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皇宫,寝宫内。
张仲景正在为甄宓把脉,一双眉头紧紧皱起,而这也让一旁的刘协看得有些心惊肉跳。
俗话说得好,不怕中医笑嘻嘻,就怕中医眉眼低。
连张仲景这样的当世医圣给甄宓把脉都露出这样的表情,这说明甄宓的病症比想象的要麻烦得多。
很快,张仲景把脉结束,感叹道:“果然不是简单的肺疾,难怪以华太医这般高明的医术也束手无策。”
听闻此言,甄宓的脸色微微一白。
而刘协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
莫非连张仲景也治不好这病吗?
华佗也叹道:“此肺疾乃是贵人先天便患有,我虽从医多年、游历四方,但却也从未碰到过这般病症。”
“不知仲景兄可有办法医治?”
对于张仲景的医术,华佗是十分相信且佩服的,如果世上有人能治得好这病,那就只能是张仲景。
张仲景闻言淡淡一笑,说道:“若是再早上几年,我恐怕还真的没办法。”
“但这几年来我在终南山潜心整理医书药方,于一卷医书中看见过类似的病症。”
“五行之中肺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肺肾同源。”
“欲要治贵人的肺疾之症,当从脾脏切入,健脾补肾,则肺疾可愈。”
张仲景侃侃而谈,叙说治疗甄宓病症的办法。
华佗听完后则是露出恍然之色,同时用笔不断在随身的小册子上记录着。
刘协听不懂张仲景所说的这些中医理论道理,所以直接开口询问道:“先生有没有把握治好甄贵人?”
张仲景拱手道:“治好甄贵人的病症并不难,唯一的难点在于贵人如今怀有龙嗣,许多药的药性于胎儿不利,所以需要仔细斟酌药方。”
“请陛下给臣三个月的时间,定能让贵人痊愈。”
张仲景的语气从容不迫、充满了自信。
刘协自是大喜,拉着甄宓的手道:“爱妃你听到没有?张先生能治好你的病症,你只需要安心疗养便是。”
甄宓此时也很激动,她本来都已经做好了等死的准备了,如今竟再度迎来了希望。
“是,陛下。”
甄宓眼眶微红,轻声回答道。
刘协为了她的病可是花了太多心思,甚至都把张仲景这位名声极大的神医给请来了。
“好了,你安心修养,切勿再胡思乱想了。”
刘协伸手帮甄宓擦去眼角的泪水,柔声安慰道,情绪是很能影响病情的。
随后他就带着张仲景以及华佗离开了寝宫,并对他们二人道:“两位先生只要能治好甄贵人,那么等到天下一统朕开办学宫之后,便会将医家列入其中。”
“届时二位先生可入学宫中教导学子医术,将医家发扬光大,传承千载。”
刘协浅浅地给二人画了一张大饼。
当然其实也不算画饼,因为开办学宫的想法他很早就有了,这也和他以后要进行的科举制度改革息息相关。
诸子百家的传承和文化那么多,诸如医家、农家、墨家等等都极有用处,他日后要开办学宫把这些都列为学科供人学习,就像是后世的大学专业一样。
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筛选有用的人才。
张仲景和华佗闻言都瞪大了眼睛,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彼此的眼神中看见了震惊之色。
医家虽说影响力不小,但从来没有和儒家一样被列为官学,而天子居然打算让他们医家入学宫?
“臣定当竭力!”
张仲景第一个回过神来,无不激动地说道,饶是以他的心性都没办法在这个承诺面前保持平静。
他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医术能传承下去,能救治更多的人。
而这個机会如今摆在了他的眼前!
