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数日之后,淮安。
一行人混杂在路人中,风尘仆仆来到,正是卫清一大家子——就是当初那个卫姓小吏,在方临一家逃难到海宁县城时,因为踩坑被方临搀扶一把,后续出发府城给了十人份粮食,后来方临一家回小和村还感谢上门拜访过。
如今,卫清的四个儿女都已成家,连孙辈有了,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赶来。
“爷爷,这就是淮安?看着和咱们海宁县大不一样哩!”
“是啊,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我也觉得好。”
……
一大家子张望可见:往来熙攘的人流,忙碌运转的码头,连绵驶入天际的白帆。
不同于海宁县城的疲敝、困乏,犹如一个暮年老人,淮安在这个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的时候,还有着难得的勃勃生机。
进城,卫清一大家子来到一个小摊吃饭,摊主给他们报着菜名:“包子有白菜馅、芥菜馅、鸡蛋韭菜馅、猪肉馅……小菜有拌黄瓜、炒豆角、卤豆干……”
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讶,因为这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还有菜品的丰富——这要是在海宁县城,每样都要贵上一些不说,许多菜还买不到。
他们心中都是疑惑,在海宁县城,因为要种植粮食,市面上菜蔬要少许多,看起来物资匮乏,淮安难道不是如此么?
这会儿都是半上午了,客人不多,摊主也是个健谈的,似乎是感知到他们的疑惑,自豪说起来:“客人是外地的吧?在我们淮安府城,你看这粮食啊、肉啊、菜啊,价格不高,种类也多,那是因为方大人的商队从海外运回来了好多粮、肉干,周边百姓这才能多多种植菜蔬……要我说,这府城百姓现在还能日子过得好,都得感谢方大人。”
“哦,你们外地人,不知道方大人吧?我给你们说说,那三国话本……什么,你们知道,就是下面县城来的?”他悻悻住嘴,好似还在不能为他们吹嘘一番方临而感到可惜。
卫清听着这些方临的信息,心中也是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当初那点小小恩情,方临后续帮他站台,升官加薪……近些年联系是少些了,不过每到年节必有方临这边送去的礼物,这让他很是感怀。
也正是出于这份信任,在这个山河破碎、鞑子南下的时候,他拍板做出抉择,带着一家大家子决定出海。
——说来,方临已派人去接应他们,卫清一大家子却不知道,自行提前过来了,也因为感觉方临对他们帮助良多,不好意思再过多麻烦,找过去。
“老丈啊,我想问一问,现在出海是个什么章程,出去能分多少田地,又在哪里报名?”
“分多少田地?你说的那些,可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出海别说分田地,想要排上队,坐船出去都不容易哟!”
摊主说着:“最早的时候,要是去海外,每人能分一顷田呐,那可是一百亩,还都是上好水田;后来少些了,男丁八十亩,妇孺五十亩;再后来,那个崇什么的皇帝、就是去年上吊了的那个,自打这个糊涂皇帝上台,天下就开始乱了,想出海的人越来越多,分的田就越发少了,三十亩、十亩、五亩……
去年,京师被反贼打进去了,这一下,想出海的人就更多了,城中那些殷实人家都开始走了,从那儿开始出海就不分田了,也是人太多,分不了。不过,你出海途中吃喝拉撒的开销,方大人还是都包了,不要钱。
到了今年,鞑子开始南下,这城里啊,十个人八个都想走……方大人还是良心的,现在这个时候出海,仍是不收你的钱,可这人多船少,你得慢慢排队啊!”
的确是如此,随着满清南下,人们心中越发有了紧迫感,如马、邵、段三家,一改从前的暧昧态度,主动走了,这个示范效应,让城中百姓纷纷想要跟随,蜂拥想要往海外去……
这么说吧,现在搞得,去海外登船名额都好似末日船票一样,都排到几个月后了,就这还在快速攀升。
卫清一大家子人听了,面面相觑,这些还真是他们不知道的。
“爹,这可如何是好?”
“排队排到几个月后,可听说鞑子就快打过来了,哪能等到那时候?”
