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每一封,都是崔澜用了特殊方法传递了信息,再由帝京的暗桩翻译誉写后,送到他的案桌前的。
裴居道抬起手,轻轻抚摸过每一封信,感受着信封边缘的尖锐刺感。
他读着这些信,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华知微在流求郡指挥方遒,挖坟地、烧尸山、绑贪官、募军队……
他喜欢她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生命力,她会担心,她会害怕,她会无措,她从不掩饰自己的这些处于弱势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愿意做一个受人庇护的弱小的人,她永远在想办法,想办法破除困境,给予自己最佳的选择。
裴居道非常清楚,能让她快乐的,能拯救她的,能改变她的,永远只有她自己。
每一个夜晚,他都会将这些信取出来读一遍,到如今已经倒背如流了。他每次看的时候,都在想,他不会希望看到华知微难过的模样,他更愿意看到,华知微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上翱翔。
哪怕,在没有他的情况下。
他要为华知微能够拥抱自己,感受来自自己本身的快乐,而保驾护航。
裴居道抚摸着这些信,就好像是在抚摸自己的信念,流露出难得的温柔,他将这些信抚摸够了,又盒子盖了起来,放了回去。
崔澜只有两次长时间没有传递消息,一次是他得黑死病的时候,后面他来信解释;一次是现在。
崔澜又出了什么事吗?
但望她不会有事。
——
这日下了早朝后,皇帝没有让所有的大臣都离开,而是留了几个人下来。
徐景湛自然是要被留下来的,他这段时间住在紫宸殿偏殿的日子比自己府上的日子还要久。
他注意到,皇帝留下来的几个人,都不算是太子党。
如今非太子党已经少得可怜了,有不少处在其他皇子党派的边缘官员,已经转而投诚太子了。
太子把诸位弟弟的势力削弱了不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毕竟在没有姻亲关系的情况下,没人会愿意跟着一个马上要去小地方就藩的王爷。
去小县城就藩,跟流放房州没有两样。
皇帝先问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裴司空,城隍庙的修缮工作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已经竣工,近日就可以投入使用了,陛下可是要亲自剪彩验收?”
“唔,未尝不可。”皇帝似乎想起来这个城隍庙就是当初因为贡品一案损毁的庙宇,后面干脆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是以这么久了才完工。
“那臣待会儿就下去知会住持,然后命人安排剪彩仪式。”
“去安排吧,朕也得出去透透气,朕已经很久没有出宫了。”
此话一出,所有留下来的大臣都互相看了一眼。
“朕记得,当年这块土地并无佛教,并无寺院,是卫国臣服大燕之后,带入大燕的。”皇帝再次悠悠开口,群臣们又把耳朵给竖了起来。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神的,属于原始信仰,也属于道教系统;但皇帝这次扩建城隍庙,干脆在附近的地方把原先帝京的佛教寺院给迁了过来,占了原先的佛教寺院所在的土地。
那块地方圈起来还没有下旨处理,暂时还是空在那里,没有人知道皇帝要那块土地做什么。
迁寺导致了原先寺里的大师圆寂,皇帝大手一挥,现在由城隍庙的女住持兼方丈代管原先寺庙里的行政事务,内容事务比如说宣讲佛法之类的还是由寺庙里僧尼自行解决。
皇帝的意思是,按辈分谁该当这个大师就上去当了,别的事情不能再管,潜心向佛就行,俗务交给别人。
神庙和寺院挨在一块,行政事务还是一个人管,也是帝京的一大奇观了。
皇帝让一个道姑代管寺院,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但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皇帝当晋王时的灭佛行动太过令人印象深刻,这事朝臣们也没多少反对就成了。
话说起卫国。当年大燕远征卫国,以武力使卫国臣服,作为其藩属国。而作为藩属国的卫国的佛教文化反被大燕尊崇,很大原因是大燕统治者的支持,认为佛教有劝善教化、维持社会安定的作用,便将之抬到了和道教一般的地位。
好好的怎么提起了卫国了?啊对,齐卫这两个藩属国一直同仇敌忾,最近齐国又开始耍小性子了,卫国倒还是老样子,皇帝难道是有主动和卫国交好的打算?
“是,陛下。”太中大夫接过了话头,“当年大燕还派人专门去卫国边境取经,设立书院翻译经文,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至今大燕的佛经,还受益于当年的翻译。”
“唔,经典就是经典,长盛不衰。如今,我们大越已立,还没有去过卫国,看看是否有新的佛教典籍问世。”
经书怎么可能出新?
诸位大臣又对视一眼,皇帝干什么突然说这么扯淡的话,这些佛教经典都是释迦牟尼口头传承,其弟子四次集体忆诵、讨论、收集整理他的言论编就的,怎么可能会有新的?
“是时候该让卫国重归我们大越的怀抱了,大越的佛学大家们,想必也非常希望,去卫国这一佛教发源地朝圣。”
来了,皇帝的真正目的来了。
卫国不是大越的藩属国已经很久了,这次要让大越彻底继承大燕的衣钵,让卫国再度臣服于大越,就要看这次和卫国的谈判结果了。
为了表示善意,双方必然要互派使臣。卫国目前没有派出使臣的这个想法,还在观望,而齐国已经开始耍小性子了。
大越如果想兵不血刃得到卫国的臣服,就必须要主动谈判,退让一步。
是谈判就要派使臣去卫国,这个人选,现在任务艰巨啊……
一时之间,群臣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主动揽这个活计。
皇帝扫视了一眼都不说话的臣子们,弓起手指敲了敲桌面:“诸位,有什么建议?”
