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台前幕后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1979我的文艺时代第四百五十一章 台前幕后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二月份的燕京城,仿佛一幅水墨画卷,静静地铺展在天地之间。此时已是立春,虽然还带着些许冬日的寒冷,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街道两旁的柳树,枝头挂着尚未完全融化的冰雪,仿佛是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珠帘。微风拂过,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好似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古老的胡同里,红灯笼高高挂起,为这寂静的冬日增添了一抹喜庆的色彩。

    大街小巷,大人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多了起来,显然节日的气氛已经浓重了许多。

    说起来,今天还是北方的小年。

    “过小年”不仅是汉族的习俗,满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个节日。

    汉族、满族在这一天“送灶王爷上天”,而蒙古族这一天则是“送火神”。打扫房舍、宰杀年猪、张贴对联是汉族、满族“过小年”的民俗传统,而蒙古族则在这一天布置蒙古包内外,给骏马备新鞍、扎红缨,把放上哈达的牛羊送给亲朋好友。

    虽然进入了新时代,教育普及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扫尘”的活动还是保留了下来。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姜玉楼因为要去央视大楼参加晚会彩排,只能遗憾地告别家庭活动,等有时间在补上了。

    他来的时候时间还早,领导们还没来,只有演职人员全部到场,他算是最后一个到的。

    “黄导,邓导。”

    姜玉楼一来,就看到了忙碌且神情焦虑的两位导演。

    “玉楼,你总算来了。”

    黄一鹤和邓在军看到他来了,也是松了口气。

    姜玉楼是晚会顾问,他要是不来,碰到领导提问会很麻烦的。

    “黄导,都准备妥当了吗?”

    “准备妥当了,只是……”黄一鹤神情有些复杂。

    “领导们的意见很重要。”邓在军意有所指,“演员们排练这么久,能不能登台就看这一遭了。”

    春晚意义重大,有审核也在意料之中。就说后世吧,多少节目过了三审、四审,就是在这个最终审核环节被领导毙掉了,无缘登上最后的大舞台。

    不过他自觉写的剧本没有问题,加上还是后世登上春晚的,被毙掉的概率非常小。至于其他节目,应该也没有问题。

    于是,他便安慰了两句,只是作用似乎不大。

    邓在军还好,黄一鹤依旧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劝慰了两位导演几句后,姜玉楼又去了后台。

    在后台,他看到了四位主持人。他进来的时候,几位主持人正在背着台词。他们几个人任务非常重,除了正常的主持工作外,每个人还都有节目。

    唱歌的唱歌,演小品的演小品,说相声的说相声,身兼数职了属于是。

    “姜老师。”

    很快,几人中有人看到了他,然后笑着和他打了声招呼。

    其他人听到后,也停止了继续背台词,纷纷和他打招呼。

    这么些天下来,几人和他的关系处得不错。一个是姜玉楼和他们没有利益关系,还有就是姜玉楼这个顾问给他们提了不少意见。

    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后,他继续往里面走,三三两两的演员要么在背台词背走位,要么是神情紧张,双手不停搓裤腿。

    这里面最淡定的要数李谷一老师,他甚至看到李老师心情好到和旁边工作人员说笑。

    “不愧是见过大场面的。”姜玉楼心里暗叹。

    他听说李老师在前年大会堂举行的迎春欢会上,当着国家二号领导的人的面唱了那首《乡恋》。要知道,当年《乡恋》可是被批判为“靡靡之音”和“大毒草”的,可见李老师胆子有多大吧。

    说她是冒着被彻底封杀的风险唱歌,也一点不为过。

    相较于李老师的从容和淡定,第一次参加春晚的陈培斯和朱世茂要差远了。

    他们俩神情紧张、激动,陈培斯就不说了,就连平日里稳重的朱世茂也失去了那种从容,这从他那颤抖的手就能看出来。

    姜玉楼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安慰道:“不就是个彩排吗,放宽心,问题不大。”

    “我们……我们不紧张,就是……就是脑子有点闷,可能昨晚没睡好。”

    说着,两人对他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事实正如他所说,两人都是电影演员,演个小品问题不大,更别说都彩排这么多天了,有问题也早就解决了。

    真正让几人感到紧张的是据台里所说,今天来看他们这群演员彩排的可不只是台领导,还有电视部的部长,更有其他部门的陪同领导。

    这个场面他们可没见过,想不紧张也难。

    再有就是节目审查可大可小,他们对节目效果有信心,就怕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把节目毙掉,那他们可是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了。

    而且这个节目他们是真的用心,陈培斯更是在八一厂吹了牛,要是上不了电视,那脸可就丢大了。

    朱世茂也差不多,他可是非常珍惜这么一次能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的机会。如果表现进了大导的眼,真是不愁片子演。

    “该怎么做你们也算老演员了,都清楚,我就不多说了。总之,我是希望能在最终节目名单里看到你们的。”

    在后台转了一圈后,距离彩排正式开始的时间也不多了,姜玉楼离开了后台,来到了导演组给他安排的第二排观众席座位。

    第一排坐着的是谁?

