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张潮在“新家”里只住了一天,就搭飞机回福海了。倒不是他想来个“衣锦还乡”,而是福海作协盛情邀请他回来参加一个青年作家座谈会,并作为主要与会者发言。
要是这个邀请是通过邮件或者电话发来的,他推也就推了。可这次福海作协鸡贼,特地让同样参加高研班的老乡,也是《东南风》杂志的副主编來妙宽亲自转达的。这让张潮张不开嘴拒绝,既然推辞不了,那只能从命。
飞机在云层间穿梭了2個多小时,张潮就见到了阔……(划掉)小别1个多月的故乡。
下了飞机,张潮打了个车就直奔福海作协给他订的酒店。活动一共两天,行程也比较密集,所以暂时先不回长福。
福海作协主席再见到张潮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之前让孙振海去做张潮的工作让他加入作协,结果没成功不说,孙振海的精神还大受打击,至今萎靡不振。
现在就算自己开口,恐怕张潮也不会答应了。他要加入作协,八成要落在燕京那边。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自己这个主席确实有失职之处。
张潮倒没有想那么复杂,纯粹就是不想有个什么头衔拘着自己。目前对他来说,学生的身份反而最自由自在。
说是青年作家座谈会,但是在座的除了张潮,也基本都是30到40岁之间,和在高研班的课堂上一样,他总显得格格不入。
唯一给张潮留下印象的是来自厦岛的女作家徐萍,笔名须一瓜,既是因为那部改编自她小说的电影,也是因为那个在岛屿上读书的综艺节目。
剩下的便乏善可陈。作家的创作终究要看个人,会开得再多,口号再漂亮,该写不出来还是写不出来。
两天的会一开完,他就背着包匆匆打了辆车奔回长福了。
的士开到登云路小小的路口就停下了,张潮沿着熟悉的道路,径直向家走去。状元坊、进士第、老水井、古书院……
近了,近了,熟悉的乌瓦白墙近了;
近了,近了,爸爸的咳嗽声近了;
近了,近了,妈妈的饭菜香近了;
近了,近了,穿红带绿的旅游团近……
嗯?什么鬼?旅游团?
张潮只看到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小伙子正围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戴着统一的红帽子,手里还举着一面小绿旗。
登云路这一片的明清古建筑群算一个小景点,所以偶尔有旅游团来这里并不奇怪。但是自己家是80年代盖的夯土墙房子,有什么好看的?
这时候人群中有个年纪稍大一些、穿着红马甲的小伙子正在指手画脚、热情洋溢地介绍:
“大家看这面墙,这扇门,这颜色,这门上的门笠,墙边的小花小草,是不是和《你的名字》里的一模一样?”
“哇!快看!”
“真的!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里呢,就是《你的名字》的作者,咱们福海的偶像派作家张潮的——故居!也是《你的名字》故事中汐的家的原型。现在大家手上都拿好书,一起拍个照!”
只见小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掏出自己随身带的《青年文学》和……《燕京卡通》——封面恰好都是给《你的名字》配的彩图——贴在胸前,然后在自己门口摆好POSE,合影留念。
“什么玩意儿?故居?我啥时候死的?怎么没人通知我呀?”张潮的思绪现在完全陷入混乱当中。
这时候手机响了,掏出来一看是老爸,连忙接起来问道:“喂?爸,咱们家门口怎么……”
“你怎么这么早就到家了?”
“座谈会的饭我没吃,直接打车回了。”
“你别回了,被他们看到伱就跑不了。赶紧来你舅家!”
挂了电话,张潮赶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钻小巷绕小路,一路到了登云路另一边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一见张潮就把他拉进了屋子里。
放下包,张潮还处于发懵的状态,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潮父亲叹了口气,答道:“还不是你那个小说《你的名字》搞出来的事!”
“?”