刘协笑了笑,勉励了二人几句后便离开了,连步伐都变得轻松了许多。
……
讨伐马超结束后,刘协每日需要处理的事情就变得繁多了起来。
首先是关于群臣的封赏,其次就是俘虏的那些西凉军如何整顿,以及迁都之事。
长安已经收复,迁都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这可是一等一的大事。
不过迁都是一件庞大且繁琐的事情,需要做的准备有很多,都得他这个天子去过问。
他这个当甩手掌柜的天子都这么忙,如诸葛亮、司马懿这些被他拉来当牛马的臣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减轻大臣们的负担,刘协把留宫处理政务改成了轮班制,而今日负责在宫中协助处理政务的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他们二人被刘协留下来一起用膳。
普通百姓都以为天子顿顿山珍海味,但这在皇宫里是不存在的,因为无论是刘协不喜欢奢华而崇尚简朴。
除却是那种大宴、否则不会多么奢华。
哪怕今日刘协留下司马懿和诸葛亮一起用膳,也不过是三四小菜配上一煲汤而已。
当然了在做法上称得上是别具一格,这是刘协专门教宫中厨子们的做菜方法,毕竟这个时代的烹饪方式太过单一了。
“陛下衣食简朴、与民休息,实在令臣钦佩。
司马懿毫不掩饰自己对刘协的称赞之意,虽然是拍马屁,但说的也是实话。
刘协闻言摇头说道:“比起我大汉更多的百姓,这些菜食已经算是奢侈了。”
“不知等到天下一统之后,我大汉需要多少年才能重现文景二帝时的繁盛气象。”
战争的损耗不是短时间能恢复的。
尤其是大汉历经这么长时间战乱。
人口、粮食、制度,都需要慢慢恢复,而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诸葛亮端着汤碗,闻言微微笑道:“有陛下在,臣相信要不了十年,天下便能大治。”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够。”
刘协叹息一声,现在的大汉距离盛世还有很远的路,必须要进行改变。
他思索了许久觉得现在是时候该为改革做出准备了,不能什么都等到天下一统后才开始搞。
听到这话,司马懿不禁开口问道:“不知陛下有何良策想要施行?”
司马懿擅长揣摩心思,他看见刘协这般神色,他隐隐猜到天子又想到什么决策了。
“朕的确有一些想法。”
刘协并未否认,放下手中的酒樽说道:“朕打算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诸葛亮和司马懿闻言脸色顿时一变。
提高商人地位?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最贱。
因为任何朝代农耕都是第一位,商人被视为投机取巧赚钱的人,所以向来地位低下。
而刘协如今却说要着手提高商人地位,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倒反天罡!
司马懿略显急切地说道:“陛下,此举恐怕会引起天下百姓们的不满,而且对于国体有极大影响。”
“商人不事生产,朝廷岂能支持他们发展?”
不止是司马懿反对,就连诸葛亮也点头说道:“司马常侍所言不错,若陛下要开放政策支持发展商业,那么从商之人必定大大增加,届时农业不举,国家危矣!”
商人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便可以赚取大笔的钱财,而代价就是地位低下。
哪怕一个商人再有钱,农民见到他也可以不屑一顾,路上相见也是商人避让。
虽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还是有钱的商人权势更大,但若是让百姓连这最后一点表面上优越都没了,那么国家就会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刘协并不诧异两人的反对,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届时,反而问道:“仲达、孔明,朕问你们一个问题。”
“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哪个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宏观论题。
藏富于民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分布在本国国民的手里;藏富于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双方有利有弊。
藏富于民:本国的人民富有,生活富足,但国家的支出及掌控却不丰富。
藏富于国: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可自由支配,但国民手里的财富却少的可怜或者不富裕,自由支配的财富低。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看了一眼,纷纷打起了精神,开始辩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藏富于国更加有利。”
“国库充盈才能让军队兵强马壮,国家安稳强盛,方能庇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若国都不强百姓何来安稳耶?”
司马懿第一个说道。
藏富于国,是大多数皇帝都向往的境界,但是少有朝代能达到过。
司马懿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摇头道:“若藏富于国便能让国家安稳,敢问秦国不强盛富庶耶?”
“始皇帝一统天下,坐拥四海,秦国国力强盛极天下之最,然百姓煎熬,终究二世而亡。”
“唯有藏富于民,让百姓安乐、方能得百姓簇拥,如此王朝才可以长久延续,此乃万世之基!”
诸葛亮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然而司马懿听了却不屑一顾,因为诸葛亮所想过于理想化了,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姓是富庶了,但是国家可支配的钱财少了,拿什么去强兵马,又拿什么去治理各地天灾水患?
