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客观的说,宋理宗赵昀,算不上什么明君,在位这么些年,也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晚年更是沉溺于女色,甚至可以说有些昏聩,却唯独在这气度上,颇为让人称道。换做其他皇帝,像贾似道与吕文德这种朝廷宰辅与封疆大吏之间的儿女联姻、政界一把手与军界一把手的公然联盟,都应该是防之又防的事情,而他偏偏浑不在意,甚至乐见其成。
他好像从来没担心过,要是贾似道和吕文德联合起来篡权谋位怎么办?
皇帝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让很多原本担心皇帝误会自己勾联外臣的皇亲国戚们纷纷行动起来,再加上正月十五的皇宫宴上皇帝着意的褒奖,使贾旭更成了临安府中的红人,酒宴邀约不断。主人有身份的,派下人来送邀书,更多的则是亲自来请,在贾府的前厅一坐就是一天。好在他们也绝不孤单,宰辅的府中本来就不缺请示的、汇报的和溜须拍马跑关系的,如今只是更加热闹的而已。
贾旭又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影分身,自然不可能每有邀约都去赴宴,否则他怕不是要顿顿喝、喝到三年以后,也只能是拣那些主人身份显赫的才会亲自应付一下,而即使这样,也是每天酒局不断。可那些明知道贾旭不会赴宴的,依然每日来邀约,乐此不疲,主要是难得有借口到宰辅府中来。就算自己人微言轻,看不到贾氏父子,但是一同等待的部堂上官、功臣勋贵、科场同年还是能见到的。他们俨然将贾府前厅当成了自己难得一遇的交际场。
前后短短月余,贾旭将临安城中有名的酒楼喝了个遍。这股风甚至隐隐刮到了官场之外,全临安城都知道现在城中最炙手可热的乃是宰辅家的公子,酒楼间会比较贾旭哪日到此宴饮,夸自家手艺不错,而贾旭若是始终没有去哪家酒楼,则定是档次不足,要引人小瞧。就连席间陪坐、献唱的歌舞伎们,也争相以与贾旭同过席为荣,如果贾公子的酒宴始终没有请她,那她就绝算不上这临安城中有头有脸的红牌。
而贾旭在临安府的这段时间,当然也不止是每天不停地喝酒,还是干了很多正事的。
首先是搞船。
蒙古南侵时,忽必烈连破淮河、汉水、长江三道江防,大小数十战,大宋各路水师或败或溃,伤人毁船无算,贾似道借机裁撤了多支水师的编制。只是大宋与蒙古对峙,靠的就是江淮水网纵横和巍巍大江之险,江防自然是要不能不要的,贾似道只是借机重组原本冗杂的编制,然后大量营造新战船,重建水师。
而之前那些被击溃的水师部队,即使败的再惨、伤亡再重,也不是一条船不剩、一个人不活,这些余留下来的残兵败将,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其中得力的人、尚完好的船,便成了各级官员的饕餮盛宴,被募作得力家丁、亲卫,转为私船。贾似道当然也知道其中的道道儿,而且他就是获利最大的一方,像如今昌化军水营指挥姜才和大部分水兵都是原本残余诸部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如今纷纷南下,入了贾旭的彀中。给贾旭运送补给、然后就地扔在昌化军的船只,也都是来自于此。
然而这些内河水师的平底沙船,面对海浪,终究有些无力。东京湾中尚好,只要躲着点台风季,问题都不大,却无法满足贾旭进一步向南洋开拓的需求。贾旭将其中仅有的十余艘福船、广船都给了浮水洲岛上的水营,余下的近百艘沙船,只能充作近海护卫和运输之用。故而本次贾旭回京,与贾似道软磨硬泡,贾似道最终无奈之下,答应给贾旭再造十艘特制的福船。
贾旭是带了图纸来的。他自然是不懂造船,但原南宁军的港口旁是有小造船厂的,其中也有造船师傅,照着自有的几艘福船,加上贾旭的特殊要求:尖头、V底、侧面横排舷窗,画上几张图纸还是不难。
与后世的刻板印象——西方船是尖头尖底三角帆、中华船是平头平底方帆其实不同,作为当时世界造船、航海技术的翘楚,大宋其实各种型制的船都有。加之宋代海贸兴盛,商队足迹最远处可达红海,而泉州、广州等作为当时世界性的大港,也是全世界有能力远航的海商船队汇聚之处,什么样的船型构造没见过?他们远涉万里到达大宋之后,除商贸之余,对船只的修缮维护也是必做之事,大宋港口的船工师傅,什么样的技术没有?
