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积石军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唐天将军第一百零五章 积石军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不错!吐蕃连续几年收割我积石军的麦子,今年一定还会再来。只要末将布置好,必然能让吐蕃有来无回!”

    李瑄点头说道。

    “然夏日将士士气低落。而且积石军去年回报说吐蕃人以骑兵围住麦田,一人双马,探马遍布。一旦我大军前来,他们一定会逃走。”

    皇甫惟明怕李瑄劳师动众,白白做无用功。

    “末将有把握!更何况末将还是陇右营田副大使。积石军是陇右最重要的军屯区域,需要扼制吐蕃的嚣张气焰。”

    李瑄向皇甫惟明请命。

    他心中已有对付吐蕃偷麦者的计划。

    “那好!七郎可从临洮军调兵,大胆去尝试,即便未立战功,也不要紧。我们厉兵秣马,秋天再寻找机会。”

    皇甫惟明思虑片刻,还是同意李瑄的请求。

    身为陇右军的主帅,凡军中功勋,不论是哪个军使获得,必有他一份。

    而且陇右军春天刚在石堡城失败,需要一场胜利,鼓舞军心。

    “遵命!”

    李瑄心中放心。

    他也从此事看出皇甫惟明对他的态度。

    今日,是李瑄来临洮军就职的时候。

    他需要陇右临洮军都认识他。

    临洮军副使辛思廉出自陇右辛氏,是世代将门世家,家族多出统兵之才。

    他有一个儿子,在临洮军从军,真正的上阵父子兵。

    所有的士兵,都出城在湟水边集合。

    辛思廉陪同李瑄出城,对士兵进行检阅。

    春季在石堡城受挫后,临洮军出现一些新兵,现临洮军一万五千人齐全。

    骑兵和步兵,以不同军中,各分十几个方阵,旌旗猎猎,铠甲光天。

    作为陇右最精锐的军队,临洮三千披明光甲的精骑,四千轻骑,一千重骑兵。

    同时,步兵中有一千名持巨顿大枪的重甲步兵。

    披重甲的摧锋跳荡一千人。

    弩兵一千人。

    弓箭手一千人。

    陌刀、长刀、长斧组成的刀斧营五百人。

    斥候营五百人。

    剩下三千都是长枪兵。

    另外军中还有不被统计在的杂役、仆从三千人。

    李瑄带着一众临洮军的佐吏,一身戎装一队队的检阅。

    士兵虽初次见李瑄,但隔着河西走廊,早就听说过李瑄的威名。

    更何况昨天李瑄与高秀岩角力胜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临洮军。

    士兵们并不抵触李瑄这个新的主将,主要是李瑄生擒双可汗的威名太大。军中将领希望李瑄能带着他们建立功勋。

    而且李瑄是储帅,这样的身份。只要皇甫惟明放权,没有人敢不服。

    李瑄检阅一圈后,对辛思廉说道:“军心可用。我要点一千强弩手,刀斧营中的陌刀手,一千精骑,一千轻骑前往积石军,辛将军安排一下吧!”

    “将军,是现在吗?”

    辛思廉愕然,难道将军上任第一天,就要领兵出去,还是夏天?

    “不错!积石军麦子快要熟了,不能让他们将我大唐的粮食,当成吐蕃的麦庄。”李瑄缓缓说道:“此行所有士兵的兵器借助战马驮运。务必快速赶到积石军。”

    如刀斧营的步兵、强弩营的弩兵,肯定不会骑术者。

    李瑄计划将整个临洮军发展成骑兵和骑马步兵。

    最少一人双马。

    这样才能支撑他深入九曲。

    “将军,为什么要带笨重的刀斧营呢?”

    辛思廉能理解带强弩,却无法理解带辅助战阵的刀斧营陌刀手。

    “我要试验一下陌刀手的战术!”

    李瑄也知道陌刀手可能用不上,但陌刀将都找好了,陌刀队一定要组建。

    笨重的长斧、长刀,都去战阵当辅助兵。陌刀手也要重新挑选。

    因为李瑄发现临洮军的陌刀手披的是皮甲,而非重甲。

    披重甲,持陌刀,需要更健壮者。

    整个陇右七万多士兵,肯定能挑选五百名力气、身材合格者。

    辛思廉不再多问,立刻为李瑄挑选士卒和战马。

    士卒挑选完毕后,李瑄回城中向皇甫惟明告辞,过湟水桥向宁塞郡挺近。

    此行的佐吏只有一个典军,一个推官,一个行军司马跟随。辛思廉留在湟水城照常抚训兵马。

    但辛思廉令他任郎将的儿子辛云京跟随李瑄一起。

    李瑄知道辛云京的名气将来会盖过辛思廉,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

    辛思廉还有好几个儿子没成年,历史上他们个个都有统兵才能。

    另外,陇右辛氏不单单是辛思廉这一支。

    辛思廉有一个侄子辛京杲在朔方从军,也有名将之能。

    湟水城到积石军城三百里路,李瑄用五天时间到达。

    现在是五月底,这一带的麦子最多再过十天,就可以收割。李瑄要争分夺秒。

    “拜见李将军!”

