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像以前一样,周坚拿出他写的文章,恭恭敬敬呈给何苒,谦卑、有礼。
他的文章较两年前并没有长进,在金陵时,何苒几乎的把春试中各县前三名的试卷全都看了一遍,好文章看得太多,眼光提升了,再看周坚的文章,只看几行便看不下去了。
何苒在心里默默叹息,这些年来,她虽然没有让周坚参与政务,但是在读书这方面,她从未有所短缺,
柏彦就不用说了,如今借着晨报已经名扬天下,就是后来给周坚挑选的先生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可是周坚却没有长进。
无论是读书,还是这些用华丽词藻堆积而成的文章,全都是做给何苒看的。
无不透着刻意。
何苒自嘲,也或许周坚是故意藏拙,不敢在她面前表露呢?
如果是这样,脑子里倒也没有全部灌水,也不妄教养他这么多年。
何苒又问起周坚的生活起居,周坚的回答自是样样都好。
用过晚膳,何苒便出宫了。
看看时辰并不太晚,她便让小梨拿上从金陵带来的礼品去了劳府。
自从知道她回来,上官夫人便望眼欲穿,看到何苒,便紧紧握住她的手:“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这两年,劳家添丁进口,劳奉云伤愈之后便成亲了,娶的是前翰林院大学士茅启东的孙女茅蕴珍。
如今茅蕴珍已经有了身孕,站在上官夫人身后,一脸好奇地看着何苒。
劳光怀身为计相,统领户部,京中不知多少人盯着劳奉云这个嫡长孙的亲事,最终却这劳家大奶奶的位置却落到茅蕴珍身上,无论怎么看,茅家都是高攀。
然而何苒却知道劳光怀为何会这样做,全都是因为她。
做为她的外家,劳光怀功劳越大,劳家便越低调,而茅家这样的书香门第,便是目前最合适的联姻对象。
何苒微笑:“这位就是大表嫂吧。”
茅蕴珍脸颊微红,上前行礼,叫了一声:“表妹。”
说完,从丫鬟手里接过一只小匣子,双手递到何苒面前:“原是应该认亲时给的,拖了两年,表妹莫要嫌弃。”
何苒谢过,接过匣子,与女眷们寒暄了一会儿,把带来的礼物一一送上,又和上官夫人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便告辞回了老磨房胡同。
回来后,她打开茅蕴珍送的见面礼,见里面是一双绣工精致的缎鞋,和一支端庄大气的簪子。
这是新媳妇给婆家妹妹最常见的见面礼,只是更精致更考究,但并不显刻意。
何苒对茅蕴珍的印象不错,人和人的缘份便是如此,有的人只见一面,便有好感,有的人相处十几年还是相看两厌。
小梨笑着说道:“大当家太忙,可能还不知道,劳大奶奶可是才女呢,如今在金陵都有很多拥趸。”
“哦?这么厉害?”何苒来了兴趣。
小梨从报篮里翻了翻,找出几份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名字,对何苒说道:“这位署名鬼箭的,经查正是劳大奶奶。”
何苒微笑,茅蕴珍姓茅,茅可通矛,而中药里的鬼箭还有一个名字,便叫卫矛。
何苒拿起其中一篇文章看了起来,居然是抨击钱塘名士高芦的文章。
近期高芦因为提出让未婚人士缴纳单身税一事,而名声大噪,就连何苒也亲自召见了他,而鬼箭的这篇文章则是抨击高芦纳幼女为妾、枉为人师。
言辞辛辣却不失幽默,将高芦说得禽兽不如。
何苒皱眉,这是发表在晚报上的文章,看看日期,是十天前的,当时她正在赶路,难怪没有看过。
何苒对小梨说道:“去查查这件事。”
次日,小梨便把调查到的情况告诉了何苒,虽然高芦远在钱塘,但这件事并不是秘密,早就传到京城了,难怪茅蕴珍会知道。
“高芦本就风流,他有两名侍妾都是出自秦淮河,他被大当家召见之后,名气比以前更大了,接连收了五名侍妾,其中一名是有些才名的清倌人,还有两名是扬州瘦马,另外两个则是良家子,是双胞胎,都是十一岁,他为此非常得意,特意写了一首诗,那诗里写的就是他的两名幼妾。
他现在名气大,他的诗文很快便传扬出来,京城中人便是从他的诗文里知道此事的。”
何苒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面沉似水:“良家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梨说道:“据说有媒有娉,礼数齐全。”
何苒冷笑:“去查一下那两个幼妾的娘家,倒要看看是什么下作人家把这么小的女儿送去给人做妾!”
