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大军北上,再次出发!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明末最强钉子户第534章 大军北上,再次出发!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温越一向以慷慨著称,与盟友相处融洽。

    过去的战友如祖大寿、满桂、马世龙、洪承畴等,都曾在与温越共同作战中受益匪浅,自然不愿意看到温越留守后方。

    面对众人的劝说,连张霖若也在其中,温越最终放弃了坚守后方的打算。

    经过一番思考,温越道:“刚才祖将军提到大军需要分守多个地点,但我认为只需守住几个关键点即可,无需过多兵力。”

    祖大寿道:“愿闻其详。”

    温越阐述道:“首先,在杏山堡北面不远的长岭山上,可以驻扎三千兵力,挖掘壕沟建立营寨,与南面的杏山堡守军形成呼应。

    “这样就能控制松杏要道,防止敌人挖壕截断我们的联系。这个任务,我建议由我的辎重营将士来承担。”

    见众人陷入沉思,温越继续说道:“其次,在杏山西南方向约十里的五道岭群山丘陵地带,横跨川原,山的东北脚和西北脚分别有大兴堡和东青堡。

    这两堡之前都有河流,我们可以选择一两位入援大将军,在五道岭上驻守重兵,布置深壕和火炮,与两堡守军形成呼应。

    “如果敌人想要攻击杏山堡,必然要从女儿河过来。

    “女儿河距离杏山堡不过十几里,中间就是五道岭。

    “他们一旦接近杏山堡,就会受到我们左右两侧的夹击。

    “而且,如果不先夺取大兴堡和东青堡,以及长岭山的驻军,他们又怎能安心攻打杏山堡,而不担心后路被切断呢?”

    看着温越详细地分析着山脉地形,对各个地点了如指掌。

    让洪承畴和各将深感佩服,这温越之所以天下闻名成名,绝非偶然。

    看见有些将领不明所以,温越走到地图前,详细地解释起来。

    地图上清晰地标出了城池、山岭、河流等重要地理信息。

    牛苛等人仔细观察后,立刻兴奋地喊道:“真是妙计!如果没有攻下长岭山、东青堡和大兴堡,建虏怎么敢轻易冒进?

    “而且,从岭上用火炮轰击,再加上山上山下的联合夹击,肯定能让那些建虏吃尽苦头。

    “这几处地方相距不远,相互支援起来也方便多了。

    神机营前营副将付崇英激动地说:“这样一来,塔山、高桥等地的防守兵力就不需要太多了,五道岭、长岭山再加上杏山堡,这样的防线已经足够坚固了。”

    温越补充道:“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支机动兵力,至少是一万骑兵,用于快速支援和寻找建虏的弱点进行攻击。”

    他沉思片刻后说:“也许一万骑兵还不够,可能还需要增加一些,当然,如果建虏没有进攻杏山,这一万骑兵就可以作为主力大军使用。”

    洪承畴笑道:“平虏伯这番谋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完善至极,我等就如此办吧。”

    他的笑声在堂内回荡,其他将领也笑了起来。

    然而,选择谁来驻守五道岭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兵力较弱的牛苛,白恩光、汤通等人都显得有些犹豫,似乎不愿意分兵留守。

