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唐王朝的建国战争当中,中原内地,被各个割据势力所占据。与此同时,雄据于塞北草原之上的突厥势力,也在趁机坐大。为了阻挠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突厥扶持多个反唐政权,压制新生的李唐王朝。
然而,随着唐朝的统一战争,逐渐取得胜利,薛氏父子(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等势力,相继覆灭。一直对突厥多番容忍的唐朝,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是时候解决突厥问题了,也该和这个草原霸主一较高下。最终,唐朝以消灭突厥扶持的梁师都,为十年的统一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梁师都长期依附于突厥,是威胁唐朝大后方的一颗钉子。所以,若要打败突厥,先要消灭梁师都,拔掉这颗钉子。因此,攻灭梁师都之战,成为了唐朝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收官之战。
那么,梁师都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了消灭梁师都,打赢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唐朝又做了哪些精心筹划?消灭梁师都后,唐朝又是如何趁热打铁,一举荡灭突厥,从而真正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
李唐王朝十年的统一战争,始终有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唐初统一战争,令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代帝王,感觉头悬利剑。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突厥势力的从中作梗。所以,一方面,唐朝要四面出击,扫灭中原内地的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李唐则要厉兵秣马,应对来自突厥的挑衅。
自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突厥一直是草原上的霸主,兵强马壮,实力雄厚。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对突厥实施攻击。最终,突厥在隋王朝优势兵力的打击下,元气大伤,分裂为东、西两部,并向隋朝称臣。一时间,中原王朝取得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空前胜利。
不过,好景不长。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陷入混战,自顾不暇。此时,突厥看到中原大乱,觉得机会来了,重新发展壮大,公开与隋朝决裂。在那段时期,突厥的势力,几乎达到了鼎盛状态,甚至比当初的匈奴、柔然还要强大。根据史书记载,突厥的势力强大到了何种地步: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新唐书·突厥列传》)
突厥强盛之时,不仅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是它的臣属;就连中原内地的一些割据政权,像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李轨、王世充等人,也和突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人还依附于突厥。
然而,随着唐朝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李唐逐一扫灭群雄,入主中原,突厥开始愈发不安起来。原因很简单,突厥不希望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唐王朝。那样一来,突厥向中原内地的渗透,便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出于维护在中原的既得利益,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突厥不断派兵南下,入侵唐朝边境,烧杀掳掠;另一方面,突厥则扶植多个反唐势力,与唐王朝抗衡,梁师都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梁师都成为了突厥牵制唐朝,压迫唐朝的一颗棋子,也成为了唐朝开国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敌人。
比起其它割据势力,梁师都与突厥的关系,最为亲密。虽然,隋末唐初的北方群雄,都与突厥,或多或少有着联系;但是,它们与突厥的关系,却远远不如梁师都与突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梁师都其人。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县西、靖边县东北)人氏。梁氏一族,世代都是朔方郡的当地豪族。梁师都自幼丧父,他是被叔父梁毗抚养长大的。成年之后的梁师都,开始步入仕途,担任隋朝的鹰扬府郎将。
