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于是扶苏再度在竹简上写出了制度两个字......
制度肯定不能继续实施这种制度了。
乱世用重典,但要是过了那个阶段,继续用重典,那就弊大于利了。
重典只能阶段性的使用而不是长久之计....
大秦的灭亡很大的程度制度也得背锅。
由于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虽然确定是依法治国,提倡法家思想,但使用的过度了一些,于是也就造成了官逼民反的效果。
就说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全体株连,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扯旗造反,要追根到底的话,很大程度和这也有关系。
要说领头的人本身就有野心吧,可为什么一举旗就应者云集呢?
吃不饱饭固然是其中一点,可连坐制度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有人造反,你作为周围的人,已经活不下去了,因为你会被连坐,左右都是死,那不如造反,还可能有一条出路!
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
..........
扶苏看着竹简,又细思了一阵,随后在竹简上又写下来两个字——律法!
大秦自商鞅起,就一直尊崇着法家思想治国的方向。
不得不说,大秦还真是有远见。
修长城也好,书同文车同轨也罢,这些事情都是功在千秋之事,而这依法治国也同样如此,大秦直接找到了最为正确的方向,可惜....大秦这个时代不适合,运用的也比较粗糙。没有后世那般有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作为参考。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之所以百折不挠,之所以一次次崛起,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无比巨大的关系。
其他的国家遇到问题,极有可能就是自诞生以来头一次遇到这类问题,需要仔细思考,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而华夏不同,华夏只需要翻开史书就可以找到类似的情况,然后将历史中的应对方法赋予以新的实施方式,结合当下国情时局就可以完美切入。
哪怕是找不到解决方法,历史上也必然会留下失败的记载,如此一来后人就会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至少照搬是行不通的,需要新的方式,同时再将这新的方式给记载下来....
这就是所谓传承!
至于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拿华夏的历史过去用呢?
那自然是不能的。
不同的国情,不同的风土风俗,不同的文化,这些根源上的不同就导致了这些历史缺少了很大程度的借鉴意义,真正拿去用的话说不定适得其反.....
大秦自商鞅起就用律法,这没有问题,当时使用商鞅所定的律法也没有问题。
可如今,百年过去了,其律法也过时了,大秦的国情也已经完全不同,律法要是不跟上的话难免起到反作用.....
就说当年,商鞅变法之时,大秦羸弱,那时候大秦还只是战国七雄之一,而且是比较弱的存在。
而如今,六国都被大秦灭了,天下一统,变化之大,不可以一言语之.....
一个是乱世,一个是太平盛世;
一个是一隅之地,一个是四海之滨;
这其中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能够概括的....
所以,律法的变革也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个问题,而且是个根源性的大问题!
..........
扶苏看着竹简,抽丝剥茧。
粮食,经济,制度,律法.......
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一个个大秦的问题,扶苏只感觉脑袋大......
这些并不是重点,而只是刚刚开始.......
须臾之后,扶苏再度提笔,在竹简的空白之处再度落笔写下了两个字——技术!
没错,大秦...技术也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但其实很大!
大秦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可偏偏这样的中央集权却极难管理,为何?
因为技术上不允许啊!
政令的下达,百姓对于政策政令的理解,这都是问题;
饶是大汉,最初也是靠着分封诸王暂时性解决这问题的,而后虽然推恩令收权,但却始终没有达到后世那般集权程度。
路不平太难行,百姓愚昧,无法理解政策;
别说是大秦了,哪怕是后世那般网络无比发达的时代,想要将政策正确地解读也需要花费不小的精力,由此可见政令传达的难度!
有时候一个政策,下发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甚至非常符合国情,理论上也是完全没有毛病,可偏偏落下去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这就是理论和实操的区别所在;
这就譬如一个律法点,张三违法之事,理论上正如律法中所言一般完全可以做到规避犯罪,但真要是按照这个方式进行实施犯罪,大概率是凉凉的,因为一个是理论,而另一个,是实操;
就比如一些罪责,按照律法所言确实是可以判罚,可落到实处的时候甚至连立案都是问题;
治国,不能停留在理想的理论之中,必须要落到实处;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始皇帝一直看不上扶苏,恨铁不成钢的原因所在!
因为扶苏太理想主义了,而理想主义,是无法治国的!理想主义治国,那是会出大问题的!
理想主义治国导致国力不进反退的例子多不胜数,历朝历代皆有之,但偏偏历朝历代都还是会重蹈覆辙,没有撞过南墙的人永远不知道南墙有多硬,别人不行做不到的事情,总是觉得自己异于常人......
而显然,扶苏并不准备当个铁头娃.......
扶苏在竹简上写下了技术二字.......
技术,可以解决政策传播,粮食增产等一系列的问题;
现如今的大秦,疆域不大,但是想把一个政策完完整整传达下去,还真不容易,甚至有时候都不是官员的问题,地方官员也想好好干跟着政策走,可奈何他们也不能很好理解政策啊!
官员也只能问问和附近的官员,而附近官员也是只能互相问问,这人传人,政策自然就出现了误读;
始皇帝一次次东巡,一是为了寻长生不老药,但还有一个关键则是给百姓和官员讲解政策,让治下的百姓亲眼看看自己的国君,知道朝廷的各种政策的正确解读;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东巡之事并非始皇帝特立独行,历朝历代皆有之。
始皇东巡和杨广下江南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制度肯定不能继续实施这种制度了。
乱世用重典,但要是过了那个阶段,继续用重典,那就弊大于利了。
重典只能阶段性的使用而不是长久之计....
