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华阳姐弟与这些藩王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只是老祖宗都驾崩两百来年了,最初那一批同父异母的藩王们各自延续血脉,到如今这一代,很多宗亲都只是共用一个姓氏,亲缘关系早已淡薄。
论威望,八十二岁的秦王最重,其他藩王也都隐隐将他视为这次入京的藩王表率。
论亲缘,第一代衡王、益王都是华阳姐弟俩的曾叔祖,只隔了三代,算近的了,传到今日,三十二岁的新衡王乃是姐弟俩的叔父,三十八岁的益王反倒是姐弟俩的堂兄。
元祐帝除了对高寿的秦王表示了特殊的敬重,另外两位比较青睐的,便是衡王、益王。
在城外寒暄了足足半个时辰,差不多也该晌午了,众皇亲一道进宫赴宴。
宫宴上,戚太后、元祐帝母子俩坐主位,华阳、陈敬宗坐在左下首,南康、孟延庆坐在右下首。
六人都背熟了与众藩王的关系,无论哪位藩王开口,他们都能准确地叫出对应的辈分称呼。
宴席开始不久,南康突然红了眼圈,一开始还强忍着,渐渐便掩饰不住。
孟延庆心都悬了起来,侧着肩膀试图挡住抽泣的妻子,低声警告道:“你做什么!”
孟延庆半截身子都凉了,这样的场合,妻子竟然想她造反的哥哥,不要命了吗?
可他越想帮妻子掩饰,他这边的动静就越大,二十一位藩王陆陆续续地都看了过来。
戚太后无法再装作视而不见,关心道:“南康怎么了?可是哪里不舒服?”
南康匆匆拿袖子抹两把眼睛,低着头起身,微微哽咽地道:“女儿确实身子不适,坏了母后款待众宗亲的雅兴,还请母后恕罪。”
戚太后淡淡道:“既然身子不适,那就下去吧。”
孟延庆便是见到这些藩王便忍不住腿软的主,忙应了,再趁机扶着哭哭啼啼的南康告退。
戚太后笑着看向曹礼。
曹礼拍拍手,示意献舞的歌姬们继续,弦乐一起,宴席的气氛也恢复如常。
席位相邻们的藩王互相看看,心里都升起了几分沉重。
南康长公主落泪,肯定是因为触景伤情,想到了她造反被废的哥哥豫王,可他们也是藩王啊,一不小心也可能被朝廷盯上!
就这几年,先是湘王,再是河南八王,紧跟着去年的晋王,三十一位藩王已经去了三成!
无论这几位王爷是自己找死,还是朝廷杀鸡儆猴,于他们而言,都是血淋淋的先例。
宴席持续了一个时辰,有些藩王醉了,年纪大的则连连哈欠,强打着精神。
元祐帝吩咐陈敬宗:“午宴只为叙旧,驸马送诸位王爷去京驿休息,晚宴时咱们再共议国事。”
众藩王齐齐行礼。
陈敬宗送他们出宫,宫里不好多说什么,到了京驿,这一帮藩王就把陈敬宗围住了,希望驸马爷先给他们透露点消息,究竟要商量什么国事,莫非朝廷要撤他们的藩了?
陈敬宗扶住头发全白的秦王,一脸无辜地对众王道:“这事我真不知道,我在卫所当差,最近光顾着捋顺咱们这一家子亲戚关系了,长公主天天考我,说错一个就要罚跑一圈,有次我也好奇,问她皇上叫宗亲们进京所为何事,结果我才问出口,长公主就罚我跪下,怪罪我不该妄议朝政!”
众王:
虽说长公主的威风早就传遍天下,可你好歹也是首辅家的亲儿子,长公主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去问你爹?
有人试探地提了下陈阁老。
陈敬宗脸色一沉,后来又顾忌不好太落了一位王爷的面子,他勉强和气地道:“我跟他没什么话可说,哪位王爷想见陈阁老,我倒是可以为你们带路,亲自把你们送到陈府去。”
众王:
他们这一路进京,各地的小知县都不敢凑得太近,唯恐被朝廷安个“勾结藩王”的罪名,今日他们敢去陈府求见陈廷鉴,陈廷鉴就敢亲自绑了他们送给朝廷!
