现行跟种子初地的时候消灭的。那么俱生起的就比较微细,我执的现行是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八地说是无功用行我恒摧,种子是金刚无间道的时候才顿断。所以八地菩萨他的那念心从清净心的角度,跟十方诸佛是完全没有差别的。他不管什么情况没有染污的烦恼,差别在他的智慧还不足,他必须还要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

    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学佛三大阿僧祗劫,凡夫到初地一大僧祗劫、初地到八地一大僧祗劫。这两个阿僧祗劫都是在调伏烦恼,偏重在灭恶;八地以上到成佛又是一大僧祗劫,这个时候是在生善,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的法门,精通无量的三昧陀罗尼,为以后成佛广度众生来做一个布局。所以八地它所有的我执消灭,当然我执消灭、烦恼就消灭。

    俱生法执是现行的话,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道永断。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法执消灭,它的种子金刚无间道永断。所以通达无量的智慧只有佛陀了。

    比如看经典上:有一个小女孩,佛陀讲经的时候,她采一朵花供养佛陀,有人就问弥勒菩萨,说:“这个小女孩供养佛陀得到什么果报呢?”弥勒菩萨讲不清楚。我们对果报我们一般人只能够做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分析,就是说我们确定你这样的果报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怎么个安乐法,我们没办法讲清楚了,缘起甚深甚深!但如果你问佛陀,佛陀会告诉我们说:这个小女孩她供养这朵花,她到人间、天上经过几劫,几劫以后遇到什么佛,哪个地方受了五戒,乃至经过多久出家,出家以后慢慢的修学,成就了圣道,她以后成佛以后是什么佛号?她的国土是怎么庄严。

    佛陀对每一个法是完全透彻——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在经典上说佛陀的智慧,他对缘起的了解——就是在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下了多少滴的雨滴,佛陀都清楚分明。所以佛陀才有资格制戒。因为你这个制戒是缘起了,这个人犯到这个戒会有什么过失,要怎么忏悔?这个就是缘起法,只有佛陀知道。所以这个地方法执就比较难了,因为他是对治所知障,是一种智慧,那么我执我们刚开始是先调伏烦恼——破我执。

    好,我们回到讲义,“思量为性相”这第四科,那么思量当然在凡夫的时候,他的思量是一种错误的思量,产生了我执跟法执。看第六段:

    六、云“四烦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恒审思量产生的我执就带动了四种根本烦恼,诸位学过唯识就知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它具足四个:贪、(它没有嗔),痴、慢、见四种烦恼。我们看第一个我痴:

    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我痴就是迷惑,对我空的道理产生迷惑就是我痴。不明白我空的道理,我们总是觉得生命当中有一个真实的主宰者,能够决定我们的生命。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一样,这就是我痴。第二个我见:

    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诸位学过《百法》知道,愚痴跟邪见不同,愚痴就是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就是愚痴,不知道什么是真理。邪见是把错误的认为是真实的,这个更严重了,诸位你要知道,你去度一个没有学佛,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容易接受,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你要度一个外道,因为他已经有知见了,可惜他的知见错误,他已经经过他的颠倒推求,产生一个错误的看法,所以有邪见是很难度化的。但是愚痴你还有机会,他是不明白道理叫愚痴,但是邪见就是他已经产生妄执,这个就不容易了,不容易度化。第三:

    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我们由于愚痴经过长时间的思量,累积以后产生我见产生邪见,那么把我创造出来以后,我们会有一种情况,就是高举。我们觉得我是很重要的。在整个法界当中,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地位抬高了。第四个:

    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在生命当中自然捏造一个我,就想办法去保护这个我,爱护这个我。我们去外面参学回来看到相片,第一个先找我在哪里,这个就是——我爱。所以我们对我有嗔心,有爱着心,这四种——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种根本烦恼。当然这四种烦恼就染污了前六识。使令前六识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个烦恼在那个地方活动。我们看第七段: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法  论中。

    前面的是讲到心王,第七识的心王——思量,它思量活动的时候有十八个心所:五徧行,还有前面的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还有八大随烦恼,还有别境中的慧心所,刚好是十八个心所。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第七意识有慧心所,这个慧就是对所观境的抉择,但是它这个抉择是错误的,自作聪明,第七意识这个慧心所是染污慧,这个是说明它的心所相应门。看第八: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它是有覆无记,什么叫覆?就是覆盖我空法空的真理,而且障碍我们修学圣道。这个前面说过了,为什么叫无记?非善非恶叫无记。我们在研究业性的时候,从《成唯识论》的角度,染污跟罪业不同,我们说一下,在唯识学上把业性先大分成两种,一种是染污,一个是清净。什么叫染污?

