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化肥开始普及是从“四三方案”之后开始的,在这之后粮食才有了增长的基础,但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农田的肥力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土肥。
土肥是啥大家心里都清楚,前文提及的捡大粪主体大多为农民。
就四九城来说,可以捡大粪的范围局限在城外的道路及乡村,不包括城里及城厢,因为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是被人为划分为粪道的。
粪道比较抽象,有点类似于势力范围或者片区。
疏通好关系,只要缴纳多少钱,这个片区就只能由某个人来负责清理人类的排泄物。
在晚清的时候,这项人体排泄物清理工程做的最大的一个人叫于德顺,老四九城人称其为“粪霸”。
到了民国时期,于德顺摇身一变,成了“北平粪夫工会”的理事长,依旧坐稳了四九城人体排泄清理工程的头把交椅。
解放前别说下水道,就连公厕都是有限的,绝大部分居民靠家里的“马桶”来排泄,这个马桶其实就是個木桶,得定期清理。
那时候没有“物业费”的说法,但于德顺这人有很多旁门左道的阴招。
普通百姓不给小费就不让掏粪工上门清理,任凭其臭着,受不了给小费后才会有人打理;
甚至会在堂而皇之的跟红白喜事的主家要钱,不给就将粪水泼人家大门口;
对于一些商户,他也没饶了,让人推着粪车堵门口,不给钱不走。
由于上面有人罩着,加上于德顺养了一帮打手,百姓是敢怒不敢言。
除了欺压城内的百姓,他也没放过城外的农民。
农民想要收成好,就得有肥,但自家产的有限,只能从粪霸手里购买。
良心不多的粪霸会掺点土进去,于德顺就狠了,属于没了良心的那种,往里面掺土可不行,增重太少,得往里面掺煤灰、沙子!
为了利益最大化,于德顺“一鱼三吃”,除了以上,还会让手下的掏粪工交孝敬。
本来赚的就不多,而且全年无休,这下更是闹的天怒人怨,一点群众基础都没有给自己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高层考察四九城的市容市貌后,下达了整改基层公共厕所建设、清洁城市环境、整顿社会治安等多项举措。
于德顺为了稳固自己的“核心利益”,准备施展老一套的时候,被群众给控诉,顺理成章的进去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老小子有房子100多所,良田1550亩,商铺2处。
最后在公审后,吃了花生米,大快人心!
此后,政府将粪场从城内迁到了城外,在各个胡同周围都建了厕所。
虽然环境有了改善,但掏粪工一职没有被取消,而是将那些劳苦的掏粪工收编进了各区的清理队。
刚开始的时候,掏粪工依旧是沿用了老办法,推着粪车子,背着粪桶,挨个胡同收拾公厕。
在1958年的时候,将粪车子改为了卡车,大大减轻了掏粪工的劳动强度。
作为四九城的老居民来讲,虽然备受粪霸的欺压,但大多数都瞧不上掏粪工,往往对其称呼一句“臭掏粪的”。
虽然解放后这种情况大有好转,但彻底转变还是在59年的10月份。
26号开的群英会,“我们都是勤务员”就是在这个会上说的。
29号登上了二流报纸,“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传遍了千家万户,掏粪工的形象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不断地有各行各业的人前来拜师学艺,不过最终能有多少人坚持在这一行就不好说了。
对于这位山东老乡,唐植桐虽然没说过话,但打过很多次照面,因为他本身就在崇文清理队工作,负责花市大街西口那片公厕的清理工作。
正是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四九城的环境卫生才跨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他们的付出,唐植桐非常尊重的,每次打照面,都会笑着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从来没有掩面嫌弃的时候。