但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乱世中,梁师都是不可能安安稳稳地当一个普通武将。果然,大业后期,梁师都被罢免官职,返回家乡朔方郡。回到家乡后,梁师都四处结交党徒,聚为盗贼。很明显,梁师都虽然没有公开起兵反隋,也在为日后的举事做准备。
终于,梁师都等待的机会来了。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一,梁师都发动兵变,杀死了隋朝朔方郡丞唐世宗,趁机占据朔方郡,正式起兵反隋。拿下朔方后,梁师都自称大丞相,并主动与突厥连兵。不久,隋将张世隆率军前来,梁师都引兵与其交战,一举击败张世隆所部隋军。
一个月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梁师都乘胜出兵,连续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初步打下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地盘。于是,梁师都觉得,自己拥有了与隋朝分庭抗礼的实力。同月,梁师都正式称帝,国号“梁”,于城南举行祭天仪式,“坎地瘗玉得印,以为瑞”,建元“永隆”。
为什么说梁师都与突厥的关系,最为紧密呢?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梁师都占据的地盘,大致位于今天陕北至宁夏一带,与突厥直接接壤,具备地利优势。第二,梁师都的地盘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唯独地广人稀,远远不如其它北方割据势力。所以,梁师都若想站稳脚跟,只有抱住突厥这棵大树。
对于突厥而言,梁师都占据的地盘,简直就是一块宝藏之地。在突厥人看来,当时,天下的中心,远在长安。只要攻下长安,便可号令天下。如今,梁师都坐拥陕北高原,主动与突厥联系。如此一来,从今往后,突厥出兵南下,就可以一马平川,直接通过陕北高原,威逼长安。
可以说,梁师都对于突厥的意义,相当于日后“幽云十六州”,对于辽国的重要性,拥有了一块战略要地。因此,突厥非常重视梁师都,对其极力拉拢,给予他与刘武周一样的待遇。比如,始毕可汗赠与梁师都狼头大纛,并赐以“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称号。与此同时,刘武周也被突厥赐以“定杨可汗”之号。故而,刘武周、梁师都二人,一东一西,成为了突厥牵制唐朝的两把弯刀。
得到了突厥的鼎力扶持,梁师都顿时信心暴涨。很快,梁师都引领突厥兵马,袭取河套以南之地,攻破盐川郡。于唐朝而言,梁师都的实力不算太强,对付他,唐朝并不害怕。可是,梁师都背后有突厥支持,这让唐朝难免有些顾虑。所以,唐朝攻打梁师都,看似只对付梁师都一人,实际上则是对付梁师都、突厥两方势力,需要慎之又慎。
同时,自从有了突厥的扶持,梁师都感觉腰杆都硬了,不由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在他看来,自己的实力是不如李唐,但自己有突厥老大罩着,唐朝不敢把自己怎么样。因此,梁师都仗着有突厥支持,打起了小算盘,准备趁机大捞一笔,向唐朝发动进攻,再打下一些地盘。
就这样,唐朝欲灭梁师都,梁师都则要趁机敲唐朝的“竹杠”。双方互有盘算,剑拔弩张,由此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拉锯战。在长期的拉锯战中,梁师都屡战屡败,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导致了日后的覆灭、失败。
唐朝与梁师都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李唐刚刚建国不久。这一次,是梁师都主动发起的挑衅。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初四,梁师都率军进犯灵州。结果,驻守灵州的唐朝骠骑将军蔺兴粲,指挥唐朝灵州守军,固守城池,顺势反击,击败了梁师都的进攻,大获全胜。梁师都第一次挑衅唐朝,以失败告终。
进攻灵州失败,损失了不少兵马,这对梁师都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自从起兵以来,梁师都还没有遭受过这样的失败。连一座灵州城都拿不下,梁师都还有什么脸面指挥部队,他自然是不甘心的。
随后,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初一,经过半年的休整,梁师都卷土重来,第二次率军进攻灵州。在此期间,李唐与刘武周、宋金刚在河东的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梁师都第二次进攻灵州之前,他曾经主动与突厥共同出兵,策应刘武周、宋金刚攻略河东的行动。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底,始毕可汗亲率突厥主力,渡过黄河,直至夏州。夏州正是梁师都的地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夏州的治所,便是赫赫有名的“统万城”。统万城位于今天陕西榆林靖边县一带,这里,曾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胡夏的都城。缔造统万城之人,正是胡夏的开国皇帝,一代乱世雄主——赫连勃勃。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下令,征发岭北十万胡人、汉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胡夏都城,命名为“统万城”。