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吉阳军通判则让孙生继续做,毕竟如何当一个旁观者,他已是最为熟练。有着“附逆”的把柄在,他也是最好掌控的人选。
张世杰已经开始在吉阳军实施昌化军之法了,核心就是土地政策——将全军土地收为公有,然后再按人丁转租授。那些原本感怀于娄军使恩情、对昌化军心有排斥的,如今真的分到了田地,马上将娄成抛在了脑后,对贾旭歌功颂德起来。而就算是那些在吉阳军中当过兵、守城战中出了青壮、有了死伤的家庭,贾旭为了安定民心,也按照宋兵标准足额发放了抚恤,在分地授田时也没有被区别对待。
至于原有的两千吉阳军,在守城战中先后死伤近千,剩下的千余士卒,将择优留下一营,其余的归乡务农。而完成整编之后,这一营兵士将被调到昌化,锋锐营则将调往宁远县驻防。
如此下来,半个多月的时间,吉阳军中的形势已经趋于稳定。
给贾似道的请求表奏张世杰做吉阳军使的文书还在路上,估计旨意最快还要两个月才能回来。而王仲文和占城使者前日已自临安而归,靠港昌化。
王仲文此去临安,受到了宋理宗赵昀的极高礼遇。作为岛上黎民敬服王化的典范,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侍御史、柱国、世袭德旺州刺史的官职,仅这些官位的俸禄,就是一笔让他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财富,何况还给了他食邑三千户、实封一千户。在临安待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几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临走前还厚赐了许多财物,可谓是恩宠极隆。赵昀见王仲文青春年少,样貌也颇为英武,心血来潮之下竟还要提出要安排皇室女子下嫁,后在大臣劝谏下才作罢。
贾旭在昌化宴请王仲文,顺便接待了占城使者,与其约定明年会再赴占城与国王相见。
而王仲文也没有在昌化多留,与贾旭彻夜深谈之后,第二日便起程赶回德旺。吉阳军虽然已经被贾旭掌控,娄成作为幕后黑手也已经兵败逃亡,但那些参与娄成谋划的黎峒,当然不能就这么放过。贾旭精心树立德旺州这么一面正面旗帜,反面的例子也一定要有。
贾旭要王仲文回去之后搜集黎母山中各黎峒的动态和信息,了解他们的态度,甄别出哪个黎峒可以拉拢,哪个黎峒需要打压,为接下来的征讨做好准备。而王仲文既然已经被绑上了贾旭的战车,自然尽心竭力。
贾旭继续翻阅着简报,上面有一条记载着城北铁厂第三座高炉的建设进展。
关于要不要再建第三座高炉,曾经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金鸿超对继续扩大铁厂的产量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一方面是不赚钱,现有的产量在当世之人看来已经是很恐怖的数据了,但是因为大宋的专卖制度,不可能直接销往内地,而是以生铁和兵器制成品的方式卖给朝廷。尽管昌化军因为自有铁矿质量好和规模化生产的缘故,成本很低,但是朝廷的收购价格也是相当之低,刨除双方各负担一半的运费之后,昌化军实际获利也比成本线高不了多少。要是再建第三座高炉,再次增加的巨大产量,到哪里去消耗?难道真的如贾旭所说,都埋在土里、砌在墙里,铺在地上?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从事铁厂相关开采、冶炼、铸造、加工各项事务的人员越来越多,工匠营牵扯的精力也越来越多,最初从寿春府出来的十二名工匠、在昌化军初募的百人匠营,如今早已扩编到七百多人。而且这七百多人中,除了两百余人是专门在武器研究所中负责研发之外,其余五百多人都是在何处工地中扮演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实际从事铁厂相关工作和昌化、感恩两县新城区建设的是数以万计的工人。昌化和感恩两县还没建完,贾旭又提出要在石碌建昌江县、在吉阳军的宁远县进行重建,匠营的管理力量已经几近枯竭。
而贾旭的观点与他恰恰相反,在他看来,钢铁的产能还远远不够,而且他就是要把这些产能最终都埋在土里、砌在墙里、铺在地上!而且,自己从四川、荆湖、江淮接来那么多流民,以后时机成熟之后还会继续招徕,都分地给他们种是不可能的,岛上也没有那么多地。来自后世的贾旭清楚地知道只有工业和基建才能安置如此多的就业人口,更知道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但是却无法跟金鸿超解释,便只能用自己的身份一再地强逼着金鸿超去执行。
还好贾旭的决定得到了陆秀夫的支持,毕竟主管内政的他,才是真正要想方设法喂饱这十几万张嘴的人。他在金鸿超那边做的大量的工作,加上贾旭在表奏张世杰的文书中,也一并提到了将委任金鸿超担任在石碌新设的昌江县的知县。对祖上八辈贫农的金鸿超来说,能得到朝廷的正式官职,而且还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县太爷,这种祖坟上冒青烟的好事,当然具有极其巨大的吸引力,最终也只得妥协,在得到了贾旭允许他继续扩大工匠营的编制的承诺之后,也只得硬着头皮揽下了差使,在整个昌化军最忙碌的岗位上继续痛并快乐着。
简报上还提到了占城米粮的收入情况。