藏富于国,国家兴盛后才有余力反哺百姓,放眼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不过他不想在天子面前和诸葛亮争辩,而是看向刘协,小心问道:“陛下是如何认为的?
在他看来天子既然提出这种问题,那么心里肯定是已经有了定论,只不过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而已。
“无论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两种观点朕都不认同。”
令司马懿和诸葛亮诧异的是,刘协并未支持任何一个观点,只见他用手指沾了点酒水,在案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民富,国强!
看见天子写下的这四个字后,司马懿一愣,疑惑地道:“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天子刚刚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诸葛亮的见识要比司马懿更广,闻言向他解释道:“民富国强,出自赵长君所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一言。”
“但不知陛下此言做何解?”
他虽然知晓出处,但在他看来天子所说的这四个字,肯定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这两句话看似相同,但意义却完全相反。
国是什么?
国是君王、是社稷、是朝廷,国富民强的意思是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才能变得富庶起来。
但民富国强,却把百姓摆在了君王和国家前面,意思和藏富于民接近,本质上是孟子所宣扬的理念。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虽然古往今来天子都声称要以民为本,实际上却是以国为本。
天子说出这四个字是何意?
司马懿闻言则惊愕地看向了诸葛亮,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连这句话的出处都知道。
想到此处,司马懿暗暗咬牙道:“可恶的诸葛村夫,学识竟渊博到如此地步……”
“孔明果然饱读诗书。”
刘协赞了一句诸葛亮的渊博学识,然后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齐国就是一个例子。”
“春秋时期,齐国商业贸易繁荣富庶、国力也强盛无匹;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不可顾此失彼。”
“只有农商并举国家方能长盛不衰,过度抬高一方或者过度打压一方终究有一天会遭至反噬,如此何谈国强?”
刘协的一席话,令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而司马懿则是直接询问道:“陛下所言或有道理……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
“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
刘协说出来的理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农业怎么能和商业共同发展,互相持平?
两者本质上就是不能调和的,因为商业赚取的利润是农业的几十上百倍,而且也更加轻松容易。
刘协微微一笑,说道:“这正是朕接下来要说的。”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张仲景正在为甄宓把脉,一双眉头紧紧皱起,而这也让一旁的刘协看得有些心惊肉跳。
俗话说得好,不怕中医笑嘻嘻,就怕中医眉眼低。
连张仲景这样的当世医圣给甄宓把脉都露出这样的表情,这说明甄宓的病症比想象的要麻烦得多。
很快,张仲景把脉结束,感叹道:“果然不是简单的肺疾,难怪以华太医这般高明的医术也束手无策。”
听闻此言,甄宓的脸色微微一白。
而刘协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
莫非连张仲景也治不好这病吗?
华佗也叹道:“此肺疾乃是贵人先天便患有,我虽从医多年、游历四方,但却也从未碰到过这般病症。”
“不知仲景兄可有办法医治?”
对于张仲景的医术,华佗是十分相信且佩服的,如果世上有人能治得好这病,那就只能是张仲景。
张仲景闻言淡淡一笑,说道:“若是再早上几年,我恐怕还真的没办法。”
“但这几年来我在终南山潜心整理医书药方,于一卷医书中看见过类似的病症。”
“五行之中肺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肺肾同源。”
“欲要治贵人的肺疾之症,当从脾脏切入,健脾补肾,则肺疾可愈。”
张仲景侃侃而谈,叙说治疗甄宓病症的办法。
华佗听完后则是露出恍然之色,同时用笔不断在随身的小册子上记录着。
刘协听不懂张仲景所说的这些中医理论道理,所以直接开口询问道:“先生有没有把握治好甄贵人?”