“是啊,爹,咱们县里屋子、田地什么东西都卖了,横下一条心过来,可这要是出不去,难道咱们还要再回去不成?”
……
卫清如今已然是知天命岁数的人,这点心理素质还是有的,让儿孙们安静,看向摊主,作揖诚恳问道:“老丈可要出海去,我看老人家似乎不急,不知可是有什么法子?还望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嗨,要说这出海嘛,方大人厂坊的人有着优先资格,厂坊每个人也有着带人的名额,我有一个亲戚就在方大人厂坊做工,能带着我们一家子出去,过几天就走……你看,我这都没有进货了,这一批东西卖完就不干喽!”
摊主说着,语气一顿,看卫清他们颇合眼缘,还是给出了个主意:“你们要不想排队等着,那还有一个法子,就是找掮客,买那些厂坊工人带人的名额,就是听说,现在一个带人名额都涨快到十两银子了!你们想买,还得快点去,我瞅着等鞑子快打到咱们淮安,这价钱还要往上涨呐!”
卫清听了,暗暗盘算着,若是此时拿钱去买名额,自家的钱倒是紧紧巴巴够了,可这一下子就将家底给花没了,那去了海外还怎么过?
他暗暗叹息,知道此时只剩下一条路,去找方临,本来不想麻烦方临的,可眼下这情况实在是没别的法子了。
……
这日下午,方家门前,卫清一大家子来到,自称是方家故人、旧识,请门房通传,门房却是不肯,只让留下姓名、地址,说是若所说为真,后续自会联系。
——这也不是门房故意为难,实在是,自方家发达后,也确实有一些没有自知之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过来攀亲戚,让人烦不胜烦。
卫清听闻叹气,没想到如今方家门槛已是如此之高,仓促还进不去,只能打算先将自家安顿下来,后续再走一步、看一看。
说来也巧,就在他们就要离开,方父出门,看到卫清感觉眼熟,细细瞧着认了出来:“卫大人?”
早前些年,方家还多有回小和村过年,每次回去,到了海宁县城,必会去卫清家拜访,送上一份礼物,故而方父是认识卫清的……不过,自从十年前,小和村举村迁移了海外,方家就没再回去过了,有些年头没见卫清,对方模样也确实稍有些变化,这才没能一眼认出来。
“可不敢称卫大人,再说,我如今已辞了差事,不在官府做事……方老哥若是不嫌弃,像以前一样叫我一声老弟就是。”
“那我就托大了,对了,临子前几日才派人去请卫老弟一家过来,怎么这么快就到了,也没见护送的人?哦,是我失礼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进去说。”
这次有方父带着,进门自然不是问题,一行人来到会客厅。
经过一番信息交流,都是明白了,大概是卫清一大家子自行提早出发,和方临派去接应的人错过了。
“出海名额,这不是难事,我给给卫老弟家安排最近一趟的船队,去了海外,待遇对照厂坊的工人,分配田地……”
这事情方父就可以做主。
卫清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喜,甚至有种惊喜过度、堪称惊吓的感觉,因为按照厂坊工人的待遇分田,男丁一百亩,妇孺八十亩,还都是上好的水田,他们二十多口人去了海外,能分到将近两千亩田地,这几乎一下子就成了地主。
他们不知道的是,海外南洋基地那边开拓很快,土地并不缺少,如今不再大手笔分田,只是因为过了最初那段急缺人手、要靠土地吸引人的阶段,同时,不好无功而赏,让移民失去进取心而已。
“对了,怎么不见方大人?”