登报的次日,也就是1959年10月30日,正好是星期五,有线系593班集体去煤场适应场地的第一天。
这次学院里没有派车,由学生成群结队步行前往煤场。
唐植桐虽然没有准备参与,但事前跟颜雄飞做过保证,还是跟着前往看了一眼,各个环节该叮嘱的叮嘱,该勉励的勉励。
鼓励完同班同学后,唐植桐才骑上自行车离去。
不过唐植桐没有回家,而是去了花市大街那片的煤场。
由于煤炭平常的供应秉承“分区划片,送煤上门”原则,尚未限购、限售,唐植桐打算趁这次机会多买一些放家里慢慢用。
唐植桐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断供,但等下次供应再这么充足,估计得猴年马月了。
这次活动是全市范围内同时开展的,其他院校的学生也会在今天入场熟悉工作流程,再加上买煤的居民,现场闹闹腾腾的。
唐植桐这次要了五百斤,选的是最好的硬煤,一共花了七块四。
在付了款以后,唐植桐回到家,跟张桂芳交代道:“妈,我今儿买了点煤,明天就能送过来。”
“家里还有煤,又买煤干嘛?”张桂芳节约惯了,对儿子这种大手大脚花钱的生活方式感到很头疼。
“我从报纸上看到煤场搞了个送温暖的活动,直接给送进家门,省的递烟递水,咱趁着这次力度大,买下一点。”唐植桐一边给张桂芳说着,一边从正屋里拿出扫帚,跑了两个煤场,身上沾了一身煤灰。“买了多少?我把钱给你。”虽然还没有分家,但儿子、儿媳见月的给钱,现在只有正房烧煤,张桂芳琢摸着没有再让儿子掏钱的道理。
“您不用给钱,我还有呢。先要了五百斤,等明天送过来后,您再去买个几百斤,咱铺着够今年冬天烧的,再富裕出一点来。”唐植桐将扫帚递给张桂芳,请求道:“妈,在煤场爆了一身煤灰,您给我扫扫。”
“你个败家孩子,怎么买这么多?随用随买就行。”张桂芳先用扫帚打了儿子两下,才开始给他扫,这么多年了,她从来没一次买这么多煤,五百斤省着点用够一个冬天烧了,儿子却还要买。
“得买啊,以后这煤炭供应怎么样很难说,万一买不到,总不能不烧炉子挨冻吧?”母亲打的不痛不痒的,唐植桐没觉出疼来,不过能感觉出母亲很心疼,于是解释道。
“那这五百斤也差不多够了,到时候买点黄土,自己打个煤饼子,尽够烧少。”张桂芳前前后后的给唐植桐扫干净。
“妈,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平时咱去买,给送来的大半都是煤面子,这次都是煤矿直接运过来的,他们压根没空去看人下菜,咱光为这个也值得去买吧?”唐植桐还想努力去说服张桂芳。
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这是居民的一句牢骚,有头有脸的人物买煤,全是成块的,普通人没那个脸,买到的以碎渣渣居多。
“煤面子就煤面子,正好打煤饼子,更省煤。”张桂芳固执的摇摇头,将扫帚拿回屋挂了起来,一会的工夫又拿出来十块钱,要塞给儿子。
“妈,不用,我有钱。”尽管厢房以后烧木头,但唐植桐没打算算的这么明白,总觉得儿子照顾母亲、妹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听话,拿着。你的工资本来就给家里一多半,你自己又抽烟,还能剩多少?别让静文有别的心思。”世间大多数矛盾都是钱引起的,张桂芳不愿留下这种隐患,更不愿看到儿子两口子闹矛盾。
“静文她不会的……”唐植桐还没说完,但目光迎上瞪着眼睛的张桂芳,只能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把钱接过来,无奈的笑笑:“那我就收着。”
“嗯,收起来,这五百斤就够了,不要再买了。吃的缺,这煤还能缺的了?你爸在煤矿干了大半辈子,说井下有的是,想挖多少挖多少。你别老是觉得这个要断,那个要断。”相比较儿子的看法,张桂芳明显更相信曾在煤矿工作的丈夫,言语里有一股自信,以及教育儿子的满足感?
