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九月份,《最文学》发表了一部重磅作品,那就是陈中实的《白鹿原》。
虽然是九月发表,实际上,这部书稿是去年腊月二十五日写完最后一句话的。
创作完这部作品后,陈中实只告诉给他的夫人和孩子,同时嘱咐她们暂且守口,不宜张扬。他不想公开这个消息不是出于神秘感,仅仅只是一时还不能确定该不该把这部书稿拿出来投出去。
这部小说的正式稿接近完成的那年冬天,陈中实对社会关于文学的要求和对文学作品的探索中所触及的某些方面的承受力没有肯定的把握。如果不是作品的艺术缺陷而是触及的某些方面不能承受,他便决定把它封存起来,待社会对文学的承受力增强到可以接受这个作品时再投出书稿也不迟。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观察,他甚至把这个时间设想得较长,比如在他死后由孩子去做这件事;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艺术能力所造成的缺陷而不能出版,他会毫不犹豫地对妻子说,以后踏踏实实干活。
道理很简单,都快五十岁的人了,长篇小说写出来还不够出版资格,他宁愿舍弃专业作家这个名分而只把文学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不过,陈中实的担忧很快消失不见。因为社会变得非常稳定,思想也很开放,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于是,他不再藏着掖着,而是想到了姜玉楼和他的最文学出版社。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最文学出版社已然是文艺类书籍出版系统一块耀眼的招牌,不知道多少作家以在其上发表作品为荣。
而且这么多年来,最文学对作家都非常厚道,稿酬高不说,发的还很及时。只要是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最文学绝对是作家们的首选。
陈中实想着这一层还真有点心怯,“店大欺客”且不说,无论如何还是充不起要进大店的雄壮之气来。然而他之所以想要投稿《最文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年得到过姜玉楼的鼓励和指点。
如果没有姜玉楼,他写《白鹿原》的时间还要推后几年,过程也不会这么顺利。
再加上,这些年两人并没有断联系,他不时还会发表个短篇,中篇,姜玉楼也会询问他写作进度和生活是不是有困难。
总之,让姜老师先看看,听他的第一印象和意见,都是令人最放心的事。
春节过后,陈中实基本断绝了一切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全身心地扑在了便复阅刚刚写完的《白鹿原》书稿这件事。
他在做最后的文字审定,这个过程比写作过程轻松得多了。小半个月的时间,他便看了一遍稿子,修改了一些当时没发现的错处,然后决定给姜玉楼写信,报告长篇完成的消息,征求由自己送稿或由他派人来取稿的意见。
在陈中实看来,信中唯一可能使姜老师会感到意外的提示性请求,是希望他能派文学观念比较新的编辑来取稿看稿,这是他对自己在这部小说中的全部投入的一种护佑心理,生怕某个依旧“左”着的教条的嘴巴一口给唾死了。
信发走之后,他才确切意识到《白鹿原》的书稿要进最文学出版社的大门了。
姜玉楼很快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会在四月初左右到西安。
收到回信,陈中实心里那叫一个忐忑不安,炒鸡蛋的时候连鸡蛋壳都扔了进去。
等待总是焦虑的,好在3月末的一个下午,作协机关办公室把电话打到陈中实所在地区的乡政府,由一位顺道回家的干部传话给他,让他鱼次日早八时许到火车站接燕京来客。
真是凑巧了,傍晚时分还有夕阳霞光,天黑以后却骤然一场大雪。因为太过兴奋,陈中实几乎一夜未曾合眼,看着院子里的雪逐渐加厚到足可盈尺。离天明大约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就踏着积雪上路了。
当他赶到西安火车站时,等候许久,燕京来的姜玉楼也终于走出车站来,时间大约八时许。
本来姜玉楼是不用自己来的,但是他考虑再三,想到能见到第一版的《白鹿原》,还是决定亲自跑一趟。
“陈老师,我们又见面了!”
见到陈中实多年未变的面庞,姜玉楼笑了。
见到姜玉楼,陈中实也非常感激:“姜老师,辛苦你了!”
让一位全国最出名的出版社社长亲自来西安,见他这位从未出版过长篇小说的老作家,他又怎能不激动,不感恩呢?
