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姜玉楼回到路谣家,又蹭了一晚后,第二天,他便决定去找邹志安。
邹志安是礼泉县人,当过小学教师,现在在县文化馆工作,工作性质和陈中实差不多。
礼泉县隶属咸阳市,他去礼泉县是坐长途客车去的,半天时间都浪费在了道路上。
姜玉楼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文化馆上班呢。
自我介绍一番后,邹志安热情的邀请他进去坐。
只是他办公的地方,相比陈中实的工作环境却要差了许多。
对此,邹志安则表示,“这地方比较安静,也没人打扰我,挺好。”
姜玉楼一想,也是,好与不好是相对的,相比很多底层群众来说,他的工作环境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邹志安和路谣也是朋友,因此两人也算是有共同认识的人,再加上都是作家,也能聊到一起。
聊到文学创作的时候,邹志安说起路谣给了他不少帮助,“路谣帮助了我很多,给了不少创作方面的建议。”
“路大哥是热心肠的人。”姜玉楼感叹道。
紧接着,两人又说到了路谣的人生,邹志安感慨道:“在我们农村,人们中午还在地里干活,一到收音机或广播里播送中篇小说《人生》的时间,无论是在割麦或耙地,把镰刀往麦捆上一扎,牛犁辕卸下来,把牛往地坎上的桑树上一绑,飞快地跑回家去,打开收音机,继续他们的听书享受;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大家都能来上一折;有的干脆把收音机放在田间地头,家里没有收音机的,赶了来围在收音机旁,听完了,便喜滋滋地回家去,心里想着明天别误了听书的时间:种庄稼和听书成了他们劳碌而有滋味的生活。”
姜玉楼看向邹志安,他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羡慕,同时也有一种名为野心的东西在滋生着。
“邹大哥很羡慕吗?”
这没头没尾的一句把邹志安吓了一跳,不过他却听明白了。
邹志安迟疑片刻,点头道:“同样是作家,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广播剧,让亲朋好友都听到,看到。”
“既然如此,邹大哥为什么不写一部中篇或者长篇,也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你呢?”
“中篇,长篇?不行,我不行的。”邹志安听了直摇头。
“路大哥一开始也说不行,直到他亲眼看到我写出来的《黄土地》,后来我又写了《暗算》等多部长篇,他才突然决定告别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中篇,这才有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和《人生》。”
姜玉楼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邹志安,见他听得认真,便决定加把劲。
“邹大哥,听说你自从开始创作,便一直在写与农村变革有关的题材,是这样的吗?”
邹志安点点头。
“你就没想过创作一些其他类型的小说?”
邹志安摇头道:“我是农民的儿子,就算是文学创作,我也更想把表现咱们国家农民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农村的变革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的主题。”
说到最后,他甚至激动的挥舞着双手,“为土命造影是我矢志不渝的创作目标!”
邹志安摒弃了这个年代的文学小圈里的一些人,那种故作高雅、闲适及其浮艳媚俗的贵人气,甘愿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亿万农民摇旗呐喊,助威鼓动。
他的这种精神使得姜玉楼非常感动,“邹大哥,你的这种重农,悯农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只是,越是如此,你越应该创作中篇,甚至长篇。”
邹志安不解的望向他。
“现在文坛,还有读者对中篇和长篇的重视程度远甚至于短篇。作家的思想能不能在读者中间生根发芽,终究要看这位作家的中篇和长篇写得好不好。”
“中篇和长篇有足够的篇幅塑造角色,短篇可以吗?中篇和长篇能描绘出一幅恢宏的史诗画卷,短篇可以吗?中篇和短篇可以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短篇可以吗?”