之所以取名“统万城”,那是因为,赫连勃勃曾经自己说过:“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为了确保统万城的工程质量,冷血的赫连勃勃,采用了一种非常残忍的手段。负责营建统万城的将作大匠叱干阿利,非常聪明,却也极其残暴。他为了检测统万城的城池坚固程度,命人用尘土修筑城墙,然后用锥子猛扎城墙。如果锥子可以插进城墙一寸,便立刻杀了修筑城墙的工匠,并将其尸体筑入城中: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由此可见,统万城坚固到了何种地步!隋朝时,统万城隶属于朔方郡管辖。梁师都占据朔方,自立为帝,即以统万城作为大本营。所以,始毕可汗此次率军前来,行至夏州,就是要和梁师都会合。
见突厥老大主动前来,梁师都当然不敢懈怠,主动出兵接应突厥大军。随后,始毕可汗派遣五百骑兵,为刘武周助阵,准备怂恿刘武周,让他从句注出兵,入侵太原。在这个过程中,梁师都摇旗呐喊,充当了突厥人的忠实马仔。
但是不久,突厥国内发生巨变。怎么回事呢?始毕可汗去世,其弟俟利弗设即位,是为“处罗可汗”。由于突厥易主,自然无暇顾及刘武周、梁师都,遂引兵返回草原。刘武周、梁师都夹击唐朝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突厥撤军不久,梁师都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灵州的战争。这一次,梁师都铆足了劲,也要攻下灵州,挽回上次攻打灵州失败的颜面。没想到,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梁师都卷土重来,二攻灵州,又被镇守灵州的唐朝长史杨则,挥兵击退。第二次进攻灵州,梁师都再次遭遇失败。
两次进攻灵州,均以失败告终,梁师都内心充满了挫败感。于是,梁师都决定,改变进攻方向,不打灵州,转而攻打另一个军事重镇——延州。然而,此次进犯延州,梁师都却碰到了一个难缠的克星——延州总管段德操。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末,梁师都纠集突厥数千骑兵,大举进犯延州,扎营于野猪岭。当时,负责镇守延州的唐军大将,正是行军总管段德操。段德操此人,出身将门,是北齐名将段韶之子,历经数朝,极善用兵。唐朝建立后,段德操奉命镇守西北,成为了大唐西北边军中的一面旗帜。
可以说,梁师都此番进犯延州,遇上段德操,算他撞枪口上,不幸的开始。面对梁师都的大举入侵,段德操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非常淡定,冷静地分析战局。段德操认为,自己手上的兵力不如梁师都,绝对不能与其硬碰硬。为今之计,若想战胜梁师都,只有消耗他的有生力量,一举将他击败。
故而,段德操下达军令,严令麾下将士,按兵不动,坚守营垒,不许擅自出战。段德操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慢慢消耗梁师都军队的战力、耐心。等到梁师都兵困马乏之际,再发起反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果然,段德操坚壁清野的战术,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到了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梁师都的军队当中,逐渐人心浮动,骚动不已。段德操心中暗喜,反攻敌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趁着梁师都没有防备的空隙,段德操派遣副总管梁礼,率领唐军主力,大举出击,从正面猛攻梁师都所部兵马。由此,两军陷入酣战之中,不分胜负。就在这个时候,段德操亲率一支轻骑,出其不意,悄悄绕到敌军身后,伺机而动。对于唐军的这一举动,梁师都还浑然不知。
成功迂回到梁师都身后,段德操命令手下轻骑,张开旗帜,造成大军突袭的态势。而后,段德操亲率轻骑,瞬间掩杀过去,直击敌军战阵。可想而知,此战的最终结果,梁师都大败,其部众大多四散溃逃。紧接着,段德操乘胜追击,追亡逐北二百余里,袭破魏州,获取男女两千余口,大胜而归:
德操以众寡不敌,按甲以挫其锐。后伺师都稍怠,遣副总管梁礼率众击之,德操以轻骑出其不意。师都与礼酣战久之,德操多张旗帜,奄至其后,师都大溃,逐北二百余里,虏男女二百余口。 (《旧唐书·梁师都传》)
此次进犯延州,梁师都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梁师都以为,自己的兵力远远胜于唐军,看似胜券在握。结果,唐将段德操出其不意,巧妙反击,最终扭转乾坤,将梁师都打得大败。可以这样说,兵败延州,是继两攻灵州失利后,梁师都所遭遇到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然而,梁师都的性格之中,似乎具有一种倔强的成分,属于打不死的小强。在梁师都看来,第一次失败了,那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说不定下次就能成功。下次又失败了,说不定再下次便能成功。因此,越是遭遇失败,梁师都越觉得不甘心,越想找回面子。这样一来,梁师都走入了一个极端。
延州之败没过多久,梁师都再次集结五千步骑,二度入侵延州。没有想到,他这一次又遇上了克星段德操。段德操率领唐军,又一次大破梁师都,斩首两千余级,将梁师都的部众俘斩略尽。这一次的延州之战,比上一次还惨,梁师都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得率领一百余名骑兵,仓皇逃离战场。
