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孙九执饶有兴致地问:“你麾下半妖,可在瀛州岛上?”
孙九执知道,他孤身前来会谈,并无其他妖魔同行,正适合大离使者拉拢。
而大离使者既然当真拉拢于他,敢说出此法,定是在岛上有着人证,且分外自信。
孙九执便想看看,南奕料定能将他笼络住的自信,究竟是缘何自信。
杜衡对孙九执的好奇早有所料,闻言之后,亲自去将候在不远处的宋忠接来。
见到孙九执,宋忠也不废话,直接在手上燃起无生冥火。
孙九执眸光微凝。
这一次,不同于南奕是借法他人之力,宋忠身上,乃是实打实的冥凤血脉,以及相应神通。
而先是冰凰,又是冥凤。这是在表明,南奕麾下武者中,半妖不只一位;所谓真气武道能中和血脉异力一说,也绝非虚言。
孙九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继续问:“真气武道,如何修之?”
南奕直截了当地说:“受我武种,即可修炼真气武道。”
孙九执思索片刻,并未急着询问具体的修法,而是问道:“此等武道修炼,定是有着诸多讲究,绝非一味苦练即可。这些关窍,可否一一告知于我?”
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处处是陷阱。
孙九执谨小慎微,即便南奕口中的真气武道之玄妙似非虚言,他也不愿就此轻信。
他打算再从侧面信息入手,尝试侧面了解真气武道具体现状。
这些侧面信息,一来是不好作假;二来,大离使者既然有心拉拢他,只要他问起,就绝不会隐瞒。
当然,他若是没有问到的,大离使者就未必会提。
所以,孙九执思考得愈发细致,并不会轻信南奕。
而南奕已事先打探清楚孙九执过往经历。
当孙九执问起真气武道修炼之讲究,南奕立即取出刊载有《志士仁人》文章的那期《明报》。
他将报纸递给孙九执,并说道:“受我武种,即可修炼真气武道。真要说来,其实无甚门槛可言。但在下传武,重心性,看品行,不传心术不正之辈。”
“更著有一文,阐述义理,或可称为武侠精神,为麾下武者修炼武道定下方向。”
孙九执接过报刊,细看《志士仁人》。
南奕则是仔细观察着孙九执神色变化。
认真说来,为踏破齐天城元家,孙九执化妖之举,正符合“杀身成仁”一说。
南奕所著《志士仁人》,几乎完美契合孙九执脾性。
倘若两人只是江湖中人,单凭此文,便可称得上当浮一大白。
可惜两人都是修士。
就算文章能写进孙九执心里去,也不会因为一篇文章,便让孙九执引南奕为知己。
相反,看完《志士仁人》的第一眼,孙九执心中第一反应,即是此文甚好,或可用来调动群妖情绪,助其修行。
说白了,此世修士,入道修行之始,即要求心智独立,强调自我。
即便拜入仙门,也只要求修士不负宗门即可,不会说什么一定得为仙门做奉献。
所以,即便孙九执完美契合《志士仁人》所说武侠精神,愿意出于公义杀身成仁,也不等于孙九执会心向人族。
在南奕看来,能让修士为求念头通达,而愤然出手之公义,从来不局限于人族本身,而是类似天地不仁的大仁大义。
不论孙九执是人身还是妖修,都有可能会为某些不公世道生出不忿,进而仗义出手,不顾后果。
可既已化妖,孙九执绝不会为了恢复人身而置己身修行于不顾。
但一篇《志士仁人》,虽不可能让孙九执就此,将南奕引为知己。
可志趣相投,总归是能让南奕,在孙九执心中变得更加可信数分,不至于太过提防、满心审视。
南奕一直观察着孙九执神色变化。
虽然他并未从孙九执脸上看出明显的表情波动,但这正好说明孙九执道心如铁,并不会一听恢复人身便失了分寸。
“真气武道,是以在下武种为基,生成内力;再以源炁或血脉异力为引,化生真气。”
“修炼微有小成,即可分出武种传予他人不说,还能得享所传者修炼真气之加持。”
“不过,若在人族地界,分发武种传予凡人,可让凡人随修自身之真气。但在海外,即便传予其他小妖武种,若血脉不同,亦难作助力。”
南奕如实开口,略作说明。
言下之意,心猿血脉非是龙属的孙九执,要想转修真气武道,以真气中和血脉异力,唯有重回大离传武,才好修行。
而听完南奕所说,孙九执则是暗自思索:
分发武种以传武,可让他人随修真气,得享加持,进而使己身真气积累更快。此等神异,定是以天赋神通为基,方能造就。
若真气武道仅有传武之效,于南奕而言,不过是主干分支,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万变不离其宗。
可南奕之前使出广寒冰焰,分明是向麾下武者借法,而非己身神通。
换言之,南奕开辟真气武道之天赋神通,不仅能向下传武,聚众加持;更是有着借法之效。
南奕天赋神通再是玄奇,在借法手段上都应有着相应限制,不可能叫他轻易融汇万法于一身。
所以,孙九执断定:除却神通灾厄外,南奕可借之法,必然有着数量限制。
而南奕开辟真气武道,折服凡人自然容易。但想折服修士,让修士屈居南奕之下,为其所使,必须让渡出足够利益,作为交换才行。
孙九执进一步推断:修炼真气武道,虽可中和血脉异力,却需海量真气,方可成功中和。
所以,南奕还是在拿真话忽悠他。
一旦他轻易答应南奕,转修真气武道,多半会尴尬发现,单凭自身之力修炼真气,想要修出足够真气中和血脉异力,恐怕耗时不知会多久。
如南奕身旁之宋忠,被迫受了凤凰传承,为凰族血脉之力侵染不久,或许不须太久便能成功中和。
但孙九执这等妖修,血脉异力浓厚,怕是十年都未必得成。
至于说靠着传武来积累真气,孙九执不用多想,便知鸡肋。
真气武道,虽可分发武种传予他人。但为了避免强枝弱干,南奕一定会在武种分发数量上做限制,不叫麾下武者反客为主,借鸡生蛋。
再联想到南奕借法手段也会有数量限制,孙九执心下猜测:或许,在南奕真气武道中,只有有数之位,可以广为传武,快速积累真气;而与之相应,可广为传武者,则会借法于南奕,由南奕融汇诸法于一身。
孙九执思索良久,虽不发一言,却大概能猜出南奕真气武道现状。
不过,他并未急着就此与南奕谈条件,而是看向南奕,忽地开口:“依君之见,在下心猿之身,转修真气武道,可有必要?”
一听此问,南奕还未接话,一旁的杜衡却是心中暗叹。
在杜衡眼中,南奕真气武道之妙处,于修士而言,在于可使法力更为柔和温顺,不易走火入魔;于妖修而言,则在于中和血脉异力,可保持人身、人性不失。
这些妙处,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却也确实没多大用。
至于其他方面,相较仙道法门,真气武道无甚稀奇,更是十分粗糙。
毕竟,南奕不过黄阶修士,说是开辟新道,但他折腾出的真气武道,在仙道法门前,无疑是根本不够看。
当然,考虑到南奕天资出众、才情上佳,于真气武道上还能继续完善,若叫杜衡锐评真气武道,他也愿意诚心实意地称赞一声“未来可期”。
只是,如果中和血脉异力这一点不能打动孙九执,杜衡口才有限,也不知该如何才能说服孙九执,私相交结。
毕竟,孙九执若修真气武道,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居于南奕之下。
而此世修士,少有愿意居于人下者。
像南奕目前给出的真气法脉,裘长生乃是南奕分身,自不必多说。
陶知命属于南奕投桃报李,分出一道真气法脉,不过问陶知命是否传武,只作为两人半师半友情分之见证。
剩下四人,燕青云与郭来,本质上都是散修,而非仙门正道之修士;裴清雪与宋忠,则是受了凤凰传承,亦只得修真气武道,才能中和血脉异力。
虽说宋忠本人一开始就是宁练内功不修道,但总的来说,正常情况下,即便许诺真气法脉,南奕也很难拉拢仙门修士转修真气武道。
比如谢迦南,与南奕关系也算亲近,南奕亦从未想过让其舍了仙门转修真气武道。
而谢北河在离开南天城前,曾与谢迦南说了一嘴,谢迦南亦是直接岔开话题。
是以,当孙九执反问南奕可有必要时,杜衡听在耳中,听出孙九执对中和血脉异力之效不以为意,心里顿时暗叹。
不过南奕倒是依旧从容淡定。
南奕早就猜测孙九执对人族之身无甚眷恋,单凭真气武道中和血脉异力之效,绝难打动其心。
甚至于,南奕心中也知,孙九执未必不会分析出武种分发与真气法脉之限。
但这些,都不重要。
南奕信然道:“道友是否转修真气武道,不在于我,而在于你。”