    积石军使许括,出积石军城十里迎接。

    他得知李瑄突然到来,十分惊诧。

    据他所知李瑄刚到任上没几天。

    “许将军,去年吐蕃收割屯区麦子时,积石军有无抵挡?”李瑄让许括免礼后,向他询问道。

    “吐蕃每次出骑,少则五千,多则一万,大部分双马而行。我积石军只有马匹数百,无力抵抗。”

    许括颇为无奈地向李瑄回答道。

    按照军制,积石军官兵七千,马一百匹。这是纯步兵的防守军城。

    虽节度使又给积石军调配数百匹马,仍旧无济于事。

    “吐蕃就算驾驭双马,每次也劫掠不了多少粮食吧!”

    李瑄就这一点提出疑问。

    吐蕃割麦子,肯定是先捆在马上,等回去以后,再进行脱壳。

    一匹马能驮麦的数量,能想象出来。

    积石军屯区,有近四万亩地,现离积石军城还有十里,就已经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麦浪。

    “麦子将熟时,他们天天来此,他们占领一片屯区时,我们根本不能靠近。他们后方应该有车队,马匹背着麦子昼夜来回。”

    许括李瑄向李瑄解释道。

    “七千士兵就看着吐蕃这样白白得到粮食吗?那今年种这么多麦子干嘛?”

    李瑄一听,顿时不悦。

    吐蕃哪里是抢啊!

    这明明像是来回自己家一样,怪不得这一带被戏称为“吐蕃麦庄”。

    最大的侮辱,莫过于此。

    城中七千士兵竟还能忍得住!

    “我们军屯区四万亩麦子,吐蕃最多抢走三分之一。他们也不太敢深入我大唐领土。”

    许括小心翼翼地说道。

    “很好,最少两万石粮食,就这样白白拱手于人,还是敌人。”

    李瑄言语中很不满。

    大唐边军强弓强弩,甲胄齐全。以步敌骑的战术,早已炉火纯青。

    可以想象吐蕃收割大唐麦子的时候,心里在骂着唐军是胆小鬼。

    “将军恕罪!”

    许括不敢多言。

    吐蕃在斗志不高的夏天割麦,积石军士卒不愿意拼命,他也没办法。

    求援过周边。但每当援兵来,吐蕃骑兵就退走。

    援兵走,吐蕃骑兵又来。

    唐军割麦的时候,如果遇到吐蕃骑兵,必然会被攻击。

    “带我去积石军城!”

    李瑄让许括带着大军去积石军,早作准备。

    他们来到积石军城前军渡口。

    积石军城在黄河以南。

    宁塞郡有黄河天险阻挡吐蕃铁骑越过。

    以前这里有黄河大桥,最终因战略原因,不得不将黄河首曲上的大桥拆掉。

    吐蕃离开后,考虑到建立黄河大桥耗时耗力。修好后,随时会被毁掉,所以不再修建。

    倒是吐蕃所占九曲之地的洪济城旁修有黄河大桥洪济桥。以便吐蕃贯通九曲与青海湖的道路。

    万一唐军攻击石堡城,吐蕃可以直接从九曲之地,通过洪济桥过赤岭(今日月山)去支援。

    李瑄过桥后,吩咐士兵连夜渡河。

    两千骑兵是追击突厥骑兵的主力,李瑄要将其藏在积石军城中。

    纵然麦子还有十来天才成熟,李瑄已提前派遣探马,越过麦田,在边境日夜巡视。

    如果发现吐蕃骑兵,迅速回来禀告。

    积石军城以夯土筑超过两丈高,还有宽阔的护城河。不论是规模,还是占地面积,都超过丰安军城。

    李瑄在渡河的时候,就看到城外有一塔耸立,十分显眼。

    “将军,此为佛塔多福寺的七级浮图,已经建筑四十余年……”

    许括向李瑄介绍多府寺和佛塔的来历。

    七层之塔,必为佛塔。

    一个边塞军城,竟有这种规模的佛塔寺庙,挺让人奇怪的。

    原来是武则天时代,有一名边将因信佛而建立。

    这寺庙在军城西面,规模颇大,还可以藏兵。

    李瑄入积石军城后,已是日落黄昏时刻。

    许括为李瑄准备房屋,先休息一晚,明天再问事。

    第二日,临洮军的两千骑兵,一千弩兵,两百名陌刀手,进入积石军城中。并在城中驻扎。

    清晨李瑄洗漱完毕后,亲卫薛错过来向李瑄禀告:“启禀将军,积石军的士卒,好像对我们的到来怨气颇大。”

    “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他们来对付吐蕃骑兵,积石军士卒应该高兴才对。只要打击一次吐蕃骑兵,来年吐蕃骑兵就不敢再轻易寇边。

    “据说是主将曾对士卒许诺的话,没有兑现,故积石军士卒们无士气。”

    薛错将打听到的原因,告诉李瑄。

    积石军士卒士气低落,是因为主将不能公平处理赏罚之事。

    以至于士兵们不敢与吐蕃骑兵拼命。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唐天将军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天将军》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天将军》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