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欢的两首诗,可谓是让整个现场都轰动了,几乎是口口相传,人人称赞。
张东俊甚至已经想好了,届时一定要把李欢的这两首新诗,也刻下来让这苏小小墓多上两首脍炙人口的诗!
西湖三桥,前面两个已经游览完了,很快地李欢三人就带着旅游团的人一同前往第三处,西湖长桥。
而让游波那一组人有些尴尬的是,他们带的旅游团“造反”了,一个个都想跟着李欢他们一起去游览长桥。
没办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游波,陈思林,再加上苏云歌,要诗人有诗人,要明星有明星,要编剧有编剧,对于旅游团来说,也绝对是平常难得一见的。
可是架不住,李欢太特么的抢镜了啊!
总导演也知道,这第一期的节目,李欢绝对是流量的源头,所以,和其他三人商量之后,就同意了。
去是一行人来到了西湖长桥。
“咳咳,黄老师,要不这次你来?”李欢笑着道。
“还是你来吧!”黄占却是推脱道,主要是,比起另外两座名桥,长桥在这个世界,虽然也被誉为西湖三桥之一,可是比起另外两座桥,却总是差了点意思。
这也是李欢昨晚查完资料,和前世差别最大的一处景点了。
李欢带着旅游团的众人来到了《双投桥》的碑文前,说道:“人们常说西湖有三怪:“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这西湖三怪,也被称为西湖三绝。为什么说长桥不长呢?”
大家都知道长桥也叫双投桥。
为何名为双投桥,我想有些人应该知道里面的故事,不过也应该有一些人不知道,我就重新说一遍,我所知道的故事吧。
南宋淳熙三年,大概是公元1176年,六月上旬的一个午后,初夏的西湖风景如画,但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来一些已经知道“双投桥”的故事的游客还觉得有些无趣,可是听到李欢开篇居然就上来一首王炸诗,直接把大家炸的目瞪口呆。
这首诗,可谓是写西湖景色的千古名篇了。
李欢其实真没觉得怎么样,因为前世这首诗几乎是小学生,乃至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的诗了。
但是放在这个世界却截然不同。
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这首诗,所以,李欢这首诗一出,顿时就把所有人都砸晕了。
“快,快记下来!”一旁的张东俊那叫一个兴奋啊,立刻让随行的人记录下来。
又是一首绝佳的西湖诗啊!
这一趟和《诗与远方》合作,简直太值了。
却听李欢继续说道:“只见一位白面书生,身长七尺八寸,风姿俊秀,正从荷花池边缓步走来。一群蝴蝶围绕着他,上下飞舞,更显风姿卓越。只见他羽扇轻摇,头戴造型方正的巾帽,身穿高雅宽博的衣衫,时而抬头远眺湖光山色,时而低头吟唱。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无心的书生在尽情地游玩,有心的人却在关注着书生的一举一动。”
李欢刚说到这里,其他人还没什么,可是苏云歌顿时眼睛就亮了起来。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虽然这句话是李欢嵌在故事里,用来形容书生此时的境地,可是她作为女诗人,却觉得这句真的很美,很美!