“我可以许诺道友真气武道护法之位,与道友同享权柄,于真气加持之力,五五分润。”
“可是这些皆不重要。”
南奕看着孙九执,目光清澈:“一切,只取决于道友,道在何方。”
“依在下拙见,道友之心,正合在下所著《志士仁人》,若见世道不公,便会生出不忿。”
这种不忿,并不一定是源于圣母之心或恻隐之心。
在南奕看来,若见不平之事,会想起自身小时候的不公遭遇,也有可能生出不忿,念头不通达。
然后殊途同归,不管是为何生出不忿,只要本身性情不会欺压良善与弱小,愿意锄强,论迹不论心下,都可以称作是行侠仗义。
在前世,提起志士仁人,总是会联想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仿佛只有牺牲,才配称作仁义与侠道。
但那是因为前世没有修士,无修行一说,以个体面对强权大势,多只有牺牲一途。
而在此世,伟力聚于一身,个体修行实能成仙作祖。
在宣扬武侠精神,进行哲学思辨时,南奕自然因地制宜,不会完全照搬前世侠道之说。
在此世所著《志士仁人》中,对于麾下武者,南奕并未鼓励他们保护弱小,为凡人而战,乃至为凡人牺牲。
他所宣扬的武侠精神,更多是激励麾下武者,在自身不欺压良善与弱小的前提下,敢向不公世道拔刀,路见不平一声吼,求个念头通达,旨在威慑住不公不法之事。
简单说,为了大仁大义,甘愿以武犯禁、以身犯险,贯彻人心公道,便可有望,以血性与侠气,还得人间朗朗乾坤。
这略有些像是“侠以武犯禁”,但又有着根本不同。
在前世天夏,侠以武犯禁,确实会招致朝廷打压。
因为天夏朝廷的统治,是建立在秩序稳定的基础上。任侠儿以武犯禁,动摇民间秩序,自然会被打压。
但在此世,伟力归于自身,却是未必。
于此世绵延万载的朝廷官府而言,民间侠客,生不出乱子,动摇不了秩序基础。
反倒是豪门世家,多与官府角力,各种制约下,让官府颇受世家之掣肘。
而南奕麾下武者,若是行侠仗义,基本是与鱼肉百姓的世家豪门起冲突。
就算当真要说这是在以武犯禁,犯的也是世家之禁,而非朝廷之法。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行侠仗义,既是在贯彻人心公道,也是在贯彻朝廷律法。
毕竟,无论怎么说,在明面上,不公之事,肯定也多是不法之事。
所以,南奕开辟真气武道,宣扬武侠精神,反倒不怎么会受到朝廷打压,更多是受世家出身的九部官员所不喜,乃至不约而同地隐隐抵制。
而此前也曾说过,南奕在《志士仁人》中,隐约潜藏着名为“革命”的赤色火种。
这固然是有基于南奕自身认知的缘故,但其实也有着此世修行界生态的客观需求。
此世修行,类似于信仰封神争香火,在本质上就是对凡世秩序的定义权之争。
要想往上修行,必然需要驱逐旧有秩序,建立新生秩序。
这种秩序之争,被此世修士称之为道争。
但如果将视野放大放高,所谓革命,其实也只是道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大家都是修士的情况下,一篇《志士仁人》,确实不可能让孙九执,引南奕为知己。
可两人,本就不需要做知己。
志趣相投,亦可称为同志。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孙九执知道,他孤身前来会谈,并无其他妖魔同行,正适合大离使者拉拢。
而大离使者既然当真拉拢于他,敢说出此法,定是在岛上有着人证,且分外自信。
孙九执便想看看,南奕料定能将他笼络住的自信,究竟是缘何自信。
杜衡对孙九执的好奇早有所料,闻言之后,亲自去将候在不远处的宋忠接来。
见到孙九执,宋忠也不废话,直接在手上燃起无生冥火。
孙九执眸光微凝。
这一次,不同于南奕是借法他人之力,宋忠身上,乃是实打实的冥凤血脉,以及相应神通。
而先是冰凰,又是冥凤。这是在表明,南奕麾下武者中,半妖不只一位;所谓真气武道能中和血脉异力一说,也绝非虚言。
孙九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继续问:“真气武道,如何修之?”
