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她还听说......沈漓对一位太妃十分孝敬,如同对自己的亲母后一般亲近。
这也是世人所夸赞的地方。
皆说他心胸宽广、孝悌忠信,是当之无愧的圣君。
或许,她可以从这位太妃这里下手......
......
福熙宫。
“太妃娘娘,听竹宫的梅妃求见。”
一身宝相花纹春锦长衣的老妇人停下来手里捻动的佛珠,缓缓抬起她那双深邃威严的眼,朝着禀告的嬷嬷缓声问道:“她怎么来了?”
嬷嬷躬身赶紧回:“说是前段时间省亲时专门为您求了件佛宝,可惜她回宫时不小心失足掉进了荷塘,回来后一直病着就没敢来......”
嬷嬷无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手腕上多出的一个金镯子,小心翼翼地看向跪在佛前的老太妃继续道:“她说如今身体好了,就赶紧将宝贝献给您。”
一听是佛宝,老太妃原本要打发人的话止住,缓声吩咐道:“让她进来吧。”
嬷嬷“是”了一声,弯腰退了出去。
不多一会,就有轻浅的脚步声走了进来。
老太妃也从佛前的蒲团上被人搀着站了起来,就见穿着一身素绒绣花袄的妙龄女子正朝着她屈身福礼,“臣妾拜见太妃娘娘,问太妃娘娘安。”
女子的声音清悦舒缓,听着很是令人舒服,老太妃肃严的神色舒缓了几分,道:“免礼吧。哀家的福熙宫离你的听竹宫也挺远的,听说你近日也病着,路上可累着了?”
老太妃在下人的搀扶下坐在了宝榻上,看向缓缓抬起头的女子。
见她容貌虽不及岑如玉,却也长得十分清秀可人。
不过听闻她平日寡言少语,也不与人怎么走动,是个名副其实的闷罐子。
正因为如此,虽知她已入宫几年,却从未见过这位梅妃一面。
“多谢太妃娘娘关心,只是臣妾心中一直记挂着太妃,一想到这么难得的圣物一直放在臣妾这等庸俗之人身前,心里便觉忐忑不安,总觉得是玷污了这圣宝。”
太妃缓缓抬了一下手,便有嬷嬷搬来凳子。
女子谢了恩坐下后继续道:“臣妾想,论佛缘,这宫里唯有太妃您才能镇得住这宝物,于是臣妾病一好便立马赶了过来,将宝物孝敬给太妃您。”
这番话听得老太妃脸上的笑意不由多了几分,放下手里的茶杯道:“你这丫头,哀家也不过是一介俗家弟子,论佛缘是有几分,却哪里有你说得那么夸张。”
“所谓心中有佛便是佛缘。修佛就是修心,太妃您慈悲为怀、心怀若谷,便可见佛缘不浅了。”女子笑盈盈道。
听她说得头头是道,老太妃忍不住“呵呵”笑了两声,道:“到底是什么宝物,快拿给哀家看看。”
嬷嬷不由看了眼许久都不曾这么笑过的太妃,看向这位梅妃的眼里多了丝意外。
段司音从丫鬟手里接过一镂金菱花嵌翡翠锦盒,站起身来双手递上。
嬷嬷接过锦盒,交给了太妃。
太妃缓缓打开盒盖,看见里面的东西后那双深陷的眼瞬间亮了亮,抬头朝着女子问道:“这、这是赤珠?”
佛教有七宝。
分别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其中赤珠又称赤真珠,人所见一般是红珊瑚珠。
其实真正的真珠则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乃赤虫所出,且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
赤珠则指珠之稍带赤色者,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
所以通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可眼前梅妃献上的却是整整二十七颗的赤珠念珠!
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存在。
女子笑盈盈地点头道:“太妃真是好眼光,正是赤真珠。”
老太妃尚不可置信地将那串赤珠拿起来左右查看,越看越惊喜,随后小心翼翼地又将珠子放回到了锦盒。
但她很快将惊喜掩去,带着疑惑和怀疑问道:“这样的宝物,你是如何得到的?”