姜玉楼没有过多的寒暄,而是同陈中实回到了乡里。
在陈中实家,他把从燕京买的礼物送给了陈中实的妻子和孩子。
“哎呀,姜老师,这些东西太贵重了,我们不能收。”
陈中实的妻子看到漂亮的女装和进口糖果,脸色一变,不安地拒绝道。
姜玉楼笑着道:“嫂子,收下吧,这些都是我的一点心意。”
最终,在他的劝说下,还是收下了礼物。
“姜老师,你先坐,我去拿书稿。”
陈中实让妻子招待他,自己说了一句后,跑到了卧室。
当他抱着这摞书稿出来时,一种紧张中的平静和平静里的紧张出现在心中。明明从卧室到客厅只有很短的一段距离,但这一段路,他却走了非常久。
一路上他都在斟酌着把这摞书稿交给姜玉楼时该怎么说话才合适,既希望他能认真审读,又不想给他造成压力,所以以不提任何写作的构想和写作的艰难为好。
于是,出现了奇怪的一幕,陈中实只是把书稿交给了姜玉楼,之后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时突然涌到嘴边一句话,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了,最后关头还是压到喉咙以下而没有说出,却憋得几乎涌出泪来。其实基于一种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只需让姜玉楼这样的大师去看书稿而无须阐释。
之后,他又和妻子一起做饭,为姜玉楼做了一道别具特色的葫芦鸡。
吃完饭后,姜玉楼又抱着书继续看,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三天。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虽然是九月发表,实际上,这部书稿是去年腊月二十五日写完最后一句话的。
创作完这部作品后,陈中实只告诉给他的夫人和孩子,同时嘱咐她们暂且守口,不宜张扬。他不想公开这个消息不是出于神秘感,仅仅只是一时还不能确定该不该把这部书稿拿出来投出去。
这部小说的正式稿接近完成的那年冬天,陈中实对社会关于文学的要求和对文学作品的探索中所触及的某些方面的承受力没有肯定的把握。如果不是作品的艺术缺陷而是触及的某些方面不能承受,他便决定把它封存起来,待社会对文学的承受力增强到可以接受这个作品时再投出书稿也不迟。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观察,他甚至把这个时间设想得较长,比如在他死后由孩子去做这件事;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艺术能力所造成的缺陷而不能出版,他会毫不犹豫地对妻子说,以后踏踏实实干活。
道理很简单,都快五十岁的人了,长篇小说写出来还不够出版资格,他宁愿舍弃专业作家这个名分而只把文学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不过,陈中实的担忧很快消失不见。因为社会变得非常稳定,思想也很开放,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于是,他不再藏着掖着,而是想到了姜玉楼和他的最文学出版社。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最文学出版社已然是文艺类书籍出版系统一块耀眼的招牌,不知道多少作家以在其上发表作品为荣。
而且这么多年来,最文学对作家都非常厚道,稿酬高不说,发的还很及时。只要是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最文学绝对是作家们的首选。
陈中实想着这一层还真有点心怯,“店大欺客”且不说,无论如何还是充不起要进大店的雄壮之气来。然而他之所以想要投稿《最文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年得到过姜玉楼的鼓励和指点。
如果没有姜玉楼,他写《白鹿原》的时间还要推后几年,过程也不会这么顺利。
再加上,这些年两人并没有断联系,他不时还会发表个短篇,中篇,姜玉楼也会询问他写作进度和生活是不是有困难。
总之,让姜老师先看看,听他的第一印象和意见,都是令人最放心的事。
春节过后,陈中实基本断绝了一切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全身心地扑在了便复阅刚刚写完的《白鹿原》书稿这件事。
他在做最后的文字审定,这个过程比写作过程轻松得多了。小半个月的时间,他便看了一遍稿子,修改了一些当时没发现的错处,然后决定给姜玉楼写信,报告长篇完成的消息,征求由自己送稿或由他派人来取稿的意见。
在陈中实看来,信中唯一可能使姜老师会感到意外的提示性请求,是希望他能派文学观念比较新的编辑来取稿看稿,这是他对自己在这部小说中的全部投入的一种护佑心理,生怕某个依旧“左”着的教条的嘴巴一口给唾死了。
信发走之后,他才确切意识到《白鹿原》的书稿要进最文学出版社的大门了。
姜玉楼很快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会在四月初左右到西安。
收到回信,陈中实心里那叫一个忐忑不安,炒鸡蛋的时候连鸡蛋壳都扔了进去。
等待总是焦虑的,好在3月末的一个下午,作协机关办公室把电话打到陈中实所在地区的乡政府,由一位顺道回家的干部传话给他,让他鱼次日早八时许到火车站接燕京来客。
真是凑巧了,傍晚时分还有夕阳霞光,天黑以后却骤然一场大雪。因为太过兴奋,陈中实几乎一夜未曾合眼,看着院子里的雪逐渐加厚到足可盈尺。离天明大约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就踏着积雪上路了。
当他赶到西安火车站时,等候许久,燕京来的姜玉楼也终于走出车站来,时间大约八时许。
本来姜玉楼是不用自己来的,但是他考虑再三,想到能见到第一版的《白鹿原》,还是决定亲自跑一趟。
“陈老师,我们又见面了!”
见到陈中实多年未变的面庞,姜玉楼笑了。
见到姜玉楼,陈中实也非常感激:“姜老师,辛苦你了!”
让一位全国最出名的出版社社长亲自来西安,见他这位从未出版过长篇小说的老作家,他又怎能不激动,不感恩呢?
姜玉楼没有过多的寒暄,而是同陈中实回到了乡里。
在陈中实家,他把从燕京买的礼物送给了陈中实的妻子和孩子。
“哎呀,姜老师,这些东西太贵重了,我们不能收。”
陈中实的妻子看到漂亮的女装和进口糖果,脸色一变,不安地拒绝道。
姜玉楼笑着道:“嫂子,收下吧,这些都是我的一点心意。”
最终,在他的劝说下,还是收下了礼物。
“姜老师,你先坐,我去拿书稿。”
陈中实让妻子招待他,自己说了一句后,跑到了卧室。
当他抱着这摞书稿出来时,一种紧张中的平静和平静里的紧张出现在心中。明明从卧室到客厅只有很短的一段距离,但这一段路,他却走了非常久。
一路上他都在斟酌着把这摞书稿交给姜玉楼时该怎么说话才合适,既希望他能认真审读,又不想给他造成压力,所以以不提任何写作的构想和写作的艰难为好。
于是,出现了奇怪的一幕,陈中实只是把书稿交给了姜玉楼,之后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时突然涌到嘴边一句话,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了,最后关头还是压到喉咙以下而没有说出,却憋得几乎涌出泪来。其实基于一种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只需让姜玉楼这样的大师去看书稿而无须阐释。
之后,他又和妻子一起做饭,为姜玉楼做了一道别具特色的葫芦鸡。
吃完饭后,姜玉楼又抱着书继续看,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三天。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