邹志安听得很认真,神情也越发的凝重。
直到最后,他才长叹一声,道:“玉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姜玉楼趁热打铁,说出自己此行之目的,“邹大哥,我们《最文学》打算搞一个‘陕西作家专号’。目前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多位陕西作家的稿子,如果有你的加入,这期专号可谓星光璀璨了。”
闻言,邹志安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最文学》的大手笔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喜的是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专号,绝对能名动全国。
只是……
思虑良久,邹志安才道:“玉楼,我倒是写了一篇……算了,我就拿出来给你看一看吧。”
说着,邹志安一咬牙,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手稿。
他将手稿递给了姜玉楼,然后道:“短篇已经写完了,这里面还有一部分,还在创作,是个中篇。”
姜玉楼在邹志安焦躁不安的注视下,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起了手中的稿子。
他觉得邹志安的作品相比路谣和陈中实又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努力表现改革给我国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希望,热情地讴歌和展示了农村改革家的崭新精神风貌。
他正在看的这部短篇,《哦,小公马》同样如此。
小说塑造了一个秉公办事、不畏强权的县团委书记郑全章的形象。主人公勇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最后因此丢了职位,他却没有气馁,在挫折面前重新鼓起了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念。
小说结尾以在大路上奔驰的小公马作为郑全章的象征,含义深远。作品语言犀利,对不正之风的痛恨溢于言表,对改革举步维艰的思考入木三分。
看到结尾处,姜玉楼点点头,虽然只是个短篇,但小说却写的紧张刺激,该有的斗争描写都很到位,结尾处还有对改革的深思,是一篇上佳的作品。
然后,他又看起了那部正在创作的中篇小说。
良久,姜玉楼抬起头,看向了心情忐忑的邹志安,“邹大哥,你的短篇没有问题,只需要稍作更改就行。”
邹志安先是一喜,然后神情落寞,“果然,我写中篇还是不行啊。”
“谁说的?”姜玉楼有些好笑,然后解释道:“你的这部中篇总体而言还是好的,问题是只写了大部分,还剩个结尾,并没有全部写完,如果按照这个水平写到完结,我们杂志社绝对收。”
“真的吗?我以为你会拒绝的!”邹志安很激动,他虽然在本地小有名气,但距离那些全国闻名的大作家差的还真不是一点半点。
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在《最文学》发表,肯定能让更多读者看到,也能让更多人重视农村问题。
为农村,为农民发声,是他一直以来的誓言!
姜玉楼笑眯眯地看着他,“怎么会,我是觉得你这两篇都可以放到专号里。”
邹志安很高兴:“那当然是最好!”
接着,又说到交稿的问题,姜玉楼问道:“《哦,小公马》之前说过了,现在就说说这部中篇《窦莉莉》吧,什么时候能完结?”
“这个不好说。”邹志安面露迟疑。
改稿子,对于要发表作品的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正在创作的作品却又不同,谁知道啥时候会突然卡文,不知道如何继续写下去,又或者写出来,自己不满意,这些都要考虑到。
姜玉楼早就料到邹志安会这么说,现在对方拿不定主意,他便直接问道:“邹大哥,不管是改稿还是创作,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是这么想的,你不如跟我去燕京,我们杂志社会给你提供住宿和饮食,除此之外还有补助,保证你可以全心全意搞创作。”
“这……我还有工作……”邹志安还在犹豫。
姜玉楼见状,决定加把劲,继续劝道:“短篇改起来很快,重点是中篇,如果没有我们的指导,来回投稿退稿太耽误时间了。不如直接来燕京,我会找个编辑全程负责。至于工作也好办,请一段时间假也没多麻烦,而且路谣也会去燕京哦。”
邹志安被他说得心痒痒,略做思考后,便点头道:“行,我和你去燕京。”
两人说定了进京改稿的事,邹志安这边和单位请假,而姜玉楼则回到了西安。
路谣这边,已经做通了妻子的工作,两人都决定去燕京工作和生活。
对此,姜玉楼自然是很开心。
他当即拍着胸脯保证,路谣和妻子的工作都交给他解决了。
