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竟陵首富陆翁家养了一个戏班,有一出《茶山乐》演得贼好,这个消息传到了竟陵太守李大人的耳朵里。
李大人乃李朝太祖皇帝的五世孙,是大郑王房的宗室成员,家世显赫,世代为官,家族中不乏功勋卓著之辈。他的祖父曾任果州刺史,封临颍县伯;父亲官至博州刺史,封陇西郡公。李大人自幼便受到严格的教育,熟读诗书,深谙礼仪。
他在神龙初年以太子千牛备身身份入仕,到了当今圣人继位,他又被任命为北都军器监。
身为皇族内部的高级官员,李大人深受圣人影响,为人喜茶,不仅在闲暇之余品茗赏景,更研究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等各个环节。
他常在家中举办茶会,邀请文人雅士共品佳茗,谈论风月。
到任竟陵太守后,李大人更是大力推广茶文化,鼓励农民种植茶叶,提高茶叶的品质。
在李大人的支持和影响下,竟陵茶出了季儿茶这样的绿茶、竟陵红这样的红茶,销路一度打开。
李大人对茶文化情有独钟,一听说陆翁家养的戏班有一出《茶山乐》演得好,便心生好奇与兴致,决定亲自前往观赏,以领略其中的精彩之处。
在约定的日子里,李大人来到了陆翁家的府邸,只见府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戏班的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正忙碌着最后的彩排。
随着锣鼓声起,大幕缓缓拉开,一出《茶山乐》正式上演。舞台上,演员们以娴熟的技艺和生动的表情,展现了茶山的秀美风光和采茶人的欢乐生活。
歌声悠扬,舞姿翩翩,将茶文化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大人看得如痴如醉,对那位主角更是惊为天人。
他赞叹道:“此子扮相俊美,演技精湛,真乃人间少有。”
舞台上,鸿渐一袭青衫,飘逸如仙;眉目之间,透露着一股清雅之气。他的美貌并非妖艳,而是一种淡泊之美。
鸿渐演技精湛,李大人被鸿渐的表演深深吸引。
演出结束后,鸿渐正在卸妆,李慎班主就找了过来。
“鸿渐,赶紧卸妆,换上漂亮衣服去见客。”李慎班主激动说道。
季兰被陆翁糟蹋,鸿渐对李慎班主意见很大,见了多是冷脸,不如往日热情了。
“见客,什么客?”
“贵客!”
班主浮夸地笑着。
鸿渐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依言,卸了妆,换上干净体面衣服,由李慎班主领了出去。
陆府外,一顶青布轿子静静驻足。
鸿渐步履匆匆而登。他轻掀帘边,便见轿夫挥动长竿,轿子应声而起,穿街走巷,径向太守府而去。
行至半途,鸿渐撩开窗帘,瞧见行人如织,听见市井喧嚣。
鸿渐透过轿窗隙缝,瞥见街边几僧影。
当中一僧,颇有几分熟悉,细看竟是大师兄。大师兄手持钵盂,领着几个师弟化缘。
鸿渐心想,若是被大师兄撞见,定会纠缠不清,赶紧避之。
于是,鸿渐悄悄垂下窗帘,藏匿起身形。他暗自庆幸,大师兄并未发现。心中却又生出一丝愧疚,自己竟如此躲避师兄,实在有失君子坦荡荡之风。
轿子缓缓前行,鸿渐掀开窗帘一角,目送大师兄一行人渐行渐远。
终于,轿子在太守府前缓缓落下。鸿渐步出,只见府门两侧石狮威武,红墙金瓦,一派庄重古朴之气。
他定了定神,迈步入府。太守早已候在堂上,见鸿渐到来,笑面相迎。
“贤侄远来,风尘仆仆。”太守言罢,挥手让人奉上香茗。
鸿渐接过茶盏,轻啜一口,只觉得清香扑鼻,心旷神怡。
他抬眼望去,只见堂内陈设雅致,壁上挂着山水画轴,案上摆着文房四宝,无不透露着一股文人墨客的风雅。
雅室幽香,鸿渐与李大人对坐于清漆小几旁,几上铺着白瓷茶具,蒸蒸热气中,李大人摩挲着茶盖,轻声启问:“贤侄的《茶山乐》听说是亲自操刀的剧本?”