因为段德操数次大败敌军,战后,唐高祖李渊论功行赏,段德操因功加拜柱国,赐爵平原郡公。但是,在作战当中,段德操麾下的得力部将,鄜州刺史、鄜城壮公梁礼,不幸阵亡,也得到了朝廷的追赠、抚恤。
无论是先前的两攻灵州,还是最近的两攻延州,几番接战下来,每一战,梁师都都是败得很惨。通过这几次的较量,也让梁师都切切实实领教到了唐朝的实力,自己的确不是唐朝的对手。
所谓祸不单行,正当梁师都损兵折将,内心无比沮丧之时,又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什么坏消息呢?李世民亲率唐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败刘武周、宋金刚主力,收复太原,一举消灭刘武周政权,取得了“河东大捷”。
刘武周政权的覆灭,顿时让梁师都陷入不安。当初,突厥扶植刘武周、梁师都,就是要让他们两个一东一西,成为牵制唐朝的两个割据势力。现在,刘武周覆灭,无疑让突厥的计划,遭受重创。
要知道,刘武周的地盘、实力,比梁师都要强出多少倍。并且,刘武周曾经一度肆虐河东,占领太原,险些动摇了李唐王朝的龙兴根基。如今,连刘武周都被唐朝给灭了,梁师都这点一亩三分地,唐朝如果想要拿走,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偏偏这个时候,听闻刘武周败亡的消息后,梁师都内部的不少将领,也开始惴惴不安,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比如,梁师都手下的一些将领,纷纷背叛梁师都,向唐朝投降。梁师都的两员大将张举、刘旻,相继投降唐朝。对于这两员大将的降唐,梁师都内心无比惊惧,不知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梁师都觉得,经过几次大败,也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唐朝是不好惹的。所以,暂时还是不去招惹唐朝。如果想要长期割据,在梁师都看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继续抱住突厥这棵大树。
其实,梁师都的想法很简单,继续依附突厥,一方面,可以怂恿突厥,出动铁骑南下,入侵唐朝腹地,替自己出一口恶气;另一个方面,梁师都则能借机恢复元气,重整兵力。于是,梁师都委派尚书陆季览,出使突厥,游说处罗可汗,希望突厥可以出兵,攻打唐朝边境。陆季览到了突厥,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向处罗可汗陈述局势:
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灭,唐国益大,师都甘从亡破,亦恐次及可汗。愿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师都请为乡导。(《旧唐书·梁师都传》)
本来,这个时候,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正在逐渐趋于恶化。突厥势力向中原渗透,扶持多个割据势力,阻挠唐王朝统一战争的推进。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突厥的从中作梗,唐朝也不甘示弱,先后消灭薛氏父子、李轨、刘武周等割据政权,粉碎了突厥的企图。一时间,唐朝与突厥之间,剑拔弩张。
偏偏此时,梁师都遣人出使突厥,游说处罗可汗,撺掇突厥出兵南侵,进攻唐朝。别说,梁师都的撺掇,还真起作用了,处罗可汗头脑一热,居然答应了梁师都的出兵请求,开始积极部署兵马。当时,处罗可汗是这样部署的,布置了三路大军,对唐王朝形成巨大的军事威吓:
第一路,突厥两员大将莫贺咄、泥步设,分别率军从陕北高原一路南下;莫贺咄率军入侵五原,泥步设则前往延州,与梁师都会合。
第二路,处罗可汗亲率突厥主力,进攻太原,威胁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进而席卷河东地区。
第三路,突利可汗联合契丹、靺鞨兵马,进军幽州,配合窦建德的夏军,两军由滏口出兵,会师于晋绛地区。
如果这三路大军,真的大举南下入侵。那么,对于李唐王朝而言,将会是巨大的军事威胁。到时候,唐朝将会和突厥、梁师都、窦建德三股势力,陷入激战,肯定疲于应付。然而,上天总是会眷顾李唐王朝。眼看大战就要一触即发,关键时刻,竟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原来,就在突厥大军出发前夕,处罗可汗突然暴毙,死因不明。因为处罗可汗的突然去世,突厥国内,再次面临汗位更替的过渡。因此,已经计划好的三路并进,突厥未能如约与梁师都会师。
由于突厥没能按时出兵,所以,这次的三路并进,就变成了梁师都一人的单打独斗。很快,驻守延州的唐将段德操,趁机发起反击,大破梁师都。不出意外,遇上段德操,梁师都再次败下阵来。
此后的几年的时间,梁师都稍微比较老实一些。也许,几次较量之后,梁师都被打疼了。不过,梁师都消停了,唐朝却开始主动发起进攻。时间到了武德五年(622年),唐朝开始向梁师都大规模用兵,试图一举攻灭梁师都。
武德五年(622年)二月,时任唐朝延州道行军总管的段德操,尽起延州边军,进讨梁师都。其实,段德操率军讨伐梁师都,绝不是他个人擅自行动。可能,唐高祖觉得,只要梁师都一天存在,长安以北,便犹如扎着一根木刺,疼痛不已。所以,李渊认为,必须快刀斩乱麻,拔掉梁师都这根木刺,命段德操主动出击。