张仲景拱手道:“治好甄贵人的病症并不难,唯一的难点在于贵人如今怀有龙嗣,许多药的药性于胎儿不利,所以需要仔细斟酌药方。”
“请陛下给臣三个月的时间,定能让贵人痊愈。”
张仲景的语气从容不迫、充满了自信。
刘协自是大喜,拉着甄宓的手道:“爱妃你听到没有?张先生能治好你的病症,你只需要安心疗养便是。”
甄宓此时也很激动,她本来都已经做好了等死的准备了,如今竟再度迎来了希望。
“是,陛下。”
甄宓眼眶微红,轻声回答道。
刘协为了她的病可是花了太多心思,甚至都把张仲景这位名声极大的神医给请来了。
“好了,你安心修养,切勿再胡思乱想了。”
刘协伸手帮甄宓擦去眼角的泪水,柔声安慰道,情绪是很能影响病情的。
随后他就带着张仲景以及华佗离开了寝宫,并对他们二人道:“两位先生只要能治好甄贵人,那么等到天下一统朕开办学宫之后,便会将医家列入其中。”
“届时二位先生可入学宫中教导学子医术,将医家发扬光大,传承千载。”
刘协浅浅地给二人画了一张大饼。
当然其实也不算画饼,因为开办学宫的想法他很早就有了,这也和他以后要进行的科举制度改革息息相关。
诸子百家的传承和文化那么多,诸如医家、农家、墨家等等都极有用处,他日后要开办学宫把这些都列为学科供人学习,就像是后世的大学专业一样。
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筛选有用的人才。
张仲景和华佗闻言都瞪大了眼睛,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彼此的眼神中看见了震惊之色。
医家虽说影响力不小,但从来没有和儒家一样被列为官学,而天子居然打算让他们医家入学宫?
“臣定当竭力!”
张仲景第一个回过神来,无不激动地说道,饶是以他的心性都没办法在这个承诺面前保持平静。
他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医术能传承下去,能救治更多的人。
而这個机会如今摆在了他的眼前!
刘协笑了笑,勉励了二人几句后便离开了,连步伐都变得轻松了许多。
……
讨伐马超结束后,刘协每日需要处理的事情就变得繁多了起来。
首先是关于群臣的封赏,其次就是俘虏的那些西凉军如何整顿,以及迁都之事。
长安已经收复,迁都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这可是一等一的大事。
不过迁都是一件庞大且繁琐的事情,需要做的准备有很多,都得他这个天子去过问。
他这个当甩手掌柜的天子都这么忙,如诸葛亮、司马懿这些被他拉来当牛马的臣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减轻大臣们的负担,刘协把留宫处理政务改成了轮班制,而今日负责在宫中协助处理政务的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他们二人被刘协留下来一起用膳。
普通百姓都以为天子顿顿山珍海味,但这在皇宫里是不存在的,因为无论是刘协不喜欢奢华而崇尚简朴。
除却是那种大宴、否则不会多么奢华。
哪怕今日刘协留下司马懿和诸葛亮一起用膳,也不过是三四小菜配上一煲汤而已。
当然了在做法上称得上是别具一格,这是刘协专门教宫中厨子们的做菜方法,毕竟这个时代的烹饪方式太过单一了。
“陛下衣食简朴、与民休息,实在令臣钦佩。
司马懿毫不掩饰自己对刘协的称赞之意,虽然是拍马屁,但说的也是实话。
刘协闻言摇头说道:“比起我大汉更多的百姓,这些菜食已经算是奢侈了。”
“不知等到天下一统之后,我大汉需要多少年才能重现文景二帝时的繁盛气象。”
战争的损耗不是短时间能恢复的。
尤其是大汉历经这么长时间战乱。
人口、粮食、制度,都需要慢慢恢复,而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诸葛亮端着汤碗,闻言微微笑道:“有陛下在,臣相信要不了十年,天下便能大治。”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够。”
刘协叹息一声,现在的大汉距离盛世还有很远的路,必须要进行改变。
他思索了许久觉得现在是时候该为改革做出准备了,不能什么都等到天下一统后才开始搞。
听到这话,司马懿不禁开口问道:“不知陛下有何良策想要施行?”
司马懿擅长揣摩心思,他看见刘协这般神色,他隐隐猜到天子又想到什么决策了。
“朕的确有一些想法。”
刘协并未否认,放下手中的酒樽说道:“朕打算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诸葛亮和司马懿闻言脸色顿时一变。
提高商人地位?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最贱。
因为任何朝代农耕都是第一位,商人被视为投机取巧赚钱的人,所以向来地位低下。
而刘协如今却说要着手提高商人地位,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倒反天罡!
