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一甲 佛与道,礼与信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书籍1398301第8章 第一甲 佛与道,礼与信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今天中午小孩直接让小伙伴带话给家里说在学校跟我吃午饭不回家吃了。

    我把我的食堂饭菜让小孩吃,小孩似乎已经相信我是可以辟谷的老神仙了,其实我知道他更多的是在试探看看我不吃饭是不是真能顶得住,这小滑头。

    我继续道“公元241年,也就是我正式修行的第一甲第12个年头,吴分兵四路大举攻魏。真正值得提起的是这一年里的另外一件事。

    印度高僧康僧会来到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由于康僧会汉学修养较高,其译注词趣雅瞻,义旨微密,文中亦多有老庄名词典故,是印度佛教在中国逐渐汉化的先驱。”

    小孩说“这有什么值得讲的呢?奇怪了。”

    我道“佛教以及相关的佛学知识是从西边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是外来的宗教思想。”

    小孩说“我知道,唐僧西天取经去的就是西边的印度。”

    我道“没错。唐僧是中国人主动去印度取经,在唐僧之前,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有天竺和尚什利方来到中国了,那时还不具备马上在中国传播外来宗教思想的条件,所以知道这个天竺和尚的人不多。

    到了东汉时洛阳建了中国第一座佛门寺庙白马寺,比唐僧取经早了560多年。

    在三国时期佛教依然是个没多少中国人知道的外来宗教,佛教想要传进中国,必须要有了解佛教思想和知识的人,能够把古印度语描写的不容易看懂的佛经翻译成中文,然后才有可能在中国传播吸引信徒。

    这就要求第一个做这事的人具备很高超的跨语言翻译能力。这个印度和尚康僧会就是这么一个人。讲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不得不讲讲他。”

    小孩说“可是我只想听故事,不想了解佛教啊。”

    我道“你很喜欢看西游记吧?孙悟空大闹天宫,道祖之一的太上老君都拿孙悟空没办法,但是佛教的如来佛祖降伏了孙悟空,观音菩萨也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一路指导和帮助他们,唐僧去西天佛教的总部取经,你说西游记是不是站在佛教的角度讲的故事?你想不想多了解些西游记的背景故事和知识?”

    小孩说“你这么一说我就想了解了。可是翻译是什么啊?为什么你说这么重要?”

    我道“翻译就是不但要把不同的语言转变成同一种语言,而且还要用对方能理解的词句来说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是随便一个能够说两种语言的人都能做好翻译的,高水平的翻译讲究信雅达,就是要求所翻译信息的意思能够文雅漂亮的传达给对方听懂。翻译的真谛,在于三个字,信雅达。”

    小孩说“之前不太懂,现在懂了许多,能举个例子吗?”

    我道“当然可以。你知道梁祝的故事吗?”

    小孩说“这谁不知道啊,梁祝的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呢,我奶奶就喜欢听。”

    我道“知道那就好。周总理请外国领导人看京剧梁祝,中国翻译用英文跟外国人翻译描述了半天他们仍然不太明白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周总理就让翻译人员告诉外国人请他们看的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么一说外国人马上就明白了,因为在他们国家几乎人人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很显然,周总理的翻译水平就比翻译人员高许多,因为他既懂我国文学又懂西方文学,而且能够灵活借用运用外国人熟悉的典故。”

    小孩说“这下我就懂了,请继续讲吧。”

    我道“印度人也是世界上的聪明人,他们借用了中国国教道教的各种知名典故和名词来翻译佛教的内容,取了些巧,这样中国人就能更快速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建了一座佛教寺庙,中国老百姓就会好奇这个建筑物里面是什么,庙里最厉害的大和尚出来接待老百姓时,怎么向老百姓介绍这个大和尚呢?

    于是就借用了道家的一个词语----方丈。”

    小孩说“庙里最大的和尚不是一直都叫方丈的吗?”

    我道“是啊,你现在是听习惯了。蛮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方丈原本是海外三座仙山之一。在佛教传进中国的早期,那时的老百姓都知道方丈是一座仙山的名字,一听庙里大和尚来自方丈那座仙山的,那不就是神仙一般的超凡存在吗,瞬间就肃然起敬。

    借用方丈这个道家名词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还有很多。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道载佛得到了高效高速的发展,然后佛学也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能够治愈凡人心灵的诸多痛苦,慢慢地信众就逐渐多了起来。

    直到唐朝唐太宗经历了地府还魂后开始大力支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既用皇室金库命令尉迟恭在开封修建大相国寺。唐太宗在那场感觉真实至极的地府还魂“梦”中曾许诺还阳后报恩还情,所以他为了让唐僧更加坚定取经信念并且不会一去不复还,他又与唐僧结拜兄弟请他无论多艰难困苦都要设法从天竺取回真经。不然一个盛世帝王怎会与一个和尚结拜兄弟。