段德操率领边军精锐,大举讨伐梁师都。首先,段德操兵锋所到之处,直指梁师都下辖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石堡城。段德操指挥边军,对石堡城展开了猛烈攻势,摆出了一副不惜一切代价的阵势。
石堡城固若金汤,如果强行进攻,唐军必然损失惨重。段德操沙场宿将,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吗?他当然知道。实际上,段德操强攻石堡城,只是他的虚晃一枪罢了。他真正的目的,四个字:围城打援。
强攻石堡城,当然不是段德操的主要目的。段德操非常清楚,石堡城的重要意义,梁师都绝不会轻易放弃。因此,段德操假意佯攻石堡城,大造声势,以此迷惑梁师都,诱使梁师都率兵救援石堡城。然后,段德操提前设伏,等到梁师都主力全部来到石堡城,唐军突然出击,将梁师都所部悉数拦截围杀。
但凡稍微通晓一点兵事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段德操的围城打援之计。然而,梁师都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他看来,石堡城万万不能丢掉。于是,梁师都果然亲率大军,前来驰援石堡城。
梁师都亲来救援,正中段德操下怀。结果,梁师都的兵马,刚到石堡城,事先埋伏好的唐朝边军,从四面八方冲杀出来,猛攻梁师都部。一场血战下来,唐军大获全胜,梁师都惨败。最终,梁师都只得带领仅仅十六名骑兵,狼狈逃离。而后,唐军一鼓作气,趁势攻克石堡城。
唐军在段德操的指挥下,大破梁师都,攻克石堡城,军心士气大振。就在此时,唐高祖李渊从长安派来援军,前来为段德操助阵。本来,唐军新破梁师都,加上长安派来援军,段德操一时底气十足。因此,段德操打算乘胜出击,彻底灭掉梁师都。于是,段德操集结边军将士,兵锋直指梁师都的大本营——夏州。
前文说过,夏州治所统万城,是一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军事重镇。所以,段德操若要拿下夏州,必须要攻破统万城。当时,统万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梁师都将大部分精锐,全部集中于东城。
因此,段德操指挥唐军,全力进攻东城。唐军将士奋力攻城,舍生忘死,终于攻下东城。东城被唐军攻克,梁师都率领数百残兵,被迫退守西城。拿下东城后,段德操转而进攻西城。直到此时,梁师都仍然冥顽不灵,困兽犹斗,顽强抵抗。故而,唐军一时攻击受阻,无法迅速拿下统万城。
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梁师都故技重施,向老大哥突厥求救。不久,突厥的颉利可汗,亲率一万精骑,驰援夏州统万城。突厥增援梁师都,形势瞬间对唐军极端不利。夏州一时无法攻克,突厥援兵又到。如果不能快速结束战事,唐军很有可能陷入突厥、梁师都的双面夹击之中,不能抽身。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远在长安的唐高祖李渊,作出了一个决定,撤兵。唐高祖下诏给段德操,命他率军及时撤出夏州。在唐高祖看来,此次针对梁师都的军事征讨,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歼灭了梁师都的大部主力。现在,夏州久攻不克,又碰上了突厥大军。此时此刻,唐军绝不能和突厥纠缠,撤兵是最明智的抉择:
庚辰,延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师都自将救之;德操与战,大破之,师都以十六骑遁去。上益其兵,使乘胜进攻夏州,克其东城,师都以数百人保西城。会突厥救至,诏德操引还。 (《资治通鉴》)
梁师都依靠突厥势力,再次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关。唐朝此番征讨梁师都,尽管战果丰硕,可由于突厥的插手,还是没能攻克夏州,消灭梁师都。但是,另一个方面,这次征讨梁师都,唐军重创其主力,令其羽翼尽折。
安全度过一关后,梁师都竟然开始忘乎所以,自己给自己挖坑。在这之后,梁师都的一个愚蠢行为,致使其内部的军事实力,迅速直线下滑,部下纷纷叛离,为他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起初,稽胡大帅刘仚成与唐朝为敌,经常骚扰唐朝腹地。后来,太子李建成率军征讨,击破稽胡部众。没有办法,稽胡贼帅刘仚成率领部众,前来投靠梁师都。实际上,也就是找一个靠山。
然而,刘仚成一来,梁师都见到稽胡人数众多,内心非常不安。他担心,万一有一天,刘仚成率众反水,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最后,梁师都听信谗言,随便找了个由头,杀死了刘仚成。
刘仚成率众来投,结果,竟然遭到了梁师都的无端怀疑,惨遭毒手。梁师都此举,简直愚蠢到了极点。不仅稽胡部众群情激奋,就连梁师都的一些部下,也看不下去了,人人自危。故而,梁师都许多部下,相继叛离出走,投降唐朝。比如,武德六年(623年)三月,梁师都部将贺遂、索周二人,率领所部十二州之地,归降唐朝。
梁师都冤杀刘仚成,激起内部公愤,不少人对他失望透顶,纷纷叛离投唐。应该说,梁师都的这个举动,作茧自缚,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让他逐渐陷入了四面楚歌,孤掌难鸣的困境。
估计,杀了刘仚成后,梁师都就后悔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兵势的衰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如何补救呢?梁师都也是江郎才尽,拿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还是老掉牙的伎俩,依附突厥。