    你所有的造作有一个自我意识,这些业都是——染污;

    你在造作的时候,你所有的布施、持戒,都是从空性发动的,以无我、无私的精神去做,这就是——清净。

    就是先分成有漏业跟无漏业,有漏业又分成善业跟恶业(染污当中要分成善跟恶。)。很多人认为生命有一个我,我去造业。这件事是谁做,是我做的。那么我去造善业以后也是由我去得果报,但这种思考他也可能起善业,也可能造善业,我去造善我去得果报,所以自我意识他不一定是恶,也不一定是善。但是如果是无漏,一个我空相应的人,他所做的业都是善,所以文殊菩萨就算示现杀盗淫妄都是善,无漏业没有所谓的恶,诸位要知道。那么这就说明第七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是无覆无记,它这个执着有一个我它是非善非恶,但是它是覆盖真理如此而已。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这个地方是说我,它是怎么执着?它执着是哪一个我呢?是过去的我,现在的我还是未来的我。它说:

    随所生所系:

    随着它所受生的果报,它就以那个果报为我。

    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我,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今生是一个男人,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那么你就以男人为我,我是一个男人;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的时候,你有女人的色身外表,女人的思想,你来生的第七意识以女人为自我;你变成一个转轮圣王,就以转轮圣王为自我;那么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是这样子的。

    随所生所系,随着你在三界九地的一个果报,恒审思量就以这个果报为自我。

    当然这个果报其实是不断变化的。因为我们今生出家了,我们有一个思想了,出家应该要持戒、断恶、修善。假设我们没有往生到净土去,我们因为布施持戎的善业,你来生变一个大国王,你的思想跟现在完全不同,完全不同。你不一定愿意修行,也不一定愿意皈依三宝。福报会使令一个人放逸,所以说:你现在的思想跟来生是完全不同,你要是变成一只蚂蚁差别就更大了。蚂蚁——我的生命就是,我是一只无奈的蚂蚁,我的工作只有一个,把这个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

    所以当我们生命改变的时候,五蕴改变的时候,内心的受想行识改变了以后,你今生跟来生找不到共同点。死亡结束以后,你来生的生命当然有一些性格接近了,但是很多东西都不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不能说是昨天的太阳跟今天的太阳一样,所以说随所生所系,我们每一期生命所执着的我都不同。福报大的人,比如说你是转轮圣王福报大,我相会比较重,你是一个卑贱的蚂蚁,你的自我意识会比较淡薄一点。你看出家众,出家是一个很快积集福报的地方,出家众如果你从刚开始出家到做老和尚,你都没有修过我空观,你到最后福报很大,但是“我”也会很大,就是这样子。

    随所生所系,就是这个我相会随福报变化,随你的果报体会有所变化。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相的情况:是随着你得什么果报,就生起一个这样的我相。到这个地方都是说明第七意识的有漏位。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对于第二能变的思量。思量能变它是不造业的,诸位要知道,它也不造善也不造恶。第六意识造业的时候它完全不参与,但是它给第六识一个信息,就是有一个我在里面,就这样子而已。

    所以真正造业是在第六意识。

    我们到这个地方还看不出有人在造业了,包括第八识也不造业,第七识也不造业。那么第七意识当然是…我们到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生命的问题点就是无明,就是恒生思量的我执,但是《成唯识论》说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根本,但第七意识不能改造自己,它不能修观,要靠第六意识修观来改造第七意识。所以我们虽然说内心有三大功能,异熟、思量、了境,但这三个功能是互动的,会互相影响,是这样子的。

    好,今天到这个地方,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唯识三十颂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唯识三十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唯识三十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