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天子门生、可以入朝为官,而不必经过那些世家。
这个消息一出,什么人不惊讶、什么人不为此兴奋、激动呢?
甚至有人感慨着说自己好像是回到了当年太祖皇帝还在的时候,太祖皇帝、明皇帝、以及元帝在位期间,大虞可不是如今这般世家猖獗的样子。
当民众们再次看到希望的时候,他们的热情也就再次被点燃了起来。
一时之间,大虞天下刮起来了一阵读书的风气。
从前并不是人们不愿意读书,而是一方面读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他们读不起书。
如今,读书的价格并不高昂,读书也变得有作用了。
那百姓们自然是愿意读书了。
读书能明智、读书能使人变得更为“谨慎”。
这同样是张皖驾驭百姓的一种措施。
御书房内
张皖看着道卒所给自己汇报出来的一系列的“情报”,眼睛中不由得闪现出些许的笑容来。
他的手旁边放着一本史书,这史书上说的乃是秦皇汉武等诸多千古一帝所驾驭百姓的政策和手段,如当年的始皇帝一般,他所驾驭百姓的手段是重用法家、而如汉武,则是在陈氏的帮助下,以天下之力萌生出来了“政治学”这一门囊括万千的手段。
张皖则并不认同这两人的方法。
他觉着自己所使用的“驾驭”百姓的方法更为高明,甚至高明到百姓们自己、乃至于一些高官都不一定能够看得出来。
他是用“利”来驾驭百姓。
张皖放下手中的书籍,缓缓的在御书房中走动着,他常年在这里处理公务,一坐就是一天,为了保证他自己的身体缘故,所以御书房特意变得空置,好让他能够随时起身走几步。
秦皇汉武认为百姓不可多读书,所以哪怕汉武时期陈氏创造出来了纸张,汉武也并没有想要将“书籍”的价格打下来。
他们都认为读书能够开民智,可如果民智开了,那么他们就不好控制百姓了。
这在张皖看来大错特错。
百姓们为何要谋逆?为何要造反?为何要不受控制?
归根结底不过是生活过不下去了。
当年的太祖皇帝“张角”曾经感慨,他手下许多百姓士卒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甚至可能被饿死,所以才投入太平道麾下,成为一小卒,愤而揭竿的。
“若使田家百姓有一口饭食,安能有我如今端坐高台?”
这便是当年太祖皇帝亲自感慨过的话。
张皖自幼读书,每次读到这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应该采取什么样子的驾驭百姓之策?是同秦皇汉武这两位一样?还是说有其他的办法?
最后的他思考多年,终于在他当上了皇帝之后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开民智。
是的,他的“策”与秦皇汉武等历代皇帝恰恰相反。
因为张皖观察到,文人比普通的百姓更加怕死——而寻常百姓中,那些识字的、能够勉强过活的百姓,绝对不会去当恶人,反而触犯法律的多是一些大字不识的人。
他们难道不愚昧么?
愚昧。
可为何不像是统治者所想的那样,被轻易的驾驭呢?
答案便是他们太过于愚昧了。
他们不知道识字之后会过上好的生活,他们同样没有“畏惧”和“害怕”的情绪,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们同样不惧怕法律。
所以他们不好驾驭。
那么
若是让这些普通的百姓们开始读书识字,并且认识到读书识字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呢?
若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样子的罪行不过是小小的惩罚,什么样子的罪行是要死亡的呢?若是告诉他们,死亡是什么,生活是什么呢?
那么,他们没有走到绝路的时候,就绝对不会再想着“谋逆”了。
如此一来,他们便会如同最温顺的驴子一样,自己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一个“项圈”,而后勤勤恳恳的拉磨,为“大虞”这个磨而生产。
这便是“驾驭百姓之策”。
这便是张皖所思考出来的、比之秦皇汉武都要更加强大的、都要更加伟大的策略。
他坚定的相信,世上不会有人能够逃过这个“驾驭之策”。
因为
能够让一个坚定的人变得不坚定的办法,永远不是苦难——而是享受。
英雄难过美人关——难道指的仅仅只是所谓的“美色”吗?
不。
这个美人关指的是日复一日的、超过了以前所能够看到的所有的享受——越是英雄越逃不过,古往今来、天下英雄豪杰,能够逃过美人关,逃过享受这一关,而坚定自己信念的有几个人?