经过数次与李唐的交锋惨败,以及杀死刘仚成带来的负面影响,梁师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大不如前,不可能主动再和唐朝交手,那样只会败得更惨。所以,当务之急,紧紧跟着老大突厥的步伐,抱住突厥的大腿,压制唐朝,在梁师都眼中,才是最正确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时局不利的情况下,梁师都频繁地求助于突厥,煽阴风,点鬼火,怂恿突厥入侵唐朝内地。受到梁师都的一番挑拨、撺掇,此后数年,突厥时常由河套地区南下,侵略唐朝腹地,令唐王朝头疼不已:
师都势蹙,乃往朝颉利,为陈入寇之计。自此频致突厥之寇,边州略无宁岁。颉利可汗之寇渭桥,亦师都计也。 (《旧唐书·梁师都传》)
其实,梁师都怂恿突厥入侵唐朝腹地,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让唐朝转移目标,让李唐转移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抵御突厥的战事,从而放轻对梁师都的重视。趁着这段时间,梁师都也好苟延残喘,夹缝求生。
在梁师都的撺掇、怂恿,甚至是带路之下,此后数年间,突厥多次入侵唐朝,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城下,对唐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其中,也有梁师都的一份“功劳”。关于突厥入侵唐朝,后文会马上写到,在此不多赘述。
完全依附突厥,突厥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违背突厥的意愿,是梁师都多年以来总结出的一条生存法则。梁师都狭隘地认为,只要抱紧突厥的大腿,甘愿做突厥人的附庸,就能在乱世中存活下去。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或许是个存身之策;但是,历史的事实证明,这绝非长久之计。说得难听一点,梁师都就是突厥的一条狗。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突厥便会瞬间将他弃如敝履。当初的刘武周、宋金刚,势力那样强盛。结果,突厥一朝翻脸,说杀就杀,前车之鉴不远。
更何况,梁师都自以为依附于突厥,就可以永保太平,其实不然。倘若有一天,突厥的保护伞轰然倒塌,仅凭梁师都占据的微薄领地,又能支持多久?迟早有一天,有人会挥起斧子,砍倒突厥这棵大树,这正是李唐王朝。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唐朝与突厥之间的战争,不可回避,终会爆发。基本扫平国内割据势力之后,解决突厥问题,成为了唐王朝边防的重中之重。此时的唐王朝,不再对突厥处处隐忍,逐渐强硬起来。
自从武德七年(624年)开始,唐王朝基本实现了对南、北地区的统一,相继消灭了国内的割据势力,统一战争接近尾声。所以,抵御突厥入侵,成为了武德后期的主要国防问题。由于突厥连年入侵,唐王朝的大量兵力,全部用于抵抗突厥进攻,双方一直处于互不相让的状态。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突厥更是变本加厉。比如,李世民即位的当年,突厥在梁师都的引领下,大军南下,深入唐朝腹地,直逼长安,算是给唐太宗登上皇位的一份“大礼”。因此,唐太宗对突厥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决定用武力解决突厥问题,以军事手段,征服这个草原霸主。
既然决定与突厥正式展开决战,唐太宗首先要做的,就是逐一拔掉依附于突厥的割据势力,扫除出兵突厥的障碍。比如,贞观元年(627年),经过反复劝降、争取,依附突厥,割据于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军阀苑君璋,主动归降唐朝。到了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正式决定,一举消灭长期盘踞朔方的梁师都。
唐太宗决定消灭梁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极具战略眼光的考虑。梁师都占据陕北高原、河套地区,与突厥相互勾结,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并且,梁师都经常作为向导,引突厥大军从河套南下,入侵唐朝内地。所以,在唐朝眼中,梁师都已经被列入“头号战犯”的黑名单中,必须坚决铲除。
另一方面,唐太宗决定向突厥亮剑,就必须先要灭掉梁师都。如果要与突厥决战,先要出兵攻灭梁师都。消灭梁师都,对于唐朝用兵突厥而言,主要有两点好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消灭梁师都,则能将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有了这两处要地,唐朝便可有效地组织兵力,拦截突厥大军南下,不至于像从前那样被动,让突厥大军深入腹地。
第二,如果能够一举攻灭梁师都,拿下陕北高原、河套平原。届时,唐朝便能以这两地为支点,打造成出兵反攻突厥的桥头堡。那样一来,将来唐军出兵攻打突厥,会顺畅容易许多。
