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发行新币!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第128章 发行新币!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虽然铸造的很少,不过白银和铜都是真材实料。

    但每个相对应的币值,都有纸币。

    胡雪岩在各地的银行开办起来后,就可以正式搞纸币了。

    大举发行新币,肯定会引起一定的动乱。

    百姓们拿着新钱去买东西,都是有公信力的,也没有店铺敢不认。

    最关键的是,如今各种大宗商品的贸易,包括盐铁布匹以及一切生活所需。

    朱标全部都开办了工厂,让工部招募人以现代工厂的模式进行生产。

    大生产也搞起来,这些货物比之前的生产模式,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倍。

    朝廷这番简直赚麻了!

    当然其实还可以把价格压得更低,毕竟朝廷生产这些东西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只需要给工人发工资就行了。

    于是工人阶级,也在民间悄然诞生。

    只是如今还是极少数,再加上工厂的器械并不发达。

    毕竟石油冶炼技术没有,化工行业根本不全。

    钢铁冶炼技术业,不算太过关。

    所以工业规模只是,比之前大明的小作坊生产,要扩大了十倍左右罢了。

    这个数字不算太离谱,容纳的人口也仅仅是从之前的一提升到了一百。

    大明上下,约莫有两万万的百姓。

    如今大概有一百万人,进入了各类工厂生产产品。

    而这些工人的工资,都是相当高的。

    他们的购买力,基本替代了以前的富商阶级和士绅阶级,保证了新币发行后的足够流通。

    这些人如今,一个个都修起了大宅子,甚至开设了饭店酒楼。

    如今在民间又兴起了招工的热潮,农民压力也小了。

    在种南瓜、番薯、魔稻种子后,每年农忙的时间大大缩短。

    而剩下的时间就进厂打工,由当地的公社统一安排,统一招工。

    整个社会的生产,变得比之前复杂不知多少倍。

    关键现在人口也少了,读书人那些诗书传家的士绅阶级,被杀得干干净净,要不就是都逃往了海外。

    各个部门基层所需要的人,都是从本地征集,直接从当地招募的,完全是野蛮生长的。

    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多少冤假错案和贪污受贿。

    偏偏朱标自己的人手,就算是拿来检查。这些民间野蛮生长起来的土官都不够。

    这才是让朱标最头疼的地方。

    真正想把体制建立起来,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

    各地皇庄学院的短训班,只招募十五岁以上的少年,培养六个月就直接出来工作。

    兑换出这些皇庄学院所需的老师,朱标又花去了三年多的寿命。

    之前打来的十年寿命,一下子就只剩下七年。

    这让朱标心中简直不爽。

    可不兑换又不行,没有人才,新的体制反而会引起大乱。

    这才是战后最需要担心的事情。

    张居正和王阳明,如今忙得每天脚不沾地,亲自下乡到各地去巡视。

    连换马车的时间都没有,都是当地备好了马车,才能刚刚赶上时间。

    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头忙成这样,朱标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在宫中说着想出去判案。

    如今天下方定,南方这些杂碎,还有不少逃到北方去了的。

    万一他们返回来,来个刺杀怎么办?

    就算说现在的朱标,自身实力就很强,但刺杀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朱标如今也只能在皇宫中干看着了。

    如今宫中,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人了,朱标身边的人李胜也被派下去了。

    所有亲近的可用的人,全被扔到了地方,朝中官员再没有之前的轻松。

    兵部尚书需要前往各地,视察土改情况,还需要亲自手把手的,训斥各个军头。

    将当地的卫所军,重新改变训练,手下带着一个工作组,天天到处跑。

    礼部尚书要普查天下,每天熬夜加班到天明,已经修仙修的两个黑眼圈像大熊猫一样。

    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就别提了。

    刑部尚书要处理天下各地的纠纷,有时间就帮着去巡视。

    班子成员极速扩大,却还是不够用,整个中枢的官员都叫苦连天起来。

    “如今这也太残酷了,之前我等在京的六部官员,只需稳坐中央即可。”

    “每天休憩之后,还能回家逗逗小妾,写写文章,如今整天忙得跟条狗一样。”

    “是啊,太子新政需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不过,这也正是吾辈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有的人抱怨,有的人喜悦,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行。

    反正六部官员,想在过之前那种,坐在隔壁大堂中喝喝茶、聊聊天、处理处理公务就下班的日子,是再也不可能了。

    朱标命令他们每个人,都得动起来,到地方去管事儿。

    不管事儿的,不干活的,由张居正亲自伺候。

    凭什么儒家,就必须只能在朝堂里握笔杆子。

    想当初建设国家的先辈们,不都是亲力田亩。

    你们还想坐着享福?

    内阁首府,相当于宰相之职的张居正,都亲自下去了。

    这些人自然也闲不住,连老朱都没想到,朱标是这种工作狂。

    每天早朝的时候,看着空荡荡的大殿,老朱面容有些轻微抽搐,挠了挠后脑勺。

    怎么感觉,咱这个皇帝当的有点名不副实呢?

    开早朝都没人。

    虽然也知晓六部官员,都去各地奔忙了。

    这才是好现象,但显然不符合老朱印象中,圣王稳坐庙堂诸臣议事的场景。

    大事自然还是要商议的,幸好老朱建立的驿站系统十分可靠。

    朱标这边也在搞电报,把电报这个事情一弄出来,事情才能真正解决。

    这些日子,朱标没干别的,就在工部琢磨这件事。

    朱标只知道,最初期的电报就是用电线来传递电信号,然后通过摩斯密码将其翻译成信息。

    这种方式,不能跨海也很慢,需要通过地面完成回路,但也比如今靠马骑要简单的多。

    一句话,先搞个有线电报出来尝尝咸淡!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