    而满桂和马世龙,则和温越配合良久,知道温越将自己的辎重营留在长岭山防守,他们意识到杏山等地未来可能会有战斗,军功自然也不会少。

    于是,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心领神会。

    于是主动请缨,表示愿意留守。

    看他们两人愿意留守,众人都是兴奋。

    满桂和马世龙两部各自都有上万多人,其中还有新练的新军,战力算是不可小觑。

    骑兵数量也多,机动兵力便也有了。

    当天,经过大明各将领们的深入讨论。

    对各项军事事务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细致的安排。

    从早到晚,大小事务逐一商议,直至夜幕降临才各自散去。

    在当天的会议中,还确定了先锋人选。

    先锋官负责在遇到水域时搭建桥梁,侦查前方敌情,确保大部队能够顺利前行。

    因此,先锋官不仅需要战斗力出众。

    还要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

    袁崇焕旧将,宁远屯总兵刘继虎主动提出担任先锋官。

    自从袁崇焕战死后,刘继虎连番与温越讨好,想加入温越的麾下。

    但温越没有答应,只是另外起了一个勤国营。

    刘继虎对此有些犹豫,他其实是直接想加入温越的嫡系的,并不想从勤国营满满晋升。

    恰逢这次北上大战,可以直接与温越亲自接触。

    而担任先锋,他认为这是一个表现的机会,所以主动请缨。

    对此,温越思虑片刻,便点头同意。

    至于策应人选,温越则比较谨慎,让宣府总兵祖大寿进行策应。

    两军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四十里。

    随后,中军大部队跟进。

    所有计划都已经确定。

    三天后,崇祯三年七月十四日。

    十多万明军在宁远举行了誓师仪式,正式向锦州进军。

    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宁远出发。

    宁远到松山堡的距离超过一百里,大军行动非常谨慎。

    宁远总兵刘继虎率领的前锋,与策应总兵祖大寿的部队之间距离不到四十里。

    而祖大寿军与中军大部队的距离也不到三十里。

    整个大军缓慢前行,但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天的行程距离。

    如果是骑兵快速行进,那么只需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就能到达。

    在这片辽阔的辽西土地上,军队如同细流汇聚成江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携带着各自的辎重,行进在征途之中。

    主力部队之后,是无尽的民夫队伍。

    他们驱赶着各式车辆,从驴车到马车,从骡车到人力车,甚至还有骆驼队,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物资补给线。

    为了确保行军的顺利,前方的敌情每过一个时辰便有一次汇报。

    道路上,哨骑和身着青绵布齐腰甲、头戴明盔、挂着令牌、手持令旗的旗牌官们穿梭不息,传递着重要的军令和情报。

    ……

    第二天,前锋部队已经越过了高桥堡。

    而策应部队也通过了塔山堡。

    在前行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建虏的哨探阻击和骚扰。

    但都被前锋大军所击溃,取得了斩首十余级的战果。

    宁远总兵刘继虎传来的报告中提到,建虏有一部镶红旗和镶白旗约有万人,以及数千名披甲奴,正全力攻击杏山城堡。

    杏山的守将紧急向前锋求援,形势十分危急。

    报告中还特别指出,并未发现攻城的敌军携带红夷炮车。

    中军做出了回应,如果建虏的披甲奴确实只有数千人,那么可以派遣援军前往杏山支援。

    同时,必须广泛部署哨骑,以防止建虏在杏山周围设下伏兵。

    刘继虎统领的前锋部队规模宏大,约有万人之众。

    其中精锐的正兵营骑兵就占据了三千五百之数。

    这支骑兵部队以传统的冷兵器为主,装备有马槊、镗钯、骑枪、刀棍等利器。

    而在热兵器的运用上,他们偏好使用三眼铳。

    这种火器在铳身外加装了尖刺,形似狼牙棒。

    对于身披重甲的敌人来说,其威力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刀棍。

    此外,刘继虎麾下还有两个车营。

    人数在两千至三千之间,共有战车两百辆。

    每辆战车配备二十名士兵。

    这些战车采用二轮轻车的设计,前方设有防御盾牌。

    下装有多根长枪,用以抵御战马的冲击。

    车上则装备了大量的火箭和佛狼机等火器,增强了远程打击的能力。

    辽东旧将特别偏爱使用百子铳。

    这种火器类似于大号的虎蹲炮,内部装填有数百枚铅子,射程可达一百五十步,即便是厚实的硬板或甲胄也难以抵挡其威力。

    因此,在刘继虎的车营中,百子铳的数量相当可观。

    除了炮手之外,随车的铳手以往多使用火箭和三眼铳等武器。

    而鸟铳的使用相对较少。

    然而,自从刘继虎分配到了一千杆精工制作的青牙军火铳,以及大量的威劲子药后。

    车营中的火铳手数量大幅增加。

    刘继虎本人武艺高强,无论是马背上的战斗还是地面作战,都非常勇猛。

    他能够左右开弓,连续射出多支箭矢,有着非凡的悍勇。

    在中军传来允许救援的指令后.

    刘继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救援杏山堡的决定。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部下们也普遍倾向于救援行动.