古往今来,唯有一人。
张皖不由得大笑出声,他觉着自己为后世“张氏”的皇帝想出来了一个能够保存万年的“政策”。
他不由得感慨的说道:“始皇帝啊始皇帝。”
张皖得意地说道:“你的大秦没有能够万年——刘姓的大汉没有万世——我的大虞却是要万世永存了!”
建武十七年。
当新的旨意颁布了一年之后,在建武十七年的春夏之际,大虞第一次县乡科考开始了。
大虞境内所有的县乡统一开考,而从中央朝堂中派遣出去的“监考官”却是如同奔流的海水一样,他们中带着此次出考的试题——这些试题全都由朝廷印制署统一印制,出题人以及印制者如今全都被困居在一起。
不能外出、不能见人。
每个考官提前不知道是自己要出题。
被选为考官的人,会在一个最寻常不过的早朝,直接被带走。
且——在开考之前,会在四十九套试题中选择一套,谁都不知道选择的是哪一套。
以此来达到最为严格的保密。
陈潇坐在马车上晃晃悠悠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和不满。
他的身旁谢玄、王献之则是嘿嘿一笑。
“我说遥游啊,你这一张臭脸让别人看到了,还以为要怎么了呢。”
“陛下选择你为此次的监考官,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你都不知道,前几日宣布我是考官之一的时候,王氏门前的人都要挤不下了,都是来求情的。”
陈潇冷哼一声:“他们倒是没敢来我这。”
谢玄撇了撇嘴:“他们倒是想去找你,但是镇国王府前可是他们能去的?有能耐且觉着你们陈氏应该会给面子的人,这世上应该还没出现吧?”
陈潇再次长叹一声。
“这当真不是一个好活啊。”
他按着额头:“幸好,我们只需要负责京都附近的几个州郡的监考,否则得有数年都在路上了吧?”
“希望这一次的事情,早些完成吧。”
建武十八年的科考在华夏的历史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这一年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以考试为选拔官员的依据,而也正是这一年,大虞历史中涌现出来了不少才华横溢之辈,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但却因为“科考制度”,所以能够踏足朝堂。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卿,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
大部分时候,并不是这世上的聪明人太少,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跳跃出来,让人所看见。
科考制度给的便是这个机会。
一个可以从人群中跳跃出来的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子门生,谁不想当?
建武十八年末,各地县乡选拔出来的学子们开始备战建武十九年的“州郡考试”,县乡考试与州郡考试之间的间隔并不算太远,大约是大半年左右。
这是大虞第一次施行考试,所以有许多的不足,但同样的,朝廷也在这一次的考试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从而变得更加严谨。
建武十九年末,大虞第一次州郡考试结束了。
这一次所有考生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下一次的考试,也就是大虞朝考,在两年后——也就是建武二十一年的夏天。
关于这一点,最开始决定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反对,毕竟他们觉着这中间隔着的时间太长了。
但在皇帝以及众多令首的坚持下却依旧保留了这个时间。
第一,这些学子也需要时间继续精研。
第二,大虞的领土面积太过于广阔了,若是像这一次一样紧急考试,那么许多偏远州郡的学子无法赶到京都——毕竟这一次是要来京都考试的。
至于学费以及路费的问题,便不必担忧。
能前来京都考试的学子,都已经有了州郡功名,这功名已经可以让他们在当地为官吏了,一些趋炎附势的世家也好、商人也好,都会前去资助——甚至同族都会开始资助。
可以说,从他们考上州郡考之后,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完全不必担忧学费以及路费以及生活的事情了。
而且沿途的驿站等,也是对这些学子免费开放的。
御书房中
张皖的神色不太好,他看着面前的陈潇,皱着眉说道:“遥游啊——是朕做的哪里不对了?”
“为何你一定要辞官呢?”
陈潇坐在张皖的面前,幽幽的叹了口气:“陛下,我实在是不喜欢官场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与陈樊先祖一样,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见天地浮游。”
“所以才请辞的。”
“而且——”
陈潇直接了当的看出来了张皖的担忧:“我父亲不会辞官——等到我父亲也要告老归乡的时候,我七弟会入朝为官的。”
“然后我儿子同样会入朝。”
“只是么、”
陈潇摸了摸自己的下巴:“那小子一心想要科举,说不得过个几年,他就参加科举,届时金榜题名,在这大殿之上被陛下点为魁首了。”
张皖这才放下心来,原来不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陈氏,而是陈潇这条咸鱼不愿意再继续努力了。
他嗤笑一声,指着陈潇说道:“你啊。”
“当年读书的时候,便曾经与朕说,你要做甚么依仗父亲之举,后来我问你,若是你年岁见长之后呢?你说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儿子。”
“如今竟然真的让你实现了。”
“真是令人羡慕啊。”
陈潇伸了个懒腰:“那没办法,谁让我的父亲与儿子都十分争气呢?”
