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贾平凹捡回了一条命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第321章 贾平凹捡回了一条命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朱琳跟着北影厂的人先回京城了,江弦被路遥留着在西安多呆几天。

    他住进《延河》杂志的招待所,很多西安本地的作家都过来拜访。

    其中就包括贾平凹。

    江弦和贾平凹也认识。

    那会京城开座谈会,他给一群作家讲野史来着,贾平凹也在其中,两个人对此都印象深刻。

    就这么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和江弦凑到了一块儿。

    “三驾马车”各有特色。

    路遥因为是陕北人,挖掘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结合的陕北广大地区。

    陈忠实是关中人,挖掘关中民俗风情和文化是他的兴趣点。

    贾平凹老家在陕南,他的绝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现实、当代陕南的生活。

    这仨人的性格也各有特点。

    贾平凹年纪最小,也显得比较单纯,看见路遥身上又是好烟又是咖啡,就特别羡慕他的奢侈生活。

    “咱去爬华山吧。”贾平凹提议。

    江弦没有说话,路遥则是去或不去都行。

    陈忠实开口推脱,说自己岁数大了,腿脚不好,爬不动。

    “江弦同志来一次,多难得的机会,就当一起去采风。”贾平凹极力劝说。

    作家就是有这个好处。

    若是说去哪里玩,一般都要老成沉稳的推脱上那么两句,但若是把玩改成采风,心里立马就不会抵触了。

    毕竟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玩呢。

    陈忠实很快被贾平凹说动了,江弦算是客人,想着去华山看看也行,还有一些个《延河》杂志的编辑也商议着一块儿去。

    一趟华山之行,有着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同行,江弦本以为会是挺愉快的事儿,结果在贾平凹这儿闹出了幺蛾子。

    临近出发,江弦和陈忠实路遥等了一会贾平凹,结果有人捎来口信,说贾平凹不去了。

    明明定好的事儿,说不去就不去了?

    江弦一琢磨,该不会是贾平凹这小子趁着他们出去玩自己偷摸写稿卷他们吧。

    应该不能。

    行程紧密,既然贾平凹说不去了,江弦他们只好按计划去华山玩了三天。

    江弦跟着“两驾马车”在华山玩了三天回来,才听说贾平凹出事儿了,命都差点儿丢了。

    三人连忙去探望贾平凹,询问情况,贾平凹只是委屈巴巴的抹着眼泪,交给他们一封信,题目叫“临行话”。

    什么叫临行话呢?就是临死前的话,也就相当于是一封遗书。

    江弦他们吓了一跳。

    翻开一看,信里先是叙述了贾平凹与妻子的恩怨纠葛,后又写愧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后还交代,自己存下的四千元稿费一定要留给女儿上学,万不可挪作他用。

    嗯,这个女儿正是浅浅同志。

    江弦他们吓了一跳,以为贾平凹要寻短见,结果一问才知道,贾平凹比他们想的更快一点,他早就寻了短见。

    怎么回事呢?

    时间还要回到华山之行以前。

    那天大家约好日子出发,这边陈忠实通知完了前脚刚走,贾平凹就坐不住了,催促整理东西的妻子快一些。

    贾平凹的妻子叫韩俊芳。

    临近出发,韩俊芳煮上了鸡蛋,打算带到山上去吃的。

    但贾平凹火急火燎,着急出发,就表示:“这鸡蛋就先别煮了,大家都带着吃的,到时候上山了吃别人的也行。”

    韩俊芳不允。

    “那哪行?”

    她觉得,这鸡蛋煮都煮上了,去华山一去这就是好几天,等回来鸡蛋还不都坏掉了?

    多浪费呀。

    贾平凹就有点红温了。

    心急之下,他找了根通条戳弄煤炉子,打算摆弄一下火,好让鸡蛋熟的快点。

    无奈他火急火燎,手上功夫着急了些,一不小心就把炉子给掘翻了。

    这下完了,鸡蛋煮不了。

    贾平凹看这么情况,索性说那就不要了,咱们就出发吧。

    结果韩俊芳呢,依然是舍不得这几个鸡蛋,不听贾平凹的,又把这些鸡蛋拿到邻居家的柴火灶上继续去煮。

    这下可把贾平凹给激怒了。

    第一次煮也就罢了,可当煤炉坏掉之后怎么还非要到邻居家去煮?

