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儒家只是工具!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儒家只是工具!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怎么会突然来翰林院?”

    小声议论了一下,四周瞬间安静,全都恭敬的候在一旁,静等着朱标的入场。

    很快。

    朱标便到了阁内。

    他平静的扫过在场学士,在看到夏之白时,眼中露出一抹异色,笑着道:“孤还没走近,就听到你们在热火朝天的议论着,不知在议论着什么?孤可否听一下?”

    黄章、董贯等人面面相觑。

    众学士对视一眼,却无人敢开口。

    这时。

    刘三吾主动站了出来。

    他拱手道:“启禀殿下,臣等方才在跟夏之白大学士,争辩一件事,夏大学士不知为何突发奇想的,想要改变天下既有的教育体系,还多次口出不逊,臣请殿下治罪。”

    “前面夏大学士指责当今天下教育体系驳杂,不能培养人才,也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贤者,还公开指责陛下的《大诰》,认为陛下颁布的《大诰》有哗众取宠的嫌疑,认为大明不当遵循《大诰》,而当遵循《大明律》。”

    “此外。”

    “夏大学士还否定过往儒家学说。”

    “甚至还堂而皇之的,视元代为华夏正统。”

    “而且没有半点文人涵养,竟妄图学习胡人的东西,我堂堂华夏,立足这块土地数千年,岂是周边蛮夷能比的?让大明的学子学习蛮夷的东西,岂不是在自贱为蛮夷?”

    “辱没门庭,何其荒谬!”

    “弃儒家学说,无异是自弃于文明,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他意欲将大明引向一条罪路。”

    “视天下的‘法外开恩’、‘法外之情’为洪水猛兽,全然不顾,其中恩情下的仁德,也全然不顾天下人的观念,这同样是在将大明引入‘暴秦’的老路,我大明朝岂能重蹈历史覆辙?”

    “还有史书乃华夏机要,岂能公之于众?”

    “又岂容胡编乱造?”

    刘三吾义正言辞,将夏之白驳斥了遍。

    而且字字铿锵,有理有据有节,若非朱标在外旁听了,不然还真会为刘三吾说动,对夏之白生出不满之心。

    他淡淡一笑,意味深长的看了刘三吾一眼,转过头看向夏之白,道:“刘三吾学士,德高望重,在翰林院威望极高,他说的这番话,应当为真,你可有什么话要讲。”

    夏之白摇头。

    他拱手道:“刘三吾学士所言即是。”

    “不过不够全面。”

    “甚至显得太过片面了。”

    “我的确反对当下继续研究儒家学问,因为如今的儒家学子,已没有了原本儒家士子的风骨。”

    “过往的儒家学子,大多践行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万千挫折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坚定自己的志向。”

    “现在的士人,没有自己的志向。”

    “只懂得随波逐流。”

    “一个人如没经风雨的考验,挫折的教育,仅凭几本书,听君一席话,就确立一种志向,信奉一种思想,那这种人的信仰,往往是靠不住的,如今儒家独大,因而对于很多学子而言,只要读了几本儒家经典,能讲会说,生活就能一帆风顺。”

    “但一旦遭遇挫折,受一点打击,往往就会改选更张,另攀他枝。”

    “学问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空读书就能得到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

    “儒家的思想,也没有很多人理解的那么浅显,只是很多人人云亦云,一味地牵强附会,从而导致了儒家学说的不断空洞,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百姓的当前利益,另一种为百姓的长远利益。”

    “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是兼顾并互补的。”

    “朝廷的士大夫,口中喊着为民请命,但又当真为百姓做了多少事事。”

    “对很多人而言,仁政爱民只是一个口号,而且在旧元的残暴统治下,天下很多士人早已忘却了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是非,他们秉持的利己主义,因为利益凌驾于国家至上。”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们随意的编造、扭曲、传播、反对,真正对天下有益的事。”

    “私心超过了公心。”

    “儒家学说也好,道家学说也罢。”

    “甚至是法家、墨家。”

    “任何学说都是服务于人的,而不当是人服务于这些学说的,刘三吾学士满腹经纶,但这些经纶,又有多少能为天下所用?如今天下的学子都为‘儒家’的‘形’束缚住了,因而必须打破。”

    “而且要坚定的打破。”

    “让人从儒家的‘形而上学’上脱离出来。”