“没事了,驸马请回吧!”
陈敬宗走了,还有戚太后、元祐帝派来的宫人们盯着,众藩王也不好聚在一块儿,各自回别院休息。
陈敬宗先去宫里交差,因为晚上的宫宴没他们夫妻什么事,他接了华阳就回长公主府去了。
到了栖凤殿,华阳问他众藩王的表现。
陈敬宗:“有几个老狐狸,有几个酒囊饭袋,还有一些看不出真老实假老实的。”
再厉害的祖宗,也不能保证子孙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像已经被废掉的湘王、豫王,放在普通人家都是没出息的纨绔,只是他们多了一层藩王的尊贵身份,因为贪财贪色而犯下的恶便要远重于普通纨绔。
也就是说,这次宫里要推行新政,只要说服了那些精明的藩王,其余的酒囊饭袋自然就顺从了。
黄昏时分,二十一位藩王再次入宫。
这次的宫宴在乾清宫,戚太后没有出现,陪在元祐帝身边的是五位阁老。
席上也没有酒,防着有人醉酒误事。
既无酒,也无歌舞,这顿晚宴结束时,天还没有黑。
宫人们搬走席案,再换了一张张矮几放在元祐帝以及众藩王面前。
宫人们退下,这时,沈阁老、陆阁老分别拿着一叠文书,一一发放给诸藩王,每人两份。
元祐帝正色道:“今年朕欲推行两条惠国惠民的新政,关系到我朝能否恢复太/祖、成祖时的繁荣昌盛,朕不敢一人决断,故而请诸位藩王进京共议,还请各位先行阅览。”
众藩王闻言,交流过一番眼色,纷纷拿起面前的文书。
两份文书上面,分别写着“宗亲、官绅一体纳粮”以及“摊丁入亩”。
有人神色平静,有人皱起眉头,有人脸色铁青,有人面露迷茫,字虽然都认识,但看的不是太懂,毕竟这些王爷也有聪慧、愚笨之分。
当所有人都放下文书,陈廷鉴笑了笑,站在元祐帝左侧,言辞简练地解释了一遍。
终于听明白的两个藩王立即反对起来:“这怎么行,老祖宗册封藩王时就说得清清楚楚,免除藩王宗亲一切赋役,列祖列宗们守了两百年的祖制,哪能说变就变?”
更聪明的,不提宗亲纳粮,反而提到天下官绅,从官绅的角度劝说元祐帝三思。
二十一位藩王,二十一张嘴,殿内一片嗡嗡议论之声。
何清贤突然一声怒斥,隔着端坐的元祐帝对陈廷鉴道:“我就说这些迂回的改革没用,你非要改革,改什么改,直接恢复太/祖他老人家的祖制,藩王宗亲祸乱百姓,抄家削藩贬为庶民,至于那些不想着为朝廷百姓做事的贪官污吏,更不用客气,一律处斩!”
众藩王:……
论名气,何清贤何青天比陈廷鉴还大啊!
陈廷鉴皱眉道:“诸位宗亲与皇上同宗同源,岂能动辄喊打喊杀?天下官绅何其多,难以一一彻查,也不是你一句按律法处置就能解决的。”
何清贤指着那些藩王:“可这二十一位藩王都不同意新政,你又如何说服天下官绅纳粮?”