唐植桐对此无奈的笑笑,不同意就不同意吧,回头让小王同学跑一趟,母亲能埋怨自己,但对儿媳妇宽容度会高一些。
现在煤炭不光没有限产一说,还鼓励高产、超额完成开采任务,从某种层面来说,张桂芳说的没错,想挖多少挖多少。
然而井下采煤需要往上运,当采煤量大于一定数量,达到绞车运力的上限后,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产量了。
而且现在用煤的地方多,不仅民用,工业用煤缺口也很大,从外地运煤的话,火车运力也不一定能满足。
基于以上原因综合考虑,唐植桐才想着多买一些,况且自己这次用的是信息差,不用求任何人,合理合法。
家里经济条件已经有所提升,唐植桐想为母亲、妹妹改善生活条件的意愿非常强烈,不愿再去用煤饼子,那玩意省不下多少钱,还费力。
从小到大,唐植桐打煤饼子打的够够的。
想打煤饼子,得先买黄土,自打唐植桐小时候起,黄土就是收费的。
那时候一年四季都有推着黄土车进城卖土的,秋冬季尤其多。
有些家庭富裕点的住户,会让卖黄土的帮着托个蜂窝煤、打个煤饼子什么的,也有穷的用不起煤,一大早去富户家门口,从倒的煤灰里面捡煤核。
唐家虽然不富裕,但也没到捡煤核的地步,都是买来换黄土自己打煤饼子,因为干这份活要收费,唐老太太不舍得花这个钱。
打蜂窝煤都是铁皮围个圈,把和好的煤、泥混合物放进去,先压成形,然后半干的时候用通条扎眼,非常麻烦。
再说当时家里也没钱买专门的蜂窝煤炉子,能买到煤的时候,家里就打煤饼子凑合,买不到煤的时候,就烧泥炭。
泥炭也叫草炭、泥煤,一发现就是一大片,不少人挖了推着进城卖,是煤炭的一种替代品,价格低,但燃烧起来不如煤旺。
泥炭可以晒干后直接烧,也可以跟煤面一样,打成煤饼子烧。
做煤饼子并不难,在煤面里掺杂上黄土,用水泡透、混合均匀,然后拍成块状,放在地上暴晒,干透后摞列起来,烧的时候再砸成适当大小塞炉子里即可。
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节约惯了的百姓依旧是以买煤炭为主,稍微大块的煤炭上火快,有事的时候烧,煤面、煤渣子则用来托蜂窝煤或打成煤饼子。
无论是煤炭、蜂窝煤,还是煤饼子,燃烧都必不可免的造成空气污染,尤其是最近几年,居民日常生活、取暖都在用煤,工厂也在用,空气质量那叫一个差。
相关部门也在变着法子的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五八型民用两用炉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但效果嘛,并不是很明显。
为了适应居民家中的老炉子,煤场还生产、销售煤球。
刚开始的时候,煤球是人力摇出来的,就跟摇元宵一样,一层煤面、一层黄土,劳动强度大不说,产量还低。
再后来,就成了机制,煤面加水和黄土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制成的小圆球,形如白果,核桃大小,经过晾晒后,可长期存储。
具体使用效果嘛,也就那样,还是煤块燃烧效率最高。
等小王同学回来,吃过饭,回到厢房,唐植桐将自己买煤的事情告诉了她。
“买啊,这东西放不坏,无论以后缺不缺,就冲现在送温暖给送进家里这一条,都值得买。”小王同学了解事情始末后,坚定的站在了唐植桐这一边。
“嘿嘿,要不说,还得是我媳妇呢。我今天已经去买过一次了,等后天一早吧,我在家做烧饼,你去煤场跑一趟?省的人家认出我来。”唐植桐鼓动小王同学跑一趟。
他今天去煤场摸清了程序,收银都是煤场的人,开票可能是社会实践的学生,送煤则是煤厂职工和学生穿插着来,轮到哪一组算哪一组。
虽然票上会有送货地址,但这年头住大杂院的多,无论是开票、收银都不会想太多,倒是送煤时别碰上同一组人就行。
“行,我去。”小王同学痛快的答应下来。
“我就知道,媳妇儿最好了。”唐植桐喜逐颜开,从兜里掏出来母亲给的十块钱,递给小王同学:“这是咱妈给的煤钱。”
“买点煤怎么还给钱?”小王同学皱起眉头,没接。
“可能是怕咱手里短钱吧。”唐植桐撒了个小谎言。
“给你伱就要啊?下次不许了。”对于自己男人的这句话,小王同学没信,不过还是接了过来,打算星期天的时候全部买成煤。