段司音起身福礼回道:“前段时间臣妾的父亲逝世,臣妾被皇上恩准回家省亲。路上臣妾在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一位高僧,臣妾见他所佩戴的佛珠十分漂亮,就想到如果这珠子戴在太妃您手上必定更好看,于是就想将它买了下来。”
太妃笑道:“花了不少钱吧?”
段司音摇摇头回道:“那僧人是得道高僧,说即遇见便是有缘,便将珠子赠送给了臣妾。”
这番话令站在一边的几位嬷嬷不由侧目,可见这样的话连她们这些下人也不太信。
老太妃却笑容加深,“原来是这样。既是有缘,那哀家就收下了。”
见东西被收下,段司音并未再打算多待,起身道:“宝物放在太妃跟前臣妾也就安心多了,不敢叨扰太妃休息,臣妾就先告退了。”
老太妃也未挽留,道:“也好,日后你有空了就多来哀家这里坐坐。”
女子端庄福礼:“是。”
再未说多余的话,便退了出去。
“太妃,这丫头......”嬷嬷望着女子离开的背影既疑惑又感叹道:“这丫头似乎和传言里的不一样。”
这个有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传言里的梅妃胆小懦弱、少言寡语,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人。
可眼前这位,举止大方得体,言行虽规规矩矩,却每一句有条不紊、恰到好处。
可见此人不但非似传言中那么不堪,更是个会韬光养晦的人。
太妃再次小心地拿起盛着赤珠的锦盒,一面细细欣赏着,一面缓声道:“这是个聪明人。今后对她要比其他嫔妃多重视几分,这样的人,迟早会得盛宠的。”
嬷嬷又惊又疑惑,“可是她刚才说此珠是一位圣僧所赠,这世上哪有这么巧又讨便宜的事?想来多半是撒谎骗您的!”
嬷嬷继续道:“待奴婢派人查探一番,看她路上是否真有遇见这样一位僧人,她是否撒谎便一清二楚。”
老太妃却笑呵呵地抬手阻止了她,道:“你懂什么,这才是她的聪明之处。”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也是世人所夸赞的地方。
皆说他心胸宽广、孝悌忠信,是当之无愧的圣君。
或许,她可以从这位太妃这里下手......
......
福熙宫。
“太妃娘娘,听竹宫的梅妃求见。”
一身宝相花纹春锦长衣的老妇人停下来手里捻动的佛珠,缓缓抬起她那双深邃威严的眼,朝着禀告的嬷嬷缓声问道:“她怎么来了?”
嬷嬷躬身赶紧回:“说是前段时间省亲时专门为您求了件佛宝,可惜她回宫时不小心失足掉进了荷塘,回来后一直病着就没敢来......”
嬷嬷无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手腕上多出的一个金镯子,小心翼翼地看向跪在佛前的老太妃继续道:“她说如今身体好了,就赶紧将宝贝献给您。”
一听是佛宝,老太妃原本要打发人的话止住,缓声吩咐道:“让她进来吧。”
嬷嬷“是”了一声,弯腰退了出去。
不多一会,就有轻浅的脚步声走了进来。
老太妃也从佛前的蒲团上被人搀着站了起来,就见穿着一身素绒绣花袄的妙龄女子正朝着她屈身福礼,“臣妾拜见太妃娘娘,问太妃娘娘安。”
女子的声音清悦舒缓,听着很是令人舒服,老太妃肃严的神色舒缓了几分,道:“免礼吧。哀家的福熙宫离你的听竹宫也挺远的,听说你近日也病着,路上可累着了?”