人们只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更合适的船型,而大多数人更常见、更易留存、也更多的见于史料的,是内河船只。内河由于河水相对较浅、河流两岸少有深水港,有抢滩靠港的需求,所以多为平头、平底船,而大宋的海船,比如此时主流的福船、广船,都是尖头V底的型制。
唯一让造船师傅们无法理解的,是贾旭所画图纸中,船只两舷那一排排的舷窗,以及船舱内各层甲板那近乎变态的加固措施。在师傅们看来,福船本身就已经十分坚固了,尤其是此时独步世界的水密隔舱技术,足以让福船承受住远洋上的大风大浪。
而贾旭的图纸要求,在他们看来自相矛盾。两舷开这么一串窗口,本是对船只的整体坚固度起到破坏作用,可里面的船舱又极尽加固手段,好像生怕塌掉一样,这不是函矢相攻、自相矛盾?
贾旭当然没有跟他们过多的解释。怎么解释,告诉他们我要在船里面装大炮?他们又哪里听得懂?他只是强制地要求必须照做而已。船工师傅们自然也不会过多的执拗,丞相的公子,就算要造几艘玩具,又哪混得到他们置喙,干好自己的活儿就是了。
而贾旭忙的第二件事,则是招徕流民。
早在贾旭自昌化军启程北上回京之际,三支由昌化军中书办组成的队伍就一同北上,分赴四川、荆湖、两淮等地,实地探访情况,准备招徕当地的失地流民南下昌化军。大概在贾旭到达临安的日子,他们也分别到达了各自的目的地。
只是他们当然不可能直接开始就地招揽的,否则地方官怕不是要以为他们谋反,竟敢组织流民?贾旭到临安后,即通过贾似道给各地州县下令,打着移民实边、同时减轻地方安置流民负担的旗号,要求各级官员配合。其实地方上原本也没有什么负担,这些失地的流民,都是当地士绅招做佃户、尽情剥削的肥肉,之所以没有急着安置,不过是打着让他们再多吃些苦,最后迫不得已卖儿卖女、再贱卖自身、主动来投的念头罢了。这下被人口中夺食,各州县官员心里也是颇为不满,只是贾似道如今风头正盛,刚刚用“打算法”折腾了一圈,谁敢在这个时候去捋他的虎须?见了丞相的手令,也只能尽量配合罢了。
而各地在战乱中家园被破、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一部分人故土难离,宁可为奴为佃、说什么也不愿远行。而更多的人听得昌化军的书办描述,远在天涯海角之处,还有那样一个地方,去了之后即分配房屋,可以做工,一日就可得百文工钱,子女还有免费学堂可以上,自是趋之若鹜、争先恐后。
各地负责招徕流民的书办们,原本都是罪臣后代,在那瘴疠之地,也一样受苦受难。可是这几年在贾旭的一系列改革中得了实惠,过上了好日子,再到内陆来,见到流民的凄苦模样,一方面心里十分的自豪,对贾旭的恩德感怀在心,另一方面也对这些百姓产生了极大的共情,几次三番的传书临安,请求贾旭增加安置流民的名额。
最终贾旭无奈之下,再次给两淮、荆湖加了五千、给四川加了一万的招徕名额。
这已经是贾旭当下能承受的极限了。这几年来,昌化军查隐户、接收贬斥的宦官、外戚一党,再加上本次原本要招五万、如今已经涨到九万的流民,人口总数将要到达十四五万之巨,即使放在内陆,已相当于一些下州的人口,而昌化军还是一县的建制,又位于整体发展十分落后的琼州岛,虽然这几年昌化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何喂饱这十几万张嘴,着实让贾旭头疼不已。
最终的办法,也只能是着落到贾似道的头上,这也是贾旭在临安做的第三件事——搞钱。
贾旭现在手头最值钱的自然是石碌的铁矿和昌化城北产量巨大的高炉。在这个时代,源源不绝的优质铁器意味着巨大的财富,但是贾旭直接把它们拉到内陆来出售变现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宋实行的是专卖制度。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专卖制度,这本身并不稀奇。只是宋代由于一直面临严重的外部威胁,加之自身“三冗”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中央财政压力极大,故而将专营范围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不仅如前代将盐类商品纳入官方专卖,像盐、茶、酒、香料、布匹、瓷器这些日常消费量多的大宗商品,铜、铁这类与军国大事息息相关的物品,一律被纳入官方专营。无论是官方直接控制商品的产、运、销全部过程的“官鬻法”,还是官方控制生产端,然后通过商人运输到指定区域销售的“通商法”,两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但一直沿用不绝。官方从中获取了极其丰厚的利润,才得以支撑连绵不绝的边境战事和庞大官僚体系的高薪厚禄。