接着张潮父亲解释了半天,他才明白怎么回事。
之前陆金波告诉他“《青年文学》卖疯了”不是个修辞手法,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如果说《花城》因为《少年的巴比伦》而热销,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那么《你的名字》对这个时代十六七岁到二十出头的青少年来,就是一发入魂的精准狙击。
这部小说从想象力、语言、情感、人物……包括那个让人意犹未尽的圆满结局,每一点都挠到了他们的痒处,每一点挠的力度都恰到好处。
这个时间段,青春爱情小说要么是爱而不得的苦,要么是“明媚忧伤”的涩,要么就是齁得发腻的甜,而《你的名字》用一场属于少年的盛大的奇幻冒险,为“怎样才是完美的青春与爱情”做了一个明亮的注脚。
这段时间的《青年文学》脱销的速度比3个月前的《花城》还要恐怖。
而7月20日《燕京卡通》以封面推荐的形式开始了《你的名字》漫画版的连载,一口气就登了30页。夏答秀美、清俊的画风与《你的名字》相辅相成,同样引发了热销。
在《你的名字》前,《燕京卡通》作为地域性极强的漫画杂志,很少能过长江。但是7月号发行3天以后,就接到了大量来自南方的增订电话。
这些信息对张潮来说基本是被蒙在鼓里的。因为这段时间他不是上课,就是写作,为了提高效率,他不仅谢绝了所有采访,而且刻意不去看、不去搜有关自己的信息,避免影响情绪。
“那之前小说也卖的好啊,怎么没这样?”
“不知道哪个缺了大德的旅行社,发现你小说里很多场景就是用的咱们家和附近的房子,就开始搞宣传,把到咱们家参观搭进长福旅游产品里做了其中一个项目。
这不是正放暑假吗,你是不知道,多少学生跑过来看。好多还要敲敲门问你在不在家。我和你妈最近这段时间时不时就要过来你舅这边避一避。”
张潮听得头都大了。
这时候母亲走过来了,端着一盘刚切好的西瓜,说道:“我看啊,你这小说写得越好,咱们家就越热闹。跑不掉的!”神色既忧愁,又骄傲。
张潮只能先吃两口西瓜解解心烦。
母亲道:“你也别着急,放完暑假就好了嘛。”
父亲道:“你等着……”说完去了里屋,不一会吃力地抱着大大一个纸箱出来。
“这是?”
“都是同事孩子买你的书、杂志,拜托我让你给签下名。不多,就200来本,后面还有一箱。”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要是这个邀请是通过邮件或者电话发来的,他推也就推了。可这次福海作协鸡贼,特地让同样参加高研班的老乡,也是《东南风》杂志的副主编來妙宽亲自转达的。这让张潮张不开嘴拒绝,既然推辞不了,那只能从命。
飞机在云层间穿梭了2個多小时,张潮就见到了阔……(划掉)小别1个多月的故乡。
下了飞机,张潮打了个车就直奔福海作协给他订的酒店。活动一共两天,行程也比较密集,所以暂时先不回长福。
福海作协主席再见到张潮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之前让孙振海去做张潮的工作让他加入作协,结果没成功不说,孙振海的精神还大受打击,至今萎靡不振。
现在就算自己开口,恐怕张潮也不会答应了。他要加入作协,八成要落在燕京那边。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自己这个主席确实有失职之处。
张潮倒没有想那么复杂,纯粹就是不想有个什么头衔拘着自己。目前对他来说,学生的身份反而最自由自在。
说是青年作家座谈会,但是在座的除了张潮,也基本都是30到40岁之间,和在高研班的课堂上一样,他总显得格格不入。
唯一给张潮留下印象的是来自厦岛的女作家徐萍,笔名须一瓜,既是因为那部改编自她小说的电影,也是因为那个在岛屿上读书的综艺节目。
剩下的便乏善可陈。作家的创作终究要看个人,会开得再多,口号再漂亮,该写不出来还是写不出来。
两天的会一开完,他就背着包匆匆打了辆车奔回长福了。
的士开到登云路小小的路口就停下了,张潮沿着熟悉的道路,径直向家走去。状元坊、进士第、老水井、古书院……
近了,近了,熟悉的乌瓦白墙近了;
近了,近了,爸爸的咳嗽声近了;
近了,近了,妈妈的饭菜香近了;
近了,近了,穿红带绿的旅游团近……
嗯?什么鬼?旅游团?
