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过了正月十五,这年也算是过完了,京城的年味儿消散了,只是京城的喧嚣与热闹,似比以往更厉害了。
自皇明时报刊印《论儒家思想的正统与核心》一文,京城京畿就掀起一股风潮,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谁都没有想到这股势头这般猛,但牵扯到的又是儒家思想,且跟衍圣公府一脉息息相关,这使得很多人都牵扯其中。
清晨下的乾清宫,似被一层薄雾笼罩,一缕金光撒照下来,琉璃瓦反射着金光,天地间带着几分寒意。
以朱国祚为首的内阁诸臣,步伐匆匆的朝乾清宫赶去,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凝重的神情,就在今日发生了一件大事。
奉天门聚集大批读书人!
规模之多,超过近千众!
一切的一切都因那篇《论儒家思想的正统与核心》而起,皇明时报每天一篇文章,就像在沸腾的油锅中,不时泼进一瓢冷水般,动辄就会出现沸腾,而藏在幕后推波助澜者,则时不时的传导一些言论,使得不知真相的读书人被煽动起来了。
多少年来,尊儒兴科一直是神州正统王朝提倡的,儒家思想的很多理念,早就是深入人心的存在,以天地君亲师、提倡孝治为核心的思想,跟大一统的理念融合起来,这才构建起神州的统治根脉。
也恰恰是这一前提,不管历朝历代涌现出多少人杰,具备代表儒家的象征,就是孔老夫子的后代,那些从乱世纷争下脱颖而出的强者,在缔造属于自己的王朝时,无不会做一件事,即加恩于孔家一脉,以此赢取天下读书人的归心,这也使得从某种程度上,尊儒就跟尊孔联系到一起。
“去!给京城警备提督署传旨,命陈策率部逮捕这些人!!”
朱国祚、钱谦益他们赶来东暖阁时,就听到天子愤怒的声音,只是听到此言的内阁诸臣,无不是脸色大变。
这可抓不得啊!
在此等形势下,人群中站着的孙承宗,也顾不得其他了,立时就朝东暖阁内走去,“陛下不可啊!”
彼时的东暖阁内,朱由校坐在宝座上,见孙承宗快步走进,朱国祚、钱谦益等一众内阁大臣皆至,其嘴角露出一抹笑意,但旋即就收回了。
时间刚刚好。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在朱由校的注视下,孙承宗行跪拜之礼,面朝御前拜道:“时值会试召开之际,如若因京中的一些舆情,就将聚于奉天门的读书人逮捕,那必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待大批参加会试的考生,从各地赶来京城知晓此事,恐将会影响今岁的会试啊!!”
天启二年,要召开会试,之后要进行殿试。
这是自朱由校御极登基以来,首次面向天下召开的科考,其带来的政治意义,远比天启元年的乡试要重要的多。
如果说今年的会试,出现大规模罢考的风潮,这将会对朝廷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朱由校的天子威仪。
“臣附议!”
“臣附议!”
朱国祚、钱谦益、孙如游、毕自严、何宗彦、沈、史继偕、王象乾一众内阁大臣纷纷行跪拜之礼拜道。
看着眼前跪地的诸内阁大臣,朱由校表现的很平静,但凡是正常点的人,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只不过时下在奉天门云聚大批读书人,闹出这种近乎宣威的风潮,却跟中枢朝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眼前的内阁诸臣中,一个钱谦益,一个孙如游,他们就在背后做了不少事,别看他们做的很隐秘,但朱由校却早就知晓了。
从方从哲下台,到叶向高进京,再到构建眼前这个内阁班底,提出责任内阁的概念,将部分权力给到内阁,朱由校就在其中掺沙子了,干掉在表面做代表的群体,不能把幕后利益群体连根拔起,那就等于徒劳无功。
与其面对一些陌生的人,倒不如跟熟悉的人打交道,这样一点点的瓦解掉他们,继而还大明一片清平!