“行了陛下,我会在监考完这一次的大虞朝考之后再辞官的。”
“届时我会去江南,或许泛舟于湖水之上,每日闲来垂钓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看着陈潇的背影,张皖的脸上羡慕的神色更加浓厚了,他的确是很羡慕陈潇,毕竟想走就能走这种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松的。
他张皖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也放不下这江山社稷。
建武二十一年。
天子诏书。
令丞相署内吏陈潇、中书舍人、门下侍中谢玄、王献之为主考,监建武二十一年科考。
此次科考共计选出三百六十位“士子”,称呼为“天子门生”。
其中,鳌头为一人、侧鳌为二人,余下二品学子一百人、三品学子一百人,四品学子一百五十七人。
鳌首授朝官正七品、侧鳌授官从七品,余下学子则是还要进行另外的选拔。
同年,丞相署内吏陈潇辞官。
京都城外
谢玄、王献之看着坐在马车中,浑身上下都带着懒散的陈潇,眼睛中带着的都是羡慕。
“哎,真是羡慕遥游兄啊。”
“这般权势,说放下便能放下,不像是我等一样。”
“困居在这权势之中,无法自拔啊。”
陈潇倒也不客气,只是挥了挥手说道:“行了,你们当年不是喊着要来京都?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生来便是这般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想醉情山水的。”
“他日若是得了空,两位去往江南,我定然扫榻相迎。”
说着,挥了挥手,便坐回马车之中了
马车摇摇晃晃的朝着江南而去,而原本属于江南的两个人却站在京都洛阳的城门前,看着那马车逐渐远去,最后只能悄然感慨一声。
建武二十二年。
随着科举考试出的学子入朝为官,大虞的朝堂形势彻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种令那些世家都没有想到的变化。
历史正在滚滚前行。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个消息一出,什么人不惊讶、什么人不为此兴奋、激动呢?
甚至有人感慨着说自己好像是回到了当年太祖皇帝还在的时候,太祖皇帝、明皇帝、以及元帝在位期间,大虞可不是如今这般世家猖獗的样子。
当民众们再次看到希望的时候,他们的热情也就再次被点燃了起来。
一时之间,大虞天下刮起来了一阵读书的风气。
从前并不是人们不愿意读书,而是一方面读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他们读不起书。
如今,读书的价格并不高昂,读书也变得有作用了。
那百姓们自然是愿意读书了。
读书能明智、读书能使人变得更为“谨慎”。
这同样是张皖驾驭百姓的一种措施。
御书房内
张皖看着道卒所给自己汇报出来的一系列的“情报”,眼睛中不由得闪现出些许的笑容来。
他的手旁边放着一本史书,这史书上说的乃是秦皇汉武等诸多千古一帝所驾驭百姓的政策和手段,如当年的始皇帝一般,他所驾驭百姓的手段是重用法家、而如汉武,则是在陈氏的帮助下,以天下之力萌生出来了“政治学”这一门囊括万千的手段。
张皖则并不认同这两人的方法。
他觉着自己所使用的“驾驭”百姓的方法更为高明,甚至高明到百姓们自己、乃至于一些高官都不一定能够看得出来。
他是用“利”来驾驭百姓。
张皖放下手中的书籍,缓缓的在御书房中走动着,他常年在这里处理公务,一坐就是一天,为了保证他自己的身体缘故,所以御书房特意变得空置,好让他能够随时起身走几步。
秦皇汉武认为百姓不可多读书,所以哪怕汉武时期陈氏创造出来了纸张,汉武也并没有想要将“书籍”的价格打下来。
他们都认为读书能够开民智,可如果民智开了,那么他们就不好控制百姓了。
这在张皖看来大错特错。
百姓们为何要谋逆?为何要造反?为何要不受控制?
归根结底不过是生活过不下去了。
当年的太祖皇帝“张角”曾经感慨,他手下许多百姓士卒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甚至可能被饿死,所以才投入太平道麾下,成为一小卒,愤而揭竿的。
“若使田家百姓有一口饭食,安能有我如今端坐高台?”