    一想到江弦他们还在等着自己,而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又毫无威信。

    贾平凹气的红着脸粗着脖子,舀了一瓢凉水,直接冲去邻居家,给邻居家的灶子上浇了凉水。

    这凉水浇在灶子上,也浇在了韩俊芳的心上。

    然而不是把她浇透了,反而像是浇了烹油,把她内心的怒火点燃了。

    夫妻俩随即开始大吵大闹。

    在与韩俊芳剧烈争吵之后,贾平凹一怒之下,便写下了这篇“临行书”。

    然后他就回到屋里,摘下屋里的灯泡,直接用手去摸,企图触电,自绝于人世。

    幸亏他当时姿势是站着的,即便被击倒了,只是手臂被打伤,人倒无大碍,贾平凹也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你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做事情还这么冲动。”陈忠实庆幸的同时,不忘教训贾平凹两句。

    “我要被她气死啊。”贾平凹抹着眼泪,还委屈巴巴的。

    江弦也是意外,贾平凹的文字中透露着理性,没想到却是脾气这么大的性格。

    “嫂子呢?”他看了一眼家里。

    “回村里去住了。”贾平凹回答说。

    “大。”这时候从里屋出来个一点儿大的小女孩,迷茫的看着这些来人不知所措。

    “大”在西北话里就是爹的意思,西北人对父亲的称呼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大”。

    “这是.你闺女?”江弦询问道。

    贾平凹抹干净眼角,点点头,“我闺女,浅浅,今年两岁多,还不到三岁。”

    “.”

    江弦就感觉挺奇异的。

    看着那个有点丑的小女孩。

    呃,贾浅浅,还是不到三岁的贾浅浅。

    这个年纪显然还不会在诗里写屎尿屁了,但是玩的绝对是屎尿屁。

    虽然江弦知道他闺女的那些出名事儿,不过他也不好在这会儿做什么。

    要是贾平凹他闺女二十岁,或者十几岁,江弦还能批评批评她的文学创作。

    人都不到三岁,不管干啥,那都是他欺负小孩儿。

    “叫beibei。”贾平凹抱起小女孩。

    他闺女浅浅学了一句,贾平凹又指指江弦,纠正道:“这个不是beibei,这个是达达。”

    beibei就是年纪比父亲大的叔叔,达达就是年纪比父亲小的叔叔,江弦比贾平凹年纪小,所以被喊达达。

    江弦暗自感叹,这是继王安忆之后,又多出了一个大侄女。

    “俊芳这是把你和浅浅爷俩扔在家了?”陈忠实问。

    贾平凹点点头,面露苦涩,“这日子我是过不下去了。”

    “你们两个要各退一步嘛。”

    江弦劝说道:“这件事你们双方都有错误,但是我要说你,贾平凹同志,都三十出头了,怎么还能犯小孩子脾气?

    你应当清楚,妻子的义务就是勤俭持家,不浪费鸡蛋是正确的举动,至于触电的事,那就更倔了,更不应该。”

    江弦逮着贾平凹一顿训。

    他虽然年纪比贾平凹小,但因为在文坛的成绩斐然,贾平凹本能的将他当做文学上的前辈,所以并没产生什么情绪,低着头接受江弦的批评。

    更何况江弦这一番话说的也有道理。

    “你应该好好的听听江弦同志的那场报告,听了你就不会这样子。”路遥说。

    贾平凹疑惑,“什么报告?”

    “题目叫:理解万岁。”

    “理解万岁.”

    贾平凹喃喃的重复两遍。

    陈忠实眼前一亮,一拍大腿,“对喽!理解万岁!夫妻之间最宝贵的就是理解啊!

    小贾你就是没有做到和小韩互相理解对方,这场报告你真应该好好听听。”

    陈忠实说着,自己也对《理解万岁》来了兴趣,“这是在哪里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么?”

    “是江弦在燕大,乃至于京城市里组织的一场报告。”路遥刚从京城回来不久,比较熟悉情况,“你们没去京城,不知道这个《理解万岁》在京城有多轰动,现场完全是盛况一片。”

    “哪里还有机会看到?”贾平凹询问说。

    “这个.恐怕要让江弦同志.”