“这……临子有事,出门去了。”方父自然知道方临行踪,却不太好说。
卫清在衙门几十年,察言观色的本领自是一流,立刻识趣地转移话题,不再询问。
一番相谈愉快,方父挽留他们吃午饭。
卫家的人颇有教养,主人家动过筷子的菜他们才夹,只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过仍可见对这丰盛饭菜的惊喜、喜欢,吃得极香。
“让方老哥见笑了,实在是……家里许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了。”卫清惭愧说道:“前些年……”
原来,当初因为方临在侯知县面前给他站台,让他在县衙又进了两步,不过在侯知县升迁离开后,就又是停滞了,他这人倒也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如此也满足了,在衙门不招惹是非,安心拿着俸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若是说在方临给卫清站台前,他家的家境,逢年过节、一月半月,能吃上一顿肉;那等后来升迁两步后,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这般惬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十年前,那时候崇祥帝登基改革,大夏渐渐乱了,卫家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五年前,卫清在县衙,俸禄开始欠发、少发,县里市面上的东西也不那么丰富了,日子开始有些紧巴;近来一二年,家中都不讲究什么吃好,粗米饭能够吃饱,都不错了,就这,生活水平仍是海宁县城中顶尖的一批。
卫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变化,背后反映着时代变迁,只能说,个人、家庭的幸福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和国家境况息息相关。
……
不仅是卫清,还有其他接应名单中的人,在向着淮安赶来。
葛崇从徐州出发,此时已到了宿迁——此人就是当初方临一家去京城路上,在徐州遇到那个因为两位阔佬争风吃醋、遭遇池鱼之殃落水之人,那个反儒教、将孔孟之道说成万恶之源的名士,好书、好美食、将自家小院打造得清幽雅致,如神仙一般的人物。
像是卫清家一样,他也是没有碰到方临派去接应的人,提前南下,带着大半生的藏书。
不过,葛崇运气不太好,在路上遇到了乱兵。
要说那些乱兵,哪管你是什么书,直接撕了当作柴火煮饭,烧不完的被抬到江边,浸润湿了,裹在皮甲内,打仗时可以挡飞箭流矢。
葛崇打不过他们,也没法说理,只能眼睁睁看着,跌足叹息:“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这话是说啊,我家那些藏书的厄运啊,普天之下真没有哪个比得上的,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也确实是如此,大半生积累的书,其中有着祖传藏书,自身著作,学问之类,还有曾经一些美食研究做法的书,眼看一日尽失。
所幸,遇到了方传辉、方羲这一路的两个千人团,杀溃乱兵,救下这些书。
因为画像,方传辉、方羲也认出葛崇,请坐叙旧。
“还记得当初爹带着我们去京师,在徐州遇到葛先生这般神仙中人,请吃爆蟹,惊叹不已……”方羲回忆道。
葛崇听到这些,脸上也是露出回忆神色:“那个时候,天下还太平,我还过着惬意日子,每年去京师、鲁地一趟采买一次美食,应天、临安这些距离近的地方,一季采买一次……到了崇祥年间,我这般好日子就不复了……子敦先生数次请我过去,可这些年,我爹娘相继故去,我在家乡给他们守孝……这些年越来越乱,我守孝期间,忍痛舍了吃食这个爱好,潜心做学问,以书为伴,苦中作乐,倒也渐渐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
他这人啊,平生只好书、美食二样,在世道渐乱、渐无余财做美食后,人生乐趣就去了一半,曾在笔记中记录:‘耿耿逐逐,日为口腹谋,罪孽因重,但由今思之,四方兵祸,存错割裂,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地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
这是说啊,想当年我为了各地的美食游走四方,真是种福气啊,可惜的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方羲听着,心中颇为感慨,葛崇先生出身殷实人家,还是进士,平生好书、美食,在乡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自得其乐,若是太平时节,当能惬意一生;奈何国家动乱,山河破碎,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今日若不是碰上他们,一生心血都保不住。
只能说,如卫清一家,如葛崇,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比他们还要的苦难比比皆是。
“葛先生从徐州而来,不知徐州境况如何?”
“鞑子即将打来,我听说知府等官都逃了,如今是一个闫姓典史在主持,我看此人颇有章法,临行前,还向我问策,我给这人出计一二,想来能应对过第一波鞑子,但后续……”葛崇无奈摇头。
若是方临在这里,听到‘闫姓典史’,恐怕立刻会想到前世时空历史上的江阴阎典史,这个时空对方竟在徐州,不过时空不同或也非同一人,倒也不能一概而论。
方传辉、方羲听后,派出一伍人护送葛崇南下,自己一行奔赴徐州,那里正是方临的吩咐、阻截清军的一处地点。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行人混杂在路人中,风尘仆仆来到,正是卫清一大家子——就是当初那个卫姓小吏,在方临一家逃难到海宁县城时,因为踩坑被方临搀扶一把,后续出发府城给了十人份粮食,后来方临一家回小和村还感谢上门拜访过。
如今,卫清的四个儿女都已成家,连孙辈有了,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赶来。
“爷爷,这就是淮安?看着和咱们海宁县大不一样哩!”
