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许多神鬼之说,一旦掀开了谜底,实则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李基的语气似是在说着什么稀松平常之事,同时又不忘问一句。
“主公由此对民心可生出什么感慨?”
被李基如此似乎包含深意的一问,刘备微微怔住,看向着李基,然后答道。
“蛊惑民心……不难。”
李基也不禁叹息了一下,道。
“前有张角,后有李基,且至此之后,大汉将再无人会拿‘苍天已死,黄天将立’来断大汉的命运了。”
顿了顿,李基正色道。“接下来的数言,请主公恕基不敬……”
“你我二人,何须言这等话语?子坤直抒胸臆便是了,若是备有何处做的不足,必改之。”刘备答道。
李基摇了摇头,答道。
“非是主公有不足之处,而是基欲教主公明白不仅历史有时可任由胜利者篡改,民心亦是容易遭人玩弄蛊惑。”
“民愚,见不知,则易被蛊惑利用,此非民之过,实乃人性皆如此。”
“因而,惟有广开民智,使民可明辨是非,方是使社稷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之法。”
刘备闻言,忍不住微微瞪大眼睛看着李基。
非是李基所言大逆不道,实乃朝廷历来都更为推崇愚民之策。
广开民智,这与儒家所推崇的教化天下可是截然不同的。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听在刘备耳中不亚于一道惊雷落下,愣愣地看着李基好几息的时间。
李基也不焦急,耐心地等待着刘备消化,也明白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广开民智”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禁忌。
往往认为愚民之策,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且愚民之策大成于商鞅的《商君书》中的“驭民五术”,其中包含着: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某种意义上,商鞅被五马分尸确实一点都不冤。
商鞅的“驭民五术”深深影响了秦国,也影响了秦始皇嬴政对于天下万民的态度,间接导致了秦始皇嬴政耗尽民力而忽略了民怨四起,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秦朝反而迅速瓦解。
而汉承秦制,即便西汉时期屡出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等仁君,但朝廷总体无疑也依然承袭了愚民的倾向。
并且在原轨迹中,愚民之策并没有随着汉朝的崩溃而终止,反倒是不断被历代王朝不断地优化改进。
到了辫子朝的时候,“三十三两白银”以及“八股文”的完善,无疑便是对“驭民五术”的升华与发扬。
可以说,尽管商鞅至死都没有见过大一统的王朝,但他的思想却是不断影响着每一代大一统的王朝。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疑是李基看来扭转这种愚民倾向,解除固步自封的最好时机。
毕竟愚民之策虽说已历经了数百年之久,算得上是祖宗之法不假。
可愚民之策还没有彻底固化下来之余,李基反倒能借太平道的影响以及大汉数百年来的叛乱屡生,继而说明了愚民之法不可取。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李基特意将刘备从下邳国请到了汝南郡,不仅仅需要刘备出面来“承泽天命”,更需要亲眼让刘备见识到愚民之策的不可取。
今日有陇西李子坤能轻易为某人在万民面前赋予天命,他日何尝又不能出一个刘子坤让万民认为另一人才是天命所归。
民心是世上最坚固的存在,但又是最薄弱的存在。
足足好一会的功夫过后,刘备方才凝眉开口道。
“这广开民智之说,还请子坤细说。”
而为了此刻,李基早早就准备了无数的腹稿,为的便是趁机说服刘备,取得刘备的全力支持。
只要得到了刘备的支持,那么一切方能名正言顺,走上借着乱世对大汉进行一次彻底改革的道路。
“主公,在述说如何广开民智,基大胆问上一句,百姓们是否认为自己乃是汉人?”李基问道。
“这是自然。”刘备不假思索地答道。
“缘由何在?”李基再问。
“大汉的子民不是汉人,难不成还能是别的称谓不成?”刘备反倒有些不解了。
“主公并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百姓们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依据何在?”
“若仅仅是国号如此那便是如此,那么王莽曾建新朝,可有百姓因此改换了称呼?”
顿了顿,李基再度举了一个例子,道。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不称秦人而自认为楚人、齐人、赵人者,比比皆是。”
如此深究,却是将刘备给问住了。
刘备皱眉思索了一阵,甚至回想起了孩童时期的不少回忆,方才答道。
“莫不是时间问题?朝代需延续数代,民众口口相传下,下一代方才会认为是汉人。”
“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也正是民愚所在。”
李基应了一句,然后开口道。
“基还有一问,主公想必清楚秦末义军大多都是打着复国的旗号,不说其中有多少是假意,但必然也有真心思念故国的。”
“只是,那些打着复国旗号的义军必是贵族,而非百姓,这又是为何?”
刘备皱眉苦思,本想说因为义军皆是六国贵族,自然会打着复国旗号,可刘备转念一想就发现了其中的漏洞。
陈胜吴广非秦人,高祖皇帝也非秦人。
如高祖皇帝那般的年纪,同样出生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前,甚至高祖皇帝的曾祖也曾任魏国大夫,只是到了高祖皇帝这一代已经彻底沦为平民罢了。
可纵使如此,高祖皇帝也不会不明朝代更迭,也不会不清楚故国已亡。
而李基见刘备久久没能答出来,也便直接开口道。
“其中答案,无非是认同罢了。”
“那许多打着复国旗号义军的六国贵族,不管是源于故国的利益也好,源于故国的荣耀放不下也罢,但无疑是心向故国的。”
“就如同大汉将倾之际,如主公以及一众心向大汉的贤臣猛将均致力于匡扶汉室,同样亦是此理。”
“只是,主公还请细想,自认为汉人的无数百姓又有多少人会主动匡扶汉室?”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基的语气似是在说着什么稀松平常之事,同时又不忘问一句。
“主公由此对民心可生出什么感慨?”