    俗话说最难消受美人恩,比美人恩更难消受的是贵人恩,尤其是帝王恩。唐僧本就是使命所在,唐太宗这一降恩结拜,是从唐太宗自己的角度去尽人事,唐僧也定不会负唐皇所托。

    唐太宗离世后几十年又让武则天得了皇位成为女皇,因为唐朝国教是道教,武则天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就大力扶持佛教为其造势,佛教在武则天当女皇那几十年又再一次得到了大力发展。

    这之后才真正打下了佛教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基础。关于这个话题就不必展开得很详细,你有所了解就行了。我们还是以听故事为主。”

    小孩说“好的好的,了解一下对以后听故事有帮助就可以了。”

    我道“也是在康僧会到建业的同一年。东晋一位知名画家曹不兴开始画佛,为之后中国造佛像提供了图纸。他画佛像,用笔迅速,顷刻之间完成一幅结构极为复杂的作品,而头部手足,胸臆肩背,均不失尺度,十分协调。曹不兴是中国古代画佛第一人,后世很多画家和寺庙参照他的图纸。

    一年后,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龙华寺,是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取名。

    龙华寺位于今天的上海,那时那个位置还是东海入海口的滩涂地带,人烟稀少,东吴的第一座寺庙选在这个位置,可见东海龙宫是亲佛的。

    三国中东吴最先信佛,为后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埋了伏笔。

    也是这一年,孙皓出世,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280年在位。他是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这是后话了。”

    小孩问“然后呢?那一年还有什么特别的事吗?”

    我道“也不是年年都有值得说的特别的事。接下来就得是再过5年,直到公元247年,潘岳出世,就是后来著名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西晋文学家。”

    “潘安是何许人也?”小孩调皮的学着我的口吻问道。

    我道“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形容一个男人长得很好看就用貌似潘安来形容他。潘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之一。”

    小孩说“那你快说说这个美男子的故事吧。”

    我道“潘安这时才刚出生,此处提一下即可,容我先把接下来发生的大事再讲讲。等以后我单独讲一集古代美男子的故事,我跟潘安是认识的,有故事跟你分享。”

    我继续道“在潘安出生的两年后,司马懿设局杀了曹爽,自此曹魏政权归司马家。司马懿趁曹爽跟随魏帝出城祭祀,发动兵变控制了都城,又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曹爽之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对曹爽说只是免他的官而已,并对洛水起誓不杀曹爽。

    曹爽并非是个有大才大志的人,眼看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洛阳城里的家人,拒绝了手下谋士先逃命再聚拢兵力攻打司马懿的提议。

    曹爽随司马懿入城后没多久就被司马懿杀掉并灭族了。”

    小孩说“司马懿说话不算话,曹爽怎么就会相信他的誓言呢?”

    我道“今天你们觉得就算是誓言也只是说说而已不能随便相信,但古人是很看中且相信誓言的。那时的中国人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只要是发誓的誓言都是有无形约束力的,违背誓言是要受到惩罚的。

    今天结婚需要民政部门颁发盖章结婚证,古代结婚只需拜过天地在山海间盟誓愿意结为夫妻即是正式夫妻了。

    在古代,誓言的约束力远大于一张纸。

    司马懿并非不知誓言约束,而是利大于弊的取舍。他隐忍半生谋划几十年,他想在老死前为司马家得天下扫平障碍,他利用了当时大家还愿意相信誓言这一规则,骗取了曹爽的信任,司马懿清楚誓言有约束力,但他作为立誓者宁愿违约也要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最快最高效的方式完成了政变。

    这是司马懿的取舍,可惜曹爽是个无能之辈,看不明白这一切,软弱的心存侥幸觉得没有万一。

    即使双方的约定的确能有约束力,但若对方愿意承担违约的代价,也不得不防。

    在生死存亡面前,所谓万全之策就是要有连万一的情况也能防住的策略,不然就不能叫万全之策,最多叫九千九百九十九全之策。”

    小孩认真的点头说“哇,懂了。那司马懿违背了诺言后来怎么样了?”

    我道“这事之后不到两年司马懿就死了,司马家得了江山后过了25年,司马懿的后人就开始自相残杀,后代当皇帝的也多有被杀死之人。一百多年里生灵涂炭,天下百姓跟着陪葬的不计其数。”

    小孩说“百姓好可怜,为什么会这样?”

    我道“历史的造就以及走向主要是由立于潮头的那小批弄潮儿在多念之间决定的。就像动物园里决定猴山秩序是战争还是和平的,是那几只够格争夺猴王位置的猴子,其他猴子都是被潮水裹挟的水滴,潮头往哪推水滴就被裹挟着往哪走。所以后世诗人有感而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孩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老百姓注定都苦的吗?”