不过,此时却也只好按捺住冲上去问个清楚的冲动,继续听李欢讲述。
“就在一路之隔的南山路对面,尽是一排青楼楚馆,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笑声、琴声、歌声、诗词歌赋声,不绝于耳,只要你有银子,这里是追蜂逐蝶登徒浪子绝佳好去处。
在这些众多的青楼中,最数八仙坊的生意最好,这里的女子不仅娇艳,却能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似其他那般青楼女子。有一红衣女子,遥遥望着这少年书生,怔怔出神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时候,一个七八岁顽皮孩童跳入荷花丛中,一炷香的功夫也没有出来。这书生看看也没有人下去搭救,着实着急。突然,他决定跳入荷花池中去救救这个小丫儿。可是,湖水实在太浅了,湖水只是淹没到他的腰际。不一会,那个丫儿游了过来,说大哥,我下来摘荷花,你下来玩泥巴呢?这人真是”呆子”,旁边一堆人哄声大笑了起来。”
李欢说的声色俱全,唯妙唯俏,也让现场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却听他继续道:““先生,请你赶紧上岸”。八仙坊的红衣女子已经赶到岸边,书生呆呆站在淤泥里,看着这位红衣姑娘,粉黛略施,柳叶弯眉,上身穿红生花领的红罗短裙,腰系红霞药玉坠子,下身穿白纱裤,红白对比,映衬着白鹅蛋一样的玲珑面孔。
“我家小鱼儿调皮,惹到先生了。”红衣女一边道歉,一边训斥着小丫儿。
书生狼狈爬上岸,衣服上沾满了污泥,作揖对红衣姑娘道:“无妨无妨,我是钱塘郊县人王宣教,请问姑娘尊姓芳名?”
“奴家陶师儿,有幸见到先生。”
“想必先生住所据此遥远,请到我家换洗一下衣裳?”
“是否不太妥当?”
“先生不必客气,假如你这样一身泥浆回家,一定会有失斯文?”
“还请先生莫要推辞,随我和弟弟回家吧?””
王宣教无奈,随陶师儿回去了。
走过南山路,走过那片青楼楚馆,进入一片拥挤、低矮和吵杂的小院子,这院子里租住的都是一些在西湖边打工的各色人等,贩夫走卒,渔民河工。进入院子里的一间小房间,除了做饭锅灶,房间用粗布分割成四个等份,每一个位置都打了地铺。
书生王宣教最里面房间换了衣服,虽然这些衣服是粗布衣,但也挺合身。
只听陶师儿在叹息:“你这衣服倒也合身,这是我父亲生前的衣服,前几日因劳累过度,刚刚去世。”
睹物思人,陶师儿不觉落起泪来。
“我也是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帮我养大,我寒窗苦读十二载,准备明年秋季考取功名。”
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王宣教一边安慰一边悲伤。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张东俊甚至已经想好了,届时一定要把李欢的这两首新诗,也刻下来让这苏小小墓多上两首脍炙人口的诗!
西湖三桥,前面两个已经游览完了,很快地李欢三人就带着旅游团的人一同前往第三处,西湖长桥。
而让游波那一组人有些尴尬的是,他们带的旅游团“造反”了,一个个都想跟着李欢他们一起去游览长桥。
没办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游波,陈思林,再加上苏云歌,要诗人有诗人,要明星有明星,要编剧有编剧,对于旅游团来说,也绝对是平常难得一见的。
可是架不住,李欢太特么的抢镜了啊!
总导演也知道,这第一期的节目,李欢绝对是流量的源头,所以,和其他三人商量之后,就同意了。
去是一行人来到了西湖长桥。
“咳咳,黄老师,要不这次你来?”李欢笑着道。
“还是你来吧!”黄占却是推脱道,主要是,比起另外两座名桥,长桥在这个世界,虽然也被誉为西湖三桥之一,可是比起另外两座桥,却总是差了点意思。
这也是李欢昨晚查完资料,和前世差别最大的一处景点了。
李欢带着旅游团的众人来到了《双投桥》的碑文前,说道:“人们常说西湖有三怪:“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这西湖三怪,也被称为西湖三绝。为什么说长桥不长呢?”
大家都知道长桥也叫双投桥。
为何名为双投桥,我想有些人应该知道里面的故事,不过也应该有一些人不知道,我就重新说一遍,我所知道的故事吧。
南宋淳熙三年,大概是公元1176年,六月上旬的一个午后,初夏的西湖风景如画,但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来一些已经知道“双投桥”的故事的游客还觉得有些无趣,可是听到李欢开篇居然就上来一首王炸诗,直接把大家炸的目瞪口呆。
这首诗,可谓是写西湖景色的千古名篇了。
李欢其实真没觉得怎么样,因为前世这首诗几乎是小学生,乃至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的诗了。
但是放在这个世界却截然不同。
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这首诗,所以,李欢这首诗一出,顿时就把所有人都砸晕了。
“快,快记下来!”一旁的张东俊那叫一个兴奋啊,立刻让随行的人记录下来。
又是一首绝佳的西湖诗啊!