被李基如此似乎包含深意的一问,刘备微微怔住,看向着李基,然后答道。
“蛊惑民心……不难。”
李基也不禁叹息了一下,道。
“前有张角,后有李基,且至此之后,大汉将再无人会拿‘苍天已死,黄天将立’来断大汉的命运了。”
顿了顿,李基正色道。“接下来的数言,请主公恕基不敬……”
“你我二人,何须言这等话语?子坤直抒胸臆便是了,若是备有何处做的不足,必改之。”刘备答道。
李基摇了摇头,答道。
“非是主公有不足之处,而是基欲教主公明白不仅历史有时可任由胜利者篡改,民心亦是容易遭人玩弄蛊惑。”
“民愚,见不知,则易被蛊惑利用,此非民之过,实乃人性皆如此。”
“因而,惟有广开民智,使民可明辨是非,方是使社稷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之法。”
刘备闻言,忍不住微微瞪大眼睛看着李基。
非是李基所言大逆不道,实乃朝廷历来都更为推崇愚民之策。
广开民智,这与儒家所推崇的教化天下可是截然不同的。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听在刘备耳中不亚于一道惊雷落下,愣愣地看着李基好几息的时间。
李基也不焦急,耐心地等待着刘备消化,也明白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广开民智”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禁忌。
往往认为愚民之策,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且愚民之策大成于商鞅的《商君书》中的“驭民五术”,其中包含着: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某种意义上,商鞅被五马分尸确实一点都不冤。
商鞅的“驭民五术”深深影响了秦国,也影响了秦始皇嬴政对于天下万民的态度,间接导致了秦始皇嬴政耗尽民力而忽略了民怨四起,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秦朝反而迅速瓦解。
而汉承秦制,即便西汉时期屡出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等仁君,但朝廷总体无疑也依然承袭了愚民的倾向。
并且在原轨迹中,愚民之策并没有随着汉朝的崩溃而终止,反倒是不断被历代王朝不断地优化改进。
到了辫子朝的时候,“三十三两白银”以及“八股文”的完善,无疑便是对“驭民五术”的升华与发扬。
可以说,尽管商鞅至死都没有见过大一统的王朝,但他的思想却是不断影响着每一代大一统的王朝。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疑是李基看来扭转这种愚民倾向,解除固步自封的最好时机。
毕竟愚民之策虽说已历经了数百年之久,算得上是祖宗之法不假。
可愚民之策还没有彻底固化下来之余,李基反倒能借太平道的影响以及大汉数百年来的叛乱屡生,继而说明了愚民之法不可取。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李基特意将刘备从下邳国请到了汝南郡,不仅仅需要刘备出面来“承泽天命”,更需要亲眼让刘备见识到愚民之策的不可取。
今日有陇西李子坤能轻易为某人在万民面前赋予天命,他日何尝又不能出一个刘子坤让万民认为另一人才是天命所归。
民心是世上最坚固的存在,但又是最薄弱的存在。
足足好一会的功夫过后,刘备方才凝眉开口道。
“这广开民智之说,还请子坤细说。”
而为了此刻,李基早早就准备了无数的腹稿,为的便是趁机说服刘备,取得刘备的全力支持。
只要得到了刘备的支持,那么一切方能名正言顺,走上借着乱世对大汉进行一次彻底改革的道路。
“主公,在述说如何广开民智,基大胆问上一句,百姓们是否认为自己乃是汉人?”李基问道。
“这是自然。”刘备不假思索地答道。
“缘由何在?”李基再问。
“大汉的子民不是汉人,难不成还能是别的称谓不成?”刘备反倒有些不解了。
“主公并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百姓们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依据何在?”
“若仅仅是国号如此那便是如此,那么王莽曾建新朝,可有百姓因此改换了称呼?”
顿了顿,李基再度举了一个例子,道。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不称秦人而自认为楚人、齐人、赵人者,比比皆是。”
如此深究,却是将刘备给问住了。
刘备皱眉思索了一阵,甚至回想起了孩童时期的不少回忆,方才答道。
“莫不是时间问题?朝代需延续数代,民众口口相传下,下一代方才会认为是汉人。”
“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也正是民愚所在。”
李基应了一句,然后开口道。
“基还有一问,主公想必清楚秦末义军大多都是打着复国的旗号,不说其中有多少是假意,但必然也有真心思念故国的。”
“只是,那些打着复国旗号的义军必是贵族,而非百姓,这又是为何?”
刘备皱眉苦思,本想说因为义军皆是六国贵族,自然会打着复国旗号,可刘备转念一想就发现了其中的漏洞。
陈胜吴广非秦人,高祖皇帝也非秦人。
如高祖皇帝那般的年纪,同样出生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前,甚至高祖皇帝的曾祖也曾任魏国大夫,只是到了高祖皇帝这一代已经彻底沦为平民罢了。
可纵使如此,高祖皇帝也不会不明朝代更迭,也不会不清楚故国已亡。
而李基见刘备久久没能答出来,也便直接开口道。
“其中答案,无非是认同罢了。”
“那许多打着复国旗号义军的六国贵族,不管是源于故国的利益也好,源于故国的荣耀放不下也罢,但无疑是心向故国的。”
“就如同大汉将倾之际,如主公以及一众心向大汉的贤臣猛将均致力于匡扶汉室,同样亦是此理。”
“只是,主公还请细想,自认为汉人的无数百姓又有多少人会主动匡扶汉室?”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