南奕直截了当地说:“受我武种,即可修炼真气武道。”
孙九执思索片刻,并未急着询问具体的修法,而是问道:“此等武道修炼,定是有着诸多讲究,绝非一味苦练即可。这些关窍,可否一一告知于我?”
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处处是陷阱。
孙九执谨小慎微,即便南奕口中的真气武道之玄妙似非虚言,他也不愿就此轻信。
他打算再从侧面信息入手,尝试侧面了解真气武道具体现状。
这些侧面信息,一来是不好作假;二来,大离使者既然有心拉拢他,只要他问起,就绝不会隐瞒。
当然,他若是没有问到的,大离使者就未必会提。
所以,孙九执思考得愈发细致,并不会轻信南奕。
而南奕已事先打探清楚孙九执过往经历。
当孙九执问起真气武道修炼之讲究,南奕立即取出刊载有《志士仁人》文章的那期《明报》。
他将报纸递给孙九执,并说道:“受我武种,即可修炼真气武道。真要说来,其实无甚门槛可言。但在下传武,重心性,看品行,不传心术不正之辈。”
“更著有一文,阐述义理,或可称为武侠精神,为麾下武者修炼武道定下方向。”
孙九执接过报刊,细看《志士仁人》。
南奕则是仔细观察着孙九执神色变化。
认真说来,为踏破齐天城元家,孙九执化妖之举,正符合“杀身成仁”一说。
南奕所著《志士仁人》,几乎完美契合孙九执脾性。
倘若两人只是江湖中人,单凭此文,便可称得上当浮一大白。
可惜两人都是修士。
就算文章能写进孙九执心里去,也不会因为一篇文章,便让孙九执引南奕为知己。
相反,看完《志士仁人》的第一眼,孙九执心中第一反应,即是此文甚好,或可用来调动群妖情绪,助其修行。
说白了,此世修士,入道修行之始,即要求心智独立,强调自我。
即便拜入仙门,也只要求修士不负宗门即可,不会说什么一定得为仙门做奉献。
所以,即便孙九执完美契合《志士仁人》所说武侠精神,愿意出于公义杀身成仁,也不等于孙九执会心向人族。
在南奕看来,能让修士为求念头通达,而愤然出手之公义,从来不局限于人族本身,而是类似天地不仁的大仁大义。
不论孙九执是人身还是妖修,都有可能会为某些不公世道生出不忿,进而仗义出手,不顾后果。
可既已化妖,孙九执绝不会为了恢复人身而置己身修行于不顾。
但一篇《志士仁人》,虽不可能让孙九执就此,将南奕引为知己。
可志趣相投,总归是能让南奕,在孙九执心中变得更加可信数分,不至于太过提防、满心审视。
南奕一直观察着孙九执神色变化。
虽然他并未从孙九执脸上看出明显的表情波动,但这正好说明孙九执道心如铁,并不会一听恢复人身便失了分寸。
“真气武道,是以在下武种为基,生成内力;再以源炁或血脉异力为引,化生真气。”
“修炼微有小成,即可分出武种传予他人不说,还能得享所传者修炼真气之加持。”
“不过,若在人族地界,分发武种传予凡人,可让凡人随修自身之真气。但在海外,即便传予其他小妖武种,若血脉不同,亦难作助力。”
南奕如实开口,略作说明。
言下之意,心猿血脉非是龙属的孙九执,要想转修真气武道,以真气中和血脉异力,唯有重回大离传武,才好修行。
而听完南奕所说,孙九执则是暗自思索:
分发武种以传武,可让他人随修真气,得享加持,进而使己身真气积累更快。此等神异,定是以天赋神通为基,方能造就。
若真气武道仅有传武之效,于南奕而言,不过是主干分支,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万变不离其宗。
可南奕之前使出广寒冰焰,分明是向麾下武者借法,而非己身神通。