陈廷鉴便苦口婆心地为众藩王讲解推行新政的迫切与必要。
众藩王反应淡淡,哪怕态度好的,也是模棱两可。
何清贤就又与陈廷鉴争执起来,一边争执一边用目光打量这些藩王,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吵吵嚷嚷的,元祐帝突然一拍桌案,让内阁先退下。
五位阁老神色各异地退到殿外。
众藩王再看看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心头都轻松了几分。
山东的鲁王摸着胡子,语重心长地对元祐帝道:“皇上年轻气盛,急着成就一番帝王事业,让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只是皇室治理天下靠的正是那些官绅,百姓无知也容易被各地的官绅挑唆,这两条新政绝不会为官绅士族所容,皇上还是慎重吧,何阁老那全是书生意气,想的太简单了。”
元祐帝看他一眼,突然喊了声曹礼。
曹礼再拍手,两个小太监便抬着一个大火盆进来了,放在大殿中间。
火盆里没有炭火,只有一封封奏疏,有的纸张陈旧,有的崭新如初。
元祐帝对鲁王道:“王叔说何阁老书生意气,却不知道何阁老有多尊崇太/祖他老人家的祖训。在定下这两条新政之前,何阁老的主张便是杀尽天下贪官。他恨贪官,更恨辜负太/祖厚望鱼肉百姓的各地藩王,贪官太多,何阁老便先整理出几十年来各地官员状告藩王不法之举的奏疏,一股脑堆到了朕面前。”
众藩王脸色齐变!
元祐帝走到火盆前,随意拿起一封,看看封皮,转向兰州肃王那边:“兰州来的折子,怕是要告肃王兄。”
肃王连忙离席,绕出来扑通跪下:“臣冤枉,臣前年才继承爵位,这两年一直都约束王府子弟,不敢有任何悖法之举,还请皇上明鉴!”
元祐帝笑笑,将那封奏疏扔回火盆,再让曹礼取来火折子,一把火放了进去。
火光渐渐变盛,映红了众藩王的脸。
元祐帝坐回龙椅,目光一一扫过众藩王:“天下之大,几千万百姓,唯有在坐的诸位与朕是本家,是骨血至亲,朕又岂会因为官绅挑拨,轻易治罪自家亲戚?”
二十一位藩王全部离席跪下,高呼皇上圣明。
元祐帝看着那一颗颗或黑或白或灰的脑袋,淡淡道:“可朕有一句话也不是危言耸听,早在武宗朝时,国库便已捉襟见肘,不仅没有银子发军饷、赈灾,连给宗亲的食俸也连年欠账,到世宗到先帝朝,这种情况不见任何好转,朕这个皇帝也十分难当。”
“朕若不改革,官绅将越来越贪,百姓会越来越苦,朕没有银子平定内忧,也没有银子巩固边关,边关不稳,外敌必然会择机入侵。到那时,百姓巴不得辅佐新朝推翻咱们老祖宗的基业,官绅亦可藏着家产投靠新朝,外敌要安抚百姓,要争取官绅的支持,可他们也需要银子,诸位说说,他们会对什么人下手?”
众藩王个个面色沉重。
真有灭国那一日,皇上太后活不了,他们这些藩王也是外敌必将铲除的眼中钉。
元祐帝:“朕推行新政,既是为了保住朝廷,也是为了保住你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天下官绅盘根错节,光靠朝廷怕是难以服众,所以朕才要诸位藩王一起纳粮,连你们都配合新政,官绅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官绅纳粮了,朝廷便有银子加固边防发放军饷,老祖宗的江山稳固,再往下传个两百年两千年,诸位藩王宗亲才能跟着一起尊享福泽延绵。”
此话一出,衡王、益王最先表态,愿意配合新政。
白发苍苍的秦王瞥眼火盆里尚未燃烧干净的一堆奏疏,再想想时不时告急的西北边关,也颤巍巍地表示支持。
秦王能看明白的,其他老狐狸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元祐帝看似烧了那些状告藩王的奏疏,其实也是变相地在威胁他们,配合新政便可相安无事,藩王若敢不从,那元祐帝能得到这些奏疏,自然也能拿到新的,到那时,他们便会步废湘王、废晋王的后尘!
银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小皇帝虽然年轻,可他身边有陈廷鉴,陈廷鉴又通过考成法任用了一大批听他话的官员、将领。
就算二十一个藩王同时造反,最终有机会成事的也就一两个,其他的都会被朝廷先一步诛杀。
谁敢保证自己一定会活到最后?