    “新华书店里面应该有,《理解万岁》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已经出版了。”

    路遥正说着,江弦打断了他。

    他可不想单独拉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个人组织一场报告。

    “当时在燕大开展结束以后,反响很好,新华社的同志就提出一个想法,想给我出版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内容非常的全面,比我亲自讲的更加广泛。”

    “新华社出版?”

    贾平凹听的羡慕不已。

    能让新华社出版,等同于说这篇文章在新华社的编辑们眼中,是完全可以在《人民X报》《半月谈》这类顶尖刊物上发表的水平,甚至更高一筹。

    陈忠实和贾平凹都有些心痒,于是马上前往钟楼东北方向的西安老新华书店。

    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书店,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书籍最多种类最全的书店营业楼,负责整个西北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

    因为位于钟楼东北角所以又被称为钟楼书店。

    江弦跟在陈忠实他们后面进去,书店的内部面积还挺大。

    这会儿买书不是自己挑,而是隔着柜台让售货员帮忙拿书。

    “陈忠实老师!”

    营业员是个年轻女同志,认出陈忠实以后,惊喜的捂住嘴,跟在街头偶遇了个明星似得激动。

    “你认识我?”

    “您忘了,您在我们书店开过签售会。”

    “哈哈。”

    陈忠实回头看了几人一眼,笑的有点得意。

    “您需要点什么?”营业员非常敬业,追星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

    陈忠实正要开口,一个身穿中山装、一脸斯文相的女同志冲了过来,一下子拉住营业员的手。

    “同志,《理解万岁》还有么?”

    营业员看了陈忠实一眼,“这位女同志,我先帮他.”

    “没关系,让这位女同志先买吧。”陈忠实面容和善的说,言语间非常客气。

    女同志也通情达理,知道她插了别人的队,面露不好意思之色。

    “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也是太着急,为了这本《理解万岁》,我已经跑了好几个售报点,要么就是没有,要么就是卖光了,太难买了。”

    眼见这么巧合的碰上一个同样购买《理解万岁》的女同志,陈忠实来了兴致,和她聊了起来。

    女人自己解释说,她是一名工人,今天偶然间听朋友讲起她在《理解万岁》上看到的故事,听完以后非常的感动,非常想要买来这本书亲自看看。

    没想到一脸跑了很多地方,都没买到,这才来到距离她住处比较远的钟楼书店。

    陈忠实向售货员说,“我也和这个女同志一样,要一本《理解万岁》。”

    女人听了觉得很巧,“您也买这本书?”

    “是啊。”

    陈忠实笑着看了一眼身后的江弦,解释道:“我听说这是江弦同志的作品,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想要找来阅读阅读。”

    “哟,您是江弦同志的读者啊。”

    女人眨了眨眼,感叹道:“江弦同志是个好作家,他和其他的作家不一样,这个作家有良心,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所以才能写出《花环》这样好的。”

    “是啊。”

    陈忠实点点头,又瞄了一眼身后的江弦,刚才的得意劲儿一下子全收起来了。

    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下发生,女人这样发自肺腑的夸江弦,说明江弦是真正写作写到了人民的心坎儿里头。

    这是每一个作家都羡慕的境界。

    等售货员取来《理解万岁》以后,一看,果然是新华社的新华出版社出版。

    陈忠实和贾平凹捧着一读,被感动的稀里哗啦。

    不仅是为边关将士们的品质,更是为江弦提出的这种思想、这种理念。

    “我明白了,我是应该给小韩道歉,我没有理解她。”脾气大的贾平凹这一刻终于不再觉得委屈。

    陈忠实颇感不可思议。

    他说了半天,贾平凹仍是我行我素。

    结果看了江弦这么一篇文章,贾平凹就想通了,不觉得委屈了。

    可见江弦不仅已经具备发掘本质的能力,还能通过自己的总结、提炼,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大众,引发大众产生思考。

    陈忠实莫名想到鲁迅先生。

    这一刻,不能说他在江弦的身上看到几分鲁迅先生的影子。

    但如此年轻的江弦,着实已经在向那样的文学家靠拢。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1978合成系文豪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978合成系文豪》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78合成系文豪》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