而贾旭的解决办法,其实说起来倒也简单:直接将铁矿或各种铁制品,卖给朝廷。
由于在开采效率、原料品质、冶炼效率、规模化效应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昌化军产的生铁或各种铁制品,即使算上从琼州到临安的运费,实际成本与临安府中朝廷控制下的作坊相比,依然只有三分之一。贾旭以临安的半价将自己手中的生铁和铁制品出售给朝廷,实际上相当于获取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这种利润水平在后世已经算是惊世骇俗了,虽然和垄断经营的朝廷还有差距,但是与此同时,贾旭也有自己的两点优势。其一就是贾旭需要养活的,目前只是一县之地、十几万人口,而大宋虽然挣得多,却要养活的是整个大宋十七路下属的三十六府、一百二十五州、三十八军的亿万人口。其二是贾旭将自己的产品直接卖给朝廷,虽然名义上没有直接零售卖价高,但是却节省下了铺货全国的渠道费用和繁多的商税。
南侵的蒙古军队北还已经两年多了,但是造成的影响余波至今仍未彻底消散。战斗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武器的修缮、补充、为未来战斗预先做的储备,都需要朝廷持续不断地投入,有了昌化军质优价廉的海量生铁和铁制品供应,给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军费,贾似道是很满意的。
而贾旭将昌化军的铁制品换成了钱,然后用给工人发工钱的形式投入到民间。以当世约等于没有的金融背景和琼州封闭的条件,几乎不需要担心资金外流的问题。工人们拿到工钱要买吃买穿,而昌化军的商品市场,也是官方专营的……虽然贾旭定下的物价和税率相当的低,但是这些发出去的钱,终究是要赚回来的,然后再继续以工钱的方式发回百姓手中,就这样在昌化军这个有限的地区内无限的循环。
只要贾旭不断地将铁器运出去,换回铜钱,社会积累的总财富就会越来越多,然后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当然了,除了这三件事外,贾旭在临安做的最最重要的事,就是准备与吕妙晴的婚礼。二月初八日,吕文德班师回京;初十日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宫中再次大宴;十四日,就是贾旭与吕妙晴的婚礼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他好像从来没担心过,要是贾似道和吕文德联合起来篡权谋位怎么办?
皇帝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让很多原本担心皇帝误会自己勾联外臣的皇亲国戚们纷纷行动起来,再加上正月十五的皇宫宴上皇帝着意的褒奖,使贾旭更成了临安府中的红人,酒宴邀约不断。主人有身份的,派下人来送邀书,更多的则是亲自来请,在贾府的前厅一坐就是一天。好在他们也绝不孤单,宰辅的府中本来就不缺请示的、汇报的和溜须拍马跑关系的,如今只是更加热闹的而已。
贾旭又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影分身,自然不可能每有邀约都去赴宴,否则他怕不是要顿顿喝、喝到三年以后,也只能是拣那些主人身份显赫的才会亲自应付一下,而即使这样,也是每天酒局不断。可那些明知道贾旭不会赴宴的,依然每日来邀约,乐此不疲,主要是难得有借口到宰辅府中来。就算自己人微言轻,看不到贾氏父子,但是一同等待的部堂上官、功臣勋贵、科场同年还是能见到的。他们俨然将贾府前厅当成了自己难得一遇的交际场。
前后短短月余,贾旭将临安城中有名的酒楼喝了个遍。这股风甚至隐隐刮到了官场之外,全临安城都知道现在城中最炙手可热的乃是宰辅家的公子,酒楼间会比较贾旭哪日到此宴饮,夸自家手艺不错,而贾旭若是始终没有去哪家酒楼,则定是档次不足,要引人小瞧。就连席间陪坐、献唱的歌舞伎们,也争相以与贾旭同过席为荣,如果贾公子的酒宴始终没有请她,那她就绝算不上这临安城中有头有脸的红牌。
而贾旭在临安府的这段时间,当然也不止是每天不停地喝酒,还是干了很多正事的。
首先是搞船。
蒙古南侵时,忽必烈连破淮河、汉水、长江三道江防,大小数十战,大宋各路水师或败或溃,伤人毁船无算,贾似道借机裁撤了多支水师的编制。只是大宋与蒙古对峙,靠的就是江淮水网纵横和巍巍大江之险,江防自然是要不能不要的,贾似道只是借机重组原本冗杂的编制,然后大量营造新战船,重建水师。