“好嘞,嘿嘿。”唐植桐没再纠缠这个问题,而是贼兮兮贴近小王同学的耳边:“好几天不洗澡了,我帮你烧锅水,你擦擦身子。”
“讨厌~~还不快去?”小王同学轻捶了自己男人一把,朝炉子呶呶嘴,笑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化肥开始普及是从“四三方案”之后开始的,在这之后粮食才有了增长的基础,但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农田的肥力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土肥。
土肥是啥大家心里都清楚,前文提及的捡大粪主体大多为农民。
就四九城来说,可以捡大粪的范围局限在城外的道路及乡村,不包括城里及城厢,因为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是被人为划分为粪道的。
粪道比较抽象,有点类似于势力范围或者片区。
疏通好关系,只要缴纳多少钱,这个片区就只能由某个人来负责清理人类的排泄物。
在晚清的时候,这项人体排泄物清理工程做的最大的一个人叫于德顺,老四九城人称其为“粪霸”。
到了民国时期,于德顺摇身一变,成了“北平粪夫工会”的理事长,依旧坐稳了四九城人体排泄清理工程的头把交椅。
解放前别说下水道,就连公厕都是有限的,绝大部分居民靠家里的“马桶”来排泄,这个马桶其实就是個木桶,得定期清理。
那时候没有“物业费”的说法,但于德顺这人有很多旁门左道的阴招。
普通百姓不给小费就不让掏粪工上门清理,任凭其臭着,受不了给小费后才会有人打理;
甚至会在堂而皇之的跟红白喜事的主家要钱,不给就将粪水泼人家大门口;
对于一些商户,他也没饶了,让人推着粪车堵门口,不给钱不走。
由于上面有人罩着,加上于德顺养了一帮打手,百姓是敢怒不敢言。
除了欺压城内的百姓,他也没放过城外的农民。
农民想要收成好,就得有肥,但自家产的有限,只能从粪霸手里购买。
良心不多的粪霸会掺点土进去,于德顺就狠了,属于没了良心的那种,往里面掺土可不行,增重太少,得往里面掺煤灰、沙子!
为了利益最大化,于德顺“一鱼三吃”,除了以上,还会让手下的掏粪工交孝敬。
本来赚的就不多,而且全年无休,这下更是闹的天怒人怨,一点群众基础都没有给自己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高层考察四九城的市容市貌后,下达了整改基层公共厕所建设、清洁城市环境、整顿社会治安等多项举措。
于德顺为了稳固自己的“核心利益”,准备施展老一套的时候,被群众给控诉,顺理成章的进去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老小子有房子100多所,良田1550亩,商铺2处。
最后在公审后,吃了花生米,大快人心!
此后,政府将粪场从城内迁到了城外,在各个胡同周围都建了厕所。
虽然环境有了改善,但掏粪工一职没有被取消,而是将那些劳苦的掏粪工收编进了各区的清理队。
刚开始的时候,掏粪工依旧是沿用了老办法,推着粪车子,背着粪桶,挨个胡同收拾公厕。
在1958年的时候,将粪车子改为了卡车,大大减轻了掏粪工的劳动强度。
作为四九城的老居民来讲,虽然备受粪霸的欺压,但大多数都瞧不上掏粪工,往往对其称呼一句“臭掏粪的”。
虽然解放后这种情况大有好转,但彻底转变还是在59年的10月份。
26号开的群英会,“我们都是勤务员”就是在这个会上说的。
29号登上了二流报纸,“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传遍了千家万户,掏粪工的形象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不断地有各行各业的人前来拜师学艺,不过最终能有多少人坚持在这一行就不好说了。
对于这位山东老乡,唐植桐虽然没说过话,但打过很多次照面,因为他本身就在崇文清理队工作,负责花市大街西口那片公厕的清理工作。