路谣的工作最好解决,在《最文学》当个编辑就行,工资比在《延河》高,至于嫂子他也能找人帮忙。
只是路谣这边还有许多善后的事情要做,邹志安那边同样如此,姜玉楼工作很忙,没时间在这干耗着,只能先回了燕京。
这一趟陕西之行,不仅带回来了几部中篇,还拐回来了一个作者。最重要的是,他还认识了陈中实,收获算是非常丰厚了。
邹志安在姜玉楼回燕京后隔了两天也到了,姜玉楼亲自为他找了住所。
一周后,路谣也带着家人重返燕京。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邹志安是礼泉县人,当过小学教师,现在在县文化馆工作,工作性质和陈中实差不多。
礼泉县隶属咸阳市,他去礼泉县是坐长途客车去的,半天时间都浪费在了道路上。
姜玉楼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文化馆上班呢。
自我介绍一番后,邹志安热情的邀请他进去坐。
只是他办公的地方,相比陈中实的工作环境却要差了许多。
对此,邹志安则表示,“这地方比较安静,也没人打扰我,挺好。”
姜玉楼一想,也是,好与不好是相对的,相比很多底层群众来说,他的工作环境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邹志安和路谣也是朋友,因此两人也算是有共同认识的人,再加上都是作家,也能聊到一起。
聊到文学创作的时候,邹志安说起路谣给了他不少帮助,“路谣帮助了我很多,给了不少创作方面的建议。”
“路大哥是热心肠的人。”姜玉楼感叹道。
紧接着,两人又说到了路谣的人生,邹志安感慨道:“在我们农村,人们中午还在地里干活,一到收音机或广播里播送中篇小说《人生》的时间,无论是在割麦或耙地,把镰刀往麦捆上一扎,牛犁辕卸下来,把牛往地坎上的桑树上一绑,飞快地跑回家去,打开收音机,继续他们的听书享受;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大家都能来上一折;有的干脆把收音机放在田间地头,家里没有收音机的,赶了来围在收音机旁,听完了,便喜滋滋地回家去,心里想着明天别误了听书的时间:种庄稼和听书成了他们劳碌而有滋味的生活。”
姜玉楼看向邹志安,他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羡慕,同时也有一种名为野心的东西在滋生着。
“邹大哥很羡慕吗?”
这没头没尾的一句把邹志安吓了一跳,不过他却听明白了。
邹志安迟疑片刻,点头道:“同样是作家,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广播剧,让亲朋好友都听到,看到。”
“既然如此,邹大哥为什么不写一部中篇或者长篇,也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你呢?”
“中篇,长篇?不行,我不行的。”邹志安听了直摇头。
“路大哥一开始也说不行,直到他亲眼看到我写出来的《黄土地》,后来我又写了《暗算》等多部长篇,他才突然决定告别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中篇,这才有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和《人生》。”
姜玉楼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邹志安,见他听得认真,便决定加把劲。
“邹大哥,听说你自从开始创作,便一直在写与农村变革有关的题材,是这样的吗?”
邹志安点点头。
“你就没想过创作一些其他类型的小说?”
邹志安摇头道:“我是农民的儿子,就算是文学创作,我也更想把表现咱们国家农民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农村的变革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的主题。”
说到最后,他甚至激动的挥舞着双手,“为土命造影是我矢志不渝的创作目标!”
邹志安摒弃了这个年代的文学小圈里的一些人,那种故作高雅、闲适及其浮艳媚俗的贵人气,甘愿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亿万农民摇旗呐喊,助威鼓动。
他的这种精神使得姜玉楼非常感动,“邹大哥,你的这种重农,悯农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只是,越是如此,你越应该创作中篇,甚至长篇。”
邹志安不解的望向他。
“现在文坛,还有读者对中篇和长篇的重视程度远甚至于短篇。作家的思想能不能在读者中间生根发芽,终究要看这位作家的中篇和长篇写得好不好。”
“中篇和长篇有足够的篇幅塑造角色,短篇可以吗?中篇和长篇能描绘出一幅恢宏的史诗画卷,短篇可以吗?中篇和短篇可以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短篇可以吗?”