换言之,南奕开辟真气武道之天赋神通,不仅能向下传武,聚众加持;更是有着借法之效。
南奕天赋神通再是玄奇,在借法手段上都应有着相应限制,不可能叫他轻易融汇万法于一身。
所以,孙九执断定:除却神通灾厄外,南奕可借之法,必然有着数量限制。
而南奕开辟真气武道,折服凡人自然容易。但想折服修士,让修士屈居南奕之下,为其所使,必须让渡出足够利益,作为交换才行。
孙九执进一步推断:修炼真气武道,虽可中和血脉异力,却需海量真气,方可成功中和。
所以,南奕还是在拿真话忽悠他。
一旦他轻易答应南奕,转修真气武道,多半会尴尬发现,单凭自身之力修炼真气,想要修出足够真气中和血脉异力,恐怕耗时不知会多久。
如南奕身旁之宋忠,被迫受了凤凰传承,为凰族血脉之力侵染不久,或许不须太久便能成功中和。
但孙九执这等妖修,血脉异力浓厚,怕是十年都未必得成。
至于说靠着传武来积累真气,孙九执不用多想,便知鸡肋。
真气武道,虽可分发武种传予他人。但为了避免强枝弱干,南奕一定会在武种分发数量上做限制,不叫麾下武者反客为主,借鸡生蛋。
再联想到南奕借法手段也会有数量限制,孙九执心下猜测:或许,在南奕真气武道中,只有有数之位,可以广为传武,快速积累真气;而与之相应,可广为传武者,则会借法于南奕,由南奕融汇诸法于一身。
孙九执思索良久,虽不发一言,却大概能猜出南奕真气武道现状。
不过,他并未急着就此与南奕谈条件,而是看向南奕,忽地开口:“依君之见,在下心猿之身,转修真气武道,可有必要?”
一听此问,南奕还未接话,一旁的杜衡却是心中暗叹。
在杜衡眼中,南奕真气武道之妙处,于修士而言,在于可使法力更为柔和温顺,不易走火入魔;于妖修而言,则在于中和血脉异力,可保持人身、人性不失。
这些妙处,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却也确实没多大用。
至于其他方面,相较仙道法门,真气武道无甚稀奇,更是十分粗糙。
毕竟,南奕不过黄阶修士,说是开辟新道,但他折腾出的真气武道,在仙道法门前,无疑是根本不够看。
当然,考虑到南奕天资出众、才情上佳,于真气武道上还能继续完善,若叫杜衡锐评真气武道,他也愿意诚心实意地称赞一声“未来可期”。
只是,如果中和血脉异力这一点不能打动孙九执,杜衡口才有限,也不知该如何才能说服孙九执,私相交结。
毕竟,孙九执若修真气武道,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居于南奕之下。
而此世修士,少有愿意居于人下者。
像南奕目前给出的真气法脉,裘长生乃是南奕分身,自不必多说。
陶知命属于南奕投桃报李,分出一道真气法脉,不过问陶知命是否传武,只作为两人半师半友情分之见证。
剩下四人,燕青云与郭来,本质上都是散修,而非仙门正道之修士;裴清雪与宋忠,则是受了凤凰传承,亦只得修真气武道,才能中和血脉异力。
虽说宋忠本人一开始就是宁练内功不修道,但总的来说,正常情况下,即便许诺真气法脉,南奕也很难拉拢仙门修士转修真气武道。
比如谢迦南,与南奕关系也算亲近,南奕亦从未想过让其舍了仙门转修真气武道。
而谢北河在离开南天城前,曾与谢迦南说了一嘴,谢迦南亦是直接岔开话题。
是以,当孙九执反问南奕可有必要时,杜衡听在耳中,听出孙九执对中和血脉异力之效不以为意,心里顿时暗叹。
不过南奕倒是依旧从容淡定。
南奕早就猜测孙九执对人族之身无甚眷恋,单凭真气武道中和血脉异力之效,绝难打动其心。