去年在占城国与阇耶因陀罗跋摩六世约定的条件中,贾旭便提到了在其国内租地种田。之后占城驻屯营成军入驻的时候,也一同派遣了一批种庄稼的好把式到占城去。这些人到达占城之后,各自圈地建设种植园,他们负责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和种植园的日常管理,而具体的开垦荒地、兴修灌溉引水设施、耕种、除虫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工作则由占城本地人负责。这些婆罗门化的曼陀罗体系社会中的底层民众,用工成本极低,基本上是只要给顿饱饭吃,就几乎再无其他要求,更是极少有什么反抗行为。
原本占城的农业就处于撒一把种子之后就听天由命任其生长的原始阶段,故而虽然有占便宜城稻这种良种,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一二十斤,连大宋平均亩产二百八十斤的一半都不到,真可谓是暴殄天物。而昌化军的庄稼把式们入驻后,经过前期大半年的选址、开垦、兴修水利等准备工作后,因为当地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好,第一次耕种的稻米平均亩产就达到了二百五十多斤,已经接近了大宋的平均水平,也就是相当于占城本地水平的二倍。除了向占城国缴纳约定的全年贡赋、留足本地工人的口粮之外,还稍有结余。而这只是一次收获,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轻松做到一年三熟,也就是说后两熟都是净赚。
按双方先前的约定,额外多出的产量一家一半。但由于占城人口不多,昌化军新开垦的大量种植园本身就大幅增加了粮米收入,再多也只是放在仓库里发霉,占城方主动提出用自己应分的份额来与昌化军交换铁器,而且价格极其“公道”。贾旭对此当然是欣然应允,铁器对他来说,在目前打不开销路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为了以工代赈养活百姓的副产品,能换来大量米粮,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之前昌化军一直从海峡对岸的钦、廉、雷、化四州和广州港大量购置粮米,然后在昌化市面上销售,而昌化百姓则是在铁厂、新城工地上挣到工钱后再花钱买粮。贾旭从贾似道处得到的各种财货支援,有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入了对岸粮商的口袋中。而随着下一批占城米粮成熟收割,以及新获得的感恩、宁远等县粮米,保守估计届时外购粮米的数量至少可以减到目前的一半,可以让更多的货币留在岛内进行内循环,极大地改善昌化军拮据的财政状况,以便在其他地方进行更大的投入。
贾旭此时甚至在想,如果单单是达到大宋平均水平,就能收获如此多的利润,自己手中若是有杂交水稻,岂不是要上天?那么自己要不要再搞一个农业研究院?他当然不懂农业,但他也只需要将思路提供给别人,再将高中生物课上学的花粉杂交技术传授给他们,剩下的就是给他们时间和金钱投入,让他们不断地去完善和试错就好了。
无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还是十五年二十年,他也不急于一时,只有有所提升,就将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更高的亩产代表着可以有更多的人口可以脱离土地,投身科研、工业和服务业。嗯,我得好好想想,当年生物老师是怎么教的来着?
陆秀夫见贾旭看着看着,似又陷入了沉思。他倒也习惯了如此,自己这位主公,于圣贤书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引经据典都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但是于经世之道确是擅长得很。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总有层出不穷的奇妙想法从他脑袋中冒出来。难得的是,照之施行之后发现绝大多数都行之有效,真不知道他那不过二十一、二岁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
就比如说这个简报制度,真的是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虽然同时也带来了舞弊的风险,但陆秀夫与他的同年中另一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的青年才俊文天祥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陆秀夫少时家困、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他见识过社会真正的运转逻辑是什么,普通人的想法和规则与庙堂之上的那些老爷们口中的夸夸其谈有多少差距,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而不是像文天祥那般眼里揉不得一点砂子,成天怼天怼地。
监察制度的建立,虽是必然,却也并不是越早越好,只能待将来时机成熟、人才充足时再说。也许到时将文天祥请来负责监察也不错,只不知道文天祥看不看得上这种偏远的小地方。
原本陪坐一旁、随时准备回应贾旭问询的陆秀夫自己,也陷入了思绪之中,然后被贾旭的“咦?”一声拉回了现实。
“怎么了?”陆秀夫问道。
贾旭将简报摊在身前,用手指着一处说道:“这里是什么意思?”