“大明一向对读书人很宽容,哪怕是谈论时政,也没有做过激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啊,却拿朝廷的这份宽容当做放肆!”
环视御前内阁诸臣,朱由校收敛心神,语气铿锵道:“言论自由不代表肆意妄为,有些人就是想借着朝中发生的一些事,在私底下做推波助澜之事,他们想干什么?想让朝廷做出让步,想让朕做出让步,这可能吗?!”
“以崔呈秀为首的廉政院,是奉了朕的旨意赴鲁督办漕运案,被抓的不止有衍圣公府一脉,更有在鲁地诸藩的人,在以往的皇明时报中,也都将他们犯下的种种恶行,全都一一纰漏了。”
“可是有些人啊,却罔顾这些事实真相,用狭隘肮脏的心思去揣摩,甚至散布妖言惑众之言,鲁地诸藩的人被抓,那就是确有此事,可到了衍圣公府一脉就变了,说是故意栽赃陷害,这是想要干什么啊!!!”
东暖阁的氛围变得压抑起来。
跪在地上的内阁诸臣,有一个算一个都低下脑袋,对近期朝野间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是很清楚的。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人,对眼下闹出的动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他们的意志,被底下的人传导的很好。
比如孙如游。
作为浙党党魁的他,明面上看起来跟山东的事没有关系,但是过去这些年,就漕粮漕银一事,他们浙党做了什么,别人不清楚,孙如游最清楚了,那时候当家做主的还不是他,但现在齐党要是敢垮台,那下一个只怕就会追查到浙党身上。
同样的道理,东林党、宣党、昆党这些派系也都一样。
也恰恰是这些情况,使得他们没有再相互算计,而是想尽快将眼前的危机解决。
“既然你们都来了,那朕索性就把话说明白。”
朱由校向前探探身,眼神坚毅道:“若是没有今日之事,他们想怎样闹腾都行,想怎样议论都行,但是他们敢僭越大明律法,聚在奉天门向朝廷示威,向朕示威,那他们就别想着能逃过大明律法的制裁!”
“别说是会试前出现罢考,就算是殿试出现罢考,那朕该抓也还是抓,今日他们敢聚在奉天门外示威,那明日就敢冲撞皇城,这股歪风邪气不给他压下去,那大明还是大明吗?!”
这是要出大事啊!!
听到此言的内阁诸臣,无不是脸色大变,谁都没有想到天子竟这般强硬,显然是要严查此事了。
事实上对今日发生的事情,朱由校一点都不意外,甚至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不知从何时起,大明的读书人,跟政治紧密联系到一起,关键是这一群体串联起来,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空谈误国之风,泛泛其谈之风,在很多地方肆意发展着,这也残害了很多读书人,继而使得博取名望,成为很多人想要做的事情。
只要有了名望,那一切就好办了。
再好的东西掺进了人性,掺进了利益集团,都会走成四不像。
朱由校选择借着山东漕运案,以逮捕孔胤植作为契机,选择在京城掀起一股思潮,就是因为他敏锐的发现,儒家在此时已经失去了本义,这其中掺杂着太多的利益集团的代言!
他们假借着儒家思想的名义,干着很多肮脏的勾当,深固于思想层面的东西,如果以这种形势长期传承,那必然会造成思想禁锢,必然会变得保守固旧,这也是为什么神州千百年来,明明有很多次机会再度腾飞,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可最终都只存在于萌芽状态。
朱由校想带领着大明走出去,但是想真正走出去,那儒家思想就必须要改造,且不能再受个人的影响,应以国家意志为主导掌控住,没有一个内外兼修的意识形态,哪怕朱由校能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到最后啊,终究会泯灭于时代浪潮下。
原因很简单,当打着某些旗帜的守旧派占据主导地位时,必然是会推翻先前定下的种种国策,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总是反反复复,朱由校要用自己的方式,彻底根除掉这一隐患,使得大明的国策,能够在大层面保持延续性,而绝非是一位天子一个国策!!
