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启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宋鼎第二十二章 启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贾旭没有直接回临安。队伍在出发前临时改变了目的地,因为他在各地送给贾似道的文书中看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寿春府(今安徽寿县)造出了一种名叫“突火枪”的新式兵器。

    有宋一代,军事压力巨大,尤其是南宋,先后面对大金、蒙古两个劲敌,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弥补自身军力不足的内生动力很强。尤其是火药的应用,出现了引火球、霹雳火球、竹火药等等种类繁多的各式武器。总体来说,宋代的人们已经初步的了解的火药的引火特性,火药武器也大多是以引火为目的。而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诞生在寿春府的这支突火枪,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利用爆炸时剧烈膨胀的气体将弹丸高速推送出去造成杀伤的管型火药武器。

    贾似道并没有拿这文书当回事儿,他的眼光已经望向了战后。而贾旭既然知道了,又怎么可能不去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

    一行人百余人自黄州出发,计划乘坐往来京师传递文书的水师车船沿大江东下,途经蕲州、安庆府,在无为军入巢湖,最后在庐州登岸,走陆路北上安丰军治所——寿春。

    杜韵茹虽然出生在江畔大城鄂州,但是身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小姐,后园中曲水流觞的小舟倒是坐过两次,却又哪里有机会乘上大船、泛舟江上?初次登船,便被烟波荡漾的大江美景所深深吸引,抚在船栏前,词兴大发,定要做几个让自己满意的句子出来。只可惜绚丽的辞藻还没想出半句,她就不得不停止了思考。

    因为她晕船!

    看着她原本粉嫩的小脸此刻泛着煞白、不住的呕吐的可怜样子,贾旭便也没有独自在甲板上看江景,而是在座舱中照顾她,指挥安儿一遍又一遍的用湿毛巾为她敷头,还亲自为她按摩太阳穴。

    好在浆帆并用的车船航速很快,又是顺流而下,自黄州出发,四天便到了无为军。考虑到茹娘实在难受,贾旭一行人没有继续坐船,而是凭着丞相公子的身份,在无为军中“借”了三辆马车、百余匹军马,改走陆路,经东关、巢县、紫金山,绕着巢湖走了一圈,到达庐州。一行人在庐州又休息了两日,随后向北直奔寿春。

    因为顾忌自己而耽误了大家的行程,茹娘心里很是有些过意不去,再加上船舱中贾旭悉心的照顾,让茹娘疲惫难受之余,又多添了一些心慌意乱。尤其是每次贾旭给她按头时,手间传来的轻柔力道和暖暖体温,更是让她不由自主的心神不定。

    而贾旭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在小女生的青春懵懂心事上,他现在正与身旁并辔而行的亲卫指挥相谈甚欢。

    说是让他自己挑选亲卫,但他几乎谁也不认识,除了鄂州借粮时相熟的王文军等少数几人之外,他也只是给了几个标准:一是年纪不能太大,要在三十五岁以下(贾旭想到这条件的时候自己都一愣,随后自嘲中年男人不如狗,连在穿越小说中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二是身体要好,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三是要念过书,但又不能念得太多,读过一两年私塾,大致认得字就好。

    既然存了改变世界之志,那么将来总有一天是要与当下这个时代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正面对决的。在贾旭看来,宋军其实不弱,无论从军械、战阵、斗志哪方面来看,根本不像后世很多人说的那般孱弱不堪。但是历史结局证明,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现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是不行的,贾旭想要的是一支首先从思想开始就全副武装的新式军队。

    但再新也不能让贾旭从识字开始一笔一划的教不是,所以识字就成了贾旭着重要求的标准。可就是这一条却把帮忙挑选的贾通难为坏了。

    宋代的识字率在古代封建社会算是极高了,达到了约8%,宋代文化造极于史的高峰,也建立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雄浑高原之上。宋代的父母,但凡条件允许的,多少都会送自家孩子去念几年书,倒不是都指望能够考上进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考上的终归是极少数。城市、乡镇的发展、市井文化的丰富和贸易的繁荣,高达15%的城市化率(这个水平不仅远超汉唐,即使后来的元明清也难以望其项背,这个记录甚至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造就了大量相对于种地而言更轻松、更体面、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更好呢?