    不是部长就是副部长,要么就是厅局级,反正级别大死人。

    有些人他也认识,有过数面之缘。

    还有认识的领导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虽然他想极力隐藏自己,可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了。

    一位厅级领导笑着问道:“姜老师,听说你是这次晚会的顾问?”

    这位领导可是姜玉楼的书迷,同时也是电视迷,家里还有他亲笔签名的小说呢。

    “不是什么顾问,承蒙台领导和两位导演看重,就到这帮个忙。”姜玉楼连忙否认。

    另一位副部级领导笑道:“哈哈,小姜太谦虚了,我可是听说两任台长都对你赞不绝口,王台更是说你这次帮了大忙,居功至伟呢。”

    “言重了,领导们言重了。”姜玉楼苦笑道。

    这时,坐在前排的吴部长看向了后排,问道:“这次的晚会有名字吗?”

    “有,叫“央视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黄一鹤回答道。

    吴部长皱眉道:“这个名字不好,这是咱们全国老百姓的晚会,怎么能叫这个名字呢?”

    显然,他对这个名字并不满意。毕竟这个名字指向性太明显,好像是专门给央视开的,和百姓没关系。

    “那……换一个?”

    “换一个。”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导演组展开了头脑风暴,一时间想了不少名字,可惜都被否掉了。

    听了一阵后,没有听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姜玉楼怕自己这个蝴蝶制造出意外,便决定主动出击,“领导,我到有个名字。”

    吴部长看到是他,笑着道:“小姜是吧,你说。”

    以姜玉楼如今的名气和在文坛的地位,不说和上层人物分庭抗礼,却也能被以礼相待,受到相当大的尊重。

    姜玉楼道:“我觉得叫“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哪一年的就在前面加个年份以示区别。”

    “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好,这个好!”

    吴部长眼前一亮,赞许道:“不愧是大作家,取个名字都这么贴切。”

    领导都点头了,迎新春文艺晚会便正式改名为春节联欢晚会。

    节目取名只是春晚彩排前的一个小插曲,很快,彩排正式开始。

    作为一届打算推陈出新的晚会,央视对于总导演黄一鹤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请来了很多国内各种艺术团体的表演团队。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首届春晚节目的丰富程度,节目之间的串场连接,还有拍摄制作水平跟后来的春晚都没法比,用一个词来形容说他有点儿青涩。毕竟那是第一次,但是它创造的纪录,却又是后来的春晚一直都没法打破的。

    那就是几十年下来,在我最喜爱的历届春晚观众投票选举中,首届央视春晚一直是观众的最爱,得票最高,不管后来的春晚舞台多么华丽,明星怎么众多,节目有多精彩,最受欢迎的还是首届。

    晚会直播还有一个大问题摆在黄一鹤的面前,什么问题呢?谁来当这个主持人。

    我们知道现场直播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不光要随机应变,还得嘴皮子利索。至于主持人,台里有的是,可是都没有晚会直播的经验,怎么办?

    这时有人提议,不妨找几位相声演员来试试,他们嘴皮子的功底报个节目肯定不成问题,如果再能够加上一些幽默,临时现场发挥,那不是可以让现场气氛更活跃了吗?

    一听这话,黄一鹤眼前一亮,有道理!

    他当时脑子里边就想到了两个人,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

    在这里必须说,首届央视春晚取得巨大成功,姜昆和马季两个人的串场,那是功不可没的。他们的串场让观众始终处于亢奋之中,几乎实现了节目的无缝连接,这种方式是观众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只是光有男的主持也不行,毕竟妇女也能顶半边天。思来想去,就把这个年代最红的演员刘晓庆找来当主持人了。

    再加上一个王景愚,主持人齐活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1979我的文艺时代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979我的文艺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979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79我的文艺时代》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