    因为他们的家属多居住在松杏地区,而且近期行军途中成功驱逐了不少建虏的哨骑。

    加之中军大部队的临近,这些因素都给了他们不少勇气和决心。

    更让刘继虎感到鼓舞的是。

    据情报显示,围攻杏山的敌军仅有万人左右,披甲奴更是不足数千。

    相比之下,刘继虎的救援大军加上杏山堡内的守军,总兵力超过一万几千人。

    即便不能一举歼灭敌军,至少也能够稳定局势。

    因此,全军上下都怀着立功的渴望。

    在刘继虎的一声令下,大军如潮水般涌动,向着杏山堡疾驰而去。

    从高桥到杏山的距离不过二十多里,沿途多为平坦的平原和河流。

    当时正值午后,烈日炎炎,热浪滚滚。

    四周是大片撂荒的土地,一片荒凉,无论山上山下,几乎看不到一丝绿意。

    连日的干旱使得曾经波涛汹涌的大河如今只剩下涓涓细流,土地也被晒得坚硬。

    但这反而便于大军行进。

    面对上万建虏,刘继虎不敢有丝毫大意。

    他迅速摆好了车营战阵,并以骑兵护卫两翼。

    同时派遣快骑通知策应的祖大寿部,要求他们随时准备接应。

    全军将士在烈日的暴晒下汗流浃背,衣甲湿透。

    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严整的战阵,坚定地向杏山堡推进。

    这场救援行动不仅关乎杏山堡的存亡,也是对刘继虎及其部下勇气和决心的严峻考验。

    随着大军一路前行,前方的哨骑与清军的骑兵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锋。

    刘继虎不断派出自己的家丁精骑,有效地压制了建虏哨探,迫使其不断后退。

    当大军渡过七里河后,刘继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由于援军的到来气势磅礴,无懈可击。

    原本围攻杏山堡的清军被迫撤退,聚集在杏山北面数里之外。

    杏山堡的围困得以解除,这是一项重大的胜利。

    军中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刘继虎立即向后方报告了这一捷报。

    然而,尽管解了围,他却感到有些遗憾。

    因为自己的军队未能真正投入战斗,未能发射一矢一炮,就成功解救了杏山堡。

    这与他自己渴望取得更大战功的想法相去甚远。

    环顾四周,他发现不仅是将官们,就连普通士兵也流露出了类似的遗憾之情。

    好几位副将更是连连表示不爽快。

    又觉得应该趁着军心旺盛,与杏山北面的清军展开激战,争取更多的战果。

    在众将的劝说下,刘继虎经过一番犹豫,最终决定主动出击。

    当大军接近杏山堡两里的距离时,驻守杏山的副将郑林义看到清军撤退,也抽调了三千人马出来与主力汇合,其中包括一千骑兵。

    这让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决心更加坚定。

    于是,大军集结起来,向清军发起进攻。

    他们采取了车营步军居中,骑兵护卫两翼的阵型。

    在距离清军营地不到三里的地方,清军那边响起了号角声.

    显然是察觉到了明军的逼近,也开始展开迎战的队列。

    在双方的不断靠近中,刘继虎注意到右侧不远处有一片低矮坡地.

    他立即下令抢占这个有利地形。

    让骑兵部署在山上,车营步兵则集中在山脚下的开阔地带。

    这样既能够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又能够在必要时发动攻击。

    ……

    在烈日之下,刘继虎站在山顶的帅旗旁。

    目光如炬地审视着清军的阵地。

    他看到对方阵营中旗帜如海,大军前方是一排排密集的盾车。

    紧随其后的是身穿白色或红色盔甲的骑士。

    刘继虎冷哼一声,对清军的战术不以为然。

    这建虏虽改国号,却依旧沿用老旧的打法。

    盾车在前,弓手与铳手在后,再加上死兵与锐兵的组合。

    这种战术没有一点新意。

    刘继虎自信满满地审视着自己的阵地布局,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的军阵布置得井井有条。

    首先在阵前设置了拒木,紧接着是装备有大量佛郎机、火箭等火器的战车。

    还有精良的青牙军火铳和威劲子药。

    战车后方是策应的步军,他们手持长枪、大刀和盾牌,形成了层层防御。

    此外,军阵靠近山坡,后方安全无忧,还有骑兵守护两侧。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军士们胆壮心齐,军心可用!

    所以此战必胜!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明末最强钉子户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末最强钉子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末最强钉子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最强钉子户》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