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嘉靖不说,许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
佛门从西方走了出来,最后融入到了中原,也融入到了历史当中。
更是和道儒分庭抗礼。
来了一个三分天下。
可道儒似乎从来都没有走出去过,就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也是佛门自己组织的一次动作。
酒香还怕巷子深呢!
更不要说被自己人夸上天的道儒两派。
嘉靖很怀疑,或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佛门的信徒,但绝对没有道门的真人和儒家的书生。
道门很能理解。
嘉靖自己就修道,完全是那种爱谁谁,别打扰老子修仙问道。
对于传播信仰,并不怎么热衷。
可儒家就不同了,开口闭口的老是要说教化蛮夷。
然而,也不见走人走出去一趟。
窝里横倒是玩得纯熟。
面对外敌的时候,嘉靖都不想多说。
投降居多,就连孔圣人的后代,都是世修降表,若不是顾忌孔家对读书人的影响,嘉靖都想要下旨,好好的阴阳怪气一番了。
此次出行,明明有机会去曲阜转悠一圈。
却是宁愿绕一点,都不愿意接近一下。
“还有,让朝中的大臣们,也拟一份儒家读书人的名单,朕就给他们一个去感化外夷的机会,做成了,算他们一个大功绩,做不成······”
做不成的话,嘉靖就要好好地考虑一下,往后的科举,还需不需要从四书五经之中选择出题,考那种八股文了。
他发现,科举没问题。
有问题的就是这个八股文。
好用是好用。
可要想出人才,真的太难了。
大明现在需要的就是人才,得找个机会改变一下才行。
当然,这些话,都只能暂时烂在心里。
暂时来说,想要治理天下,大部分还得靠这些读书人。
曾铣目瞪口呆之余,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一个传教士。
让他想到了许多。
一个弄不好,很有可能大明再次多出一个教派。
而经过了一次海上战斗,他也明白,那些人比称之为海上蛮子,似乎并不妥当,过过嘴瘾也并不能掩饰人家也很强大的事实。
毕竟,人家也一样有着不同于大明的文化,语言和各种技术。
大明有的火器,人家也有。
大明有的战船,人家还是有。
而且人家远道而来,不知道行程多少,就凭这种远征的能力,曾铣想想就头皮发麻。
从文臣,转换成了武将,曾铣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军事上面的对比。
然而,郑若曾是研究学问的,或者说是研究一切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
还一心想要进入演道院。
所以对于外来文化的进入,心中是有忧虑的。
大明,或者说中原的文化抵抗太弱了。
一个佛门,都可以占据三分之一的位置,已经能够看得出来微妙的变化。
春秋时期,还有百家争鸣呢。
流传到现在,还剩下什么?
儒学对排挤其他学派很厉害,可对外来的学派,就没有好手段了。
用皇上的话说,窝里横还是很猛的,想要打出去,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即便是现在,蒙古人想要融入到大明,也不是通过学问去感化得来的,而是一次次的战斗,到了最后用绝对的军队实力,敲断了蒙古骑兵的脊梁,才不得已融入进来的。
罗亮年岁还小,不懂皇上说的话,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风暴。
他只关心自己的研究。
“皇上,要不要大明重启一次稷下学宫的风采,让全天下的学问,都有一个地方,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郑若曾思索了好一会,发现只有这么一个办法,才可以抵挡住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维方式。
更多的学问问世。
更多的理念碰撞。
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谁还顾得上外来者?
不能不说这一想法的大胆。
“哼!你以为朕没有想过?你觉得可行吗?”
站在桂花树下,嘉靖指着桂花树下,一颗小小的桂花树,树荫下就见不到半点杂草。
更不要说儒学这一参天大树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没有错。
上到皇上,下到平民百姓,都觉得这棵树好用。
可大树底下也寸草不生啊!
没草怎么养牛羊?
没有牛羊怎么去吃肉?
除了自个吃自个,还能怎么办?