“是的,大人。”
“为何想到写这样一部戏呢?”
“因为小的,从小跟着龙盖寺的智积大师学制茶,对茶甚喜。”
听闻鸿渐也是爱茶之人,李大人更来了精神,于是与鸿渐探讨起来。
“竟陵茶分绿茶、红茶,贤侄,你可知这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区别?”
鸿渐思索片刻,细细道来:“大人,绿茶乃采自嫩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保留茶叶原色,汤色清澈,味鲜爽而带甘;红茶则是全发酵茶,叶片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李大人点头微笑,甚是满意,又问道:“茶道又是怎样的一番讲究?”
鸿渐答道:“茶道,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和心境。它不仅仅是泡茶那么简单,而是要将品茶上升为雅趣。从选茶、烹茶、品茶,每一步都需细细斟酌,精心操作,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与和谐。”
“正是。”李大人抚掌赞道,“茶艺又是何解?”
鸿渐轻轻捧起茶壶,指尖轻盈如同弹琴,慢慢细说:“茶艺乃是茶道的具体实践,包括泡茶的技艺与礼节。比如这水的温度、泡的时间、倒茶的手法都有诸多讲究。茶艺师不但要熟悉各种茶的性质,还要有一颗敬茶的心态,才能将一杯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极致。”
李大人听得入神,赞道:“贤侄真乃博学之士,如此善茶,实为难得。今日一会,本官获益良多。”
鸿渐连忙谦虚回答:“不敢当,班门弄斧而已。在大人面前,晚生不过是抛砖引玉。”
李太守盯着鸿渐,如此高雅妙人,岂可让他常年流落于戏班子,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呢?
“贤侄,可否想过离开戏班?”李太守问道。
鸿渐起身,向李太守致了个叉手礼,道:“流连戏班,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还请大人为鸿渐谋一条出路。”
李太守扶起鸿渐道:“你我相遇,既是有缘,本官为你引荐一位饱学之士,你且去火门山找他。”
李太守说着,为鸿渐修书一封。
鸿渐却道:“大人,小的还有一事相求。”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大人乃李朝太祖皇帝的五世孙,是大郑王房的宗室成员,家世显赫,世代为官,家族中不乏功勋卓著之辈。他的祖父曾任果州刺史,封临颍县伯;父亲官至博州刺史,封陇西郡公。李大人自幼便受到严格的教育,熟读诗书,深谙礼仪。
他在神龙初年以太子千牛备身身份入仕,到了当今圣人继位,他又被任命为北都军器监。
身为皇族内部的高级官员,李大人深受圣人影响,为人喜茶,不仅在闲暇之余品茗赏景,更研究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等各个环节。
他常在家中举办茶会,邀请文人雅士共品佳茗,谈论风月。
到任竟陵太守后,李大人更是大力推广茶文化,鼓励农民种植茶叶,提高茶叶的品质。
在李大人的支持和影响下,竟陵茶出了季儿茶这样的绿茶、竟陵红这样的红茶,销路一度打开。
李大人对茶文化情有独钟,一听说陆翁家养的戏班有一出《茶山乐》演得好,便心生好奇与兴致,决定亲自前往观赏,以领略其中的精彩之处。
在约定的日子里,李大人来到了陆翁家的府邸,只见府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戏班的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正忙碌着最后的彩排。
随着锣鼓声起,大幕缓缓拉开,一出《茶山乐》正式上演。舞台上,演员们以娴熟的技艺和生动的表情,展现了茶山的秀美风光和采茶人的欢乐生活。
歌声悠扬,舞姿翩翩,将茶文化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大人看得如痴如醉,对那位主角更是惊为天人。
他赞叹道:“此子扮相俊美,演技精湛,真乃人间少有。”
舞台上,鸿渐一袭青衫,飘逸如仙;眉目之间,透露着一股清雅之气。他的美貌并非妖艳,而是一种淡泊之美。
鸿渐演技精湛,李大人被鸿渐的表演深深吸引。
演出结束后,鸿渐正在卸妆,李慎班主就找了过来。
“鸿渐,赶紧卸妆,换上漂亮衣服去见客。”李慎班主激动说道。
季兰被陆翁糟蹋,鸿渐对李慎班主意见很大,见了多是冷脸,不如往日热情了。
“见客,什么客?”