甚至于,南奕心中也知,孙九执未必不会分析出武种分发与真气法脉之限。
但这些,都不重要。
南奕信然道:“道友是否转修真气武道,不在于我,而在于你。”
“我可以许诺道友真气武道护法之位,与道友同享权柄,于真气加持之力,五五分润。”
“可是这些皆不重要。”
南奕看着孙九执,目光清澈:“一切,只取决于道友,道在何方。”
“依在下拙见,道友之心,正合在下所著《志士仁人》,若见世道不公,便会生出不忿。”
这种不忿,并不一定是源于圣母之心或恻隐之心。
在南奕看来,若见不平之事,会想起自身小时候的不公遭遇,也有可能生出不忿,念头不通达。
然后殊途同归,不管是为何生出不忿,只要本身性情不会欺压良善与弱小,愿意锄强,论迹不论心下,都可以称作是行侠仗义。
在前世,提起志士仁人,总是会联想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仿佛只有牺牲,才配称作仁义与侠道。
但那是因为前世没有修士,无修行一说,以个体面对强权大势,多只有牺牲一途。
而在此世,伟力聚于一身,个体修行实能成仙作祖。
在宣扬武侠精神,进行哲学思辨时,南奕自然因地制宜,不会完全照搬前世侠道之说。
在此世所著《志士仁人》中,对于麾下武者,南奕并未鼓励他们保护弱小,为凡人而战,乃至为凡人牺牲。
他所宣扬的武侠精神,更多是激励麾下武者,在自身不欺压良善与弱小的前提下,敢向不公世道拔刀,路见不平一声吼,求个念头通达,旨在威慑住不公不法之事。
简单说,为了大仁大义,甘愿以武犯禁、以身犯险,贯彻人心公道,便可有望,以血性与侠气,还得人间朗朗乾坤。
这略有些像是“侠以武犯禁”,但又有着根本不同。
在前世天夏,侠以武犯禁,确实会招致朝廷打压。
因为天夏朝廷的统治,是建立在秩序稳定的基础上。任侠儿以武犯禁,动摇民间秩序,自然会被打压。
但在此世,伟力归于自身,却是未必。
于此世绵延万载的朝廷官府而言,民间侠客,生不出乱子,动摇不了秩序基础。
反倒是豪门世家,多与官府角力,各种制约下,让官府颇受世家之掣肘。
而南奕麾下武者,若是行侠仗义,基本是与鱼肉百姓的世家豪门起冲突。
就算当真要说这是在以武犯禁,犯的也是世家之禁,而非朝廷之法。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行侠仗义,既是在贯彻人心公道,也是在贯彻朝廷律法。
毕竟,无论怎么说,在明面上,不公之事,肯定也多是不法之事。
所以,南奕开辟真气武道,宣扬武侠精神,反倒不怎么会受到朝廷打压,更多是受世家出身的九部官员所不喜,乃至不约而同地隐隐抵制。
而此前也曾说过,南奕在《志士仁人》中,隐约潜藏着名为“革命”的赤色火种。
这固然是有基于南奕自身认知的缘故,但其实也有着此世修行界生态的客观需求。
此世修行,类似于信仰封神争香火,在本质上就是对凡世秩序的定义权之争。
要想往上修行,必然需要驱逐旧有秩序,建立新生秩序。
这种秩序之争,被此世修士称之为道争。
但如果将视野放大放高,所谓革命,其实也只是道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大家都是修士的情况下,一篇《志士仁人》,确实不可能让孙九执,引南奕为知己。
可两人,本就不需要做知己。
志趣相投,亦可称为同志。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