这一趟和《诗与远方》合作,简直太值了。
却听李欢继续说道:“只见一位白面书生,身长七尺八寸,风姿俊秀,正从荷花池边缓步走来。一群蝴蝶围绕着他,上下飞舞,更显风姿卓越。只见他羽扇轻摇,头戴造型方正的巾帽,身穿高雅宽博的衣衫,时而抬头远眺湖光山色,时而低头吟唱。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无心的书生在尽情地游玩,有心的人却在关注着书生的一举一动。”
李欢刚说到这里,其他人还没什么,可是苏云歌顿时眼睛就亮了起来。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虽然这句话是李欢嵌在故事里,用来形容书生此时的境地,可是她作为女诗人,却觉得这句真的很美,很美!
不过,此时却也只好按捺住冲上去问个清楚的冲动,继续听李欢讲述。
“就在一路之隔的南山路对面,尽是一排青楼楚馆,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笑声、琴声、歌声、诗词歌赋声,不绝于耳,只要你有银子,这里是追蜂逐蝶登徒浪子绝佳好去处。
在这些众多的青楼中,最数八仙坊的生意最好,这里的女子不仅娇艳,却能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似其他那般青楼女子。有一红衣女子,遥遥望着这少年书生,怔怔出神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时候,一个七八岁顽皮孩童跳入荷花丛中,一炷香的功夫也没有出来。这书生看看也没有人下去搭救,着实着急。突然,他决定跳入荷花池中去救救这个小丫儿。可是,湖水实在太浅了,湖水只是淹没到他的腰际。不一会,那个丫儿游了过来,说大哥,我下来摘荷花,你下来玩泥巴呢?这人真是”呆子”,旁边一堆人哄声大笑了起来。”
李欢说的声色俱全,唯妙唯俏,也让现场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却听他继续道:““先生,请你赶紧上岸”。八仙坊的红衣女子已经赶到岸边,书生呆呆站在淤泥里,看着这位红衣姑娘,粉黛略施,柳叶弯眉,上身穿红生花领的红罗短裙,腰系红霞药玉坠子,下身穿白纱裤,红白对比,映衬着白鹅蛋一样的玲珑面孔。
“我家小鱼儿调皮,惹到先生了。”红衣女一边道歉,一边训斥着小丫儿。
书生狼狈爬上岸,衣服上沾满了污泥,作揖对红衣姑娘道:“无妨无妨,我是钱塘郊县人王宣教,请问姑娘尊姓芳名?”
“奴家陶师儿,有幸见到先生。”
“想必先生住所据此遥远,请到我家换洗一下衣裳?”
“是否不太妥当?”
“先生不必客气,假如你这样一身泥浆回家,一定会有失斯文?”
“还请先生莫要推辞,随我和弟弟回家吧?””
王宣教无奈,随陶师儿回去了。
走过南山路,走过那片青楼楚馆,进入一片拥挤、低矮和吵杂的小院子,这院子里租住的都是一些在西湖边打工的各色人等,贩夫走卒,渔民河工。进入院子里的一间小房间,除了做饭锅灶,房间用粗布分割成四个等份,每一个位置都打了地铺。
书生王宣教最里面房间换了衣服,虽然这些衣服是粗布衣,但也挺合身。
只听陶师儿在叹息:“你这衣服倒也合身,这是我父亲生前的衣服,前几日因劳累过度,刚刚去世。”
睹物思人,陶师儿不觉落起泪来。
“我也是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帮我养大,我寒窗苦读十二载,准备明年秋季考取功名。”
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王宣教一边安慰一边悲伤。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