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语出惊人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1979我的文艺时代第三百五十四章 语出惊人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在这个年代,普通家庭想装电话非常困难。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通信业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全国都是如此,"打电话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1980年时,我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不到0.5部,而同期美利坚的纽约市拥有电话595万部、普及率为80部/百人,法国巴黎拥有电话240万部,普及率为106部/百人。

    落后的通信业成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拖慢了改革开放的脚步。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哪怕多掏钱,又算什么呢。

    只是,即使燕京百姓有钱也没用。这个年代,家中想要装上一部固定电话,动辄就要排上一两年时间的队,安装费最高达五千块。

    这可是普通打工人十年的工资啊!

    当然,五千块对姜玉楼并不算什么。

    当季正怀承诺后,没过两天,还真有自称电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

    姜玉楼将人迎到家后,脸上堆着笑容道:“同志,总算等到你了。你不知道,我家里没个电话真的很麻烦。”

    “就是不知道这电话多久能装好?”

    电信局的工作人员态度十分友好地说道:“姜老师,我得先勘察一下线路,很有可能您这边一时半会儿装不上电话。”

    “啊,这是为什么?”姜玉楼问道。

    “是线路的问题。”工作人员解释了一番后,又道:“如果线路满了,就只能等新线路,或者装一台“载波”电话机。”

    “载波”电话机,就是附装在别人家的线路上,利用不同波段来通话。

    姜玉楼道:“只要能通话就行。”

    还好,这位工作人员勘察一番后,可以安装。

    于是,姜玉楼就拿出五千块的安装费。

    当天,电话便安装到位。

    除了安装费和电话费外,还有个每户每月四块钱的月租费。和大头相比,这点只是小钱而已。

    姜建国看着自家的电话,高兴地问道:“楼娃,这就是咱家的私人电话?”

    李秀莲站在一旁,也觉得新鲜。

    老两口也不是没打过电话的人,但是自家的私人电话,怎么看都觉得稀罕得不行。

    “没错,这就是咱家的电话,以后爸妈想打电话联系朋友,也不用跑到公用电话亭打。”姜玉楼笑着道。

    “好,好啊!”

    “谁能想到我家有私人电话,说出去可是非常有面子的。”

    讲解一番如何使用后,姜玉楼又拨通了几个电话,不是炫耀,单纯就是告诉他们自己有电话了,有事打这个就行。

    又过了两天,姜玉楼终于接到季正怀的通知,说是星岛日报社的人已经到燕京,邀请他晚上七点半到同和居饭庄吃饭。

    同和居饭庄是燕京较早经营鲁菜的老字号,开业于清代道光二年,地址在西四牌楼西南角一四合院内。

    边吃边谈吗?

    姜玉楼决定卖对方这个面子,晚上七点二十便到达同和居。

    报上名号后,服务员将他迎进一间包厢里,刚进包厢门,他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王大哥?”

    坐在包厢里的人,赫然是王濛。

    他和王濛也算是老相识,在颁奖典礼和香江行,两人都是相谈甚欢。

    王濛看到他后,哈哈大笑道:“玉楼,好久不见啊!”

    “是啊,咱们从香江回来后,有好些日子没见。”姜玉楼感慨道。

    说完,他又扫视一遍包厢,只有他和王濛两人。

    “王大哥,你怎么会在这里?”

    “是有人请客,我刚好饥肠辘辘,就厚着脸皮过来混口吃的,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你,不虚此行啊!”

    “邀请王大哥的可是星岛日报社的人?”

    “没错,玉楼还记得那次香江行否?”

    “自然记得。”

    “就是那次,星岛日报社的人联系到我,说是想要邀请我在他们的报社投稿,给的稿酬比国内高。我没多想,就答应下来。算一算,也投了几篇稿子,赚了些钱。”

    “所以,这次星岛日报社派来的人,还是王大哥你的老熟人喽?”

    王濛笑着点头道:“是有数面之缘,很有意思一个人。”

    “正主怎么还没来?”

    “她早到了……”

    正说着,房门突然打开,走进来一个穿着灰色上衣、黑色长裤的老者。

    王濛看到来人,连忙顾不得和姜玉楼说话,迎了上去,“汪老,您来了。”

    “是王濛啊,你也在呀。”汪老开口道。

    王濛指着姜玉楼道:“不止我,还有玉楼也在。”

    汪老看着姜玉楼,神情一愣,显然不认识他。

    “汪老,玉楼,我来给你们介绍。”

    王濛笑着介绍起来,姜玉楼这才知道这位汪老是老作家汪曾祺。

    “汪老您好,我很喜欢您的作品。”

    “年轻人不得了,写的作品很好,我和家人也喜欢看。”

    三人坐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文坛上的事。

    没过多久,门外先传来鞋跟敲地声,“噔噔噔”!