当初她和冯撷英历时一年修订新律,其中明确了女子初婚年纪最小为十五岁,无论娶纳,最低年龄都是十五岁,这也符合这个时代的民间约定俗成。
新律是今年正月开始在江南实施的,算算日期,高芦纳妾便是在正月之后。
没过几天,这件事便被查得清清楚楚,那对姐妹花真的是良家子,而且还是书香门第!
她们的父亲是个秀才,屡试不第,对高芦极为推崇,有一次请高芦来家中饮酒,高芦看到了他家的一对姐妹花,称赞了几句,这位父亲留了高芦在家中过夜,当晚便将两个女儿送到了高芦床上。
而高芦对这位便宜岳父的报答,便是在自己参与编撰的一本新书上加了他的名字。
并且还邀请他参加四大书院举办的文会,凭他的名气,原本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何苒大怒,写信给还在金陵的冯撷英,不要装死,这事都能传到京城,我就不信你会不知道。
管你是不是对这种事包容理解,违悖律法就该惩治!
冯撷英接到何苒的信后,一个头有两个大。
平心而论,他是不认同这种事的,但是他爱才,高芦确实有才,因此,在看到高芦那首新诗之后,他便本能地忽略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何苒的这封信,令冯撷英无地自容,他想起多年前,他与何苒在晋阳那间简陋的书房里,对于新律争得面红耳赤。
当时他认为男十六女十四便可,要为民间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传宗接代,而对于当权者而言,早婚早育可以增殖人口,多征赋算。
但是何苒却认为男十六女十四全都太小,不利于优生优育,战乱年间,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无论男女都存在多多少少的发育不良,为人父母尚未长成,又如何生出健康后代?搞不好还要一尸两命,何谈增殖人口?
为此,何苒还让人从城中找来三十名少年男女,请大夫把脉检查身体,最后证明何苒说的是对的。
于是在新律中,法定成亲年龄便定为男十七,女十五。
原本何苒还想定为男十八,女十六,但是他们走访时有很多百姓担心自己活不到儿女长大那一天,担心成亲太晚,若是自己死了,儿女无人照顾。
无奈之下,何苒便决定暂时定为男十七女十五,待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之后,再改为男十八,女十六。
冯撷英越想越是惭愧,大当家鞭策得对,是他忘记了初衷。
不久之后,钱塘名士高芦被杖责四十,罚银百两,劳役三年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与这个消息一起传出来的,还有那位便宜岳父,这位除了杖责四十,罚银百两,劳役三年,还被摘去了秀才功名。
他家中的另外四个女儿以及一个儿子,全部送到族中,由族中教养。
而在江南,高芦被从家中带走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江南文坛全都轰动了。
读书人自发地走上街头,为高芦鸣冤,更有阴谋论者,认为高芦是被陷害了,什么幼妾,这算什么事啊,不过就是借题发挥。
不仅是处理这件事的冯撷英,就连远在京城的何苒,也因这件事受到诸多指责。
何苒岿然不动。
非但没有息事宁人,反而让柏彦和何雅珉加大此事的宣传力度,将这件事炒得街知巷闻。
鬼箭女士茅蕴珍大喜过望,挥起笔杆子连写几篇文章,何苒见了,索性让柏彦在报纸上展开辩论,并且在京城和金陵两地发起投票。
金陵的投票出来后,可想而知,认为对高芦处置不当的占了多数,只有少部分认为高芦违法当惩。
但是出乎意料的却是,同样的投票,京城却与金陵完全相反。
八成投票认为高芦此举当严惩,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处置不当。
两地的晨报和晚报全都刊登了投票结果,并且还有街头采访。
说来有趣,采访一位读书人时,那位读书人义愤填膺,声嘶力歇声援高芦。
结果被问:请问你家中可有女儿?
读书人点头:小女刚满周岁。
问:等她十一岁时,你可愿将她送人为妾?
读书人:谁敢打我女儿的主意,我和他拼了!