“贵客!”
班主浮夸地笑着。
鸿渐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依言,卸了妆,换上干净体面衣服,由李慎班主领了出去。
陆府外,一顶青布轿子静静驻足。
鸿渐步履匆匆而登。他轻掀帘边,便见轿夫挥动长竿,轿子应声而起,穿街走巷,径向太守府而去。
行至半途,鸿渐撩开窗帘,瞧见行人如织,听见市井喧嚣。
鸿渐透过轿窗隙缝,瞥见街边几僧影。
当中一僧,颇有几分熟悉,细看竟是大师兄。大师兄手持钵盂,领着几个师弟化缘。
鸿渐心想,若是被大师兄撞见,定会纠缠不清,赶紧避之。
于是,鸿渐悄悄垂下窗帘,藏匿起身形。他暗自庆幸,大师兄并未发现。心中却又生出一丝愧疚,自己竟如此躲避师兄,实在有失君子坦荡荡之风。
轿子缓缓前行,鸿渐掀开窗帘一角,目送大师兄一行人渐行渐远。
终于,轿子在太守府前缓缓落下。鸿渐步出,只见府门两侧石狮威武,红墙金瓦,一派庄重古朴之气。
他定了定神,迈步入府。太守早已候在堂上,见鸿渐到来,笑面相迎。
“贤侄远来,风尘仆仆。”太守言罢,挥手让人奉上香茗。
鸿渐接过茶盏,轻啜一口,只觉得清香扑鼻,心旷神怡。
他抬眼望去,只见堂内陈设雅致,壁上挂着山水画轴,案上摆着文房四宝,无不透露着一股文人墨客的风雅。
雅室幽香,鸿渐与李大人对坐于清漆小几旁,几上铺着白瓷茶具,蒸蒸热气中,李大人摩挲着茶盖,轻声启问:“贤侄的《茶山乐》听说是亲自操刀的剧本?”
“是的,大人。”
“为何想到写这样一部戏呢?”
“因为小的,从小跟着龙盖寺的智积大师学制茶,对茶甚喜。”
听闻鸿渐也是爱茶之人,李大人更来了精神,于是与鸿渐探讨起来。
“竟陵茶分绿茶、红茶,贤侄,你可知这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区别?”
鸿渐思索片刻,细细道来:“大人,绿茶乃采自嫩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保留茶叶原色,汤色清澈,味鲜爽而带甘;红茶则是全发酵茶,叶片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李大人点头微笑,甚是满意,又问道:“茶道又是怎样的一番讲究?”
鸿渐答道:“茶道,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和心境。它不仅仅是泡茶那么简单,而是要将品茶上升为雅趣。从选茶、烹茶、品茶,每一步都需细细斟酌,精心操作,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与和谐。”
“正是。”李大人抚掌赞道,“茶艺又是何解?”
鸿渐轻轻捧起茶壶,指尖轻盈如同弹琴,慢慢细说:“茶艺乃是茶道的具体实践,包括泡茶的技艺与礼节。比如这水的温度、泡的时间、倒茶的手法都有诸多讲究。茶艺师不但要熟悉各种茶的性质,还要有一颗敬茶的心态,才能将一杯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极致。”
李大人听得入神,赞道:“贤侄真乃博学之士,如此善茶,实为难得。今日一会,本官获益良多。”
鸿渐连忙谦虚回答:“不敢当,班门弄斧而已。在大人面前,晚生不过是抛砖引玉。”
李太守盯着鸿渐,如此高雅妙人,岂可让他常年流落于戏班子,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呢?
“贤侄,可否想过离开戏班?”李太守问道。
鸿渐起身,向李太守致了个叉手礼,道:“流连戏班,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还请大人为鸿渐谋一条出路。”
李太守扶起鸿渐道:“你我相遇,既是有缘,本官为你引荐一位饱学之士,你且去火门山找他。”
李太守说着,为鸿渐修书一封。
鸿渐却道:“大人,小的还有一事相求。”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