“陛下,此事须得从长计议啊!两国断交已经多年,上一回卫国来派使臣,还是跟着齐国使臣一块来庆贺陛下登基十年的!当时两国使臣在我们帝京闹了个不愉快,是以之后再也没有来过。”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裴居道抬起手,轻轻抚摸过每一封信,感受着信封边缘的尖锐刺感。
他读着这些信,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华知微在流求郡指挥方遒,挖坟地、烧尸山、绑贪官、募军队……
他喜欢她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生命力,她会担心,她会害怕,她会无措,她从不掩饰自己的这些处于弱势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愿意做一个受人庇护的弱小的人,她永远在想办法,想办法破除困境,给予自己最佳的选择。
裴居道非常清楚,能让她快乐的,能拯救她的,能改变她的,永远只有她自己。
每一个夜晚,他都会将这些信取出来读一遍,到如今已经倒背如流了。他每次看的时候,都在想,他不会希望看到华知微难过的模样,他更愿意看到,华知微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上翱翔。
哪怕,在没有他的情况下。
他要为华知微能够拥抱自己,感受来自自己本身的快乐,而保驾护航。
裴居道抚摸着这些信,就好像是在抚摸自己的信念,流露出难得的温柔,他将这些信抚摸够了,又盒子盖了起来,放了回去。
崔澜只有两次长时间没有传递消息,一次是他得黑死病的时候,后面他来信解释;一次是现在。
崔澜又出了什么事吗?
但望她不会有事。
——
这日下了早朝后,皇帝没有让所有的大臣都离开,而是留了几个人下来。
徐景湛自然是要被留下来的,他这段时间住在紫宸殿偏殿的日子比自己府上的日子还要久。
他注意到,皇帝留下来的几个人,都不算是太子党。
如今非太子党已经少得可怜了,有不少处在其他皇子党派的边缘官员,已经转而投诚太子了。
太子把诸位弟弟的势力削弱了不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毕竟在没有姻亲关系的情况下,没人会愿意跟着一个马上要去小地方就藩的王爷。
去小县城就藩,跟流放房州没有两样。
皇帝先问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裴司空,城隍庙的修缮工作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已经竣工,近日就可以投入使用了,陛下可是要亲自剪彩验收?”
“唔,未尝不可。”皇帝似乎想起来这个城隍庙就是当初因为贡品一案损毁的庙宇,后面干脆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是以这么久了才完工。
“那臣待会儿就下去知会住持,然后命人安排剪彩仪式。”
“去安排吧,朕也得出去透透气,朕已经很久没有出宫了。”
此话一出,所有留下来的大臣都互相看了一眼。
“朕记得,当年这块土地并无佛教,并无寺院,是卫国臣服大燕之后,带入大燕的。”皇帝再次悠悠开口,群臣们又把耳朵给竖了起来。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神的,属于原始信仰,也属于道教系统;但皇帝这次扩建城隍庙,干脆在附近的地方把原先帝京的佛教寺院给迁了过来,占了原先的佛教寺院所在的土地。
那块地方圈起来还没有下旨处理,暂时还是空在那里,没有人知道皇帝要那块土地做什么。
迁寺导致了原先寺里的大师圆寂,皇帝大手一挥,现在由城隍庙的女住持兼方丈代管原先寺庙里的行政事务,内容事务比如说宣讲佛法之类的还是由寺庙里僧尼自行解决。
皇帝的意思是,按辈分谁该当这个大师就上去当了,别的事情不能再管,潜心向佛就行,俗务交给别人。
神庙和寺院挨在一块,行政事务还是一个人管,也是帝京的一大奇观了。
皇帝让一个道姑代管寺院,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但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皇帝当晋王时的灭佛行动太过令人印象深刻,这事朝臣们也没多少反对就成了。
话说起卫国。当年大燕远征卫国,以武力使卫国臣服,作为其藩属国。而作为藩属国的卫国的佛教文化反被大燕尊崇,很大原因是大燕统治者的支持,认为佛教有劝善教化、维持社会安定的作用,便将之抬到了和道教一般的地位。
好好的怎么提起了卫国了?啊对,齐卫这两个藩属国一直同仇敌忾,最近齐国又开始耍小性子了,卫国倒还是老样子,皇帝难道是有主动和卫国交好的打算?
“是,陛下。”太中大夫接过了话头,“当年大燕还派人专门去卫国边境取经,设立书院翻译经文,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至今大燕的佛经,还受益于当年的翻译。”
“唔,经典就是经典,长盛不衰。如今,我们大越已立,还没有去过卫国,看看是否有新的佛教典籍问世。”
经书怎么可能出新?
诸位大臣又对视一眼,皇帝干什么突然说这么扯淡的话,这些佛教经典都是释迦牟尼口头传承,其弟子四次集体忆诵、讨论、收集整理他的言论编就的,怎么可能会有新的?
“是时候该让卫国重归我们大越的怀抱了,大越的佛学大家们,想必也非常希望,去卫国这一佛教发源地朝圣。”
来了,皇帝的真正目的来了。
卫国不是大越的藩属国已经很久了,这次要让大越彻底继承大燕的衣钵,让卫国再度臣服于大越,就要看这次和卫国的谈判结果了。
为了表示善意,双方必然要互派使臣。卫国目前没有派出使臣的这个想法,还在观望,而齐国已经开始耍小性子了。
大越如果想兵不血刃得到卫国的臣服,就必须要主动谈判,退让一步。
是谈判就要派使臣去卫国,这个人选,现在任务艰巨啊……
一时之间,群臣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主动揽这个活计。
皇帝扫视了一眼都不说话的臣子们,弓起手指敲了敲桌面:“诸位,有什么建议?”
“陛下,此事须得从长计议啊!两国断交已经多年,上一回卫国来派使臣,还是跟着齐国使臣一块来庆贺陛下登基十年的!当时两国使臣在我们帝京闹了个不愉快,是以之后再也没有来过。”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