陆秀夫接过来一看,是一条关于安南的消息。
姜才率水营驻扎在浮水洲岛,一边操练,“偶尔”也掩去旗帜,装作海盗模样在安南沿海袭扰,或抢些财物,或掳些人口。原本乂安州沿海被贾旭祸害够呛,故而姜才主要是向更南的新平和顺化二府而去。原本安南未有远海船只,只有近岸舢板,姜才坚持秉承有机会就抢,没机会就跑的原则,安南国倒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安南国也派了使节到昌化,询问昌化军是否与这股海盗有关联,贾旭自然是矢口否认,海疆之上盗匪众多,不能因为开宋船就是宋人吧?而且昌化军也深受海盗袭扰之苦,隔壁老王家会后空翻的猫都丢了,贾旭就怀疑是海盗干的。而且就算是宋人,那些落草为寇、在海上为非作歹的宋人又怎么可能听他的安排?至于派大宋水师进剿,贾旭觉得正应该这样做,可他只是一个县军的军使,又怎么调动得了大宋水师?建议安南国派使者到临安去面见大宋皇帝,向皇帝请求大宋水师出动,协助安南国进剿海盗。
安南国使者就这样被贾旭气走了。
而姜才自然是我行我素。只是前几日他率船队突袭了新平府的一个沿海村庄,掳了两百多安南人,正准备北撤,却发现竟然有数艘悬挂安南旗帜的福船追了出来,虽然最终没有双方没有接战,姜才带人成功撤回了浮水洲岛,但是安南的船队跟随而至,在外海徘徊了数日才回。
姜才觉得事情蹊跷,派人传书来报,相关信息被记录在了简报之上。后面还有陆秀夫的批注:“怀疑是娄成乘吉阳军的军船逃到了安南的新平府,投奔了安南军。”
陆秀夫抬头问贾旭:“怎么了,你不是知道娄成逃往安南了么?”
贾旭哭笑不得地说道:“我那只是为了给以后找安南国的麻烦而预留的借口,随便一说,谁想到他真的去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张世杰已经开始在吉阳军实施昌化军之法了,核心就是土地政策——将全军土地收为公有,然后再按人丁转租授。那些原本感怀于娄军使恩情、对昌化军心有排斥的,如今真的分到了田地,马上将娄成抛在了脑后,对贾旭歌功颂德起来。而就算是那些在吉阳军中当过兵、守城战中出了青壮、有了死伤的家庭,贾旭为了安定民心,也按照宋兵标准足额发放了抚恤,在分地授田时也没有被区别对待。
至于原有的两千吉阳军,在守城战中先后死伤近千,剩下的千余士卒,将择优留下一营,其余的归乡务农。而完成整编之后,这一营兵士将被调到昌化,锋锐营则将调往宁远县驻防。
如此下来,半个多月的时间,吉阳军中的形势已经趋于稳定。
给贾似道的请求表奏张世杰做吉阳军使的文书还在路上,估计旨意最快还要两个月才能回来。而王仲文和占城使者前日已自临安而归,靠港昌化。
王仲文此去临安,受到了宋理宗赵昀的极高礼遇。作为岛上黎民敬服王化的典范,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侍御史、柱国、世袭德旺州刺史的官职,仅这些官位的俸禄,就是一笔让他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财富,何况还给了他食邑三千户、实封一千户。在临安待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几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临走前还厚赐了许多财物,可谓是恩宠极隆。赵昀见王仲文青春年少,样貌也颇为英武,心血来潮之下竟还要提出要安排皇室女子下嫁,后在大臣劝谏下才作罢。
贾旭在昌化宴请王仲文,顺便接待了占城使者,与其约定明年会再赴占城与国王相见。
而王仲文也没有在昌化多留,与贾旭彻夜深谈之后,第二日便起程赶回德旺。吉阳军虽然已经被贾旭掌控,娄成作为幕后黑手也已经兵败逃亡,但那些参与娄成谋划的黎峒,当然不能就这么放过。贾旭精心树立德旺州这么一面正面旗帜,反面的例子也一定要有。
贾旭要王仲文回去之后搜集黎母山中各黎峒的动态和信息,了解他们的态度,甄别出哪个黎峒可以拉拢,哪个黎峒需要打压,为接下来的征讨做好准备。而王仲文既然已经被绑上了贾旭的战车,自然尽心竭力。
贾旭继续翻阅着简报,上面有一条记载着城北铁厂第三座高炉的建设进展。
关于要不要再建第三座高炉,曾经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金鸿超对继续扩大铁厂的产量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一方面是不赚钱,现有的产量在当世之人看来已经是很恐怖的数据了,但是因为大宋的专卖制度,不可能直接销往内地,而是以生铁和兵器制成品的方式卖给朝廷。尽管昌化军因为自有铁矿质量好和规模化生产的缘故,成本很低,但是朝廷的收购价格也是相当之低,刨除双方各负担一半的运费之后,昌化军实际获利也比成本线高不了多少。要是再建第三座高炉,再次增加的巨大产量,到哪里去消耗?难道真的如贾旭所说,都埋在土里、砌在墙里,铺在地上?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从事铁厂相关开采、冶炼、铸造、加工各项事务的人员越来越多,工匠营牵扯的精力也越来越多,最初从寿春府出来的十二名工匠、在昌化军初募的百人匠营,如今早已扩编到七百多人。而且这七百多人中,除了两百余人是专门在武器研究所中负责研发之外,其余五百多人都是在何处工地中扮演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实际从事铁厂相关工作和昌化、感恩两县新城区建设的是数以万计的工人。昌化和感恩两县还没建完,贾旭又提出要在石碌建昌江县、在吉阳军的宁远县进行重建,匠营的管理力量已经几近枯竭。
