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上回说到县令看到一些船民从运河下来,他们有的进入小吃店吃东西。不远处那家陈记“阳春面”,客人进进出出,生意十分红火。
阳春面因山阳县而得名,俗称酱油面。其做法特别简单,阳春面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故称阳春面。
因其接地气,一直到今天淮安古城阳春面一直备受南来北往的客人们的宠爱。
上河下的人们吃饱喝足后,就来到热闹的估衣街为家人购买点价格公道的衣物……
“你们注意没,河下古镇依托大运河,依托我大明漕运,这里商机多得是啊。所谓衣食住行,这里无一没有。”县令眉飞色舞地说道。
“还是我们大人治县有方。”师爷适时拍马屁。
县令无暇顾及世俗,他急于寻觅的是那两条青龙飞去的方向,眼前的河下古镇着实繁华,就是山阳县主城区也无法与这里相提并论。
“大人你看。”一行人向闲逛着,突然手下提醒道。县令抬头一看一个深宅大院出现在眼前,大门上“沈府”两个镏金大字特别醒目。
县令一看门脸便知这是一个书香人家,但是他看到有人进进出出的,于是兴致勃勃地对手下说:“走,去沈府瞧瞧。”
沈府家丁一看官老爷向这边走来,一名家丁慌慌张张地跑进去禀告:“沈老爷,县官大人来了。”
沈家乃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河下竹巷街梅家巷),祖籍苏州府昆山(今江苏苏州昆山),祖辈均为军籍,父亲沈炜经商。
沈宅雕梁画栋的客厅里布置得四平八稳,正面墙上一幅山水画意蕴深远。长长的褐色条几前一张楠木八仙桌旁,放着两把椅子,椅子靠背及两侧雕刻工艺一流。
沈老爷坐在凉棚下正看书,但见他慈眉善目,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看到得意处拿起羊毫批注。他听家丁说大人来访,连忙起身来到门前。
沈老爷一看县令已到门前,连忙上前躬身作揖:“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冒昧相扰,得罪得罪。”县令回礼。
“大人请。”
县令向左耳房一看房里整齐有序地存放着盘成圈的粗绳,蓑衣等:“沈家乃商贾人家,经营物品倒与漕运相关。”
“还做点茶叶生意。”沈老爷前边引路来到了右耳房。
“嗯,不错不错。”
向西走一口井年代已久,灶房里炊烟阵阵,县太爷沿着直路来到了正屋。
环顾四周,这沈府倒是一个清静之地。别致的花园里一大片荷叶随风摇曳,仿佛在作揖欢迎他的到来。水中一条条红色鲤鱼闲庭信步,那份悠闲倒是羡煞死人。
再向后边走,但见练武场一角刀枪剑戟整齐地放在兵器架上,即刻引起了县令的关注。
“怎么,沈老爷还会拳脚功夫?”
“回大人只为强身健体,花拳绣腿而已。”沈老爷连忙解释。
县令打量了一下格调高雅的布置,两侧陈列柜上图书占了大半,各式古玩倒也不少,不过八仙桌上的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部《增广贤文》,明代文人骚客都喜爱的书。
“大人见笑了,我只是偶尔翻翻。”沈老爷不好意思地收起书。
“沈老爷,儿子多大了?”县令边走边问,来到门前凉棚下。这里浓荫蔽日,左右通透,坐在这里凉风习习。
“请县太爷品茶,犬子尚小,正在私塾读书。”沈老爷伺候着,不敢落坐。
“好啊,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县令大人踱步摇头晃脑地说着,前脚向大门外走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沈氏一族一定谨记县太爷教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沈老爷躬身相送。
县令一行人向东走,来到了热闹非凡的东西走向的估衣街上。这里南北交汇,往来百姓在这里驻足留连,山阳城无论富商还是贫民都喜欢来这逛一逛。
县念猛抬头向东望去,但见一团紫气东来,突然落在了东边不远处,他连忙向东疾行欲控究竟。
“大人,你慢点!”师爷在后追赶着。
打铜巷内吴府此时此刻一片忙碌,吴夫人今日临盆,吴老爷正在前厅焦急在转来转去。夫人十月怀胎受尽折磨,产婆进去两三个时辰了还不见孩子生出,可夫人凄惨的叫声让他不寒而栗。
儿奔生,娘奔死。吴老爷知道女人生孩子,就是一辈子最大的坎。
吴老爷听着夫人一阵阵凄惨叫声,额头的汗水大颗大颗滴落在地。他对着上天双手合十祈祷:“老天啊,你就别折磨我老婆了,孩子,你快出来吧。”
“夫人,加把劲,头出来了,使劲使劲!”产婆已是满头大汗。
床上的女人脸色苍白,头发极其凌乱的她配合着产婆,她使劲最后一点力气,歇斯底里的呐喊中产婆叫了起来,紧接着“啊,啊啊啊!”一声啼哭,吴家小少爷诞生了……
“吴老爷生了,生了个儿子。”
吴锐脸上的愁云顿时化作满面的笑容:“放鞭炮。”
正在街上神游的县令,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这震动山阳半座城的鞭炮声,打断了县令的高谈阔论,他好奇地问:“谁家有喜事?还不去打听打听。”
一个手下见眼生情朝着鞭炮声的方向跑了过去,估衣街东边是竹巷街,而在两条街之间山阳县大户吴家。
“大人大人打听清楚了。”手下跑过来禀报。
“快说,谁家放鞭炮啊?”师爷见风使舵。
“打铜巷里吴府喜得贵子。”手下连忙告知。
“原来如此。”
手下人所说的吴府,说的是山阳吴锐家,县太爷放眼一看那紫气果然来到了吴府,他暗自思量,真的是文曲星下凡了?