恍惚间,嘉靖似乎看到了一丝原因,为何一个王朝最多三百年就会推到从来一次了。
虽然不全是这个问题所导致的。
可嘉靖,此时此刻就是这么认为的。
郑若曾顺着皇上的手指,指着的地方看了过去,光秃秃的土地,除了落花和落叶再无其他。
若有所思之下,眼中的震惊,越来越大。
可在他抬起头的那一刻,已经很好地收敛了起来,眼中有可能流露出来的情绪。
“······皇上圣明。”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四个字,才能够表达他心中的想法。
难怪在京城的时候,都有许多人说,大明要走向盛世了。
见过民间疾苦的郑若曾还不信。
现在他有点信了。
眼前的皇上,似乎和史书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太一样。
皇上还很年轻。
正在一个人最壮年的时候。
做出来的事情,也一件比一件神奇,从大礼仪开始,似乎皇上就在寻求一种新的治国方法。
当时没有找到。
只拿回了属于皇帝的权利。
最后接着修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了一手积蓄实力,到了大同就一飞冲天了。
“圣不圣明的,看人家那个什么传教士来了再说,此人由你接待。”
嘉靖转头就给了郑若曾一个任务。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接待外来人员,还是一个来大明传教的贵族,都是由鸿胪寺的官员们出面的。
现在却砸在了他的手里。
“好了,去准备准备,顺便和罗亮沟通一下,看看这个传教士,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好做到心里有数。”
至于郑若曾会不会丢人。
嘉靖没有想过。
在大明的地盘上,想要传教,还不给大明人的面子。
刚好也可以找借口,只需要经商,来往银子就成,文化,暂时就算了。
“臣,遵旨。”
郑若曾也不怯场。
一个传教士,不就是类似和尚的人吗?
在大明,这样的人多了。
在就见怪不怪。
“嗯!”
嘉靖点了点头,也没有兴趣继续赏花了。
过几天,他的那些妃子们还要来绍兴,说是要看看绍兴的雨。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嘉靖心里明白。
他得回去好好的养养身体再说。
免得到时候,力不从心。
随着嘉靖的离开,郑若曾也给罗亮使了个眼色,单独聊一聊关于传教士的话题。
“我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在演道院······”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佛门从西方走了出来,最后融入到了中原,也融入到了历史当中。
更是和道儒分庭抗礼。
来了一个三分天下。
可道儒似乎从来都没有走出去过,就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也是佛门自己组织的一次动作。
酒香还怕巷子深呢!
更不要说被自己人夸上天的道儒两派。
嘉靖很怀疑,或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佛门的信徒,但绝对没有道门的真人和儒家的书生。
道门很能理解。
嘉靖自己就修道,完全是那种爱谁谁,别打扰老子修仙问道。
对于传播信仰,并不怎么热衷。
可儒家就不同了,开口闭口的老是要说教化蛮夷。
然而,也不见走人走出去一趟。
窝里横倒是玩得纯熟。
面对外敌的时候,嘉靖都不想多说。
投降居多,就连孔圣人的后代,都是世修降表,若不是顾忌孔家对读书人的影响,嘉靖都想要下旨,好好的阴阳怪气一番了。
此次出行,明明有机会去曲阜转悠一圈。
却是宁愿绕一点,都不愿意接近一下。
“还有,让朝中的大臣们,也拟一份儒家读书人的名单,朕就给他们一个去感化外夷的机会,做成了,算他们一个大功绩,做不成······”
做不成的话,嘉靖就要好好地考虑一下,往后的科举,还需不需要从四书五经之中选择出题,考那种八股文了。
他发现,科举没问题。
有问题的就是这个八股文。
好用是好用。
可要想出人才,真的太难了。
大明现在需要的就是人才,得找个机会改变一下才行。
当然,这些话,都只能暂时烂在心里。
暂时来说,想要治理天下,大部分还得靠这些读书人。
曾铣目瞪口呆之余,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一个传教士。
让他想到了许多。
一个弄不好,很有可能大明再次多出一个教派。
而经过了一次海上战斗,他也明白,那些人比称之为海上蛮子,似乎并不妥当,过过嘴瘾也并不能掩饰人家也很强大的事实。
毕竟,人家也一样有着不同于大明的文化,语言和各种技术。
大明有的火器,人家也有。
大明有的战船,人家还是有。
而且人家远道而来,不知道行程多少,就凭这种远征的能力,曾铣想想就头皮发麻。
从文臣,转换成了武将,曾铣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军事上面的对比。
然而,郑若曾是研究学问的,或者说是研究一切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
还一心想要进入演道院。
所以对于外来文化的进入,心中是有忧虑的。
大明,或者说中原的文化抵抗太弱了。
一个佛门,都可以占据三分之一的位置,已经能够看得出来微妙的变化。
春秋时期,还有百家争鸣呢。
流传到现在,还剩下什么?