而贾旭的观点与他恰恰相反,在他看来,钢铁的产能还远远不够,而且他就是要把这些产能最终都埋在土里、砌在墙里、铺在地上!而且,自己从四川、荆湖、江淮接来那么多流民,以后时机成熟之后还会继续招徕,都分地给他们种是不可能的,岛上也没有那么多地。来自后世的贾旭清楚地知道只有工业和基建才能安置如此多的就业人口,更知道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但是却无法跟金鸿超解释,便只能用自己的身份一再地强逼着金鸿超去执行。
还好贾旭的决定得到了陆秀夫的支持,毕竟主管内政的他,才是真正要想方设法喂饱这十几万张嘴的人。他在金鸿超那边做的大量的工作,加上贾旭在表奏张世杰的文书中,也一并提到了将委任金鸿超担任在石碌新设的昌江县的知县。对祖上八辈贫农的金鸿超来说,能得到朝廷的正式官职,而且还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县太爷,这种祖坟上冒青烟的好事,当然具有极其巨大的吸引力,最终也只得妥协,在得到了贾旭允许他继续扩大工匠营的编制的承诺之后,也只得硬着头皮揽下了差使,在整个昌化军最忙碌的岗位上继续痛并快乐着。
简报上还提到了占城米粮的收入情况。
去年在占城国与阇耶因陀罗跋摩六世约定的条件中,贾旭便提到了在其国内租地种田。之后占城驻屯营成军入驻的时候,也一同派遣了一批种庄稼的好把式到占城去。这些人到达占城之后,各自圈地建设种植园,他们负责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和种植园的日常管理,而具体的开垦荒地、兴修灌溉引水设施、耕种、除虫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工作则由占城本地人负责。这些婆罗门化的曼陀罗体系社会中的底层民众,用工成本极低,基本上是只要给顿饱饭吃,就几乎再无其他要求,更是极少有什么反抗行为。
原本占城的农业就处于撒一把种子之后就听天由命任其生长的原始阶段,故而虽然有占便宜城稻这种良种,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一二十斤,连大宋平均亩产二百八十斤的一半都不到,真可谓是暴殄天物。而昌化军的庄稼把式们入驻后,经过前期大半年的选址、开垦、兴修水利等准备工作后,因为当地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好,第一次耕种的稻米平均亩产就达到了二百五十多斤,已经接近了大宋的平均水平,也就是相当于占城本地水平的二倍。除了向占城国缴纳约定的全年贡赋、留足本地工人的口粮之外,还稍有结余。而这只是一次收获,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轻松做到一年三熟,也就是说后两熟都是净赚。
按双方先前的约定,额外多出的产量一家一半。但由于占城人口不多,昌化军新开垦的大量种植园本身就大幅增加了粮米收入,再多也只是放在仓库里发霉,占城方主动提出用自己应分的份额来与昌化军交换铁器,而且价格极其“公道”。贾旭对此当然是欣然应允,铁器对他来说,在目前打不开销路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为了以工代赈养活百姓的副产品,能换来大量米粮,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之前昌化军一直从海峡对岸的钦、廉、雷、化四州和广州港大量购置粮米,然后在昌化市面上销售,而昌化百姓则是在铁厂、新城工地上挣到工钱后再花钱买粮。贾旭从贾似道处得到的各种财货支援,有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入了对岸粮商的口袋中。而随着下一批占城米粮成熟收割,以及新获得的感恩、宁远等县粮米,保守估计届时外购粮米的数量至少可以减到目前的一半,可以让更多的货币留在岛内进行内循环,极大地改善昌化军拮据的财政状况,以便在其他地方进行更大的投入。
贾旭此时甚至在想,如果单单是达到大宋平均水平,就能收获如此多的利润,自己手中若是有杂交水稻,岂不是要上天?那么自己要不要再搞一个农业研究院?他当然不懂农业,但他也只需要将思路提供给别人,再将高中生物课上学的花粉杂交技术传授给他们,剩下的就是给他们时间和金钱投入,让他们不断地去完善和试错就好了。
无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还是十五年二十年,他也不急于一时,只有有所提升,就将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更高的亩产代表着可以有更多的人口可以脱离土地,投身科研、工业和服务业。嗯,我得好好想想,当年生物老师是怎么教的来着?