“是啊,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我也觉得好。”
……
一大家子张望可见:往来熙攘的人流,忙碌运转的码头,连绵驶入天际的白帆。
不同于海宁县城的疲敝、困乏,犹如一个暮年老人,淮安在这个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的时候,还有着难得的勃勃生机。
进城,卫清一大家子来到一个小摊吃饭,摊主给他们报着菜名:“包子有白菜馅、芥菜馅、鸡蛋韭菜馅、猪肉馅……小菜有拌黄瓜、炒豆角、卤豆干……”
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讶,因为这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还有菜品的丰富——这要是在海宁县城,每样都要贵上一些不说,许多菜还买不到。
他们心中都是疑惑,在海宁县城,因为要种植粮食,市面上菜蔬要少许多,看起来物资匮乏,淮安难道不是如此么?
这会儿都是半上午了,客人不多,摊主也是个健谈的,似乎是感知到他们的疑惑,自豪说起来:“客人是外地的吧?在我们淮安府城,你看这粮食啊、肉啊、菜啊,价格不高,种类也多,那是因为方大人的商队从海外运回来了好多粮、肉干,周边百姓这才能多多种植菜蔬……要我说,这府城百姓现在还能日子过得好,都得感谢方大人。”
“哦,你们外地人,不知道方大人吧?我给你们说说,那三国话本……什么,你们知道,就是下面县城来的?”他悻悻住嘴,好似还在不能为他们吹嘘一番方临而感到可惜。
卫清听着这些方临的信息,心中也是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当初那点小小恩情,方临后续帮他站台,升官加薪……近些年联系是少些了,不过每到年节必有方临这边送去的礼物,这让他很是感怀。
也正是出于这份信任,在这个山河破碎、鞑子南下的时候,他拍板做出抉择,带着一家大家子决定出海。
——说来,方临已派人去接应他们,卫清一大家子却不知道,自行提前过来了,也因为感觉方临对他们帮助良多,不好意思再过多麻烦,找过去。
“老丈啊,我想问一问,现在出海是个什么章程,出去能分多少田地,又在哪里报名?”
“分多少田地?你说的那些,可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出海别说分田地,想要排上队,坐船出去都不容易哟!”
摊主说着:“最早的时候,要是去海外,每人能分一顷田呐,那可是一百亩,还都是上好水田;后来少些了,男丁八十亩,妇孺五十亩;再后来,那个崇什么的皇帝、就是去年上吊了的那个,自打这个糊涂皇帝上台,天下就开始乱了,想出海的人越来越多,分的田就越发少了,三十亩、十亩、五亩……
去年,京师被反贼打进去了,这一下,想出海的人就更多了,城中那些殷实人家都开始走了,从那儿开始出海就不分田了,也是人太多,分不了。不过,你出海途中吃喝拉撒的开销,方大人还是都包了,不要钱。
到了今年,鞑子开始南下,这城里啊,十个人八个都想走……方大人还是良心的,现在这个时候出海,仍是不收你的钱,可这人多船少,你得慢慢排队啊!”
的确是如此,随着满清南下,人们心中越发有了紧迫感,如马、邵、段三家,一改从前的暧昧态度,主动走了,这个示范效应,让城中百姓纷纷想要跟随,蜂拥想要往海外去……
这么说吧,现在搞得,去海外登船名额都好似末日船票一样,都排到几个月后了,就这还在快速攀升。
卫清一大家子人听了,面面相觑,这些还真是他们不知道的。
“爹,这可如何是好?”
“排队排到几个月后,可听说鞑子就快打过来了,哪能等到那时候?”