无论怎样,唐太宗决心已定,集结大军,准备随时出击,消灭梁师都这个统一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敌人。为了能够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干净彻底地消灭梁师都,唐太宗分别从梁师都的内部、外部,双管齐下。
首先,唐太宗采取了先礼后兵的做法,招降梁师都。自从冤杀刘仚成后,梁师都政权内部人心浮动,兵势日益衰弱。事实上,对于梁师都的虚弱,唐太宗李世民一清二楚。所以,唐太宗还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梁师都。于是,唐太宗传谕夏州,希望梁师都认清形势,主动献地降唐。
但是,梁师都简直顽固到了极点。在他看来,自己和唐朝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而且多次勾结突厥,入侵唐朝内地。所以,梁师都认为,自己一旦降唐,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必死无疑。因此,梁师都打定主意,拒绝了唐太宗的招降,坚决不肯降唐,准备顽抗到底,反正还有突厥支持自己。
很明显,梁师都已经表明了态度:拒不降唐。唐太宗觉得,自己也算做到了仁至义尽,是梁师都你自己没有珍惜。和平招降梁师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接下来,唐太宗打算采用军事手段。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唐太宗命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率军袭扰夏州,算是为唐军主力总攻夏州打前站。刘旻、刘兰成二人,抵近夏州后,采取了军事、政治两手抓的策略。
一方面,刘旻、刘兰成派出小股部队,四面出击,袭扰梁师都所部兵马驻地。例如,待夏州庄稼成熟之际,唐军轻骑出动,践踏粮田,蹂躏庄稼,致使夏州城内粮食短缺,军民食不果腹,饥肠辘辘,人心愈发浮动。
另外一个方面,唐将刘旻、刘兰成二人,巧施离间计,导致梁师都内部君臣互相猜忌,上下离心。如何巧施离间计呢?刘旻、刘兰成下令,将擒获的梁师都将领、部下全部释放回去。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离间梁师都内部关系,令其君臣互相生疑。果然,对于这些平安回来的部将,梁师都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已经成为了唐军的细作。
恰恰就在此时,又出现了“天狗坠其城”的异常天象。所以,梁师都手下的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上天示警,梁师都大势已去,不可长久。故而,梁师都手下大将辛獠儿、李正宝、冯端等人,私下密谋,准备抓住梁师都,趁机投降唐军。不料,消息走漏了风声,李正宝等人一看大事不妙,纷纷向唐军投降:
颉利政乱,太宗知师都势危援孤,以书谕之,不从。遣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经略之。有得其生口者,辄纵遣令为反间,离其君臣之计。频选轻骑践其禾稼,城中渐虚,归命者相继,皆善遇之。由是益相猜阻。有李正宝、辛獠儿者,皆其名将,谋执师都,事泄不果,正宝竟来降。 (《旧唐书·梁师都传》)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梁师都,四面楚歌,摇摇欲坠。眼看着梁师都岌岌可危,关键时刻,又有人前来“实力补刀”,谁呢?正是梁师都一直倚赖的老大哥——突厥。所谓落井下石,突厥此时也抛弃了梁师都。
先前,梁师都一直奉行依附于突厥的策略,只要自己一旦出事,突厥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施以援手。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突厥,早已不是从前的突厥。梁师都四面楚歌,突厥也是一样,面临着巨大危机。
自从唐太宗贞观初年起,突厥国内政局动荡,不断发生部落叛乱,原先归附于突厥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背离突厥,投靠唐朝。比如,唐军袭扰夏州之前,原本属于突厥附庸的契丹,在契丹酋长的带领下,脱离突厥统治,向唐王朝投诚,寻求大唐的庇护。当然,契丹只是众多部落的其中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突厥忙于镇压内部部落叛乱,分身乏术,对梁师都自然无暇顾及。甚至,突厥颉利可汗觉得,梁师都已然成为了突厥的一个沉重包袱。所以,当务之急,于突厥而言,唯有壮士断腕,舍弃梁师都,全力镇压部落叛乱。
不久之后,颉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长安,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向唐太宗提出了交换条件。突厥的交换条件,其实非常简单,以梁师都交换契丹部落。意思是说,只要唐朝交出归附的契丹部落,突厥将不再干涉唐军对梁师都的用兵。实际上,突厥这是在和唐朝进行等价交换。没想到,唐太宗严辞拒绝,当众驳斥突厥使者:
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 (《资治通鉴》)
唐太宗霸气开怼,他告诉突厥使臣,契丹与你们突厥,并不是同宗同族。如今它们举族归附,大唐岂能将其弃之不顾,你们有什么资格前来向大唐索要!更何况,梁师都本就是中原之人,只不过长期窃据土地,又被你们突厥所庇护。消灭梁师都,是我们大唐内部的事情,何须你们突厥同意!
