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值得 第三道 我来改变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长安闻雪少年时人间不值得 第三道 我来改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你是谁,你算个什....”穿着黑盔甲的男子面对声音先是不屑,但看到来人的面容后,说到一半的话又咽了回去。

    来人正是落后半步的李洛阳,此时的她的面色冷峻,与跟李长安在一起时的俏皮可爱完全不同,像个开口便能决定人生死的肉食者!

    “我说,阁下知道他是谁,知道我是谁吗?”李洛阳声音中带着几分冷意。

    那黑盔甲男子吓得赶忙行礼问安:“在下纪昆,不知是北地侯,饶了侯爷,还请侯爷不要怪罪。”

    是的,虽然李洛阳已经换上了女装,但眼前这个人是认识她的,或者说整个长安城很多人都知道北地小侯爷其实女儿身这件事,不过都不说而已。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只是因为北地王只有这一个后人,北地王军那边也需要一个暂时能替朝廷稳住的人,这个人只能是李洛阳,但女儿身毕竟不方便,所以几乎在整个长安城默许的情况下,她扮了八年男儿。

    至于这纪昆又是如何知道的?原因只是他的父亲确实了得,乃是神武军的一个副统领,别看是副的,算不得小官,在隆庆八载以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在长安,手里有兵才是关键的!

    至于纪昆,是早些年李洛阳还在星云阁读书的时候,正好被其父亲带去巡视正好见到过。

    虽然女大十八变,但是李洛阳却变化不大,可能因为前面那句话只是形容小时候不怎么好看,却未来可期的女孩。

    但李洛阳确实自幼到现在,一直都是即使换上麻衣在人群中,都能被人一眼认出来的相貌。

    至少纪昆当时是春心萌动的,此刻也不由得抬头看向李洛阳。

    “我是问你,他是谁,我又是谁!”

    小侯爷儿似乎非常的不耐烦,声音愈加冰冷。

    这让纪昆十分为难,小侯爷儿他自然是认得的,可这个负着一把宝剑的少年,让他认出来是真的难为人了,他两是第一次见啊!

    只得硬着头皮说:“您是北地侯,掌管着北地十万军民,至于这位公子,小人实在是萍水相逢第一次见。”

    李洛阳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说道:“你知道我,这正常,你不知道他,也正常。”

    这句话直接把纪昆干懵逼了,他实在不明白李洛阳这话在字义还是字面上,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此刻他真的很想甩袖骑马而去,但一个是忌惮那负剑少年的实力,另一个是小侯爷儿的身份确实在长安让他在内很多人都有点棘手。

    “但你现在知道了,他叫李长安。”

    “什么?他叫李长安!”

    小侯爷儿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少年的名字,让刚才还表面惶恐,实际内心云淡风轻的纪昆是真的吓了一跳!

    李长安这个名字他自然是知道,这位可真的是当今长安城真正不能提的禁忌,连所谓谋反自杀的李穆天,都其实没有人不敢谈论!

    至于为什么李长安这个名字特殊,只是因为太宗李景年的嫡长子,便是叫做李长安!

    纪昆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又把目光看向了已经把剑又背起来的少年,又看了看李洛阳,那眼神上少年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但李洛阳却看得清楚,“你们真是疯了。”

    ......

    纪昆在郑重的给少年少女道过歉后,几乎可以说是连滚带爬地骑上马便扬长而去,似乎生怕此地有瘟神一样。

    李长安不免疑惑地看向眼前少女:“洛阳,我的名字?”不用多说,李洛阳自然知道少年是什么意思。

    但其实并不用小侯爷儿专门解释,但凡李长安在长安多混上一段时间,也能知晓这个这个名字的含义。

    虽然是禁忌,但总归免不了有头铁的敢偷偷的小声议论一下,而李长安这个名字之所以是一个禁忌,真的很少人敢说。

    秦王李长安,不只是先帝嫡长子,更是在北地王李穆天之前军功最盛的皇子,历朝历代也只有那位天策王能与他在皇子期的军功争锋了!

    其实萧朝刚立国的时候,因为前朝过于拉胯,只有江南半壁江山,萧太祖刚收复长安洛阳便驾鹤仙去,而刚即位的李景年又因为内部问题又放弃了两京。

    一直到稳定局势后,他任命了自己的嫡子,李长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命其领兵克服两京,还都长安!

    在大军出发前,太宗问了已经是秦王的李长安一个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带点科学的问题。

    “长安和太阳那个更远呢?”

    “依儿臣十余年来的光景来看,举目可见日,但终不见长安!”