老太妃在下人的搀扶下坐在了宝榻上,看向缓缓抬起头的女子。
见她容貌虽不及岑如玉,却也长得十分清秀可人。
不过听闻她平日寡言少语,也不与人怎么走动,是个名副其实的闷罐子。
正因为如此,虽知她已入宫几年,却从未见过这位梅妃一面。
“多谢太妃娘娘关心,只是臣妾心中一直记挂着太妃,一想到这么难得的圣物一直放在臣妾这等庸俗之人身前,心里便觉忐忑不安,总觉得是玷污了这圣宝。”
太妃缓缓抬了一下手,便有嬷嬷搬来凳子。
女子谢了恩坐下后继续道:“臣妾想,论佛缘,这宫里唯有太妃您才能镇得住这宝物,于是臣妾病一好便立马赶了过来,将宝物孝敬给太妃您。”
这番话听得老太妃脸上的笑意不由多了几分,放下手里的茶杯道:“你这丫头,哀家也不过是一介俗家弟子,论佛缘是有几分,却哪里有你说得那么夸张。”
“所谓心中有佛便是佛缘。修佛就是修心,太妃您慈悲为怀、心怀若谷,便可见佛缘不浅了。”女子笑盈盈道。
听她说得头头是道,老太妃忍不住“呵呵”笑了两声,道:“到底是什么宝物,快拿给哀家看看。”
嬷嬷不由看了眼许久都不曾这么笑过的太妃,看向这位梅妃的眼里多了丝意外。
段司音从丫鬟手里接过一镂金菱花嵌翡翠锦盒,站起身来双手递上。
嬷嬷接过锦盒,交给了太妃。
太妃缓缓打开盒盖,看见里面的东西后那双深陷的眼瞬间亮了亮,抬头朝着女子问道:“这、这是赤珠?”
佛教有七宝。
分别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其中赤珠又称赤真珠,人所见一般是红珊瑚珠。
其实真正的真珠则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乃赤虫所出,且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
赤珠则指珠之稍带赤色者,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
所以通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可眼前梅妃献上的却是整整二十七颗的赤珠念珠!
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存在。
女子笑盈盈地点头道:“太妃真是好眼光,正是赤真珠。”
老太妃尚不可置信地将那串赤珠拿起来左右查看,越看越惊喜,随后小心翼翼地又将珠子放回到了锦盒。
但她很快将惊喜掩去,带着疑惑和怀疑问道:“这样的宝物,你是如何得到的?”
段司音起身福礼回道:“前段时间臣妾的父亲逝世,臣妾被皇上恩准回家省亲。路上臣妾在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一位高僧,臣妾见他所佩戴的佛珠十分漂亮,就想到如果这珠子戴在太妃您手上必定更好看,于是就想将它买了下来。”
太妃笑道:“花了不少钱吧?”
段司音摇摇头回道:“那僧人是得道高僧,说即遇见便是有缘,便将珠子赠送给了臣妾。”
这番话令站在一边的几位嬷嬷不由侧目,可见这样的话连她们这些下人也不太信。
老太妃却笑容加深,“原来是这样。既是有缘,那哀家就收下了。”
见东西被收下,段司音并未再打算多待,起身道:“宝物放在太妃跟前臣妾也就安心多了,不敢叨扰太妃休息,臣妾就先告退了。”
老太妃也未挽留,道:“也好,日后你有空了就多来哀家这里坐坐。”
女子端庄福礼:“是。”
再未说多余的话,便退了出去。
“太妃,这丫头......”嬷嬷望着女子离开的背影既疑惑又感叹道:“这丫头似乎和传言里的不一样。”
这个有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传言里的梅妃胆小懦弱、少言寡语,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人。
可眼前这位,举止大方得体,言行虽规规矩矩,却每一句有条不紊、恰到好处。
可见此人不但非似传言中那么不堪,更是个会韬光养晦的人。
太妃再次小心地拿起盛着赤珠的锦盒,一面细细欣赏着,一面缓声道:“这是个聪明人。今后对她要比其他嫔妃多重视几分,这样的人,迟早会得盛宠的。”
嬷嬷又惊又疑惑,“可是她刚才说此珠是一位圣僧所赠,这世上哪有这么巧又讨便宜的事?想来多半是撒谎骗您的!”
嬷嬷继续道:“待奴婢派人查探一番,看她路上是否真有遇见这样一位僧人,她是否撒谎便一清二楚。”
老太妃却笑呵呵地抬手阻止了她,道:“你懂什么,这才是她的聪明之处。”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