“恭喜吴老爷,贺喜吴老爷。”吴府里张灯结彩,家丁们纷纷前来道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阳春面因山阳县而得名,俗称酱油面。其做法特别简单,阳春面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故称阳春面。
因其接地气,一直到今天淮安古城阳春面一直备受南来北往的客人们的宠爱。
上河下的人们吃饱喝足后,就来到热闹的估衣街为家人购买点价格公道的衣物……
“你们注意没,河下古镇依托大运河,依托我大明漕运,这里商机多得是啊。所谓衣食住行,这里无一没有。”县令眉飞色舞地说道。
“还是我们大人治县有方。”师爷适时拍马屁。
县令无暇顾及世俗,他急于寻觅的是那两条青龙飞去的方向,眼前的河下古镇着实繁华,就是山阳县主城区也无法与这里相提并论。
“大人你看。”一行人向闲逛着,突然手下提醒道。县令抬头一看一个深宅大院出现在眼前,大门上“沈府”两个镏金大字特别醒目。
县令一看门脸便知这是一个书香人家,但是他看到有人进进出出的,于是兴致勃勃地对手下说:“走,去沈府瞧瞧。”
沈府家丁一看官老爷向这边走来,一名家丁慌慌张张地跑进去禀告:“沈老爷,县官大人来了。”
沈家乃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河下竹巷街梅家巷),祖籍苏州府昆山(今江苏苏州昆山),祖辈均为军籍,父亲沈炜经商。
沈宅雕梁画栋的客厅里布置得四平八稳,正面墙上一幅山水画意蕴深远。长长的褐色条几前一张楠木八仙桌旁,放着两把椅子,椅子靠背及两侧雕刻工艺一流。
沈老爷坐在凉棚下正看书,但见他慈眉善目,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看到得意处拿起羊毫批注。他听家丁说大人来访,连忙起身来到门前。
沈老爷一看县令已到门前,连忙上前躬身作揖:“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冒昧相扰,得罪得罪。”县令回礼。
“大人请。”
县令向左耳房一看房里整齐有序地存放着盘成圈的粗绳,蓑衣等:“沈家乃商贾人家,经营物品倒与漕运相关。”
“还做点茶叶生意。”沈老爷前边引路来到了右耳房。
“嗯,不错不错。”
向西走一口井年代已久,灶房里炊烟阵阵,县太爷沿着直路来到了正屋。
环顾四周,这沈府倒是一个清静之地。别致的花园里一大片荷叶随风摇曳,仿佛在作揖欢迎他的到来。水中一条条红色鲤鱼闲庭信步,那份悠闲倒是羡煞死人。
再向后边走,但见练武场一角刀枪剑戟整齐地放在兵器架上,即刻引起了县令的关注。
“怎么,沈老爷还会拳脚功夫?”
“回大人只为强身健体,花拳绣腿而已。”沈老爷连忙解释。
县令打量了一下格调高雅的布置,两侧陈列柜上图书占了大半,各式古玩倒也不少,不过八仙桌上的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部《增广贤文》,明代文人骚客都喜爱的书。
“大人见笑了,我只是偶尔翻翻。”沈老爷不好意思地收起书。
“沈老爷,儿子多大了?”县令边走边问,来到门前凉棚下。这里浓荫蔽日,左右通透,坐在这里凉风习习。
“请县太爷品茶,犬子尚小,正在私塾读书。”沈老爷伺候着,不敢落坐。
“好啊,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县令大人踱步摇头晃脑地说着,前脚向大门外走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沈氏一族一定谨记县太爷教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沈老爷躬身相送。
县令一行人向东走,来到了热闹非凡的东西走向的估衣街上。这里南北交汇,往来百姓在这里驻足留连,山阳城无论富商还是贫民都喜欢来这逛一逛。
县念猛抬头向东望去,但见一团紫气东来,突然落在了东边不远处,他连忙向东疾行欲控究竟。
“大人,你慢点!”师爷在后追赶着。
打铜巷内吴府此时此刻一片忙碌,吴夫人今日临盆,吴老爷正在前厅焦急在转来转去。夫人十月怀胎受尽折磨,产婆进去两三个时辰了还不见孩子生出,可夫人凄惨的叫声让他不寒而栗。
儿奔生,娘奔死。吴老爷知道女人生孩子,就是一辈子最大的坎。
吴老爷听着夫人一阵阵凄惨叫声,额头的汗水大颗大颗滴落在地。他对着上天双手合十祈祷:“老天啊,你就别折磨我老婆了,孩子,你快出来吧。”
“夫人,加把劲,头出来了,使劲使劲!”产婆已是满头大汗。
床上的女人脸色苍白,头发极其凌乱的她配合着产婆,她使劲最后一点力气,歇斯底里的呐喊中产婆叫了起来,紧接着“啊,啊啊啊!”一声啼哭,吴家小少爷诞生了……
“吴老爷生了,生了个儿子。”
吴锐脸上的愁云顿时化作满面的笑容:“放鞭炮。”
正在街上神游的县令,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这震动山阳半座城的鞭炮声,打断了县令的高谈阔论,他好奇地问:“谁家有喜事?还不去打听打听。”
一个手下见眼生情朝着鞭炮声的方向跑了过去,估衣街东边是竹巷街,而在两条街之间山阳县大户吴家。
“大人大人打听清楚了。”手下跑过来禀报。
“快说,谁家放鞭炮啊?”师爷见风使舵。
“打铜巷里吴府喜得贵子。”手下连忙告知。
“原来如此。”
手下人所说的吴府,说的是山阳吴锐家,县太爷放眼一看那紫气果然来到了吴府,他暗自思量,真的是文曲星下凡了?
“恭喜吴老爷,贺喜吴老爷。”吴府里张灯结彩,家丁们纷纷前来道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