    但是比例再高,也就是8%;一个“但凡条件允许”,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再加上宋代重文轻武的传统,“好男不当兵”思潮的盛行,军队中的识字率要远低于平均水平。

    贾旭宁可放宽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坚持要求识字,最后贾通在黄州当地驻军中又抽了二十几人,方才将一百人凑足。

    而拿到最终人员名册的贾旭,差点笑出声来。因为名册上的第一行,也就是为他选定的亲卫指挥,赫然写着一个名字——张世杰。

    贾旭对这个宋末三杰之一自然是兴趣满满,而张世杰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当得起“传奇”二字。他本是金国汉人,属范阳张氏,是蒙古汉军大将张柔的族侄。金亡后张世杰随张柔戍守杞州(今河南开封杞县),因为看不惯蒙古兵肆意欺压汉人,与蒙古士兵、将领多次发生冲突。而张柔既然身投蒙古,又怎么敢得罪主子?便要将他交给蒙古将领以军法治罪,却不想被他提前得知,逃了出来。

    走投无路的张世杰最终只能南下投宋,一直跑到宋州(今河南商丘),隐姓埋名,在淮军中做了好几年默默无闻的小兵,直到被将领阮思聪发觉,试其为奇才,推荐给了吕文德,被吕文德征召为小校。

    在之后跟随吕文德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张世杰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增援鄂州之战也表现出色,还被吕文德委以率亲卫保护贾似道移司的重任。在移司途中的騣草坪遭遇蒙古南路兀良哈台部一支北上押送俘获的偏师,率军将敌奋力杀败,不仅护得贾似道周全,还抢回了不少俘获。

    此次贾似道将如此猛将脱了兵籍,编为家丁,充为贾旭的亲卫指挥,足以见得他对贾旭的重视。但是从张世杰的角度来说,在军中屡立战功,吕、贾两任上官对其赞赏有加,在战后大议功中谋个军使、知州当当也是不难,如今却做了个没有正式编制的区区百人亲卫队的指挥,却不知服也不服?

    可这种天大的馅饼砸在了贾旭的手里,不管他服不服,都不能叫他跑了。

    于是一路上贾旭不断与张世杰攀谈,除了对他属实很感兴趣之外,刻意的笼络也是应有之义。

    而事实上,贾旭的担心纯粹是想多了。张世杰为人正直、有胆色、作战勇猛,“然其人无远志”(历史上文天祥对他的评语),功利心其实也并没有很强,否则就随着自己的叔父张柔在北方作威作福就好了,何必因为看不惯汉人百姓被欺压而得罪蒙古将领,害的自己抛家舍业亡命天涯?

    更何况,因为自己的南逃汉人身份,以及同族中人俱在蒙古军地历任要职,叔父张柔更是蒙古南侵的主力汉军主要统领,说他的身世不被大宋之人所忌惮是不可能的。随军做个将校也就罢了,只要主帅信任,也没什么问题。真要在一方主军政,又怎会不引人猜忌?

    张世杰深知自己若是在朝中没有铁杆靠山,以他尴尬的身份,官是做不长久的。纵使一时机缘,位列显赫,待到风头变了,拿下自己只需皇帝案前一封札子、宰辅大臣口中一句猜忌甚至市井间无凭无据的流言。到时候捧的越高,摔的越疼,直到粉身碎骨。

    如今贾似道让他辅佐自己的独子,虽然暂时官位不显,却是对他十分信任和器重的体现,只要将贾似道的这份信任维系住了,待到用人之时,又何愁没有合意的官职?

    更何况,在张世杰看来,贾旭此人行事也着实有些意思。

    张世杰幼时金亡,后又历经蒙古、大宋,出身范阳张氏,家世也算一时豪贵,又由北至南,东征西讨,绝对算当时数一数二的见过世面之人,却也不禁被贾旭言行中时常流露出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

    比如说张世杰最感兴趣的治军方面。别家选人新建亲卫之后,无不是明确阶级、封官许愿、厚赐财物,以求忠心。而贾旭这支亲卫队伍,人数虽只区区百人,却是鄂、黄两州之中取贾似道、吕文德麾下最精锐士卒所建,平均素质之高几乎不下于蒙古大汗帐下怯薛,却并未急于编伍,至今除了亲卫指挥(实际统领百人,相当于一名都头)由自己担任外,其下的队将、押队、旗头、十将等等基层武官,一概未有安排。

    贾旭在亲卫成军之后的第一件事,竟是教大家唱歌?!一路上每隔半个时辰,便由队中之人依次领唱,曲调可以不对,但是要求声音一定洪亮、歌词一定准确,唱不好的要责罚!

    思及此处,便又到了唱歌之时。只听队中一人清了清嗓子,领头唱(或者说喊)道:

    “全体都注意了!

    大宋军人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预备——唱!”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宋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宋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