“皇上高瞻远瞩,臣等愿拥护新政,为皇上马首是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论威望,八十二岁的秦王最重,其他藩王也都隐隐将他视为这次入京的藩王表率。
论亲缘,第一代衡王、益王都是华阳姐弟俩的曾叔祖,只隔了三代,算近的了,传到今日,三十二岁的新衡王乃是姐弟俩的叔父,三十八岁的益王反倒是姐弟俩的堂兄。
元祐帝除了对高寿的秦王表示了特殊的敬重,另外两位比较青睐的,便是衡王、益王。
在城外寒暄了足足半个时辰,差不多也该晌午了,众皇亲一道进宫赴宴。
宫宴上,戚太后、元祐帝母子俩坐主位,华阳、陈敬宗坐在左下首,南康、孟延庆坐在右下首。
六人都背熟了与众藩王的关系,无论哪位藩王开口,他们都能准确地叫出对应的辈分称呼。
宴席开始不久,南康突然红了眼圈,一开始还强忍着,渐渐便掩饰不住。
孟延庆心都悬了起来,侧着肩膀试图挡住抽泣的妻子,低声警告道:“你做什么!”
孟延庆半截身子都凉了,这样的场合,妻子竟然想她造反的哥哥,不要命了吗?
可他越想帮妻子掩饰,他这边的动静就越大,二十一位藩王陆陆续续地都看了过来。
戚太后无法再装作视而不见,关心道:“南康怎么了?可是哪里不舒服?”
南康匆匆拿袖子抹两把眼睛,低着头起身,微微哽咽地道:“女儿确实身子不适,坏了母后款待众宗亲的雅兴,还请母后恕罪。”
戚太后淡淡道:“既然身子不适,那就下去吧。”
孟延庆便是见到这些藩王便忍不住腿软的主,忙应了,再趁机扶着哭哭啼啼的南康告退。
戚太后笑着看向曹礼。
曹礼拍拍手,示意献舞的歌姬们继续,弦乐一起,宴席的气氛也恢复如常。
席位相邻们的藩王互相看看,心里都升起了几分沉重。
南康长公主落泪,肯定是因为触景伤情,想到了她造反被废的哥哥豫王,可他们也是藩王啊,一不小心也可能被朝廷盯上!
就这几年,先是湘王,再是河南八王,紧跟着去年的晋王,三十一位藩王已经去了三成!
无论这几位王爷是自己找死,还是朝廷杀鸡儆猴,于他们而言,都是血淋淋的先例。
宴席持续了一个时辰,有些藩王醉了,年纪大的则连连哈欠,强打着精神。
元祐帝吩咐陈敬宗:“午宴只为叙旧,驸马送诸位王爷去京驿休息,晚宴时咱们再共议国事。”
众藩王齐齐行礼。
陈敬宗送他们出宫,宫里不好多说什么,到了京驿,这一帮藩王就把陈敬宗围住了,希望驸马爷先给他们透露点消息,究竟要商量什么国事,莫非朝廷要撤他们的藩了?
陈敬宗扶住头发全白的秦王,一脸无辜地对众王道:“这事我真不知道,我在卫所当差,最近光顾着捋顺咱们这一家子亲戚关系了,长公主天天考我,说错一个就要罚跑一圈,有次我也好奇,问她皇上叫宗亲们进京所为何事,结果我才问出口,长公主就罚我跪下,怪罪我不该妄议朝政!”
众王:
虽说长公主的威风早就传遍天下,可你好歹也是首辅家的亲儿子,长公主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去问你爹?
有人试探地提了下陈阁老。
陈敬宗脸色一沉,后来又顾忌不好太落了一位王爷的面子,他勉强和气地道:“我跟他没什么话可说,哪位王爷想见陈阁老,我倒是可以为你们带路,亲自把你们送到陈府去。”
众王:
他们这一路进京,各地的小知县都不敢凑得太近,唯恐被朝廷安个“勾结藩王”的罪名,今日他们敢去陈府求见陈廷鉴,陈廷鉴就敢亲自绑了他们送给朝廷!