司马懿略显急切地说道:“陛下,此举恐怕会引起天下百姓们的不满,而且对于国体有极大影响。”
“商人不事生产,朝廷岂能支持他们发展?”
不止是司马懿反对,就连诸葛亮也点头说道:“司马常侍所言不错,若陛下要开放政策支持发展商业,那么从商之人必定大大增加,届时农业不举,国家危矣!”
商人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便可以赚取大笔的钱财,而代价就是地位低下。
哪怕一个商人再有钱,农民见到他也可以不屑一顾,路上相见也是商人避让。
虽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还是有钱的商人权势更大,但若是让百姓连这最后一点表面上优越都没了,那么国家就会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刘协并不诧异两人的反对,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届时,反而问道:“仲达、孔明,朕问你们一个问题。”
“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哪个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宏观论题。
藏富于民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分布在本国国民的手里;藏富于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双方有利有弊。
藏富于民:本国的人民富有,生活富足,但国家的支出及掌控却不丰富。
藏富于国: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可自由支配,但国民手里的财富却少的可怜或者不富裕,自由支配的财富低。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看了一眼,纷纷打起了精神,开始辩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藏富于国更加有利。”
“国库充盈才能让军队兵强马壮,国家安稳强盛,方能庇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若国都不强百姓何来安稳耶?”
司马懿第一个说道。
藏富于国,是大多数皇帝都向往的境界,但是少有朝代能达到过。
司马懿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摇头道:“若藏富于国便能让国家安稳,敢问秦国不强盛富庶耶?”
“始皇帝一统天下,坐拥四海,秦国国力强盛极天下之最,然百姓煎熬,终究二世而亡。”
“唯有藏富于民,让百姓安乐、方能得百姓簇拥,如此王朝才可以长久延续,此乃万世之基!”
诸葛亮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然而司马懿听了却不屑一顾,因为诸葛亮所想过于理想化了,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姓是富庶了,但是国家可支配的钱财少了,拿什么去强兵马,又拿什么去治理各地天灾水患?
藏富于国,国家兴盛后才有余力反哺百姓,放眼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不过他不想在天子面前和诸葛亮争辩,而是看向刘协,小心问道:“陛下是如何认为的?
在他看来天子既然提出这种问题,那么心里肯定是已经有了定论,只不过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而已。
“无论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两种观点朕都不认同。”
令司马懿和诸葛亮诧异的是,刘协并未支持任何一个观点,只见他用手指沾了点酒水,在案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民富,国强!
看见天子写下的这四个字后,司马懿一愣,疑惑地道:“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天子刚刚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诸葛亮的见识要比司马懿更广,闻言向他解释道:“民富国强,出自赵长君所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一言。”
“但不知陛下此言做何解?”
他虽然知晓出处,但在他看来天子所说的这四个字,肯定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这两句话看似相同,但意义却完全相反。
国是什么?
国是君王、是社稷、是朝廷,国富民强的意思是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才能变得富庶起来。
但民富国强,却把百姓摆在了君王和国家前面,意思和藏富于民接近,本质上是孟子所宣扬的理念。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虽然古往今来天子都声称要以民为本,实际上却是以国为本。
天子说出这四个字是何意?
司马懿闻言则惊愕地看向了诸葛亮,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连这句话的出处都知道。
想到此处,司马懿暗暗咬牙道:“可恶的诸葛村夫,学识竟渊博到如此地步……”
“孔明果然饱读诗书。”
刘协赞了一句诸葛亮的渊博学识,然后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齐国就是一个例子。”
“春秋时期,齐国商业贸易繁荣富庶、国力也强盛无匹;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不可顾此失彼。”
“只有农商并举国家方能长盛不衰,过度抬高一方或者过度打压一方终究有一天会遭至反噬,如此何谈国强?”
刘协的一席话,令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而司马懿则是直接询问道:“陛下所言或有道理……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
“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
刘协说出来的理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农业怎么能和商业共同发展,互相持平?
两者本质上就是不能调和的,因为商业赚取的利润是农业的几十上百倍,而且也更加轻松容易。
刘协微微一笑,说道:“这正是朕接下来要说的。”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