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激情燃烧岁月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第215章激情燃烧岁月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华、陈平等新来的干部,来到合成旅第一天就被震撼到。

    按照合成旅的要求,每个战士一年打靶子弹不得低于500发子弹。

    要知道在野战军中,每个战士一年打靶子弹不会超过10发,至于像独立师这样的,战士打靶子弹一年不会超过5发。

    可是合成旅的要求却是每个战士一年打靶子弹不得低于500发子弹,甚至于干部都一样的要求,这是纳入考核指标的。

    而合成旅编制6000人,也就说一年至少要打掉300万发子弹。

    这还不包括各种机枪子弹、炮弹!

    还有他们的工资,竟然比原来的多得多!

    原先的工资,甚至可以说只是基本工资,其他的还有各种津贴,甚至上战场都有额外津贴,他们的工资至少都是原来的两倍。

    除了超高的工资,其他待遇也都好到爆炸,伙食方面,顿顿有肉。

    甚至于他们的家属,都可以在盘山机械厂有一份工作,他们每个礼拜都有一天时间和家人在一块。

    虽然说,现在他们还没有住的地方,但是盘山机械厂已经在盘山之外建设合成旅家属小区。

    所以合成旅大部分人都是新加入的,目前却已经归心,没有出现什么乱子。

    刘韬一一认识这些干部。

    一下子记不住那么多人没关系,后面时不时过来,便认识了。

    当然了,现在这里只是旅指挥部,整个合成旅6000人,这里可没办法摆得下这么多人。

    整个合成旅,目前临时驻地就是在天竺山。

    天竺山虽说比不上盘山,但是却是可以作为一个合成旅的驻地,那里有山有水,地形也比较复杂,可以作为合成旅的训练地。

    而且天竺山离盘山并不远,就在隔壁乡镇。

    再过一段时间,旅指挥部也将搬移到天竺山。

    刘韬发现,在营、旅这一级,上面支援的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干部,副旅长、参谋长等都是在各个师的,营长、副营长甚至是之前部队的团长。

    比如炮兵营营长,之前是炮兵团团长。

    而连这一级,都是比较年轻的干部,少有超过30岁的,甚至还有大学毕业生过来担任排级干部。

    现在整个合成旅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武器装备则是还有比较大的缺口,不过这需要时间来慢慢添加补充。

    至于枪械,则是第一时间都补充到位。

    见过了这些干部,刘韬也准备带着老婆孩子返回京城了。

    大包小包的,刘韬他们坐着吉普车离开盘山机械厂。

    这一次刘韬专门让人到周边乡镇买了一些野货,各种菌菇、老山参、三七、铁皮石斛、野生灵芝、雪莲、当归、冬虫夏草等等。

    这些都是好东西,纯野生无污染。

    很多对于滋补身体都有很大的好处。

    刘韬现在不缺钱,每个月的工资足够家里怎么花都花不完,更不要说国家给予的奖金。

    这些东西自然是大量的买,就像这一次,足足花了几千块钱。

    当然了,哪些孕妇能吃,哪些不能吃,刘韬专门列了个单子。

    司机直接送着他们到机场,刘韬拿着大包小包,朱淋抱着孩子,大概十分钟左右,终于进入候机室。

    当坐着飞机抵达京城机场的时候,刘振邦专门开着车过来接。

    外贸工作组去年的时候,便专门配了一辆车。

    将大包小包放到车上,直接前往四合院。

    什刹海,傍晚的时候,人已经很多了,特别是今天乃是周五,来什刹海玩的人更多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陆,在京城也在不断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刘韬他们抵达四合院,却见四合院挺干净的,显然有人打扫过了。

    四合院大门口,刘韬刚刚下车,就看到了母亲陈芳和几个人。

    有一个女人,和母亲陈芳有些像,刘韬有些恍然。

    “姐!”

    “弟弟!”

    那个女人,正是刘韬的大姐‘刘红英’,今年刘红英三十岁,但是已经有着岁月的沧桑,脸上都出现皱纹,手也粗糙,显然在北大荒吃了不少苦。

    当年刘红英和其他人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北大荒参与建设,这一去便是十来年。

    当初刘红英离开京城的时候还是少女,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身上穿的绿色军装,也不知道是穿了多少年,可以看到很多补丁。

    在刘红英的介绍下,刘韬也见到了大姐夫‘钱华强’。

    钱华强也是京城这边的,父母在三机部,比刘红英大了两岁,当年同样是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东北支援北大荒。

    将东西搬下来后,众人便进入四合院。

    大厅餐桌上,已经摆满了一桌子饭菜。

    刘韬将东西放好后,去取了两瓶茅台,一家人吃喝着。

    孩子很快就吃完,便在院子里面玩,刘韬他们则是聊着天,钱华强喝了两杯茅台后,话也多了起来。

    “当年我们满腔热血离开京城,出发前往东北,可是刚刚抵达北大荒,看到北大荒后,我们脸上没有期待,只有茫然。”钱华强好似回忆起当年前往北大荒的场景,“我们都如雕像般静默着,没有交流,仿佛青春已离我们远去,面对浩瀚烟波,思忖着不可知的未来”

    北大荒现在是全国出了名的粮仓,可是当年却是荒无人烟,可以说是用了一代人的代价,斗天斗地硬生生地开辟出这个大粮仓。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伴随着城市知识青年的身影,他们踏着第一代北大荒人的足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和牺牲开发北大荒,开垦荒原,屯垦戍边,传播城市文明,为国担当分忧,功不可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把北大荒当成第二故乡,这一去便留在北大荒。

    过去二十多年,从四面八方前往北大荒的知青,足足有70万人之众。

    他们的精神让人佩服,可是同样的,那里的环境艰难困苦。

    他们每一个都吃了不知道多少苦,北大荒流淌的都是他们的汗水。

    相比刘红英、刘红蕾等人,刘韬无疑是幸福的,可以读大学,毕业后可以去国营厂,成了技术工人,一开始就是干部,刘韬吃得苦对于刘红英、刘红蕾等人,完全不算什么。

    以后人们说起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会向往之,但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这激情燃烧的岁月背后的艰苦。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