而之前那些被击溃的水师部队,即使败的再惨、伤亡再重,也不是一条船不剩、一个人不活,这些余留下来的残兵败将,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其中得力的人、尚完好的船,便成了各级官员的饕餮盛宴,被募作得力家丁、亲卫,转为私船。贾似道当然也知道其中的道道儿,而且他就是获利最大的一方,像如今昌化军水营指挥姜才和大部分水兵都是原本残余诸部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如今纷纷南下,入了贾旭的彀中。给贾旭运送补给、然后就地扔在昌化军的船只,也都是来自于此。
然而这些内河水师的平底沙船,面对海浪,终究有些无力。东京湾中尚好,只要躲着点台风季,问题都不大,却无法满足贾旭进一步向南洋开拓的需求。贾旭将其中仅有的十余艘福船、广船都给了浮水洲岛上的水营,余下的近百艘沙船,只能充作近海护卫和运输之用。故而本次贾旭回京,与贾似道软磨硬泡,贾似道最终无奈之下,答应给贾旭再造十艘特制的福船。
贾旭是带了图纸来的。他自然是不懂造船,但原南宁军的港口旁是有小造船厂的,其中也有造船师傅,照着自有的几艘福船,加上贾旭的特殊要求:尖头、V底、侧面横排舷窗,画上几张图纸还是不难。
与后世的刻板印象——西方船是尖头尖底三角帆、中华船是平头平底方帆其实不同,作为当时世界造船、航海技术的翘楚,大宋其实各种型制的船都有。加之宋代海贸兴盛,商队足迹最远处可达红海,而泉州、广州等作为当时世界性的大港,也是全世界有能力远航的海商船队汇聚之处,什么样的船型构造没见过?他们远涉万里到达大宋之后,除商贸之余,对船只的修缮维护也是必做之事,大宋港口的船工师傅,什么样的技术没有?
人们只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更合适的船型,而大多数人更常见、更易留存、也更多的见于史料的,是内河船只。内河由于河水相对较浅、河流两岸少有深水港,有抢滩靠港的需求,所以多为平头、平底船,而大宋的海船,比如此时主流的福船、广船,都是尖头V底的型制。
唯一让造船师傅们无法理解的,是贾旭所画图纸中,船只两舷那一排排的舷窗,以及船舱内各层甲板那近乎变态的加固措施。在师傅们看来,福船本身就已经十分坚固了,尤其是此时独步世界的水密隔舱技术,足以让福船承受住远洋上的大风大浪。
而贾旭的图纸要求,在他们看来自相矛盾。两舷开这么一串窗口,本是对船只的整体坚固度起到破坏作用,可里面的船舱又极尽加固手段,好像生怕塌掉一样,这不是函矢相攻、自相矛盾?
贾旭当然没有跟他们过多的解释。怎么解释,告诉他们我要在船里面装大炮?他们又哪里听得懂?他只是强制地要求必须照做而已。船工师傅们自然也不会过多的执拗,丞相的公子,就算要造几艘玩具,又哪混得到他们置喙,干好自己的活儿就是了。
而贾旭忙的第二件事,则是招徕流民。
早在贾旭自昌化军启程北上回京之际,三支由昌化军中书办组成的队伍就一同北上,分赴四川、荆湖、两淮等地,实地探访情况,准备招徕当地的失地流民南下昌化军。大概在贾旭到达临安的日子,他们也分别到达了各自的目的地。
只是他们当然不可能直接开始就地招揽的,否则地方官怕不是要以为他们谋反,竟敢组织流民?贾旭到临安后,即通过贾似道给各地州县下令,打着移民实边、同时减轻地方安置流民负担的旗号,要求各级官员配合。其实地方上原本也没有什么负担,这些失地的流民,都是当地士绅招做佃户、尽情剥削的肥肉,之所以没有急着安置,不过是打着让他们再多吃些苦,最后迫不得已卖儿卖女、再贱卖自身、主动来投的念头罢了。这下被人口中夺食,各州县官员心里也是颇为不满,只是贾似道如今风头正盛,刚刚用“打算法”折腾了一圈,谁敢在这个时候去捋他的虎须?见了丞相的手令,也只能尽量配合罢了。
而各地在战乱中家园被破、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一部分人故土难离,宁可为奴为佃、说什么也不愿远行。而更多的人听得昌化军的书办描述,远在天涯海角之处,还有那样一个地方,去了之后即分配房屋,可以做工,一日就可得百文工钱,子女还有免费学堂可以上,自是趋之若鹜、争先恐后。
各地负责招徕流民的书办们,原本都是罪臣后代,在那瘴疠之地,也一样受苦受难。可是这几年在贾旭的一系列改革中得了实惠,过上了好日子,再到内陆来,见到流民的凄苦模样,一方面心里十分的自豪,对贾旭的恩德感怀在心,另一方面也对这些百姓产生了极大的共情,几次三番的传书临安,请求贾旭增加安置流民的名额。