正是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四九城的环境卫生才跨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他们的付出,唐植桐非常尊重的,每次打照面,都会笑着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从来没有掩面嫌弃的时候。
登报的次日,也就是1959年10月30日,正好是星期五,有线系593班集体去煤场适应场地的第一天。
这次学院里没有派车,由学生成群结队步行前往煤场。
唐植桐虽然没有准备参与,但事前跟颜雄飞做过保证,还是跟着前往看了一眼,各个环节该叮嘱的叮嘱,该勉励的勉励。
鼓励完同班同学后,唐植桐才骑上自行车离去。
不过唐植桐没有回家,而是去了花市大街那片的煤场。
由于煤炭平常的供应秉承“分区划片,送煤上门”原则,尚未限购、限售,唐植桐打算趁这次机会多买一些放家里慢慢用。
唐植桐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断供,但等下次供应再这么充足,估计得猴年马月了。
这次活动是全市范围内同时开展的,其他院校的学生也会在今天入场熟悉工作流程,再加上买煤的居民,现场闹闹腾腾的。
唐植桐这次要了五百斤,选的是最好的硬煤,一共花了七块四。
在付了款以后,唐植桐回到家,跟张桂芳交代道:“妈,我今儿买了点煤,明天就能送过来。”
“家里还有煤,又买煤干嘛?”张桂芳节约惯了,对儿子这种大手大脚花钱的生活方式感到很头疼。
“我从报纸上看到煤场搞了个送温暖的活动,直接给送进家门,省的递烟递水,咱趁着这次力度大,买下一点。”唐植桐一边给张桂芳说着,一边从正屋里拿出扫帚,跑了两个煤场,身上沾了一身煤灰。“买了多少?我把钱给你。”虽然还没有分家,但儿子、儿媳见月的给钱,现在只有正房烧煤,张桂芳琢摸着没有再让儿子掏钱的道理。
“您不用给钱,我还有呢。先要了五百斤,等明天送过来后,您再去买个几百斤,咱铺着够今年冬天烧的,再富裕出一点来。”唐植桐将扫帚递给张桂芳,请求道:“妈,在煤场爆了一身煤灰,您给我扫扫。”
“你个败家孩子,怎么买这么多?随用随买就行。”张桂芳先用扫帚打了儿子两下,才开始给他扫,这么多年了,她从来没一次买这么多煤,五百斤省着点用够一个冬天烧了,儿子却还要买。
“得买啊,以后这煤炭供应怎么样很难说,万一买不到,总不能不烧炉子挨冻吧?”母亲打的不痛不痒的,唐植桐没觉出疼来,不过能感觉出母亲很心疼,于是解释道。
“那这五百斤也差不多够了,到时候买点黄土,自己打个煤饼子,尽够烧少。”张桂芳前前后后的给唐植桐扫干净。
“妈,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平时咱去买,给送来的大半都是煤面子,这次都是煤矿直接运过来的,他们压根没空去看人下菜,咱光为这个也值得去买吧?”唐植桐还想努力去说服张桂芳。
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这是居民的一句牢骚,有头有脸的人物买煤,全是成块的,普通人没那个脸,买到的以碎渣渣居多。
“煤面子就煤面子,正好打煤饼子,更省煤。”张桂芳固执的摇摇头,将扫帚拿回屋挂了起来,一会的工夫又拿出来十块钱,要塞给儿子。
“妈,不用,我有钱。”尽管厢房以后烧木头,但唐植桐没打算算的这么明白,总觉得儿子照顾母亲、妹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听话,拿着。你的工资本来就给家里一多半,你自己又抽烟,还能剩多少?别让静文有别的心思。”世间大多数矛盾都是钱引起的,张桂芳不愿留下这种隐患,更不愿看到儿子两口子闹矛盾。
“静文她不会的……”唐植桐还没说完,但目光迎上瞪着眼睛的张桂芳,只能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把钱接过来,无奈的笑笑:“那我就收着。”
“嗯,收起来,这五百斤就够了,不要再买了。吃的缺,这煤还能缺的了?你爸在煤矿干了大半辈子,说井下有的是,想挖多少挖多少。你别老是觉得这个要断,那个要断。”相比较儿子的看法,张桂芳明显更相信曾在煤矿工作的丈夫,言语里有一股自信,以及教育儿子的满足感?