张潮只看到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小伙子正围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戴着统一的红帽子,手里还举着一面小绿旗。
登云路这一片的明清古建筑群算一个小景点,所以偶尔有旅游团来这里并不奇怪。但是自己家是80年代盖的夯土墙房子,有什么好看的?
这时候人群中有个年纪稍大一些、穿着红马甲的小伙子正在指手画脚、热情洋溢地介绍:
“大家看这面墙,这扇门,这颜色,这门上的门笠,墙边的小花小草,是不是和《你的名字》里的一模一样?”
“哇!快看!”
“真的!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里呢,就是《你的名字》的作者,咱们福海的偶像派作家张潮的——故居!也是《你的名字》故事中汐的家的原型。现在大家手上都拿好书,一起拍个照!”
只见小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掏出自己随身带的《青年文学》和……《燕京卡通》——封面恰好都是给《你的名字》配的彩图——贴在胸前,然后在自己门口摆好POSE,合影留念。
“什么玩意儿?故居?我啥时候死的?怎么没人通知我呀?”张潮的思绪现在完全陷入混乱当中。
这时候手机响了,掏出来一看是老爸,连忙接起来问道:“喂?爸,咱们家门口怎么……”
“你怎么这么早就到家了?”
“座谈会的饭我没吃,直接打车回了。”
“你别回了,被他们看到伱就跑不了。赶紧来你舅家!”
挂了电话,张潮赶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钻小巷绕小路,一路到了登云路另一边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一见张潮就把他拉进了屋子里。
放下包,张潮还处于发懵的状态,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潮父亲叹了口气,答道:“还不是你那个小说《你的名字》搞出来的事!”
“?”
接着张潮父亲解释了半天,他才明白怎么回事。
之前陆金波告诉他“《青年文学》卖疯了”不是个修辞手法,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如果说《花城》因为《少年的巴比伦》而热销,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那么《你的名字》对这个时代十六七岁到二十出头的青少年来,就是一发入魂的精准狙击。
这部小说从想象力、语言、情感、人物……包括那个让人意犹未尽的圆满结局,每一点都挠到了他们的痒处,每一点挠的力度都恰到好处。
这个时间段,青春爱情小说要么是爱而不得的苦,要么是“明媚忧伤”的涩,要么就是齁得发腻的甜,而《你的名字》用一场属于少年的盛大的奇幻冒险,为“怎样才是完美的青春与爱情”做了一个明亮的注脚。
这段时间的《青年文学》脱销的速度比3个月前的《花城》还要恐怖。
而7月20日《燕京卡通》以封面推荐的形式开始了《你的名字》漫画版的连载,一口气就登了30页。夏答秀美、清俊的画风与《你的名字》相辅相成,同样引发了热销。
在《你的名字》前,《燕京卡通》作为地域性极强的漫画杂志,很少能过长江。但是7月号发行3天以后,就接到了大量来自南方的增订电话。
这些信息对张潮来说基本是被蒙在鼓里的。因为这段时间他不是上课,就是写作,为了提高效率,他不仅谢绝了所有采访,而且刻意不去看、不去搜有关自己的信息,避免影响情绪。
“那之前小说也卖的好啊,怎么没这样?”
“不知道哪个缺了大德的旅行社,发现你小说里很多场景就是用的咱们家和附近的房子,就开始搞宣传,把到咱们家参观搭进长福旅游产品里做了其中一个项目。
这不是正放暑假吗,你是不知道,多少学生跑过来看。好多还要敲敲门问你在不在家。我和你妈最近这段时间时不时就要过来你舅这边避一避。”
张潮听得头都大了。
这时候母亲走过来了,端着一盘刚切好的西瓜,说道:“我看啊,你这小说写得越好,咱们家就越热闹。跑不掉的!”神色既忧愁,又骄傲。
张潮只能先吃两口西瓜解解心烦。
母亲道:“你也别着急,放完暑假就好了嘛。”
父亲道:“你等着……”说完去了里屋,不一会吃力地抱着大大一个纸箱出来。
“这是?”
“都是同事孩子买你的书、杂志,拜托我让你给签下名。不多,就200来本,后面还有一箱。”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