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雪莉抬头看看眼前的两人,杜朝阳和丹尼,显然都已经听到了柳乔讲的话。
杜朝阳郑重地冲雪莉点点头,他估计,恐怕陈杰和李晴把他们饭局上讲的告诉了柳乔。
柳乔现在相当于雪莉国内事务代理,她的话雪莉应该会听。
现在眼前雪莉疑惑的眼神,只能说明她应该没想到,而非对柳乔的质疑。
杜朝阳心里很清楚,柳乔的这个电话,显然是给自己解围的。
没有这个电话,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跟雪莉解释。
柳乔在美国那段时间,最先认识丹尼,然后是雪莉,后来跟两人都成了好朋友。
这要感谢王兰奇,当时,如果没有王兰奇想帮张兰的想法,也就不会有三人的相识。
三人成为朋友后,柳乔帮雪莉找到了当年的陈总,也就是陈杰父亲。
为此,后来丹尼和雪莉去参加王兰奇的婚礼时,才见到陈杰父亲,并开始了国内业务。
当时的业务大部分是张兰在管,后来柳乔回国才交给了她。
有这样的渊源在,又见杜朝阳郑重地点头,雪莉不由得对着电话里问:
“柳乔,听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可以帮忙,解决收购李氏国内工厂的问题。
如果真的可以,我们当然不用再考虑建厂问题。
可是,这恐怕涉及到美国李氏,你跟美国李氏好像关系不很好吧?”
柳乔明白雪莉的意思,那时她在美国,给李晴打电话不接,发微信不回,专门去找她,人家都不让她进门。
当时把柳乔愁得是一筹莫展,这雪莉都是知道的。
在雪莉看来,恐怕柳乔已经恨透了美国李氏,怎么可能解决美国李氏的问题?
柳乔电话里听雪莉这样讲,只是笑笑,说:
“雪莉,彻底解决美国李氏的问题,我可能不行,但可以帮你牵线搭桥。
现在美国李氏这方面事情,就是陈杰和李晴当家,他们两个就在国内,而且就住在他父母家里。
我和他们的关系已经缓和,甚至已经是好朋友,其中原因恐怕一两句话讲不清楚。”
陈杰和李晴都住他父母家?这让雪莉完全没想到。
原来,柳乔曾跟雪莉讲过,陈杰跟自己父母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很少回去。
陈杰父母一直跟柳乔的妹妹,也就是陈杰的前妻住一起。
怎么现在陈杰又跟父母住一起了?
这恐怕说明,陈杰和李晴已经跟他父母关系缓和,如果这样,陈杰父亲恐怕也可以帮忙。
雪莉汉语只会一点点,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是,她也不得不感叹世事变迁,好像她对美国李氏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前。
美国李氏对于雪莉来讲,就是入侵者。没有他们,自己父亲的公司,在这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就是老大。
那时,他们在美国有自己的工厂,产销两旺。
可是,中国产品的进入,很快改变了这种格局,他们以质优价廉很快就占领美国市场。
最开始还没有美国李氏,都是美国进口商在跟中国合作,把中国产品拿到了美国市场。
中国产品的冲击,使雪莉父亲的工厂很难生存,于是不得不寻求新的改变。
对于美国商人而言,去中国拿货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时尚。那时的中美关系,叫做蜜月期。
雪莉父亲是在广交会上认识的陈杰父亲。
通过当时陈杰父亲,也就是陈总,雪莉父亲从中国拿到了稳定的货源。但他自己在美国的工厂很快关闭。
当时,雪莉父亲算过一笔账,从中国陈总的公司拿货,运到美国的价钱,都要比他自己美国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成本低很多。
难怪美国同行纷纷关闭美国工厂,直接进口中国产品。
这条路让雪莉父亲当时的生意稳定增长,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也成为当时美国同行业老大。
直至美国李氏出现。
美国李氏出现以前,已经有过很多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中直接销售,但都没能成功。
美国本土市场是排外的,不是很容易进入。
那时的美国李氏同样不被人看好,同样遭到了雪莉父亲为首的美国本土企业的打击。
然而美国李氏挺住了,不但没被打垮,反而是越做越强。
他们跟其他中国企业不同的地方,就是把美国李氏完全美国本土化。
聘用的雇员清一色是美国本地人,而且都是在同行业中挖过去的佼佼者。
这些人完全懂得美国市场规律,而且对美国的风土人情更是了如指掌。
那时中国国内还是资金匮乏的,想这样做就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当时的小李老板也没钱,却得到了自己太太家族的支持和帮助。
李晴母亲的家族一直都在做生意,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国际贸易。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没有这些资金的支持,美国李氏根本就不可能走到现在。
即使是这样,小李老板也通过自己太太家族的担保,大量贷款。
直到最后在美国市场上,打出了自己一片天地,才把贷款慢慢还上。
雪莉父亲在把公司交给雪莉时,专门跟她讲过:
“美国李氏是中国公司,我们现在拿货也在中国工厂,最后的比拼恐怕就是在中国。
中国人不简单,如果能有跟他们合作的机会,别错过!”