邹志安听得很认真,神情也越发的凝重。
直到最后,他才长叹一声,道:“玉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姜玉楼趁热打铁,说出自己此行之目的,“邹大哥,我们《最文学》打算搞一个‘陕西作家专号’。目前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多位陕西作家的稿子,如果有你的加入,这期专号可谓星光璀璨了。”
闻言,邹志安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最文学》的大手笔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喜的是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专号,绝对能名动全国。
只是……
思虑良久,邹志安才道:“玉楼,我倒是写了一篇……算了,我就拿出来给你看一看吧。”
说着,邹志安一咬牙,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手稿。
他将手稿递给了姜玉楼,然后道:“短篇已经写完了,这里面还有一部分,还在创作,是个中篇。”
姜玉楼在邹志安焦躁不安的注视下,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起了手中的稿子。
他觉得邹志安的作品相比路谣和陈中实又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努力表现改革给我国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希望,热情地讴歌和展示了农村改革家的崭新精神风貌。
他正在看的这部短篇,《哦,小公马》同样如此。
小说塑造了一个秉公办事、不畏强权的县团委书记郑全章的形象。主人公勇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最后因此丢了职位,他却没有气馁,在挫折面前重新鼓起了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念。
小说结尾以在大路上奔驰的小公马作为郑全章的象征,含义深远。作品语言犀利,对不正之风的痛恨溢于言表,对改革举步维艰的思考入木三分。
看到结尾处,姜玉楼点点头,虽然只是个短篇,但小说却写的紧张刺激,该有的斗争描写都很到位,结尾处还有对改革的深思,是一篇上佳的作品。
然后,他又看起了那部正在创作的中篇小说。
良久,姜玉楼抬起头,看向了心情忐忑的邹志安,“邹大哥,你的短篇没有问题,只需要稍作更改就行。”
邹志安先是一喜,然后神情落寞,“果然,我写中篇还是不行啊。”
“谁说的?”姜玉楼有些好笑,然后解释道:“你的这部中篇总体而言还是好的,问题是只写了大部分,还剩个结尾,并没有全部写完,如果按照这个水平写到完结,我们杂志社绝对收。”
“真的吗?我以为你会拒绝的!”邹志安很激动,他虽然在本地小有名气,但距离那些全国闻名的大作家差的还真不是一点半点。
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在《最文学》发表,肯定能让更多读者看到,也能让更多人重视农村问题。
为农村,为农民发声,是他一直以来的誓言!
姜玉楼笑眯眯地看着他,“怎么会,我是觉得你这两篇都可以放到专号里。”
邹志安很高兴:“那当然是最好!”
接着,又说到交稿的问题,姜玉楼问道:“《哦,小公马》之前说过了,现在就说说这部中篇《窦莉莉》吧,什么时候能完结?”
“这个不好说。”邹志安面露迟疑。
改稿子,对于要发表作品的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正在创作的作品却又不同,谁知道啥时候会突然卡文,不知道如何继续写下去,又或者写出来,自己不满意,这些都要考虑到。
姜玉楼早就料到邹志安会这么说,现在对方拿不定主意,他便直接问道:“邹大哥,不管是改稿还是创作,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是这么想的,你不如跟我去燕京,我们杂志社会给你提供住宿和饮食,除此之外还有补助,保证你可以全心全意搞创作。”
“这……我还有工作……”邹志安还在犹豫。
姜玉楼见状,决定加把劲,继续劝道:“短篇改起来很快,重点是中篇,如果没有我们的指导,来回投稿退稿太耽误时间了。不如直接来燕京,我会找个编辑全程负责。至于工作也好办,请一段时间假也没多麻烦,而且路谣也会去燕京哦。”
邹志安被他说得心痒痒,略做思考后,便点头道:“行,我和你去燕京。”
两人说定了进京改稿的事,邹志安这边和单位请假,而姜玉楼则回到了西安。
路谣这边,已经做通了妻子的工作,两人都决定去燕京工作和生活。
对此,姜玉楼自然是很开心。
他当即拍着胸脯保证,路谣和妻子的工作都交给他解决了。
路谣的工作最好解决,在《最文学》当个编辑就行,工资比在《延河》高,至于嫂子他也能找人帮忙。
只是路谣这边还有许多善后的事情要做,邹志安那边同样如此,姜玉楼工作很忙,没时间在这干耗着,只能先回了燕京。
这一趟陕西之行,不仅带回来了几部中篇,还拐回来了一个作者。最重要的是,他还认识了陈中实,收获算是非常丰厚了。
邹志安在姜玉楼回燕京后隔了两天也到了,姜玉楼亲自为他找了住所。
一周后,路谣也带着家人重返燕京。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