言必,大窘,以袖掩面仓惶离去。
这件事闹哄哄一个多月,最后收场还是因为一名村妇。
村妇的女儿被人拐走,找到时已是奄奄一息,没救过来,还是死了。
小姑娘被一个老光棍买走,活活蹂躏而死。
那村妇在衙门前击鼓鸣冤,以头触地,鲜血淋漓。
此事一出,次日的晨报上便有鬼箭的文章,将此事与高芦事件相提并论,这一次,那些高芦的支持者们一起变成了哑巴。
何苒问起那对姐妹花的近况,一问才知,这对姐妹差一点连命也没了。
尽管高芦被迫写了放弃书,可她们却无处可去,她们已经出嫁,娘家不能回了,而她们也不敢回族里,回去便是死路一条。
两人只能暂时留在高家,当然不再做妾,现在是丫鬟,常常被刁难,更是被高芦的原配和妾室们打得遍体鳞伤。
冯撷英无奈,只能求到秀姑那里,秀姑亲自去高家,将她们接了出来。
钱塘与金陵有五百多里,虽然此事传得人尽皆知,但是真正见过她们的人并不多,更何况见过的人也仅限钱塘。
秀姑把她们送到了仁义书院,交给纪书君,她们改了姓名,做了仁义书院的学生。
这就要说起仁义书院招生的事了。
虽然书院办起来了,但是招生的情况却很是让人头疼。
整整一个月,也只招到五名学生。
这五人都是出自官员之家,有从京城派到江南的新晋官员的妹妹或者女儿,也有当年南下官员家中的女眷。
没有一个来自民间,更没有出自江南世家的。
何苒听说之后,让各地官员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着重宣传非官宦女眷入书院读书,免收束脩,且每年四身衣裳,包吃包住。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多收了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商户女,另外两个也是父兄有功名的。
如今仁义书院里,加上那对姐妹花,共有十七名学生。
这也是仁义书院的第一届。
无论人数多少,何苒认为,这都值得载入史册。
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何苒忙里偷闲,结合仁义书院办学遇到的种种问题,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为何免费读书,那些普通百姓也不肯把女儿送过来?
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子读书没有用,送到书院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女子在娘家也只有十几年,真正能帮娘家干活也不过几年而已,这短短的几年,还要去读书,那谁来打猪草,谁来做饭洗衣带弟弟?
什么?
现在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当进士,当官?
开什么玩笑?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你看我家祖坟上像是会冒青烟的吗?
与其浪费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学学绣花,说不定还能到绣坊里做工赚钱帮衬家里。
何苒眼睛亮了,她真是糊涂了。
学习有很多种。
读书考科举是学习,学手艺赚钱也是学习。
在回到京城的半个月后,何苒把董近真和李锦绣,以及陆畅全都叫了过来。
她要办一所职业学校!
对,但是当然不能叫这个名字。
一座不仅教人读书识字的学校。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他的文章较两年前并没有长进,在金陵时,何苒几乎的把春试中各县前三名的试卷全都看了一遍,好文章看得太多,眼光提升了,再看周坚的文章,只看几行便看不下去了。
何苒在心里默默叹息,这些年来,她虽然没有让周坚参与政务,但是在读书这方面,她从未有所短缺,
柏彦就不用说了,如今借着晨报已经名扬天下,就是后来给周坚挑选的先生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可是周坚却没有长进。
无论是读书,还是这些用华丽词藻堆积而成的文章,全都是做给何苒看的。
无不透着刻意。
何苒自嘲,也或许周坚是故意藏拙,不敢在她面前表露呢?
如果是这样,脑子里倒也没有全部灌水,也不妄教养他这么多年。
何苒又问起周坚的生活起居,周坚的回答自是样样都好。
用过晚膳,何苒便出宫了。
看看时辰并不太晚,她便让小梨拿上从金陵带来的礼品去了劳府。
自从知道她回来,上官夫人便望眼欲穿,看到何苒,便紧紧握住她的手:“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这两年,劳家添丁进口,劳奉云伤愈之后便成亲了,娶的是前翰林院大学士茅启东的孙女茅蕴珍。