“没事了,驸马请回吧!”
陈敬宗走了,还有戚太后、元祐帝派来的宫人们盯着,众藩王也不好聚在一块儿,各自回别院休息。
陈敬宗先去宫里交差,因为晚上的宫宴没他们夫妻什么事,他接了华阳就回长公主府去了。
到了栖凤殿,华阳问他众藩王的表现。
陈敬宗:“有几个老狐狸,有几个酒囊饭袋,还有一些看不出真老实假老实的。”
再厉害的祖宗,也不能保证子孙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像已经被废掉的湘王、豫王,放在普通人家都是没出息的纨绔,只是他们多了一层藩王的尊贵身份,因为贪财贪色而犯下的恶便要远重于普通纨绔。
也就是说,这次宫里要推行新政,只要说服了那些精明的藩王,其余的酒囊饭袋自然就顺从了。
黄昏时分,二十一位藩王再次入宫。
这次的宫宴在乾清宫,戚太后没有出现,陪在元祐帝身边的是五位阁老。
席上也没有酒,防着有人醉酒误事。
既无酒,也无歌舞,这顿晚宴结束时,天还没有黑。
宫人们搬走席案,再换了一张张矮几放在元祐帝以及众藩王面前。
宫人们退下,这时,沈阁老、陆阁老分别拿着一叠文书,一一发放给诸藩王,每人两份。
元祐帝正色道:“今年朕欲推行两条惠国惠民的新政,关系到我朝能否恢复太/祖、成祖时的繁荣昌盛,朕不敢一人决断,故而请诸位藩王进京共议,还请各位先行阅览。”
众藩王闻言,交流过一番眼色,纷纷拿起面前的文书。
两份文书上面,分别写着“宗亲、官绅一体纳粮”以及“摊丁入亩”。
有人神色平静,有人皱起眉头,有人脸色铁青,有人面露迷茫,字虽然都认识,但看的不是太懂,毕竟这些王爷也有聪慧、愚笨之分。
当所有人都放下文书,陈廷鉴笑了笑,站在元祐帝左侧,言辞简练地解释了一遍。
终于听明白的两个藩王立即反对起来:“这怎么行,老祖宗册封藩王时就说得清清楚楚,免除藩王宗亲一切赋役,列祖列宗们守了两百年的祖制,哪能说变就变?”
更聪明的,不提宗亲纳粮,反而提到天下官绅,从官绅的角度劝说元祐帝三思。
二十一位藩王,二十一张嘴,殿内一片嗡嗡议论之声。
何清贤突然一声怒斥,隔着端坐的元祐帝对陈廷鉴道:“我就说这些迂回的改革没用,你非要改革,改什么改,直接恢复太/祖他老人家的祖制,藩王宗亲祸乱百姓,抄家削藩贬为庶民,至于那些不想着为朝廷百姓做事的贪官污吏,更不用客气,一律处斩!”
众藩王:……
论名气,何清贤何青天比陈廷鉴还大啊!
陈廷鉴皱眉道:“诸位宗亲与皇上同宗同源,岂能动辄喊打喊杀?天下官绅何其多,难以一一彻查,也不是你一句按律法处置就能解决的。”
何清贤指着那些藩王:“可这二十一位藩王都不同意新政,你又如何说服天下官绅纳粮?”