构建起汉文化圈的基准前提,就是要有兼济天下、兼容四方的大胸怀,而绝非是动辄就保守固旧……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自皇明时报刊印《论儒家思想的正统与核心》一文,京城京畿就掀起一股风潮,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谁都没有想到这股势头这般猛,但牵扯到的又是儒家思想,且跟衍圣公府一脉息息相关,这使得很多人都牵扯其中。
清晨下的乾清宫,似被一层薄雾笼罩,一缕金光撒照下来,琉璃瓦反射着金光,天地间带着几分寒意。
以朱国祚为首的内阁诸臣,步伐匆匆的朝乾清宫赶去,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凝重的神情,就在今日发生了一件大事。
奉天门聚集大批读书人!
规模之多,超过近千众!
一切的一切都因那篇《论儒家思想的正统与核心》而起,皇明时报每天一篇文章,就像在沸腾的油锅中,不时泼进一瓢冷水般,动辄就会出现沸腾,而藏在幕后推波助澜者,则时不时的传导一些言论,使得不知真相的读书人被煽动起来了。
多少年来,尊儒兴科一直是神州正统王朝提倡的,儒家思想的很多理念,早就是深入人心的存在,以天地君亲师、提倡孝治为核心的思想,跟大一统的理念融合起来,这才构建起神州的统治根脉。
也恰恰是这一前提,不管历朝历代涌现出多少人杰,具备代表儒家的象征,就是孔老夫子的后代,那些从乱世纷争下脱颖而出的强者,在缔造属于自己的王朝时,无不会做一件事,即加恩于孔家一脉,以此赢取天下读书人的归心,这也使得从某种程度上,尊儒就跟尊孔联系到一起。
“去!给京城警备提督署传旨,命陈策率部逮捕这些人!!”
朱国祚、钱谦益他们赶来东暖阁时,就听到天子愤怒的声音,只是听到此言的内阁诸臣,无不是脸色大变。
这可抓不得啊!
在此等形势下,人群中站着的孙承宗,也顾不得其他了,立时就朝东暖阁内走去,“陛下不可啊!”
彼时的东暖阁内,朱由校坐在宝座上,见孙承宗快步走进,朱国祚、钱谦益等一众内阁大臣皆至,其嘴角露出一抹笑意,但旋即就收回了。
时间刚刚好。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在朱由校的注视下,孙承宗行跪拜之礼,面朝御前拜道:“时值会试召开之际,如若因京中的一些舆情,就将聚于奉天门的读书人逮捕,那必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待大批参加会试的考生,从各地赶来京城知晓此事,恐将会影响今岁的会试啊!!”
天启二年,要召开会试,之后要进行殿试。
这是自朱由校御极登基以来,首次面向天下召开的科考,其带来的政治意义,远比天启元年的乡试要重要的多。
如果说今年的会试,出现大规模罢考的风潮,这将会对朝廷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朱由校的天子威仪。
“臣附议!”
“臣附议!”
朱国祚、钱谦益、孙如游、毕自严、何宗彦、沈、史继偕、王象乾一众内阁大臣纷纷行跪拜之礼拜道。
看着眼前跪地的诸内阁大臣,朱由校表现的很平静,但凡是正常点的人,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只不过时下在奉天门云聚大批读书人,闹出这种近乎宣威的风潮,却跟中枢朝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眼前的内阁诸臣中,一个钱谦益,一个孙如游,他们就在背后做了不少事,别看他们做的很隐秘,但朱由校却早就知晓了。
从方从哲下台,到叶向高进京,再到构建眼前这个内阁班底,提出责任内阁的概念,将部分权力给到内阁,朱由校就在其中掺沙子了,干掉在表面做代表的群体,不能把幕后利益群体连根拔起,那就等于徒劳无功。
与其面对一些陌生的人,倒不如跟熟悉的人打交道,这样一点点的瓦解掉他们,继而还大明一片清平!
“大明一向对读书人很宽容,哪怕是谈论时政,也没有做过激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啊,却拿朝廷的这份宽容当做放肆!”
