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下午三点,张晚风准时出门采风。
骑车从电台出来,走南礼士路,经阜成门大街,拐地安门西大街到地安门外大街向北,一路骑了差不多半个钟头,来到鼓楼东侧的草厂胡同26号。
下车甩一把额头上的汗,从包里掏出钥匙打开院门。
小院不大,占地面积大约有七十平左右,厨房、两间卧室加客厅一共四间,最东侧有间花房,原来是片空地,栽了一颗樱桃树,后来给砍了。
有些年月养花花草草是不被允许的,这些东西是那些封建公子哥儿提笼架鸟的人玩的。
不让养花还没什么,但有些地方过年不准走亲串友,不准祭祖上坟,不准办婚丧酒席等等。
提出这些的他们不会都是社恐吧!
去年,春天来了,大家伙都特别高兴。
花随便养,今年初老爹张安民就迫不及待搭了间花房,继续他的养花宠妻人生。
院中有颗碗口粗的枣树,在客厅门西侧。枣树下有口鱼缸,养着一缸荷花。
缸内没有金鱼游动,原本有几尾,后来被老爹给养死了,他最近工作忙,还没有来得及补上。
最东侧的墙根处有一长方形小花坛,栽种了一排月季,此时正值月季花盛开,有粉的,有红的,绽开了有七八朵之多。
这小院原是外祖父杜少卿的三进四合院的后罩房,在那几年封了与二进院相通的进门,又从西墙开了一个小门,隔成了如今这模样。
外祖父去世之后,房主变成了老娘杜岚,将来就是我的。
本来他还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由于在孕期时间,母亲杜岚依旧高强度登台表演,动了胎气,不幸流产。
事后她离开了心爱的舞台,专心在中国戏曲学校教书。后来,她被自己的学生针对了几回,之后就十分忌讳登台,也十分忌讳跟学生同台。
进院用脚左右一勾带上院门,再把车子扎停在枣树下,进客厅先喝口水润润嗓子,出来拿着盆打点凉水,站在枣树下简单擦拭一下身子。
“爽,舒服。”
擦身子的水也不能浪费,顺手倒在枣树根部也给它润润。
除去身上的疲乏之后,五脏庙就闹了起来,到厨房翻了一圈,也没剩菜剩饭,就找了根黄瓜。
黄瓜长的不长也不粗,品相不佳,而且刺多,胜在新鲜水灵。
手一撸把黄瓜身上的刺全部撸干净,直接开吃,咬一口回味无穷,满嘴黄瓜味,略带点黄瓜的青气。
“要是还能来根冰棍就好了。”
一边畅想,一边往自己屋走,他住在最东边,紧挨着花房。
小屋十平不到,室内的布置很简单,北墙有一张单人床,紧挨着有一对开门的衣柜,进门的窗户边有一张包浆的书桌,一把古朴的椅子,书桌上放着家里唯二的大功率家用电器——华生牌台扇。
台扇外形设计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外罩是铁的,扇叶也是铁的,扇出来的风如铁片那般凉快。
除了声大之外,这台扇没一点毛病。
享受几分钟台扇带来的清凉,他就要干正经事了,挪走台扇,从书桌的抽屉里掏出一扎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
信纸最上端正中写着:瞧这一家子,后面还特别标注。
没错,张晚风正在抄……创作《瞧这一家子》。
穿越过来他本不想做文抄公,原打算就从电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可事与愿违,一个恢复传统评书的建议,就需要研究研究,研究了几天,还需要再研究研究。
眼瞅着这条路不好走,张晚风回到家之后,便拿起了笔,开始他剧作家的人生路。
好男人绝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
至于为什么选择当剧作家,而不是小说作家或者其他什么家,原因很简单,他听说现在写剧本比写小说的稿费高。
一九七七年,全国又恢复了稿费制度,其标准之前的规定执行,著作稿千字2—7元,翻译高千字1—5元。
到了一九八零年,又上涨了一些,著作稿千字3—10元,翻译稿千字1—7元。同时也恢复印数稿酬。印数稿酬是指出版社除了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报酬外,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同年,并规定稿酬个税起征点为800元,四十年过去了,依然稳如泰山。
剧本的稿酬相比写小说就高的很,五十年代一部原创电影剧本的标准是3000—8000元。
这用的是第二套钱币结算。
到了六十年代有所降低,但稿酬依旧是天价,长故事片2000—6000元,短故事片1000—3000元。
经过洗礼,这稿酬大不如以前,甚至没有一个标准,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规定长故事片1500—4000元,短故事片750—2000元。
以此可以推断,现在剧本的稿酬依旧坚挺。
就算拿最低的一档,那也有750元,就这也比写小说挣钱。
