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不朽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宋鼎第十九章 不朽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最终决定撤军。然而他并没有径直率军北返,而是留大将拔都儿率一部继续囤扎于鄂州城下,自己亲率主力东进,号称要直驱临安。

    可“东进大军”磨磨蹭蹭,三天才走了二十里,闰十一月初一,才到达青山矶渡口。忽必烈率少量亲卫先期渡江北上,命留守的谋士张文谦于次日告谕诸将,六天后大军全体撤围鄂州,除留一部继续据守青山矶一线,接应尚在荆湖南路腹地的兀良哈台北返,其余大部陆续渡江北归。

    轰轰烈烈的蒙古三路攻宋大战,至此基本宣告结束。

    对于忽必烈来说,轰轰烈烈的夺位之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对于鄂州城中的贾旭来说,过去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也算告一段落。

    贾似道家世显赫,长期处于社会顶层,虽然现时身为军事统帅,但是习惯将军中杂务交予手下,自己只负责制定目标、验收成果。吕文德则与此不同,他出身平民,起于微末,从军之前是个樵夫。他是在数不尽的血腥厮杀中,从最基层一路向上摸爬滚打,最后官至显宦的。

    大宋军伍从作战到指挥的各个层级,他全都干过。那些佐官、小吏,欺瞒贾似道容易,想骗他是绝不可能。

    所以吕文德做事,往往简单明了,直击要害,效率很高。同时他又凡事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普通军士之间相交也是平易近人,故而在军中威望很高。

    当然,同样是因为出身平民,孑然一身,毫无依仗,所以他十分注重与各级官员搞好关系,尤其是朝中重臣,故而在道学清流口中难免落得个媚上的评语。

    同时他多在军中任用兄弟子侄、培植党羽,甚至家乡旧识的樵夫、炭农,也纷纷授为武官,引为亲信,世人称之“吕家军”,私下里却轻蔑的唤作“黑炭团”。但是古往今来的封建军头儿们,有哪个不是如此呢?这个时代的军队就是靠着血缘、乡谊之类的纽带组合在一起的。

    贾似道将贾旭托付给他,他自然是十分重视,生怕贾旭有什么闪失,于是让贾旭整日跟在自己身旁,毕竟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主帅身边。所以虽然城外的蒙古军队又围着鄂州城继续狂攻了月余,大将张胜甚至战死在了城头上,贾旭却始终安然无恙,再未受伤分毫。

    而贾旭看着吕文德每日如何巡视诸营、布置防务、调配物资、维护战械、安排将领、议功肃法,甚至亲自过问饮食、疗伤、丧葬等事。

    如果说跟在贾似道身边,让他对于大宋的公文运作体系建立了认知,那么在吕文德身边这一个多月,则是对于大宋的军事体系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吕文德对贾旭十分的感兴趣,可能也确实是拿他当自己未来的女婿看待,不时的还会指点、考校贾旭,有着很明显的着重培养之意。

    而贾旭固然对军事实务上的很多方面毫无了解,但是灵魂来自千年之后知识爆炸的时代,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多时候让吕文德都觉得别出心裁、格局大开。尤其是贾旭将自己手中的那架望远镜给了吕文德,更是让他大为惊奇,不禁生出了招揽之心。

    “不如,我去与师宪兄谈谈,今后就让你随我左右吧。”

    贾旭自然是不可能随在他左右的,他可不想未来困死襄阳孤城。

    好在他也不需要纠结太久。闰十一月初七,城外蒙古军队缓缓退去。次日吕文德放出斥候回报,蒙古军队已在青山矶陆续渡江北返。至初十日,贾似道的信使便到了鄂州,除了互通消息外,还邀请吕文德到黄州一晤,共商今后军事。

    贾旭自然也要带着这些日子写的数百页手稿,跟着吕文德一起去黄州。临行前杜韵茹请求贾旭允许她招家人前来拜别,结果杜兆财老哥俩来了之后,看见茹娘梳的依然是丫鬟髻,顿时面露戚戚,又引的茹娘一阵哭哭啼啼。

    贾旭站在屋门口,听着屋内伤离别,看着屋外远处隐约的鄂州城墙,竟也有些感触。

    如果出生之地为故乡,那么作为自己穿越而来的第一座城市,鄂州应该也算他今世的故乡吧!只是今次一别,就不知道再要多少年月才能有机会回来了,而城中这些时日结识的人们、忙碌的人们、勇敢的人们、可爱的人们,在今后的岁月中,注定还要经受无数的苦难。

