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
夏之白在屋内走来走去。
曾几何时。
他也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虽然这种感觉还挺爽的。
望着木板上炭笔留下的文字,夏之白心中同样百感交集,在以前,他对史书中的话理解很浅,就连这句‘春燕归,巢于林木’,都认为是个很美的画面。
只是后面随着年岁渐长,再读到这些句子,只感到一阵胆寒。
史书中诸如此类的太多了。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此处却是省略了几十万赵军性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
永嘉之乱,长安户不盈百。
选男女羸弱者,以给军食。
当然还有最简洁的一句话:岁饥,人相食!
这简短的一句话,却是数以百万计百姓的流离失所,数百万人的累累白骨,因而对于刘三吾等人,选取《兰亭集序》等多篇焚琴煮鹤的文章时,他是极其不满的。
一泓清泉潺潺地流动,几个书生儒士坐于亭台之中,他们中有人操琴,有人煮茗,有人唱诵诗歌,随后他们推杯换盏,饮茶作赋,这个场景是十分的浪漫惬意,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但这种日子注定是少数。
残酷血淋淋的现实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吃人是所有史学家忌讳的,也是史学家一致认为是‘反人类’的,但在史学家的笔墨下,‘人相食’却是屡见不鲜,《资治通鉴》、《旧唐书》等等史书,都有过明确的记载。
越是深入历史,越是沉浸其中,他就越发感到心寒。
也越发佩服鲁迅的一针见血。
尤其是‘吃人’二字,当真是道出了历史最为残酷的一面,也是最现实的一面,而他这些年,一直想达成的,便是想让‘人相食’、‘易子而食’不再发生,至少在华夏的大地上,不要再发生。
不过很难。
夏之白去过地方,了解过地方的生产情况,而且也查阅过不少的史书,就最近的几个王朝,唐宋元,还有明,它们亩产粮食的产量都没有超过四百斤。
虽然‘人相食’的背景,很多程度源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贪腐、战乱等问题,还有就是大明一朝都避无可避的天灾,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效率只会大打折扣,难以供养全国百姓,大明平心而论,救灾是历朝历代制度最完善的,也是最健全的,即便如此,依旧难以救助。
根本还是在于生产效率太低了。
不过生产效率这玩意,一时半会难以解决。
他也没办法解决肥料的事,想开启肥料这个‘高科技’,难度系数实在太高了,近乎要点满现代绝大多数的科技点,这不是当下大明的科技水平短时能达到的。
他目下做的努力,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解决粮食‘运输难’问题。
大明的赈灾治灾制度是很完善,但效率并不高,因为现在官府能借助的只有骡马、船舶等工具运输,漕运的效率是高,但难度很大,尤其是隋唐之后,黄河泥沙骤增,绝大多数航道都难以通行,像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想等到粮食,只能指望效率极低的骡马。
等粮食运到,耗时长久不说,承担运输的开销也是出奇的高。
而明灭亡的原因之一便有‘赈灾不力’。
非是不力,是没办法。
因而夏之白极力的想发展技术,弄出‘铁马’,还有疏通海运,就是方便天下更好的运输货物,至于提高农业水平,只能靠时间一点点的磨,再则便是通过开海,开启大航海,去美洲找到红薯、玉米等高产物种,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保证天下不再出现大范围的饿死人。
这也是夏之白要告诉给吕沧他们的。
他们的志向,当是以结束天下长久的‘苦难’为目标。
见吕沧等人都抄写完毕,又都思考了一阵,夏之白则依循着惯例,开始随机点人了。
在一阵躲闪下,这场提心吊胆的询问,终于结束了。
夏之白笑着道:“你们回答的其实都没有太大问题,大明刚结束战乱,你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体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因而对这些话是有一定感触的,你们回答的没错。”
“燕子归巢正常当归于屋檐下,但当时的燕子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归于屋檐,反而在林木中筑巢。”
“这看似非常文雅的句子,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腥风血雨。”
“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
“这是乱世惨象!”
“伱们都是从战乱下活下来的,眼下的安宁来之不易,因而更应懂得珍惜,更要懂得感恩,你们的恩情不在我,而当用于让天下更多人能得太平,让更多人能吃的起饭,不至于再饿死,不至于再颠沛流离,流离失所。”
“我不希望你们当士人。”
“士人眼界太高,眼里只有风华,只有宏图大志。”
“我要你们眼放在地方,致力于改善天下民生的‘老农’,致力于让天下更多人能吃的起饭,能不再受战乱之苦,也不用再面对天灾时表现的那么无助,让天下得到真正的安宁太平。”
“这很难。”
“但这就是你我生活的时代。”
“也是你我一辈子逃脱不了的命运。”
“也是我对你们殷切的期盼。”
“大明这个王朝是在天灾之下诞生的,也注定会多灾多难,而作为大明治下的百姓,应当有救济天下之心,我不求你们日后能做多大的贡献,但只是让你们谨记。”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天下鲜少出现真正的丰衣足食,我教你们读书认字,教授你们学问和道理,便是想让你们长大后,能为天下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丰衣足食,不再成为盛世的代名词,只是大明治下的一个基础常态。”
“.”
简短的说了几句,夏之白讲解起了这篇节选。
对于节选内容,吕沧等人领悟的很快,除了一些字有些识不得,里面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一点就通,因为他们对里面描述的场景,实在太过熟悉了,甚至.