《瞧这一家子》于1979年上映,王好为导演、陈镪、陈培斯、刘小庆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电影的原作者是北影厂的电力车间的工人师傅林立,他工作期间写了《爸爸,妈妈和我》的本子,王好为导演看过后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有幽默感,可以做做文章。
于是王导找到林立,俩人一起对剧本进行了改编,一共改了六稿,才最终完成剧本。
写好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带着一种语气在里面,接地气。
这个故事主要讲:曙光毛纺厂精织车间主任老胡,他埋头苦干但思想僵化,觉得干工作就得埋头苦干,而搞技术革新那就是投机取巧。
女儿嘉英是精织车间的挡车工,她正与车间的修理工郁林相恋。
在车间领导老齐的启发下,郁林和嘉英等几个青年工人想把光电管装到织机上,利用“光电探纬设计方案”以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开始实验研究,继而同思想僵化的老胡发生了矛盾。
儿子嘉奇因为在**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有些好逸恶劳,但本性不乏闪光点,一次与朋友大阮、张岚在逛公园的过程中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根本没落水的孩子,这些却给孩子的姑姑——新华书店的营业员林小红留下了好印象。……………………
这个故事主要用两条线开始到结束,年轻人的感情线(生活线)及新老两代人不同的思想观念线(事业线)。
借老胡一家子来反应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爱情、事业等方面,还有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这几个方面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旧与新的碰撞。
对待这么一个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电影剧本,张晚风写的很谨慎,除了对故事里以郁林为代表的改革创新者,要着重笔墨,把这条线写的更突出些,其他几乎原封不动。
他也可以只留个框架进行二次创作,不过,他有点担心这么做会画猫不成反类犬,成为当代“画蛇添足”的活案例。
更重要的一点,他怕研究研究。
张晚风拿起昨儿写的稿子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读完望着窗外的枣树,沉思了一会儿。
等他捋清了思绪,提笔写道:……老胡拿出的书上印有“JAP…”字样,(这是一本介绍泥轰国纺织工业机械的书籍)儿子嘉奇凑了过来……
老胡不悦道:看什么?懂吗?
嘉奇:嘿嘿,凑合。
老胡:好,考考你这高中生。(指着字母J)念这个。
嘉奇:勾!
老胡:(指着字母A)这个呢?
嘉奇:尖儿!
老胡大怒:你给我玩儿牌呢?(指着字母N)念这个!
嘉奇一直搓着自己的耳朵(思索状):嗯……嗯……
老胡很是欣慰:嗯!还算是认识一个。(指着字母P)再念这个。
嘉奇:嗯……嗯……
老胡:别嗯个没完。
嘉奇回答不上来,就准备溜儿。
嘉奇拿扇子比划出“P”来,小声道:好像是个刀把儿。
老胡闻言站了起来,大声呵斥:放屁!
嘉奇一下子被点醒,兴奋道:对了爸爸!是屁!
闻言老胡十分欣慰的又坐了回去,这小子还能救。………………
越写电影里那些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哭一乐都历历在目。
再加上他多年当新闻记者的经历,不管是工厂,还是胡同巷,他写来都格外得心应手。
就算写郁林他们搞光电探纬仪这项技术,张晚风下笔也没有任何迟疑。
去年燕京纺织二厂就利用光电探纬仪来提高织机的产量,他就实地考察过,回来还写了篇稿子,并得以发表,稿酬是一张卡片,凭此卡片可以到新华书店领领袖著作。
他当记者的那些年,可没少领。
越写越上头,越写越兴奋,写一个多钟头,才因为指关节发痛放下笔,关上电扇,出屋活动活动。
望向西边,太阳依旧高高挂着,完全看不出现在已经将近五点钟。
过了春季,这白天越来越长,夜晚则越来越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骑车从电台出来,走南礼士路,经阜成门大街,拐地安门西大街到地安门外大街向北,一路骑了差不多半个钟头,来到鼓楼东侧的草厂胡同26号。
下车甩一把额头上的汗,从包里掏出钥匙打开院门。
小院不大,占地面积大约有七十平左右,厨房、两间卧室加客厅一共四间,最东侧有间花房,原来是片空地,栽了一颗樱桃树,后来给砍了。
有些年月养花花草草是不被允许的,这些东西是那些封建公子哥儿提笼架鸟的人玩的。
不让养花还没什么,但有些地方过年不准走亲串友,不准祭祖上坟,不准办婚丧酒席等等。
提出这些的他们不会都是社恐吧!