    现时的自己能够清楚的预知到他们的命运,却还对此无能为力。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虽然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煞笔,但个人命运面对时代洪流的无奈,以及自己身上隐约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还是让贾旭觉得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贾旭带着杜韵茹、柳安儿、柳安儿的娘柳王氏、两个双胞胎弟弟柳猫儿、柳狗儿——是的,那个年代的老百姓给小孩子起名字就是这么霸气——一随着吕文德进到黄州城内,已是闰十一月十五日中午。

    让贾琏帮着将一行人安置在后宅,贾旭没时间收拾身上的卜卜风尘,便要按礼先去正厅拜见父亲贾似道。

    如今的贾似道正是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蒙古大军已经陆续北撤,与北方各处传来蒙古内部大汗之争一触即发的线报相佐证,想来忽必烈忙于争位,一时之间必将无暇南顾,风雨飘摇中的大宋终于难得的迎来了喘息之机。

    而为大宋带来这一切的,正是他贾似道!是他突入鄂州坐镇,在蒙古大军的疯狂围攻下守住了这座大江中游的锁匙;是他冒着万般艰险移司黄州,汇聚各地援军,复振大江下游宋军士气;是他在无比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最终熬走了蒙古大军!

    古之士人讲“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无数人将之视为毕生的追求。贾似道此番立下如此大功,后世是否视此为不朽,他倒不是特别在意。

    他在意的是皇帝怎么看,是否会因他的功绩,给予他足够的回报?

    不,不用怀疑,一定会的!

    国事如此艰难,北方强敌如斯,难道还有什么理由不褒奖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功绩么?难道还有什么能阻挡他这种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绝顶之人更进一步么?

    没有,绝对没有!

    向朝廷报捷的文书已于昨日发出,可贾似道依然还陶醉在自己妙笔生花、慷慨激昂的文字中,以他多年练就的养气之功,也完全无法掩盖脸上自然洋溢的亢奋之情。

    贾旭进到正厅时,贾似道正与吕文德一同品茗论事,相谈甚欢。看见贾旭进来,只是挥挥手示意他无需多礼,并指了指一侧的椅子。贾旭行了个礼后就坐在旁边,静听他们二人的对话。

    “景修,此番事了,愚兄多半是要回京的了。今后荆湖一线,我便要托付给贤弟了。”贾似道品了一口茶说道。

    好么,之前二人还互相称兄,如今变成贾似道自称愚兄,唤对方为弟了,可见这位贾丞相的心态属实是有些飘。按实际年岁算,吕文德是要比贾似道大几岁的,不过吕文德当然不会以此为意,甚至说,相比于贤弟,他更想要的是一个愚兄。

    “文德无能无才,怎敢当师宪兄如此重托?荆湖有如今局面,有赖于兄的力挽狂澜和朝廷源源不断的援军、粮秣供应,文德不过是不敢松懈、勉力维持罢了。”吕文德语气恭敬的说道:“将来若再有事,还是要师宪兄在朝中为文德多多转圜。荆湖乃抗蒙前线,大江防线枢纽,西接川蜀,东卫两淮,务要足兵、足粮、足饷,方才可保万安啊。”

    贾似道点了点头,也有些忧心忡忡的说道:“当今之世,朝廷自然要将主要的财力物力放在军事上,只是连年战起,朝廷财政早已是不堪重负。兄此次进京,若能再进一步,位执宰辅,有心改革,消除弊政。不然长此以往,纵有精锐之卒、能战之将,朝中也无粮饷可馈啊。”

    贾似道叹了口气,又饮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只是改革之事谈何容易,料来必然是困难重重。而且纵使改革可以全面推行,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唉,功成路远,却时不我待啊。”

    “是啊,大江虽是绝佳屏障,但江防江防,有兵才有防,没兵只是一条宽阔些的水沟罢了。只是广布军力于数千里大江,于朝廷而言确实负担过重。”吕文德附和道。

    贾似道看着吕文德问道:“景修可有教我之策?”

    吕文德连忙低头说道:“师宪兄折煞我了,在兄面前,我又怎敢谈个‘教’字?”说完他看了看一直在一边坐着的贾旭,说道:“我在鄂州时,与文轩(贾旭字)多次论及此事,不如让他说说?”

    贾旭心里默默的翻了个白眼。

    你怎么又来这套?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宋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宋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