如今茅蕴珍已经有了身孕,站在上官夫人身后,一脸好奇地看着何苒。
劳光怀身为计相,统领户部,京中不知多少人盯着劳奉云这个嫡长孙的亲事,最终却这劳家大奶奶的位置却落到茅蕴珍身上,无论怎么看,茅家都是高攀。
然而何苒却知道劳光怀为何会这样做,全都是因为她。
做为她的外家,劳光怀功劳越大,劳家便越低调,而茅家这样的书香门第,便是目前最合适的联姻对象。
何苒微笑:“这位就是大表嫂吧。”
茅蕴珍脸颊微红,上前行礼,叫了一声:“表妹。”
说完,从丫鬟手里接过一只小匣子,双手递到何苒面前:“原是应该认亲时给的,拖了两年,表妹莫要嫌弃。”
何苒谢过,接过匣子,与女眷们寒暄了一会儿,把带来的礼物一一送上,又和上官夫人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便告辞回了老磨房胡同。
回来后,她打开茅蕴珍送的见面礼,见里面是一双绣工精致的缎鞋,和一支端庄大气的簪子。
这是新媳妇给婆家妹妹最常见的见面礼,只是更精致更考究,但并不显刻意。
何苒对茅蕴珍的印象不错,人和人的缘份便是如此,有的人只见一面,便有好感,有的人相处十几年还是相看两厌。
小梨笑着说道:“大当家太忙,可能还不知道,劳大奶奶可是才女呢,如今在金陵都有很多拥趸。”
“哦?这么厉害?”何苒来了兴趣。
小梨从报篮里翻了翻,找出几份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名字,对何苒说道:“这位署名鬼箭的,经查正是劳大奶奶。”
何苒微笑,茅蕴珍姓茅,茅可通矛,而中药里的鬼箭还有一个名字,便叫卫矛。
何苒拿起其中一篇文章看了起来,居然是抨击钱塘名士高芦的文章。
近期高芦因为提出让未婚人士缴纳单身税一事,而名声大噪,就连何苒也亲自召见了他,而鬼箭的这篇文章则是抨击高芦纳幼女为妾、枉为人师。
言辞辛辣却不失幽默,将高芦说得禽兽不如。
何苒皱眉,这是发表在晚报上的文章,看看日期,是十天前的,当时她正在赶路,难怪没有看过。
何苒对小梨说道:“去查查这件事。”
次日,小梨便把调查到的情况告诉了何苒,虽然高芦远在钱塘,但这件事并不是秘密,早就传到京城了,难怪茅蕴珍会知道。
“高芦本就风流,他有两名侍妾都是出自秦淮河,他被大当家召见之后,名气比以前更大了,接连收了五名侍妾,其中一名是有些才名的清倌人,还有两名是扬州瘦马,另外两个则是良家子,是双胞胎,都是十一岁,他为此非常得意,特意写了一首诗,那诗里写的就是他的两名幼妾。
他现在名气大,他的诗文很快便传扬出来,京城中人便是从他的诗文里知道此事的。”
何苒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面沉似水:“良家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梨说道:“据说有媒有娉,礼数齐全。”
何苒冷笑:“去查一下那两个幼妾的娘家,倒要看看是什么下作人家把这么小的女儿送去给人做妾!”
当初她和冯撷英历时一年修订新律,其中明确了女子初婚年纪最小为十五岁,无论娶纳,最低年龄都是十五岁,这也符合这个时代的民间约定俗成。
新律是今年正月开始在江南实施的,算算日期,高芦纳妾便是在正月之后。
没过几天,这件事便被查得清清楚楚,那对姐妹花真的是良家子,而且还是书香门第!
她们的父亲是个秀才,屡试不第,对高芦极为推崇,有一次请高芦来家中饮酒,高芦看到了他家的一对姐妹花,称赞了几句,这位父亲留了高芦在家中过夜,当晚便将两个女儿送到了高芦床上。
而高芦对这位便宜岳父的报答,便是在自己参与编撰的一本新书上加了他的名字。
并且还邀请他参加四大书院举办的文会,凭他的名气,原本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何苒大怒,写信给还在金陵的冯撷英,不要装死,这事都能传到京城,我就不信你会不知道。
管你是不是对这种事包容理解,违悖律法就该惩治!
冯撷英接到何苒的信后,一个头有两个大。
平心而论,他是不认同这种事的,但是他爱才,高芦确实有才,因此,在看到高芦那首新诗之后,他便本能地忽略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何苒的这封信,令冯撷英无地自容,他想起多年前,他与何苒在晋阳那间简陋的书房里,对于新律争得面红耳赤。
当时他认为男十六女十四便可,要为民间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传宗接代,而对于当权者而言,早婚早育可以增殖人口,多征赋算。
但是何苒却认为男十六女十四全都太小,不利于优生优育,战乱年间,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无论男女都存在多多少少的发育不良,为人父母尚未长成,又如何生出健康后代?搞不好还要一尸两命,何谈增殖人口?