后来雪莉并没有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而被吓到,反而看到了机会,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
所以,才会重回中国国内拿货。到目前为止,她觉得自己这个决策是对的。
这有她自己的判断,也有父亲曾经的嘱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看,父亲当年没看错,如果能有跟中国企业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她想做。
即使这种做法并不被美国同行看好,雪莉还是义无反顾。
她觉得自己没看错,更不认为中美之间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美国需要中国,同样中国也应该离不开美国,这就是雪莉的判断。
否则,她才不会有在中国国内进一步建厂的打算。
在她看来,正是在大家都不看好,都不敢投资之时,才是机会。
她要反其道而行之,至少现在,她在从中受益。
而美国李氏的墨西哥项目,却并没给美国李氏带来收益,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的累赘。
最初,贸易战刚刚开始时,她雪莉一样是把订单拿去了东南亚。
虽然没像现在美国在墨西哥这样,但也给了当时美国李氏反手之机。
因为她雪莉的重回中国拿货,才让市场中的竞争发生了逆转。
现在柳乔的话,让雪莉看到了跟美国李氏缓和的机会。
她想起当时父亲讲过的话——
最后的比拼恐怕就是在中国。中国人不简单,如果能有跟他们合作的机会,别错过!
也许现在这个时刻就是!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杜朝阳郑重地冲雪莉点点头,他估计,恐怕陈杰和李晴把他们饭局上讲的告诉了柳乔。
柳乔现在相当于雪莉国内事务代理,她的话雪莉应该会听。
现在眼前雪莉疑惑的眼神,只能说明她应该没想到,而非对柳乔的质疑。
杜朝阳心里很清楚,柳乔的这个电话,显然是给自己解围的。
没有这个电话,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跟雪莉解释。
柳乔在美国那段时间,最先认识丹尼,然后是雪莉,后来跟两人都成了好朋友。
这要感谢王兰奇,当时,如果没有王兰奇想帮张兰的想法,也就不会有三人的相识。
三人成为朋友后,柳乔帮雪莉找到了当年的陈总,也就是陈杰父亲。
为此,后来丹尼和雪莉去参加王兰奇的婚礼时,才见到陈杰父亲,并开始了国内业务。
当时的业务大部分是张兰在管,后来柳乔回国才交给了她。
有这样的渊源在,又见杜朝阳郑重地点头,雪莉不由得对着电话里问:
“柳乔,听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可以帮忙,解决收购李氏国内工厂的问题。
如果真的可以,我们当然不用再考虑建厂问题。
可是,这恐怕涉及到美国李氏,你跟美国李氏好像关系不很好吧?”
柳乔明白雪莉的意思,那时她在美国,给李晴打电话不接,发微信不回,专门去找她,人家都不让她进门。
当时把柳乔愁得是一筹莫展,这雪莉都是知道的。
在雪莉看来,恐怕柳乔已经恨透了美国李氏,怎么可能解决美国李氏的问题?
柳乔电话里听雪莉这样讲,只是笑笑,说:
“雪莉,彻底解决美国李氏的问题,我可能不行,但可以帮你牵线搭桥。
现在美国李氏这方面事情,就是陈杰和李晴当家,他们两个就在国内,而且就住在他父母家里。
我和他们的关系已经缓和,甚至已经是好朋友,其中原因恐怕一两句话讲不清楚。”
陈杰和李晴都住他父母家?这让雪莉完全没想到。
原来,柳乔曾跟雪莉讲过,陈杰跟自己父母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很少回去。
陈杰父母一直跟柳乔的妹妹,也就是陈杰的前妻住一起。
怎么现在陈杰又跟父母住一起了?