    我道“百姓也不是注定都苦,曾几何时,战争跟百姓都没有关系。在西周时,老百姓是不能参军不用死在战场上的,军队都是由王公贵族世家门阀子弟执戈持剑驾战车。

    那时的战争讲究仁义道德礼乐,交战前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摆开阵势对敌。因为连士兵都是贵族子弟,打赢的不会赶尽杀绝、打输的也不会全军覆没,不会波及百姓。”

    小孩说“真的吗?简直不敢相信。”

    我道“说个现在人听起来更不敢相信的真实战例。东周早期,宋国和楚国在商丘的泓河畔约战,楚军缓缓渡河前进,宋襄公的哥哥劝他趁楚军还在河中时发起攻击定能轻易获胜,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说那样有损宋国仁义之师的威名。

    楚军渡河后有一段整军混乱期,宋襄公的哥哥再次建议他趁乱出击依然有取胜机会,宋襄公再度坚持维护宋国仁义之师的形象气质。最后双方公平对战,宋国战败,宋襄公大腿中了一箭。宋国人都埋怨国君没有抓住战机袭击敌人,导致大败。

    这位国君躺在榻上,他的伤势很严重,但他仍然鼓起劲,振振有词地辩解道,君子不会再攻击已经负伤的士兵,也不会俘虏老人和小孩。还说上古的时候,君王都不会仗着地势险要阻击敌人。说自己虽然只是亡了国的商朝的后裔,但也不会忘掉这些代代相传的作战规则,去攻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小孩说“啊!这宋襄公怎么会这么傻啊,打败了是亡国丢命的事啊,还讲什么规则啊。”

    我道“讲规则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上古君子风范,今人领略不到,无法体会则无法想象。

    在一场约定好规则的比赛中,违反规则的人肯定是能占到一些便宜的,但你以为不遵守约定的规则影响到的仅仅只是比赛双方吗?

    一场篮球赛,有一方抱着球横冲直撞,到篮下骑在队友肩上扣篮,观众是不是要嘘声退票,一直如此就没人来看篮球赛了。坏了规则,旁观的观众也是会受影响的。

    宋襄公的事发生在东周的春秋时期,上层人仍然有人愿意讲规则,那是当时的百姓之福。那时的战争都以正义为底线,交战时有交战之礼,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不能过火,就不能趁被征伐的诸侯国动乱之机夺取人家的地盘,平乱完毕后必须还给人家。

    也不能对“有罪”的诸侯国一棍子打死,要给人家以改过白新的机会,给人家以出路,而不是亡国灭种,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战争不是以消灭敌国、掠夺土地和人口为目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之”,是在为诸侯树榜样。

    殊不知,宋襄公的这一场战争表现,又为当时的老百姓赢得了几十年不被波及的太平日子。

    那几十年就是当时很多老百姓的一辈子了。好多人享受了一世太平。

    之后就是百姓被抓壮丁当兵,百姓杀百姓杀得无节制的战国时代了。后世无知百姓听说了这个故事,笑话宋襄公两千多年,却不知道那每一声笑声当中都藏着多少条百姓枉死的苦命。”

    小孩说“你说的听得我觉得好悲哀,生活在西周时代的人也蛮好的。”

    我道“生于哪个时代不能选择,至少看起来不能选择,但是生而为人后你要做什么样的人你还是可以选择的。

    你依然可以在这个时代选择做一个君子,做好自己就很难能可贵了,若能影响十个人那就是蛮厉害的人物了,若能影响一个时代,那你将是时代的伟人。”

    小孩说“可是君子在西周时可以活得受人尊敬,在现在的时代会不会到处碰壁被人笑他傻呢?”

    我道“我一直说佛家有可取的智慧,借用佛家的一句话,没有智慧的慈悲和没有慈悲的智慧,在世间都是枷锁。你好好记住消化这句话,君子不等于傻子。”

    小孩说“记住了,也懂了。还有什么值得说的事吗?”

    我道“250年,左思出世(约250年─305年)字太冲,临淄人,西晋文学家。是太康时期最杰出的作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因为人人抢着买纸去抄写左思那篇三都赋。等到我们顺时讲到他出场时再来品读这篇赋。

    另外,在252年,孙权薨世。东吴改是年为神凤年,大赦。

    大赦之后的第二年,东吴太傅诸葛恪伐魏,兵败而回,被孙峻所杀,夷三族,诸葛恪被杀后,苇席裹身,投之建业城南之石子岗,后为原部吏收葬。

    诸葛瑾的儿子,东吴的功勋元老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当真是伴君如伴虎,富贵荣华转眼从云端跌落泥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书籍1398301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书籍1398301》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书籍1398301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书籍1398301》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