为此,何苒还让人从城中找来三十名少年男女,请大夫把脉检查身体,最后证明何苒说的是对的。
于是在新律中,法定成亲年龄便定为男十七,女十五。
原本何苒还想定为男十八,女十六,但是他们走访时有很多百姓担心自己活不到儿女长大那一天,担心成亲太晚,若是自己死了,儿女无人照顾。
无奈之下,何苒便决定暂时定为男十七女十五,待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之后,再改为男十八,女十六。
冯撷英越想越是惭愧,大当家鞭策得对,是他忘记了初衷。
不久之后,钱塘名士高芦被杖责四十,罚银百两,劳役三年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与这个消息一起传出来的,还有那位便宜岳父,这位除了杖责四十,罚银百两,劳役三年,还被摘去了秀才功名。
他家中的另外四个女儿以及一个儿子,全部送到族中,由族中教养。
而在江南,高芦被从家中带走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江南文坛全都轰动了。
读书人自发地走上街头,为高芦鸣冤,更有阴谋论者,认为高芦是被陷害了,什么幼妾,这算什么事啊,不过就是借题发挥。
不仅是处理这件事的冯撷英,就连远在京城的何苒,也因这件事受到诸多指责。
何苒岿然不动。
非但没有息事宁人,反而让柏彦和何雅珉加大此事的宣传力度,将这件事炒得街知巷闻。
鬼箭女士茅蕴珍大喜过望,挥起笔杆子连写几篇文章,何苒见了,索性让柏彦在报纸上展开辩论,并且在京城和金陵两地发起投票。
金陵的投票出来后,可想而知,认为对高芦处置不当的占了多数,只有少部分认为高芦违法当惩。
但是出乎意料的却是,同样的投票,京城却与金陵完全相反。
八成投票认为高芦此举当严惩,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处置不当。
两地的晨报和晚报全都刊登了投票结果,并且还有街头采访。
说来有趣,采访一位读书人时,那位读书人义愤填膺,声嘶力歇声援高芦。
结果被问:请问你家中可有女儿?
读书人点头:小女刚满周岁。
问:等她十一岁时,你可愿将她送人为妾?
读书人:谁敢打我女儿的主意,我和他拼了!
言必,大窘,以袖掩面仓惶离去。
这件事闹哄哄一个多月,最后收场还是因为一名村妇。
村妇的女儿被人拐走,找到时已是奄奄一息,没救过来,还是死了。
小姑娘被一个老光棍买走,活活蹂躏而死。
那村妇在衙门前击鼓鸣冤,以头触地,鲜血淋漓。
此事一出,次日的晨报上便有鬼箭的文章,将此事与高芦事件相提并论,这一次,那些高芦的支持者们一起变成了哑巴。
何苒问起那对姐妹花的近况,一问才知,这对姐妹差一点连命也没了。
尽管高芦被迫写了放弃书,可她们却无处可去,她们已经出嫁,娘家不能回了,而她们也不敢回族里,回去便是死路一条。
两人只能暂时留在高家,当然不再做妾,现在是丫鬟,常常被刁难,更是被高芦的原配和妾室们打得遍体鳞伤。
冯撷英无奈,只能求到秀姑那里,秀姑亲自去高家,将她们接了出来。
钱塘与金陵有五百多里,虽然此事传得人尽皆知,但是真正见过她们的人并不多,更何况见过的人也仅限钱塘。
秀姑把她们送到了仁义书院,交给纪书君,她们改了姓名,做了仁义书院的学生。
这就要说起仁义书院招生的事了。
虽然书院办起来了,但是招生的情况却很是让人头疼。
整整一个月,也只招到五名学生。
这五人都是出自官员之家,有从京城派到江南的新晋官员的妹妹或者女儿,也有当年南下官员家中的女眷。
没有一个来自民间,更没有出自江南世家的。
何苒听说之后,让各地官员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着重宣传非官宦女眷入书院读书,免收束脩,且每年四身衣裳,包吃包住。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多收了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商户女,另外两个也是父兄有功名的。
如今仁义书院里,加上那对姐妹花,共有十七名学生。
这也是仁义书院的第一届。
无论人数多少,何苒认为,这都值得载入史册。
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何苒忙里偷闲,结合仁义书院办学遇到的种种问题,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为何免费读书,那些普通百姓也不肯把女儿送过来?
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子读书没有用,送到书院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女子在娘家也只有十几年,真正能帮娘家干活也不过几年而已,这短短的几年,还要去读书,那谁来打猪草,谁来做饭洗衣带弟弟?
什么?
现在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当进士,当官?
开什么玩笑?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你看我家祖坟上像是会冒青烟的吗?
与其浪费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学学绣花,说不定还能到绣坊里做工赚钱帮衬家里。
何苒眼睛亮了,她真是糊涂了。
学习有很多种。
读书考科举是学习,学手艺赚钱也是学习。
在回到京城的半个月后,何苒把董近真和李锦绣,以及陆畅全都叫了过来。
她要办一所职业学校!
对,但是当然不能叫这个名字。
一座不仅教人读书识字的学校。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