    李长安自然不负众望,克服两京,还于旧都。

    而太宗自然很高兴的带着朝廷和星云阁还于旧都。再后面李长安又攻克中原与关中全境,于渭水喝退百万柔兰铁骑,后来的张墨庭未必没有学他的嫌疑。

    基本收复了三秦,又打残了柔兰国在北地的百年布局,为后来李穆天的十万将士复旧土打下来了雄厚基础!

    而此后,秦王李长安,也成了所有人眼中,板上钉钉的下一代天子,甚至是有望到达同六王一样的境界!

    但当一个名字能成为禁忌,则一定是因为很离谱的事情所导致的。

    在先帝大行以后,人们都统一认为该继位的应该是为萧王朝北伐,朝天阙收拾旧山河的李长安来登临大宝!

    但第二日出现在即位典礼地,确是庶出的长子,二皇子牧王李祁淄。

    他带着传国玉玺和秦王在先帝驾崩后伤心过度,再加上长年累月在战场上所伤的明伤暗伤,积劳过度去世了。

    诸臣无奈,自古以来,从来讲究的便是一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秦王没了,又无子嗣,继位的自然该是二皇子,这是件有道理的事情儿。

    可有道理的事儿,也只是在一个方面有道理,事物都是相互的既然这件事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那么他就也有没道理的一面,反之亦然。

    而没道理的地方就在,在李祁淄登基改元隆庆后,突然传出一个宫墙隐秘!

    有宫人曾看到,在李祁淄登基的前一夜,曾被秦王以太子令召入东宫内议事儿,而后又看到牧王也就是如今的隆庆皇帝,在烛光下四处晃动,手中还持着似剑的物件。

    也听到了类似争吵的声音,可具体说的是什么,却是没有人知道,唯一听到的一句话,是秦王所说:“好为之!”

    第二日,秦王薨,牧王立,改元隆庆!

    群臣们在得知后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过既然事已至此,也没有人会去再管一个死去的秦王,毕竟现在当政的是当年的牧王啊!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帝王身侧,隆庆皇帝又难让人解其心思,所以李长安这个名字,便成为整个长安城里不成文的规矩。

    不能提,在剑光烛影后提秦王,提了不就是打当今天子的脸,说你地位不正吗?

    自然而然的,便很少有人提起这个名字,在李穆天横空出世,又黯然离场后便又淡去了几分,既然都属于是悲剧英雄,自然是在时间上离得更近的事情不是吗?

    “原来这么复杂啊。”在听李洛阳讲完前因后果,李长安闹了闹头表示自己是真的没有搞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人心太复杂了。

    李洛阳撇了撇小嘴,眨巴着眼道:“在长安城,这些你早晚也是要学会的。”

    李长安面露苦涩地扶额道:“可我来长安,只是向往话本中快意恩仇的长安,而不是这种钩心斗角的长安城啊。”

    是的,饶是李长安再不开窍,他在听完李洛阳讲述关于那位秦王的故事后也明白了很多,让他很不爽的事情。

    秦王不能提,是因为秦王死的时候军权被顺利收回来了,诸臣也不会因为一个死人和已经登基的天子闹别扭,不管那位秦王生前是如何军功赫赫,英明神武,他都死了。

    不用说如果秦王不死,登基后大萧能出天策王之类的,这都是空谈,现实就是秦王死了,而且旧部失势了,所以不会有人豁出去官身替他说一句话。

    一是没意义,二是捞不到好也会被排挤,至于三谁做皇帝对于天下百姓的区别又能有多大呢?

    秦王是悲哀的,他几乎一己之力奠定了大萧北进旧土的全局,可死后却几乎被有意地淡化出这座他身先士卒,连破四门才收复的旧都长安!

    而为什么北地王却仍旧有无数人会去为其争论,会主动请缨去北地,那只是因为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忠于北地王的三大统领和十万军民都还在!

    这便是世态炎凉,以前李长安觉得北地王的结局已然是很凄凉了,他与北地十万马革裹尸,高坐于帝都的人却一言定了其生死!

    现在又知道了那位与自己同名的秦王故事,李长安却觉得,这并不对,或者说这和他来长安之前想要中的长安江湖不一样。

    为什么这个世道上不公平的事情这么多呢?不应该是会和他自话本上看到过的那样,路有不平事,便会马上有一堆侠客拔剑而起吗?

    少年便是少年,烦恼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便在内心坚定了一个想法,既然世道不公,那他来改变!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长安闻雪少年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长安闻雪少年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长安闻雪少年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长安闻雪少年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