这便是当年太祖皇帝亲自感慨过的话。
张皖自幼读书,每次读到这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应该采取什么样子的驾驭百姓之策?是同秦皇汉武这两位一样?还是说有其他的办法?
最后的他思考多年,终于在他当上了皇帝之后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开民智。
是的,他的“策”与秦皇汉武等历代皇帝恰恰相反。
因为张皖观察到,文人比普通的百姓更加怕死——而寻常百姓中,那些识字的、能够勉强过活的百姓,绝对不会去当恶人,反而触犯法律的多是一些大字不识的人。
他们难道不愚昧么?
愚昧。
可为何不像是统治者所想的那样,被轻易的驾驭呢?
答案便是他们太过于愚昧了。
他们不知道识字之后会过上好的生活,他们同样没有“畏惧”和“害怕”的情绪,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们同样不惧怕法律。
所以他们不好驾驭。
那么
若是让这些普通的百姓们开始读书识字,并且认识到读书识字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呢?
若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样子的罪行不过是小小的惩罚,什么样子的罪行是要死亡的呢?若是告诉他们,死亡是什么,生活是什么呢?
那么,他们没有走到绝路的时候,就绝对不会再想着“谋逆”了。
如此一来,他们便会如同最温顺的驴子一样,自己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一个“项圈”,而后勤勤恳恳的拉磨,为“大虞”这个磨而生产。
这便是“驾驭百姓之策”。
这便是张皖所思考出来的、比之秦皇汉武都要更加强大的、都要更加伟大的策略。
他坚定的相信,世上不会有人能够逃过这个“驾驭之策”。
因为
能够让一个坚定的人变得不坚定的办法,永远不是苦难——而是享受。
英雄难过美人关——难道指的仅仅只是所谓的“美色”吗?
不。
这个美人关指的是日复一日的、超过了以前所能够看到的所有的享受——越是英雄越逃不过,古往今来、天下英雄豪杰,能够逃过美人关,逃过享受这一关,而坚定自己信念的有几个人?
古往今来,唯有一人。
张皖不由得大笑出声,他觉着自己为后世“张氏”的皇帝想出来了一个能够保存万年的“政策”。
他不由得感慨的说道:“始皇帝啊始皇帝。”
张皖得意地说道:“你的大秦没有能够万年——刘姓的大汉没有万世——我的大虞却是要万世永存了!”
建武十七年。
当新的旨意颁布了一年之后,在建武十七年的春夏之际,大虞第一次县乡科考开始了。
大虞境内所有的县乡统一开考,而从中央朝堂中派遣出去的“监考官”却是如同奔流的海水一样,他们中带着此次出考的试题——这些试题全都由朝廷印制署统一印制,出题人以及印制者如今全都被困居在一起。
不能外出、不能见人。
每个考官提前不知道是自己要出题。
被选为考官的人,会在一个最寻常不过的早朝,直接被带走。
且——在开考之前,会在四十九套试题中选择一套,谁都不知道选择的是哪一套。
以此来达到最为严格的保密。
陈潇坐在马车上晃晃悠悠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和不满。
他的身旁谢玄、王献之则是嘿嘿一笑。
“我说遥游啊,你这一张臭脸让别人看到了,还以为要怎么了呢。”
“陛下选择你为此次的监考官,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你都不知道,前几日宣布我是考官之一的时候,王氏门前的人都要挤不下了,都是来求情的。”
陈潇冷哼一声:“他们倒是没敢来我这。”
谢玄撇了撇嘴:“他们倒是想去找你,但是镇国王府前可是他们能去的?有能耐且觉着你们陈氏应该会给面子的人,这世上应该还没出现吧?”
陈潇再次长叹一声。
“这当真不是一个好活啊。”
他按着额头:“幸好,我们只需要负责京都附近的几个州郡的监考,否则得有数年都在路上了吧?”
“希望这一次的事情,早些完成吧。”
建武十八年的科考在华夏的历史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这一年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以考试为选拔官员的依据,而也正是这一年,大虞历史中涌现出来了不少才华横溢之辈,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但却因为“科考制度”,所以能够踏足朝堂。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卿,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
大部分时候,并不是这世上的聪明人太少,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跳跃出来,让人所看见。
科考制度给的便是这个机会。
一个可以从人群中跳跃出来的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子门生,谁不想当?