唐植桐对此无奈的笑笑,不同意就不同意吧,回头让小王同学跑一趟,母亲能埋怨自己,但对儿媳妇宽容度会高一些。
现在煤炭不光没有限产一说,还鼓励高产、超额完成开采任务,从某种层面来说,张桂芳说的没错,想挖多少挖多少。
然而井下采煤需要往上运,当采煤量大于一定数量,达到绞车运力的上限后,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产量了。
而且现在用煤的地方多,不仅民用,工业用煤缺口也很大,从外地运煤的话,火车运力也不一定能满足。
基于以上原因综合考虑,唐植桐才想着多买一些,况且自己这次用的是信息差,不用求任何人,合理合法。
家里经济条件已经有所提升,唐植桐想为母亲、妹妹改善生活条件的意愿非常强烈,不愿再去用煤饼子,那玩意省不下多少钱,还费力。
从小到大,唐植桐打煤饼子打的够够的。
想打煤饼子,得先买黄土,自打唐植桐小时候起,黄土就是收费的。
那时候一年四季都有推着黄土车进城卖土的,秋冬季尤其多。
有些家庭富裕点的住户,会让卖黄土的帮着托个蜂窝煤、打个煤饼子什么的,也有穷的用不起煤,一大早去富户家门口,从倒的煤灰里面捡煤核。
唐家虽然不富裕,但也没到捡煤核的地步,都是买来换黄土自己打煤饼子,因为干这份活要收费,唐老太太不舍得花这个钱。
打蜂窝煤都是铁皮围个圈,把和好的煤、泥混合物放进去,先压成形,然后半干的时候用通条扎眼,非常麻烦。
再说当时家里也没钱买专门的蜂窝煤炉子,能买到煤的时候,家里就打煤饼子凑合,买不到煤的时候,就烧泥炭。
泥炭也叫草炭、泥煤,一发现就是一大片,不少人挖了推着进城卖,是煤炭的一种替代品,价格低,但燃烧起来不如煤旺。
泥炭可以晒干后直接烧,也可以跟煤面一样,打成煤饼子烧。
做煤饼子并不难,在煤面里掺杂上黄土,用水泡透、混合均匀,然后拍成块状,放在地上暴晒,干透后摞列起来,烧的时候再砸成适当大小塞炉子里即可。
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节约惯了的百姓依旧是以买煤炭为主,稍微大块的煤炭上火快,有事的时候烧,煤面、煤渣子则用来托蜂窝煤或打成煤饼子。
无论是煤炭、蜂窝煤,还是煤饼子,燃烧都必不可免的造成空气污染,尤其是最近几年,居民日常生活、取暖都在用煤,工厂也在用,空气质量那叫一个差。
相关部门也在变着法子的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五八型民用两用炉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但效果嘛,并不是很明显。
为了适应居民家中的老炉子,煤场还生产、销售煤球。
刚开始的时候,煤球是人力摇出来的,就跟摇元宵一样,一层煤面、一层黄土,劳动强度大不说,产量还低。
再后来,就成了机制,煤面加水和黄土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制成的小圆球,形如白果,核桃大小,经过晾晒后,可长期存储。
具体使用效果嘛,也就那样,还是煤块燃烧效率最高。
等小王同学回来,吃过饭,回到厢房,唐植桐将自己买煤的事情告诉了她。
“买啊,这东西放不坏,无论以后缺不缺,就冲现在送温暖给送进家里这一条,都值得买。”小王同学了解事情始末后,坚定的站在了唐植桐这一边。
“嘿嘿,要不说,还得是我媳妇呢。我今天已经去买过一次了,等后天一早吧,我在家做烧饼,你去煤场跑一趟?省的人家认出我来。”唐植桐鼓动小王同学跑一趟。
他今天去煤场摸清了程序,收银都是煤场的人,开票可能是社会实践的学生,送煤则是煤厂职工和学生穿插着来,轮到哪一组算哪一组。
虽然票上会有送货地址,但这年头住大杂院的多,无论是开票、收银都不会想太多,倒是送煤时别碰上同一组人就行。
“行,我去。”小王同学痛快的答应下来。
“我就知道,媳妇儿最好了。”唐植桐喜逐颜开,从兜里掏出来母亲给的十块钱,递给小王同学:“这是咱妈给的煤钱。”
“买点煤怎么还给钱?”小王同学皱起眉头,没接。
“可能是怕咱手里短钱吧。”唐植桐撒了个小谎言。
“给你伱就要啊?下次不许了。”对于自己男人的这句话,小王同学没信,不过还是接了过来,打算星期天的时候全部买成煤。
“好嘞,嘿嘿。”唐植桐没再纠缠这个问题,而是贼兮兮贴近小王同学的耳边:“好几天不洗澡了,我帮你烧锅水,你擦擦身子。”
“讨厌~~还不快去?”小王同学轻捶了自己男人一把,朝炉子呶呶嘴,笑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