陈廷鉴便苦口婆心地为众藩王讲解推行新政的迫切与必要。
众藩王反应淡淡,哪怕态度好的,也是模棱两可。
何清贤就又与陈廷鉴争执起来,一边争执一边用目光打量这些藩王,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吵吵嚷嚷的,元祐帝突然一拍桌案,让内阁先退下。
五位阁老神色各异地退到殿外。
众藩王再看看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心头都轻松了几分。
山东的鲁王摸着胡子,语重心长地对元祐帝道:“皇上年轻气盛,急着成就一番帝王事业,让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只是皇室治理天下靠的正是那些官绅,百姓无知也容易被各地的官绅挑唆,这两条新政绝不会为官绅士族所容,皇上还是慎重吧,何阁老那全是书生意气,想的太简单了。”
元祐帝看他一眼,突然喊了声曹礼。
曹礼再拍手,两个小太监便抬着一个大火盆进来了,放在大殿中间。
火盆里没有炭火,只有一封封奏疏,有的纸张陈旧,有的崭新如初。
元祐帝对鲁王道:“王叔说何阁老书生意气,却不知道何阁老有多尊崇太/祖他老人家的祖训。在定下这两条新政之前,何阁老的主张便是杀尽天下贪官。他恨贪官,更恨辜负太/祖厚望鱼肉百姓的各地藩王,贪官太多,何阁老便先整理出几十年来各地官员状告藩王不法之举的奏疏,一股脑堆到了朕面前。”
众藩王脸色齐变!
元祐帝走到火盆前,随意拿起一封,看看封皮,转向兰州肃王那边:“兰州来的折子,怕是要告肃王兄。”
肃王连忙离席,绕出来扑通跪下:“臣冤枉,臣前年才继承爵位,这两年一直都约束王府子弟,不敢有任何悖法之举,还请皇上明鉴!”
元祐帝笑笑,将那封奏疏扔回火盆,再让曹礼取来火折子,一把火放了进去。
火光渐渐变盛,映红了众藩王的脸。
元祐帝坐回龙椅,目光一一扫过众藩王:“天下之大,几千万百姓,唯有在坐的诸位与朕是本家,是骨血至亲,朕又岂会因为官绅挑拨,轻易治罪自家亲戚?”
二十一位藩王全部离席跪下,高呼皇上圣明。
元祐帝看着那一颗颗或黑或白或灰的脑袋,淡淡道:“可朕有一句话也不是危言耸听,早在武宗朝时,国库便已捉襟见肘,不仅没有银子发军饷、赈灾,连给宗亲的食俸也连年欠账,到世宗到先帝朝,这种情况不见任何好转,朕这个皇帝也十分难当。”
“朕若不改革,官绅将越来越贪,百姓会越来越苦,朕没有银子平定内忧,也没有银子巩固边关,边关不稳,外敌必然会择机入侵。到那时,百姓巴不得辅佐新朝推翻咱们老祖宗的基业,官绅亦可藏着家产投靠新朝,外敌要安抚百姓,要争取官绅的支持,可他们也需要银子,诸位说说,他们会对什么人下手?”
众藩王个个面色沉重。
真有灭国那一日,皇上太后活不了,他们这些藩王也是外敌必将铲除的眼中钉。
元祐帝:“朕推行新政,既是为了保住朝廷,也是为了保住你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天下官绅盘根错节,光靠朝廷怕是难以服众,所以朕才要诸位藩王一起纳粮,连你们都配合新政,官绅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官绅纳粮了,朝廷便有银子加固边防发放军饷,老祖宗的江山稳固,再往下传个两百年两千年,诸位藩王宗亲才能跟着一起尊享福泽延绵。”
此话一出,衡王、益王最先表态,愿意配合新政。
白发苍苍的秦王瞥眼火盆里尚未燃烧干净的一堆奏疏,再想想时不时告急的西北边关,也颤巍巍地表示支持。
秦王能看明白的,其他老狐狸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元祐帝看似烧了那些状告藩王的奏疏,其实也是变相地在威胁他们,配合新政便可相安无事,藩王若敢不从,那元祐帝能得到这些奏疏,自然也能拿到新的,到那时,他们便会步废湘王、废晋王的后尘!
银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小皇帝虽然年轻,可他身边有陈廷鉴,陈廷鉴又通过考成法任用了一大批听他话的官员、将领。
就算二十一个藩王同时造反,最终有机会成事的也就一两个,其他的都会被朝廷先一步诛杀。
谁敢保证自己一定会活到最后?
“皇上高瞻远瞩,臣等愿拥护新政,为皇上马首是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