陆秀夫见贾旭看着看着,似又陷入了沉思。他倒也习惯了如此,自己这位主公,于圣贤书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引经据典都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但是于经世之道确是擅长得很。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总有层出不穷的奇妙想法从他脑袋中冒出来。难得的是,照之施行之后发现绝大多数都行之有效,真不知道他那不过二十一、二岁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
就比如说这个简报制度,真的是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虽然同时也带来了舞弊的风险,但陆秀夫与他的同年中另一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的青年才俊文天祥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陆秀夫少时家困、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他见识过社会真正的运转逻辑是什么,普通人的想法和规则与庙堂之上的那些老爷们口中的夸夸其谈有多少差距,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而不是像文天祥那般眼里揉不得一点砂子,成天怼天怼地。
监察制度的建立,虽是必然,却也并不是越早越好,只能待将来时机成熟、人才充足时再说。也许到时将文天祥请来负责监察也不错,只不知道文天祥看不看得上这种偏远的小地方。
原本陪坐一旁、随时准备回应贾旭问询的陆秀夫自己,也陷入了思绪之中,然后被贾旭的“咦?”一声拉回了现实。
“怎么了?”陆秀夫问道。
贾旭将简报摊在身前,用手指着一处说道:“这里是什么意思?”
陆秀夫接过来一看,是一条关于安南的消息。
姜才率水营驻扎在浮水洲岛,一边操练,“偶尔”也掩去旗帜,装作海盗模样在安南沿海袭扰,或抢些财物,或掳些人口。原本乂安州沿海被贾旭祸害够呛,故而姜才主要是向更南的新平和顺化二府而去。原本安南未有远海船只,只有近岸舢板,姜才坚持秉承有机会就抢,没机会就跑的原则,安南国倒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安南国也派了使节到昌化,询问昌化军是否与这股海盗有关联,贾旭自然是矢口否认,海疆之上盗匪众多,不能因为开宋船就是宋人吧?而且昌化军也深受海盗袭扰之苦,隔壁老王家会后空翻的猫都丢了,贾旭就怀疑是海盗干的。而且就算是宋人,那些落草为寇、在海上为非作歹的宋人又怎么可能听他的安排?至于派大宋水师进剿,贾旭觉得正应该这样做,可他只是一个县军的军使,又怎么调动得了大宋水师?建议安南国派使者到临安去面见大宋皇帝,向皇帝请求大宋水师出动,协助安南国进剿海盗。
安南国使者就这样被贾旭气走了。
而姜才自然是我行我素。只是前几日他率船队突袭了新平府的一个沿海村庄,掳了两百多安南人,正准备北撤,却发现竟然有数艘悬挂安南旗帜的福船追了出来,虽然最终没有双方没有接战,姜才带人成功撤回了浮水洲岛,但是安南的船队跟随而至,在外海徘徊了数日才回。
姜才觉得事情蹊跷,派人传书来报,相关信息被记录在了简报之上。后面还有陆秀夫的批注:“怀疑是娄成乘吉阳军的军船逃到了安南的新平府,投奔了安南军。”
陆秀夫抬头问贾旭:“怎么了,你不是知道娄成逃往安南了么?”
贾旭哭笑不得地说道:“我那只是为了给以后找安南国的麻烦而预留的借口,随便一说,谁想到他真的去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