“是啊,爹,咱们县里屋子、田地什么东西都卖了,横下一条心过来,可这要是出不去,难道咱们还要再回去不成?”
……
卫清如今已然是知天命岁数的人,这点心理素质还是有的,让儿孙们安静,看向摊主,作揖诚恳问道:“老丈可要出海去,我看老人家似乎不急,不知可是有什么法子?还望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嗨,要说这出海嘛,方大人厂坊的人有着优先资格,厂坊每个人也有着带人的名额,我有一个亲戚就在方大人厂坊做工,能带着我们一家子出去,过几天就走……你看,我这都没有进货了,这一批东西卖完就不干喽!”
摊主说着,语气一顿,看卫清他们颇合眼缘,还是给出了个主意:“你们要不想排队等着,那还有一个法子,就是找掮客,买那些厂坊工人带人的名额,就是听说,现在一个带人名额都涨快到十两银子了!你们想买,还得快点去,我瞅着等鞑子快打到咱们淮安,这价钱还要往上涨呐!”
卫清听了,暗暗盘算着,若是此时拿钱去买名额,自家的钱倒是紧紧巴巴够了,可这一下子就将家底给花没了,那去了海外还怎么过?
他暗暗叹息,知道此时只剩下一条路,去找方临,本来不想麻烦方临的,可眼下这情况实在是没别的法子了。
……
这日下午,方家门前,卫清一大家子来到,自称是方家故人、旧识,请门房通传,门房却是不肯,只让留下姓名、地址,说是若所说为真,后续自会联系。
——这也不是门房故意为难,实在是,自方家发达后,也确实有一些没有自知之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过来攀亲戚,让人烦不胜烦。
卫清听闻叹气,没想到如今方家门槛已是如此之高,仓促还进不去,只能打算先将自家安顿下来,后续再走一步、看一看。
说来也巧,就在他们就要离开,方父出门,看到卫清感觉眼熟,细细瞧着认了出来:“卫大人?”
早前些年,方家还多有回小和村过年,每次回去,到了海宁县城,必会去卫清家拜访,送上一份礼物,故而方父是认识卫清的……不过,自从十年前,小和村举村迁移了海外,方家就没再回去过了,有些年头没见卫清,对方模样也确实稍有些变化,这才没能一眼认出来。
“可不敢称卫大人,再说,我如今已辞了差事,不在官府做事……方老哥若是不嫌弃,像以前一样叫我一声老弟就是。”
“那我就托大了,对了,临子前几日才派人去请卫老弟一家过来,怎么这么快就到了,也没见护送的人?哦,是我失礼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进去说。”
这次有方父带着,进门自然不是问题,一行人来到会客厅。
经过一番信息交流,都是明白了,大概是卫清一大家子自行提早出发,和方临派去接应的人错过了。
“出海名额,这不是难事,我给给卫老弟家安排最近一趟的船队,去了海外,待遇对照厂坊的工人,分配田地……”
这事情方父就可以做主。
卫清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喜,甚至有种惊喜过度、堪称惊吓的感觉,因为按照厂坊工人的待遇分田,男丁一百亩,妇孺八十亩,还都是上好的水田,他们二十多口人去了海外,能分到将近两千亩田地,这几乎一下子就成了地主。
他们不知道的是,海外南洋基地那边开拓很快,土地并不缺少,如今不再大手笔分田,只是因为过了最初那段急缺人手、要靠土地吸引人的阶段,同时,不好无功而赏,让移民失去进取心而已。
“对了,怎么不见方大人?”