去年,春天来了,大家伙都特别高兴。
花随便养,今年初老爹张安民就迫不及待搭了间花房,继续他的养花宠妻人生。
院中有颗碗口粗的枣树,在客厅门西侧。枣树下有口鱼缸,养着一缸荷花。
缸内没有金鱼游动,原本有几尾,后来被老爹给养死了,他最近工作忙,还没有来得及补上。
最东侧的墙根处有一长方形小花坛,栽种了一排月季,此时正值月季花盛开,有粉的,有红的,绽开了有七八朵之多。
这小院原是外祖父杜少卿的三进四合院的后罩房,在那几年封了与二进院相通的进门,又从西墙开了一个小门,隔成了如今这模样。
外祖父去世之后,房主变成了老娘杜岚,将来就是我的。
本来他还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由于在孕期时间,母亲杜岚依旧高强度登台表演,动了胎气,不幸流产。
事后她离开了心爱的舞台,专心在中国戏曲学校教书。后来,她被自己的学生针对了几回,之后就十分忌讳登台,也十分忌讳跟学生同台。
进院用脚左右一勾带上院门,再把车子扎停在枣树下,进客厅先喝口水润润嗓子,出来拿着盆打点凉水,站在枣树下简单擦拭一下身子。
“爽,舒服。”
擦身子的水也不能浪费,顺手倒在枣树根部也给它润润。
除去身上的疲乏之后,五脏庙就闹了起来,到厨房翻了一圈,也没剩菜剩饭,就找了根黄瓜。
黄瓜长的不长也不粗,品相不佳,而且刺多,胜在新鲜水灵。
手一撸把黄瓜身上的刺全部撸干净,直接开吃,咬一口回味无穷,满嘴黄瓜味,略带点黄瓜的青气。
“要是还能来根冰棍就好了。”
一边畅想,一边往自己屋走,他住在最东边,紧挨着花房。
小屋十平不到,室内的布置很简单,北墙有一张单人床,紧挨着有一对开门的衣柜,进门的窗户边有一张包浆的书桌,一把古朴的椅子,书桌上放着家里唯二的大功率家用电器——华生牌台扇。
台扇外形设计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外罩是铁的,扇叶也是铁的,扇出来的风如铁片那般凉快。
除了声大之外,这台扇没一点毛病。
享受几分钟台扇带来的清凉,他就要干正经事了,挪走台扇,从书桌的抽屉里掏出一扎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
信纸最上端正中写着:瞧这一家子,后面还特别标注。
没错,张晚风正在抄……创作《瞧这一家子》。
穿越过来他本不想做文抄公,原打算就从电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可事与愿违,一个恢复传统评书的建议,就需要研究研究,研究了几天,还需要再研究研究。
眼瞅着这条路不好走,张晚风回到家之后,便拿起了笔,开始他剧作家的人生路。
好男人绝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
至于为什么选择当剧作家,而不是小说作家或者其他什么家,原因很简单,他听说现在写剧本比写小说的稿费高。
一九七七年,全国又恢复了稿费制度,其标准之前的规定执行,著作稿千字2—7元,翻译高千字1—5元。
到了一九八零年,又上涨了一些,著作稿千字3—10元,翻译稿千字1—7元。同时也恢复印数稿酬。印数稿酬是指出版社除了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报酬外,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同年,并规定稿酬个税起征点为800元,四十年过去了,依然稳如泰山。
剧本的稿酬相比写小说就高的很,五十年代一部原创电影剧本的标准是3000—8000元。
这用的是第二套钱币结算。
到了六十年代有所降低,但稿酬依旧是天价,长故事片2000—6000元,短故事片1000—3000元。
经过洗礼,这稿酬大不如以前,甚至没有一个标准,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规定长故事片1500—4000元,短故事片750—2000元。
以此可以推断,现在剧本的稿酬依旧坚挺。
就算拿最低的一档,那也有750元,就这也比写小说挣钱。