    接下来的便是一阵“笃笃”的敲门声。

    姜玉楼看了眼两人,高声道:“请进!”

    门推开,兰麝充斥鼻尖,香气袭人,一道苗条的身影走进包厢。

    姜玉楼定睛一看,呼吸顿时停顿片刻。他的眼睛随着那道身影移动,甚至觉得有些耀眼。

    进来的是位丽人,身高超过一米六,身形匀称,秾纤合度,轻摇莲步,来到几人身前。

    她在几人身前停下脚步,凝视着姜玉楼轻柔一笑道:“姜先生,王大哥,汪老先生,不好意思,我来晚了!”

    女子声音软软糯糯,黏黏答答,听得骨头酥心儿跳,吴侬细语,尾音长长,余音袅袅。

    听着像是苏州话,难道眼前的女子是内地人?

    王濛盯着女子看了良久,方才为姜玉楼作介绍:“玉楼,这位是何锦莲小姐。何小姐是星岛日报社的知名编辑,和我有数面之缘。”

    “王大哥说笑了,什么知名编辑。小女子不过是星岛日报社的一名小编辑罢了,比不上你们这些大作家!”何锦莲美目带着星星点点,让人看之难忘。

    姜玉楼发现何锦莲的眼睛老是在他身上打转,便笑着问道:“何小姐,我身上有什么不对吗?”

    何锦莲捂着嘴轻轻一笑,柔声道:“没有不对,只是小女子没想到闻名大陆香江的姜大才子如此年轻。”

    王濛看了何锦莲一眼,笑着道:“玉楼自然是知名作家,比我这样的老家伙要强太多。”

    “王大哥太过谦虚,您为我们星岛日报社写过多篇文章,实力我自然是清楚的。”何锦莲道。

    “只是……”她看着姜玉楼道:“小女子这次来燕京,主要是奉命来见姜先生,谈合作的事情。”

    王濛看了两人一眼,“合作?”

    何锦莲解释道:“姜先生的《情书》在香江还没有发表过,我们社长看过这篇文章后大为赞赏,指明要我们这些编辑务必和姜先生达成合作,让这部佳作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呢。”

    “原来如此。”王濛了然。

    他这才知道,何锦莲邀请他,估计是看在他和姜玉楼认识,还一起去过香江。

    “合作好,玉楼的文章极好,不能发表在香江,可是香江读者的损失。”

    “是啊,就是不知道姜先生能不能满足我们香江读者的心愿?”

    姜玉楼笑了笑,没同意但也没拒绝。

    王濛何等人精,知道事情不简单,便开口道:“咱们先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谈工作嘛。”

    何锦莲轻轻一笑,拍拍手,门外进来一个服务员,手里还拿着一瓶洋酒。

    “这是马爹利,法国白兰地,几位老师可以品尝一番其中滋味,看看和国内的白酒有什么不同。”

    王濛眼前一亮,接过白兰地,打开后,往几人的酒杯里倒酒,然后自己一口气喝了四分之一,舔舔唇角:“好酒,这法国白兰地的味道很独特啊!”

    “王大哥要是喜欢,就尽情喝,只是别忘了多给我们星岛日报投稿就好。”

    一听要写稿,王濛脸皮揪动了一下,苦笑道:“我?我的稿子可没玉楼在香江受欢迎啊!”

    姜玉楼眼角一抽,总觉得这两人在打配合。

    “香江的稿酬给得高吗?”这时,一直没怎么出声的汪老先生开口道。

    何锦莲说道:“这个标准不同,新人作家千字十港纸的有,知名作家千字上百港纸的也有,更高的……倪匡拿过千字一千的稿酬。”

    “香江的作家能拿这么高的稿酬?”汪老先生惊讶道。

    王濛道:“这算什么,汪老,玉楼拿的也不少。”

    他对姜玉楼知之甚深,知道对方可是作家里的大富豪。

    汪老先生想问,但他和姜玉楼不熟,也问不出口。

    王濛看出来他的为难,帮他问道:“玉楼,你的稿费现在有多高?”

    “总之比你高!”姜玉楼也开着玩笑。

    王濛笑道:“有多高?也让我们长长见识。”

    姜玉楼看着几人,朗声道:“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算的话,一个字一港纸!”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1979我的文艺时代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979我的文艺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979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79我的文艺时代》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