这恐怕说明,陈杰和李晴已经跟他父母关系缓和,如果这样,陈杰父亲恐怕也可以帮忙。
雪莉汉语只会一点点,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是,她也不得不感叹世事变迁,好像她对美国李氏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前。
美国李氏对于雪莉来讲,就是入侵者。没有他们,自己父亲的公司,在这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就是老大。
那时,他们在美国有自己的工厂,产销两旺。
可是,中国产品的进入,很快改变了这种格局,他们以质优价廉很快就占领美国市场。
最开始还没有美国李氏,都是美国进口商在跟中国合作,把中国产品拿到了美国市场。
中国产品的冲击,使雪莉父亲的工厂很难生存,于是不得不寻求新的改变。
对于美国商人而言,去中国拿货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时尚。那时的中美关系,叫做蜜月期。
雪莉父亲是在广交会上认识的陈杰父亲。
通过当时陈杰父亲,也就是陈总,雪莉父亲从中国拿到了稳定的货源。但他自己在美国的工厂很快关闭。
当时,雪莉父亲算过一笔账,从中国陈总的公司拿货,运到美国的价钱,都要比他自己美国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成本低很多。
难怪美国同行纷纷关闭美国工厂,直接进口中国产品。
这条路让雪莉父亲当时的生意稳定增长,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也成为当时美国同行业老大。
直至美国李氏出现。
美国李氏出现以前,已经有过很多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中直接销售,但都没能成功。
美国本土市场是排外的,不是很容易进入。
那时的美国李氏同样不被人看好,同样遭到了雪莉父亲为首的美国本土企业的打击。
然而美国李氏挺住了,不但没被打垮,反而是越做越强。
他们跟其他中国企业不同的地方,就是把美国李氏完全美国本土化。
聘用的雇员清一色是美国本地人,而且都是在同行业中挖过去的佼佼者。
这些人完全懂得美国市场规律,而且对美国的风土人情更是了如指掌。
那时中国国内还是资金匮乏的,想这样做就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当时的小李老板也没钱,却得到了自己太太家族的支持和帮助。
李晴母亲的家族一直都在做生意,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国际贸易。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没有这些资金的支持,美国李氏根本就不可能走到现在。
即使是这样,小李老板也通过自己太太家族的担保,大量贷款。
直到最后在美国市场上,打出了自己一片天地,才把贷款慢慢还上。
雪莉父亲在把公司交给雪莉时,专门跟她讲过:
“美国李氏是中国公司,我们现在拿货也在中国工厂,最后的比拼恐怕就是在中国。
中国人不简单,如果能有跟他们合作的机会,别错过!”
后来雪莉并没有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而被吓到,反而看到了机会,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
所以,才会重回中国国内拿货。到目前为止,她觉得自己这个决策是对的。
这有她自己的判断,也有父亲曾经的嘱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看,父亲当年没看错,如果能有跟中国企业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她想做。
即使这种做法并不被美国同行看好,雪莉还是义无反顾。
她觉得自己没看错,更不认为中美之间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美国需要中国,同样中国也应该离不开美国,这就是雪莉的判断。
否则,她才不会有在中国国内进一步建厂的打算。
在她看来,正是在大家都不看好,都不敢投资之时,才是机会。
她要反其道而行之,至少现在,她在从中受益。
而美国李氏的墨西哥项目,却并没给美国李氏带来收益,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的累赘。
最初,贸易战刚刚开始时,她雪莉一样是把订单拿去了东南亚。
虽然没像现在美国在墨西哥这样,但也给了当时美国李氏反手之机。
因为她雪莉的重回中国拿货,才让市场中的竞争发生了逆转。
现在柳乔的话,让雪莉看到了跟美国李氏缓和的机会。
她想起当时父亲讲过的话——
最后的比拼恐怕就是在中国。中国人不简单,如果能有跟他们合作的机会,别错过!
也许现在这个时刻就是!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