环视御前内阁诸臣,朱由校收敛心神,语气铿锵道:“言论自由不代表肆意妄为,有些人就是想借着朝中发生的一些事,在私底下做推波助澜之事,他们想干什么?想让朝廷做出让步,想让朕做出让步,这可能吗?!”
“以崔呈秀为首的廉政院,是奉了朕的旨意赴鲁督办漕运案,被抓的不止有衍圣公府一脉,更有在鲁地诸藩的人,在以往的皇明时报中,也都将他们犯下的种种恶行,全都一一纰漏了。”
“可是有些人啊,却罔顾这些事实真相,用狭隘肮脏的心思去揣摩,甚至散布妖言惑众之言,鲁地诸藩的人被抓,那就是确有此事,可到了衍圣公府一脉就变了,说是故意栽赃陷害,这是想要干什么啊!!!”
东暖阁的氛围变得压抑起来。
跪在地上的内阁诸臣,有一个算一个都低下脑袋,对近期朝野间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是很清楚的。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人,对眼下闹出的动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他们的意志,被底下的人传导的很好。
比如孙如游。
作为浙党党魁的他,明面上看起来跟山东的事没有关系,但是过去这些年,就漕粮漕银一事,他们浙党做了什么,别人不清楚,孙如游最清楚了,那时候当家做主的还不是他,但现在齐党要是敢垮台,那下一个只怕就会追查到浙党身上。
同样的道理,东林党、宣党、昆党这些派系也都一样。
也恰恰是这些情况,使得他们没有再相互算计,而是想尽快将眼前的危机解决。
“既然你们都来了,那朕索性就把话说明白。”
朱由校向前探探身,眼神坚毅道:“若是没有今日之事,他们想怎样闹腾都行,想怎样议论都行,但是他们敢僭越大明律法,聚在奉天门向朝廷示威,向朕示威,那他们就别想着能逃过大明律法的制裁!”
“别说是会试前出现罢考,就算是殿试出现罢考,那朕该抓也还是抓,今日他们敢聚在奉天门外示威,那明日就敢冲撞皇城,这股歪风邪气不给他压下去,那大明还是大明吗?!”
这是要出大事啊!!
听到此言的内阁诸臣,无不是脸色大变,谁都没有想到天子竟这般强硬,显然是要严查此事了。
事实上对今日发生的事情,朱由校一点都不意外,甚至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不知从何时起,大明的读书人,跟政治紧密联系到一起,关键是这一群体串联起来,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空谈误国之风,泛泛其谈之风,在很多地方肆意发展着,这也残害了很多读书人,继而使得博取名望,成为很多人想要做的事情。
只要有了名望,那一切就好办了。
再好的东西掺进了人性,掺进了利益集团,都会走成四不像。
朱由校选择借着山东漕运案,以逮捕孔胤植作为契机,选择在京城掀起一股思潮,就是因为他敏锐的发现,儒家在此时已经失去了本义,这其中掺杂着太多的利益集团的代言!
他们假借着儒家思想的名义,干着很多肮脏的勾当,深固于思想层面的东西,如果以这种形势长期传承,那必然会造成思想禁锢,必然会变得保守固旧,这也是为什么神州千百年来,明明有很多次机会再度腾飞,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可最终都只存在于萌芽状态。
朱由校想带领着大明走出去,但是想真正走出去,那儒家思想就必须要改造,且不能再受个人的影响,应以国家意志为主导掌控住,没有一个内外兼修的意识形态,哪怕朱由校能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到最后啊,终究会泯灭于时代浪潮下。
原因很简单,当打着某些旗帜的守旧派占据主导地位时,必然是会推翻先前定下的种种国策,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总是反反复复,朱由校要用自己的方式,彻底根除掉这一隐患,使得大明的国策,能够在大层面保持延续性,而绝非是一位天子一个国策!!
构建起汉文化圈的基准前提,就是要有兼济天下、兼容四方的大胸怀,而绝非是动辄就保守固旧……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