儒学对排挤其他学派很厉害,可对外来的学派,就没有好手段了。
用皇上的话说,窝里横还是很猛的,想要打出去,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即便是现在,蒙古人想要融入到大明,也不是通过学问去感化得来的,而是一次次的战斗,到了最后用绝对的军队实力,敲断了蒙古骑兵的脊梁,才不得已融入进来的。
罗亮年岁还小,不懂皇上说的话,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风暴。
他只关心自己的研究。
“皇上,要不要大明重启一次稷下学宫的风采,让全天下的学问,都有一个地方,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郑若曾思索了好一会,发现只有这么一个办法,才可以抵挡住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维方式。
更多的学问问世。
更多的理念碰撞。
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谁还顾得上外来者?
不能不说这一想法的大胆。
“哼!你以为朕没有想过?你觉得可行吗?”
站在桂花树下,嘉靖指着桂花树下,一颗小小的桂花树,树荫下就见不到半点杂草。
更不要说儒学这一参天大树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没有错。
上到皇上,下到平民百姓,都觉得这棵树好用。
可大树底下也寸草不生啊!
没草怎么养牛羊?
没有牛羊怎么去吃肉?
除了自个吃自个,还能怎么办?
恍惚间,嘉靖似乎看到了一丝原因,为何一个王朝最多三百年就会推到从来一次了。
虽然不全是这个问题所导致的。
可嘉靖,此时此刻就是这么认为的。
郑若曾顺着皇上的手指,指着的地方看了过去,光秃秃的土地,除了落花和落叶再无其他。
若有所思之下,眼中的震惊,越来越大。
可在他抬起头的那一刻,已经很好地收敛了起来,眼中有可能流露出来的情绪。
“······皇上圣明。”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四个字,才能够表达他心中的想法。
难怪在京城的时候,都有许多人说,大明要走向盛世了。
见过民间疾苦的郑若曾还不信。
现在他有点信了。
眼前的皇上,似乎和史书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太一样。
皇上还很年轻。
正在一个人最壮年的时候。
做出来的事情,也一件比一件神奇,从大礼仪开始,似乎皇上就在寻求一种新的治国方法。
当时没有找到。
只拿回了属于皇帝的权利。
最后接着修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了一手积蓄实力,到了大同就一飞冲天了。
“圣不圣明的,看人家那个什么传教士来了再说,此人由你接待。”
嘉靖转头就给了郑若曾一个任务。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接待外来人员,还是一个来大明传教的贵族,都是由鸿胪寺的官员们出面的。
现在却砸在了他的手里。
“好了,去准备准备,顺便和罗亮沟通一下,看看这个传教士,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好做到心里有数。”
至于郑若曾会不会丢人。
嘉靖没有想过。
在大明的地盘上,想要传教,还不给大明人的面子。
刚好也可以找借口,只需要经商,来往银子就成,文化,暂时就算了。
“臣,遵旨。”
郑若曾也不怯场。
一个传教士,不就是类似和尚的人吗?
在大明,这样的人多了。
在就见怪不怪。
“嗯!”
嘉靖点了点头,也没有兴趣继续赏花了。
过几天,他的那些妃子们还要来绍兴,说是要看看绍兴的雨。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嘉靖心里明白。
他得回去好好的养养身体再说。
免得到时候,力不从心。
随着嘉靖的离开,郑若曾也给罗亮使了个眼色,单独聊一聊关于传教士的话题。
“我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在演道院······”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