最终贾旭无奈之下,再次给两淮、荆湖加了五千、给四川加了一万的招徕名额。
这已经是贾旭当下能承受的极限了。这几年来,昌化军查隐户、接收贬斥的宦官、外戚一党,再加上本次原本要招五万、如今已经涨到九万的流民,人口总数将要到达十四五万之巨,即使放在内陆,已相当于一些下州的人口,而昌化军还是一县的建制,又位于整体发展十分落后的琼州岛,虽然这几年昌化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何喂饱这十几万张嘴,着实让贾旭头疼不已。
最终的办法,也只能是着落到贾似道的头上,这也是贾旭在临安做的第三件事——搞钱。
贾旭现在手头最值钱的自然是石碌的铁矿和昌化城北产量巨大的高炉。在这个时代,源源不绝的优质铁器意味着巨大的财富,但是贾旭直接把它们拉到内陆来出售变现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宋实行的是专卖制度。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专卖制度,这本身并不稀奇。只是宋代由于一直面临严重的外部威胁,加之自身“三冗”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中央财政压力极大,故而将专营范围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不仅如前代将盐类商品纳入官方专卖,像盐、茶、酒、香料、布匹、瓷器这些日常消费量多的大宗商品,铜、铁这类与军国大事息息相关的物品,一律被纳入官方专营。无论是官方直接控制商品的产、运、销全部过程的“官鬻法”,还是官方控制生产端,然后通过商人运输到指定区域销售的“通商法”,两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但一直沿用不绝。官方从中获取了极其丰厚的利润,才得以支撑连绵不绝的边境战事和庞大官僚体系的高薪厚禄。
而贾旭的解决办法,其实说起来倒也简单:直接将铁矿或各种铁制品,卖给朝廷。
由于在开采效率、原料品质、冶炼效率、规模化效应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昌化军产的生铁或各种铁制品,即使算上从琼州到临安的运费,实际成本与临安府中朝廷控制下的作坊相比,依然只有三分之一。贾旭以临安的半价将自己手中的生铁和铁制品出售给朝廷,实际上相当于获取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这种利润水平在后世已经算是惊世骇俗了,虽然和垄断经营的朝廷还有差距,但是与此同时,贾旭也有自己的两点优势。其一就是贾旭需要养活的,目前只是一县之地、十几万人口,而大宋虽然挣得多,却要养活的是整个大宋十七路下属的三十六府、一百二十五州、三十八军的亿万人口。其二是贾旭将自己的产品直接卖给朝廷,虽然名义上没有直接零售卖价高,但是却节省下了铺货全国的渠道费用和繁多的商税。
南侵的蒙古军队北还已经两年多了,但是造成的影响余波至今仍未彻底消散。战斗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武器的修缮、补充、为未来战斗预先做的储备,都需要朝廷持续不断地投入,有了昌化军质优价廉的海量生铁和铁制品供应,给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军费,贾似道是很满意的。
而贾旭将昌化军的铁制品换成了钱,然后用给工人发工钱的形式投入到民间。以当世约等于没有的金融背景和琼州封闭的条件,几乎不需要担心资金外流的问题。工人们拿到工钱要买吃买穿,而昌化军的商品市场,也是官方专营的……虽然贾旭定下的物价和税率相当的低,但是这些发出去的钱,终究是要赚回来的,然后再继续以工钱的方式发回百姓手中,就这样在昌化军这个有限的地区内无限的循环。
只要贾旭不断地将铁器运出去,换回铜钱,社会积累的总财富就会越来越多,然后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当然了,除了这三件事外,贾旭在临安做的最最重要的事,就是准备与吕妙晴的婚礼。二月初八日,吕文德班师回京;初十日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宫中再次大宴;十四日,就是贾旭与吕妙晴的婚礼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