《瞧这一家子》于1979年上映,王好为导演、陈镪、陈培斯、刘小庆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电影的原作者是北影厂的电力车间的工人师傅林立,他工作期间写了《爸爸,妈妈和我》的本子,王好为导演看过后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有幽默感,可以做做文章。
于是王导找到林立,俩人一起对剧本进行了改编,一共改了六稿,才最终完成剧本。
写好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带着一种语气在里面,接地气。
这个故事主要讲:曙光毛纺厂精织车间主任老胡,他埋头苦干但思想僵化,觉得干工作就得埋头苦干,而搞技术革新那就是投机取巧。
女儿嘉英是精织车间的挡车工,她正与车间的修理工郁林相恋。
在车间领导老齐的启发下,郁林和嘉英等几个青年工人想把光电管装到织机上,利用“光电探纬设计方案”以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开始实验研究,继而同思想僵化的老胡发生了矛盾。
儿子嘉奇因为在**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有些好逸恶劳,但本性不乏闪光点,一次与朋友大阮、张岚在逛公园的过程中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根本没落水的孩子,这些却给孩子的姑姑——新华书店的营业员林小红留下了好印象。……………………
这个故事主要用两条线开始到结束,年轻人的感情线(生活线)及新老两代人不同的思想观念线(事业线)。
借老胡一家子来反应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爱情、事业等方面,还有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这几个方面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旧与新的碰撞。
对待这么一个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电影剧本,张晚风写的很谨慎,除了对故事里以郁林为代表的改革创新者,要着重笔墨,把这条线写的更突出些,其他几乎原封不动。
他也可以只留个框架进行二次创作,不过,他有点担心这么做会画猫不成反类犬,成为当代“画蛇添足”的活案例。
更重要的一点,他怕研究研究。
张晚风拿起昨儿写的稿子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读完望着窗外的枣树,沉思了一会儿。
等他捋清了思绪,提笔写道:……老胡拿出的书上印有“JAP…”字样,(这是一本介绍泥轰国纺织工业机械的书籍)儿子嘉奇凑了过来……
老胡不悦道:看什么?懂吗?
嘉奇:嘿嘿,凑合。
老胡:好,考考你这高中生。(指着字母J)念这个。
嘉奇:勾!
老胡:(指着字母A)这个呢?
嘉奇:尖儿!
老胡大怒:你给我玩儿牌呢?(指着字母N)念这个!
嘉奇一直搓着自己的耳朵(思索状):嗯……嗯……
老胡很是欣慰:嗯!还算是认识一个。(指着字母P)再念这个。
嘉奇:嗯……嗯……
老胡:别嗯个没完。
嘉奇回答不上来,就准备溜儿。
嘉奇拿扇子比划出“P”来,小声道:好像是个刀把儿。
老胡闻言站了起来,大声呵斥:放屁!
嘉奇一下子被点醒,兴奋道:对了爸爸!是屁!
闻言老胡十分欣慰的又坐了回去,这小子还能救。………………
越写电影里那些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哭一乐都历历在目。
再加上他多年当新闻记者的经历,不管是工厂,还是胡同巷,他写来都格外得心应手。
就算写郁林他们搞光电探纬仪这项技术,张晚风下笔也没有任何迟疑。
去年燕京纺织二厂就利用光电探纬仪来提高织机的产量,他就实地考察过,回来还写了篇稿子,并得以发表,稿酬是一张卡片,凭此卡片可以到新华书店领领袖著作。
他当记者的那些年,可没少领。
越写越上头,越写越兴奋,写一个多钟头,才因为指关节发痛放下笔,关上电扇,出屋活动活动。
望向西边,太阳依旧高高挂着,完全看不出现在已经将近五点钟。
过了春季,这白天越来越长,夜晚则越来越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