这就是他们过去亲自经历的事。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夏之白在屋内走来走去。
曾几何时。
他也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虽然这种感觉还挺爽的。
望着木板上炭笔留下的文字,夏之白心中同样百感交集,在以前,他对史书中的话理解很浅,就连这句‘春燕归,巢于林木’,都认为是个很美的画面。
只是后面随着年岁渐长,再读到这些句子,只感到一阵胆寒。
史书中诸如此类的太多了。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此处却是省略了几十万赵军性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
永嘉之乱,长安户不盈百。
选男女羸弱者,以给军食。
当然还有最简洁的一句话:岁饥,人相食!
这简短的一句话,却是数以百万计百姓的流离失所,数百万人的累累白骨,因而对于刘三吾等人,选取《兰亭集序》等多篇焚琴煮鹤的文章时,他是极其不满的。
一泓清泉潺潺地流动,几个书生儒士坐于亭台之中,他们中有人操琴,有人煮茗,有人唱诵诗歌,随后他们推杯换盏,饮茶作赋,这个场景是十分的浪漫惬意,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但这种日子注定是少数。
残酷血淋淋的现实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吃人是所有史学家忌讳的,也是史学家一致认为是‘反人类’的,但在史学家的笔墨下,‘人相食’却是屡见不鲜,《资治通鉴》、《旧唐书》等等史书,都有过明确的记载。
越是深入历史,越是沉浸其中,他就越发感到心寒。
也越发佩服鲁迅的一针见血。
尤其是‘吃人’二字,当真是道出了历史最为残酷的一面,也是最现实的一面,而他这些年,一直想达成的,便是想让‘人相食’、‘易子而食’不再发生,至少在华夏的大地上,不要再发生。
不过很难。
夏之白去过地方,了解过地方的生产情况,而且也查阅过不少的史书,就最近的几个王朝,唐宋元,还有明,它们亩产粮食的产量都没有超过四百斤。
虽然‘人相食’的背景,很多程度源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贪腐、战乱等问题,还有就是大明一朝都避无可避的天灾,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效率只会大打折扣,难以供养全国百姓,大明平心而论,救灾是历朝历代制度最完善的,也是最健全的,即便如此,依旧难以救助。
根本还是在于生产效率太低了。
不过生产效率这玩意,一时半会难以解决。
他也没办法解决肥料的事,想开启肥料这个‘高科技’,难度系数实在太高了,近乎要点满现代绝大多数的科技点,这不是当下大明的科技水平短时能达到的。
他目下做的努力,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解决粮食‘运输难’问题。
大明的赈灾治灾制度是很完善,但效率并不高,因为现在官府能借助的只有骡马、船舶等工具运输,漕运的效率是高,但难度很大,尤其是隋唐之后,黄河泥沙骤增,绝大多数航道都难以通行,像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想等到粮食,只能指望效率极低的骡马。
等粮食运到,耗时长久不说,承担运输的开销也是出奇的高。
而明灭亡的原因之一便有‘赈灾不力’。
非是不力,是没办法。
因而夏之白极力的想发展技术,弄出‘铁马’,还有疏通海运,就是方便天下更好的运输货物,至于提高农业水平,只能靠时间一点点的磨,再则便是通过开海,开启大航海,去美洲找到红薯、玉米等高产物种,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保证天下不再出现大范围的饿死人。
这也是夏之白要告诉给吕沧他们的。
他们的志向,当是以结束天下长久的‘苦难’为目标。
见吕沧等人都抄写完毕,又都思考了一阵,夏之白则依循着惯例,开始随机点人了。
在一阵躲闪下,这场提心吊胆的询问,终于结束了。
夏之白笑着道:“你们回答的其实都没有太大问题,大明刚结束战乱,你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体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因而对这些话是有一定感触的,你们回答的没错。”
“燕子归巢正常当归于屋檐下,但当时的燕子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归于屋檐,反而在林木中筑巢。”
“这看似非常文雅的句子,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腥风血雨。”
“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
“这是乱世惨象!”
“伱们都是从战乱下活下来的,眼下的安宁来之不易,因而更应懂得珍惜,更要懂得感恩,你们的恩情不在我,而当用于让天下更多人能得太平,让更多人能吃的起饭,不至于再饿死,不至于再颠沛流离,流离失所。”
“我不希望你们当士人。”
“士人眼界太高,眼里只有风华,只有宏图大志。”
“我要你们眼放在地方,致力于改善天下民生的‘老农’,致力于让天下更多人能吃的起饭,能不再受战乱之苦,也不用再面对天灾时表现的那么无助,让天下得到真正的安宁太平。”
“这很难。”
“但这就是你我生活的时代。”
“也是你我一辈子逃脱不了的命运。”
“也是我对你们殷切的期盼。”
“大明这个王朝是在天灾之下诞生的,也注定会多灾多难,而作为大明治下的百姓,应当有救济天下之心,我不求你们日后能做多大的贡献,但只是让你们谨记。”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天下鲜少出现真正的丰衣足食,我教你们读书认字,教授你们学问和道理,便是想让你们长大后,能为天下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丰衣足食,不再成为盛世的代名词,只是大明治下的一个基础常态。”
“.”
简短的说了几句,夏之白讲解起了这篇节选。
对于节选内容,吕沧等人领悟的很快,除了一些字有些识不得,里面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一点就通,因为他们对里面描述的场景,实在太过熟悉了,甚至.
这就是他们过去亲自经历的事。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