建武十八年末,各地县乡选拔出来的学子们开始备战建武十九年的“州郡考试”,县乡考试与州郡考试之间的间隔并不算太远,大约是大半年左右。
这是大虞第一次施行考试,所以有许多的不足,但同样的,朝廷也在这一次的考试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从而变得更加严谨。
建武十九年末,大虞第一次州郡考试结束了。
这一次所有考生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下一次的考试,也就是大虞朝考,在两年后——也就是建武二十一年的夏天。
关于这一点,最开始决定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反对,毕竟他们觉着这中间隔着的时间太长了。
但在皇帝以及众多令首的坚持下却依旧保留了这个时间。
第一,这些学子也需要时间继续精研。
第二,大虞的领土面积太过于广阔了,若是像这一次一样紧急考试,那么许多偏远州郡的学子无法赶到京都——毕竟这一次是要来京都考试的。
至于学费以及路费的问题,便不必担忧。
能前来京都考试的学子,都已经有了州郡功名,这功名已经可以让他们在当地为官吏了,一些趋炎附势的世家也好、商人也好,都会前去资助——甚至同族都会开始资助。
可以说,从他们考上州郡考之后,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完全不必担忧学费以及路费以及生活的事情了。
而且沿途的驿站等,也是对这些学子免费开放的。
御书房中
张皖的神色不太好,他看着面前的陈潇,皱着眉说道:“遥游啊——是朕做的哪里不对了?”
“为何你一定要辞官呢?”
陈潇坐在张皖的面前,幽幽的叹了口气:“陛下,我实在是不喜欢官场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与陈樊先祖一样,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见天地浮游。”
“所以才请辞的。”
“而且——”
陈潇直接了当的看出来了张皖的担忧:“我父亲不会辞官——等到我父亲也要告老归乡的时候,我七弟会入朝为官的。”
“然后我儿子同样会入朝。”
“只是么、”
陈潇摸了摸自己的下巴:“那小子一心想要科举,说不得过个几年,他就参加科举,届时金榜题名,在这大殿之上被陛下点为魁首了。”
张皖这才放下心来,原来不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陈氏,而是陈潇这条咸鱼不愿意再继续努力了。
他嗤笑一声,指着陈潇说道:“你啊。”
“当年读书的时候,便曾经与朕说,你要做甚么依仗父亲之举,后来我问你,若是你年岁见长之后呢?你说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儿子。”
“如今竟然真的让你实现了。”
“真是令人羡慕啊。”
陈潇伸了个懒腰:“那没办法,谁让我的父亲与儿子都十分争气呢?”
“行了陛下,我会在监考完这一次的大虞朝考之后再辞官的。”
“届时我会去江南,或许泛舟于湖水之上,每日闲来垂钓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看着陈潇的背影,张皖的脸上羡慕的神色更加浓厚了,他的确是很羡慕陈潇,毕竟想走就能走这种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松的。
他张皖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也放不下这江山社稷。
建武二十一年。
天子诏书。
令丞相署内吏陈潇、中书舍人、门下侍中谢玄、王献之为主考,监建武二十一年科考。
此次科考共计选出三百六十位“士子”,称呼为“天子门生”。
其中,鳌头为一人、侧鳌为二人,余下二品学子一百人、三品学子一百人,四品学子一百五十七人。
鳌首授朝官正七品、侧鳌授官从七品,余下学子则是还要进行另外的选拔。
同年,丞相署内吏陈潇辞官。
京都城外
谢玄、王献之看着坐在马车中,浑身上下都带着懒散的陈潇,眼睛中带着的都是羡慕。
“哎,真是羡慕遥游兄啊。”
“这般权势,说放下便能放下,不像是我等一样。”
“困居在这权势之中,无法自拔啊。”
陈潇倒也不客气,只是挥了挥手说道:“行了,你们当年不是喊着要来京都?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生来便是这般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想醉情山水的。”
“他日若是得了空,两位去往江南,我定然扫榻相迎。”
说着,挥了挥手,便坐回马车之中了
马车摇摇晃晃的朝着江南而去,而原本属于江南的两个人却站在京都洛阳的城门前,看着那马车逐渐远去,最后只能悄然感慨一声。
建武二十二年。
随着科举考试出的学子入朝为官,大虞的朝堂形势彻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种令那些世家都没有想到的变化。
历史正在滚滚前行。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