    “让儒家的学说,为朝廷为天下所用,而不是让儒家的学说,成为朝廷的累赘跟负担,甚至成为天下前进的阻碍。”

    “任何学说都只能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不能反客为主,捆绑住人。”

    “我夏之白求的是大仁。”

    “我要将世人,从过去沉疴的封闭保守的学术氛围中,挣脱出来,让文学、算术、历史、杂学、道法等为人主掌,而非是让人成为儒家等学术的奴才。”

    夏之白双目灼灼,有着坚定的信仰。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闻言。

    刘三吾脸色大变。

    他怒目而视,右手愤怒的指向夏之白,怒道:“夏之白,你竟敢这么羞辱我?”

    夏之白望向刘三吾,嗤笑道:“我何曾羞辱过你?只是你自身在对号入座罢了,现在的儒家当推陈出新,而不该是死守着教条,故步自封,既然你们这批老人不思进取,那就让年轻人来。”

    “他们比我等更有冲劲也更有想象力。”

    “你”刘三吾怒指着夏之白,已被气的说不出话来。

    夏之白平静的扫过四周,他的目光扫过之地,众学士纷纷垂首,无人敢与之对视。

    夏之白摇摇头,继续道:“洪武三年,陛下颁布诏令,举行科举,然科举仅行三年,陛下就宣布罢废科举,诸位可还记得当时陛下是如何评价的科举?”

    “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且不堪实用,无法以所学措诸行事。”

    “简而言之,科举录取的士人,无实才。”

    “后续大明推行‘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即推行陛下之前就采用的‘荐举制’,无论是科举还是荐举制,大明的征用人才标准,从来都是‘归于务本’!”

    “陛下对儒家圣贤的态度,同样也颇有意味。”

    “洪武元年,陛下初入江淮府,首谒孔子庙,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

    “而就在次年,陛下便下诏规定:‘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当时陛下的诏令刚下,就引来朝中很多儒臣上疏抗议。”

    “但陛下未曾有丝毫松动。”

    “因为陛下比天下绝大多数儒生都看得明白。”

    “儒学只是工具,决不能让工具骑到人头上,甚至是捆绑住大明的思想。”

    “我并不知当时陛下的真正心思,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作为‘六经’删削者的孔子,还是作为‘四书’中核心二部的《论语》《孟子》,在陛下心目都没有太崇高的地位。”

    “因为陛下对待圣贤及经典的态度唯有二字。”

    “实用!”

    “诸位才是真的本末倒置了。”

    “研究学问研究这么久,倒把自己研究成了奴才,把一本工具捧上了神坛。”

    “也正因为此,陛下对朱能、李善长、刘基等大才,会那么委以重任,因为他们是掌控工具的人,而不是为工具所控制,但也正因陛下麾下曾有过这般人物,陛下对大明的臣子,要求也高了。”

    “奈何能看透本质的士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士人,根本不关心天下之事,也根本不关注底层的百姓。”

    “他们爱财胜过惜名,爱名声胜过爱人,爱权位胜过自己的理想。”

    “诸位整日沉醉在这书香之中,满口大道理,满口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但却习惯性用过往老套的思维,对如今的天下指点方针,而后用抬杠式的方式,为自己博得满堂彩。”

    “你们只是在替自己想象中的弱势百姓发声,然后不断的自我感动。”

    “你们同样没有实才!”

    “不过你们没有实才,除了一部分是自身的缘故,还有一部分是历史的原因,因为暴元的残暴统治,摧毁了华夏过往的培养人才的体系,让你们沾惹上了蛮夷愚昧的气息,但不能让这股风气继续蔓延。”

    “更不能由着你们毁掉大明的未来!”

    夏之白摇摇头。

    他没给刘三吾留任何颜面。

    天下的教育体系,该拨乱反正了。

    刘三吾已被气的浑身发抖,但更多的还是恐惧跟不安。

    因为他不知该如何争辩。

    他的一切辩白的话,在此时都是苍白的。

    因为儒学只是工具,他为儒家说话,就已是工具的傀儡。

    他又怎么辩的清?

    除非他同样视儒学为工具,而且还要认可其他学派的正确,那岂不意味着夏之白说的是对的?

    刘三吾面红耳赤,最终恼羞成怒道:“孺子不可教也!”

    (本章完)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