“这……临子有事,出门去了。”方父自然知道方临行踪,却不太好说。
卫清在衙门几十年,察言观色的本领自是一流,立刻识趣地转移话题,不再询问。
一番相谈愉快,方父挽留他们吃午饭。
卫家的人颇有教养,主人家动过筷子的菜他们才夹,只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过仍可见对这丰盛饭菜的惊喜、喜欢,吃得极香。
“让方老哥见笑了,实在是……家里许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了。”卫清惭愧说道:“前些年……”
原来,当初因为方临在侯知县面前给他站台,让他在县衙又进了两步,不过在侯知县升迁离开后,就又是停滞了,他这人倒也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如此也满足了,在衙门不招惹是非,安心拿着俸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若是说在方临给卫清站台前,他家的家境,逢年过节、一月半月,能吃上一顿肉;那等后来升迁两步后,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这般惬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十年前,那时候崇祥帝登基改革,大夏渐渐乱了,卫家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五年前,卫清在县衙,俸禄开始欠发、少发,县里市面上的东西也不那么丰富了,日子开始有些紧巴;近来一二年,家中都不讲究什么吃好,粗米饭能够吃饱,都不错了,就这,生活水平仍是海宁县城中顶尖的一批。
卫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变化,背后反映着时代变迁,只能说,个人、家庭的幸福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和国家境况息息相关。
……
不仅是卫清,还有其他接应名单中的人,在向着淮安赶来。
葛崇从徐州出发,此时已到了宿迁——此人就是当初方临一家去京城路上,在徐州遇到那个因为两位阔佬争风吃醋、遭遇池鱼之殃落水之人,那个反儒教、将孔孟之道说成万恶之源的名士,好书、好美食、将自家小院打造得清幽雅致,如神仙一般的人物。
像是卫清家一样,他也是没有碰到方临派去接应的人,提前南下,带着大半生的藏书。
不过,葛崇运气不太好,在路上遇到了乱兵。
要说那些乱兵,哪管你是什么书,直接撕了当作柴火煮饭,烧不完的被抬到江边,浸润湿了,裹在皮甲内,打仗时可以挡飞箭流矢。
葛崇打不过他们,也没法说理,只能眼睁睁看着,跌足叹息:“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这话是说啊,我家那些藏书的厄运啊,普天之下真没有哪个比得上的,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也确实是如此,大半生积累的书,其中有着祖传藏书,自身著作,学问之类,还有曾经一些美食研究做法的书,眼看一日尽失。
所幸,遇到了方传辉、方羲这一路的两个千人团,杀溃乱兵,救下这些书。
因为画像,方传辉、方羲也认出葛崇,请坐叙旧。
“还记得当初爹带着我们去京师,在徐州遇到葛先生这般神仙中人,请吃爆蟹,惊叹不已……”方羲回忆道。
葛崇听到这些,脸上也是露出回忆神色:“那个时候,天下还太平,我还过着惬意日子,每年去京师、鲁地一趟采买一次美食,应天、临安这些距离近的地方,一季采买一次……到了崇祥年间,我这般好日子就不复了……子敦先生数次请我过去,可这些年,我爹娘相继故去,我在家乡给他们守孝……这些年越来越乱,我守孝期间,忍痛舍了吃食这个爱好,潜心做学问,以书为伴,苦中作乐,倒也渐渐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
他这人啊,平生只好书、美食二样,在世道渐乱、渐无余财做美食后,人生乐趣就去了一半,曾在笔记中记录:‘耿耿逐逐,日为口腹谋,罪孽因重,但由今思之,四方兵祸,存错割裂,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地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
这是说啊,想当年我为了各地的美食游走四方,真是种福气啊,可惜的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方羲听着,心中颇为感慨,葛崇先生出身殷实人家,还是进士,平生好书、美食,在乡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自得其乐,若是太平时节,当能惬意一生;奈何国家动乱,山河破碎,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今日若不是碰上他们,一生心血都保不住。
只能说,如卫清一家,如葛崇,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比他们还要的苦难比比皆是。
“葛先生从徐州而来,不知徐州境况如何?”
“鞑子即将打来,我听说知府等官都逃了,如今是一个闫姓典史在主持,我看此人颇有章法,临行前,还向我问策,我给这人出计一二,想来能应对过第一波鞑子,但后续……”葛崇无奈摇头。
若是方临在这里,听到‘闫姓典史’,恐怕立刻会想到前世时空历史上的江阴阎典史,这个时空对方竟在徐州,不过时空不同或也非同一人,倒也不能一概而论。
方传辉、方羲听后,派出一伍人护送葛崇南下,自己一行奔赴徐州,那里正是方临的吩咐、阻截清军的一处地点。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