大秦的灭亡很大的程度制度也得背锅。
由于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虽然确定是依法治国,提倡法家思想,但使用的过度了一些,于是也就造成了官逼民反的效果。
就说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全体株连,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扯旗造反,要追根到底的话,很大程度和这也有关系。
要说领头的人本身就有野心吧,可为什么一举旗就应者云集呢?
吃不饱饭固然是其中一点,可连坐制度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有人造反,你作为周围的人,已经活不下去了,因为你会被连坐,左右都是死,那不如造反,还可能有一条出路!
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
..........
扶苏看着竹简,又细思了一阵,随后在竹简上又写下来两个字——律法!
大秦自商鞅起,就一直尊崇着法家思想治国的方向。
不得不说,大秦还真是有远见。
修长城也好,书同文车同轨也罢,这些事情都是功在千秋之事,而这依法治国也同样如此,大秦直接找到了最为正确的方向,可惜....大秦这个时代不适合,运用的也比较粗糙。没有后世那般有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作为参考。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之所以百折不挠,之所以一次次崛起,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无比巨大的关系。
其他的国家遇到问题,极有可能就是自诞生以来头一次遇到这类问题,需要仔细思考,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而华夏不同,华夏只需要翻开史书就可以找到类似的情况,然后将历史中的应对方法赋予以新的实施方式,结合当下国情时局就可以完美切入。
哪怕是找不到解决方法,历史上也必然会留下失败的记载,如此一来后人就会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至少照搬是行不通的,需要新的方式,同时再将这新的方式给记载下来....
这就是所谓传承!
至于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拿华夏的历史过去用呢?
那自然是不能的。
不同的国情,不同的风土风俗,不同的文化,这些根源上的不同就导致了这些历史缺少了很大程度的借鉴意义,真正拿去用的话说不定适得其反.....
大秦自商鞅起就用律法,这没有问题,当时使用商鞅所定的律法也没有问题。
可如今,百年过去了,其律法也过时了,大秦的国情也已经完全不同,律法要是不跟上的话难免起到反作用.....
就说当年,商鞅变法之时,大秦羸弱,那时候大秦还只是战国七雄之一,而且是比较弱的存在。
而如今,六国都被大秦灭了,天下一统,变化之大,不可以一言语之.....
一个是乱世,一个是太平盛世;
一个是一隅之地,一个是四海之滨;
这其中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能够概括的....
所以,律法的变革也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个问题,而且是个根源性的大问题!
..........
扶苏看着竹简,抽丝剥茧。
粮食,经济,制度,律法.......
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一个个大秦的问题,扶苏只感觉脑袋大......
这些并不是重点,而只是刚刚开始.......
须臾之后,扶苏再度提笔,在竹简的空白之处再度落笔写下了两个字——技术!
没错,大秦...技术也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但其实很大!
大秦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可偏偏这样的中央集权却极难管理,为何?
因为技术上不允许啊!
政令的下达,百姓对于政策政令的理解,这都是问题;
饶是大汉,最初也是靠着分封诸王暂时性解决这问题的,而后虽然推恩令收权,但却始终没有达到后世那般集权程度。
路不平太难行,百姓愚昧,无法理解政策;
别说是大秦了,哪怕是后世那般网络无比发达的时代,想要将政策正确地解读也需要花费不小的精力,由此可见政令传达的难度!
有时候一个政策,下发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甚至非常符合国情,理论上也是完全没有毛病,可偏偏落下去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这就是理论和实操的区别所在;
这就譬如一个律法点,张三违法之事,理论上正如律法中所言一般完全可以做到规避犯罪,但真要是按照这个方式进行实施犯罪,大概率是凉凉的,因为一个是理论,而另一个,是实操;
就比如一些罪责,按照律法所言确实是可以判罚,可落到实处的时候甚至连立案都是问题;
治国,不能停留在理想的理论之中,必须要落到实处;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始皇帝一直看不上扶苏,恨铁不成钢的原因所在!
因为扶苏太理想主义了,而理想主义,是无法治国的!理想主义治国,那是会出大问题的!
理想主义治国导致国力不进反退的例子多不胜数,历朝历代皆有之,但偏偏历朝历代都还是会重蹈覆辙,没有撞过南墙的人永远不知道南墙有多硬,别人不行做不到的事情,总是觉得自己异于常人......
而显然,扶苏并不准备当个铁头娃.......
扶苏在竹简上写下了技术二字.......
技术,可以解决政策传播,粮食增产等一系列的问题;
现如今的大秦,疆域不大,但是想把一个政策完完整整传达下去,还真不容易,甚至有时候都不是官员的问题,地方官员也想好好干跟着政策走,可奈何他们也不能很好理解政策啊!
官员也只能问问和附近的官员,而附近官员也是只能互相问问,这人传人,政策自然就出现了误读;
始皇帝一次次东巡,一是为了寻长生不老药,但还有一个关键则是给百姓和官员讲解政策,让治下的百姓亲眼看看自己的国君,知道朝廷的各种政策的正确解读;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东巡之事并非始皇帝特立独行,历朝历代皆有之。
始皇东巡和杨广下江南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