这句话说得相当强硬,唐太宗明明确确告诉突厥,大唐若是要荡平梁师都,随时都可以一战功成。其实,唐太宗这段话,是在警告突厥,你们最好不要插手,你们如果插手,那就连你们一块收拾。同时,唐太宗也是在给梁师都下最后通牒,这是大唐给你的最后机会,你好自为之。
通过这件事,唐太宗也看出了一点,突厥已经彻底放弃梁师都了。所以,直到此时,彻底消灭梁师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只待唐太宗一声令下,唐军便能对梁师都的势力,实施雷霆一击。
果然,没过多久,唐将刘旻上表朝廷,向唐太宗陈述夏州军情。在奏表中,刘旻陈说,梁师都元气大伤,不堪一击,朝廷此时可以大举出兵,击灭梁师都,攻取夏州。接到刘旻的上奏,唐太宗决定,正式出兵攻灭梁师都。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唐太宗委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二人,率领唐军主力,攻打夏州统万城,直取梁师都政权。另外,唐太宗又命夏州长史刘旻,率领一队精锐,陈兵于朔方东城,威逼梁师都,策应唐军主力。
此次,唐太宗委派进攻梁师都的两员主将,皆是军功赫赫的百战名将。其中,柴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夫,已故平阳昭公主的丈夫,常年追随唐太宗四处征战,战绩斐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唐开国元勋。
另一位主将薛万均,正是猛将薛万彻的哥哥,兄弟二人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在罗艺麾下效力,打退过窦建德的进攻。后来,罗艺降唐,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二人,也跟着一起降唐,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效命。如今,薛万均是唐太宗委以重任的大将,此番与柴绍共同领兵,进讨梁师都。
两路唐军,对夏州步步紧逼。柴绍、薛万均率领主力,直逼夏州,刘旻则指挥偏师,筑营于朔方东城,威胁梁师都,形势对梁师都非常不利。最后,经过短暂思考,梁师都决定,先攻破刘旻所部偏师,再迎战唐军主力。
于是,梁师都引领突厥部众,出至城下,直攻刘旻所部大营。面对梁师都的主动进攻,刘旻麾下将领夏州司马刘兰成,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命令将士偃旗息鼓,坚守营寨,不与敌军正面交锋。
梁师都率兵在营外挑战,无论如何叫骂挑战,唐军纹丝未动,拒不出战。很快,梁师都所部便泄了气。到了晚上,梁师都引兵退去。看到敌军后撤,刘兰成觉得时机已到,战机稍纵即逝。于是,刘兰成率军倾巢而出,在后追击梁师都所部。结果,梁师都被打得大败,损失兵马不计其数。
原本,梁师都的计划是,趁唐军主力到来之前,先击败驻兵于朔方东城的唐军偏师,解除夏州城的威胁,再全力与唐军主力决战。没想到,事与愿违,梁师都反被唐军击败,损兵折将,只能龟缩城中,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就这样,梁师都再也无力回天,唐军将夏州团团围住。
虽然,突厥此时自顾不暇,俨然已经放弃梁师都了。但是,双方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盟友关系。唐军大举围攻夏州,作为梁师都的主子,突厥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就是做做样子也行。
因此,突厥颉利可汗派出了一支兵马,前来支援梁师都。其实,突厥派兵救援,就是摆个姿态给梁师都看。当时,恰逢大雪降落,羊马冻死不计其数。所以,这样一来,突厥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当柴绍、薛万均两员大将,率领唐军主力,行至距离统万城数十里的地方时,与前来救援的突厥大军,狭路相逢。遭遇突厥大军之后,柴绍、薛万均迅速指挥唐军,奋力出击,向突厥军队发起猛攻。最终,在唐军将士的强悍冲杀之下,突厥军队兵败如山倒,四散而逃,被迫撤围退去。随后,唐军顺势围住朔方,展开猛烈攻势。
经过救援梁师都的大败,突厥遭遇重创,也清楚地意识到,唐军对梁师都志在必得,便再也不敢前去救援。没了突厥的救援,梁师都彻底成为了一颗弃子,无人问津,城破覆亡是迟早之事。
不过,到了这个地步,梁师都依旧不肯认输,率部负隅顽抗。不久,朔方城中粮食耗尽,变得岌岌可危起来。人心惶惶之下,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发动兵变,斩杀了梁师都,然后举城投降。而后,唐军攻占朔方。朝廷擢升梁洛仁为右骁卫将军,封朔方郡公,以梁师都所占之地为“夏州”:
师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刘兰成偃旗卧鼓不出。师都宵遁,兰成追击,破之。突厥大发兵救师都,柴绍等未至朔方数十里,与突厥遇,奋击,大破之,遂围朔方。突厥不敢救,城中食尽。壬寅,师都从父弟洛仁杀师都,以城降,以其地为夏州。 (《资治通鉴》)
至此,梁师都政权正式宣告灭亡,唐王朝一举拿下了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的大片领地,拔掉了大唐开国的最后一枚钉子,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梁师都从起兵到最后灭亡,前后历时十二年,贯穿于整个唐初统一战争始末,算是隋末唐初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割据群雄,却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官方史书中,这样评价梁师都等人的灭亡:
沈法兴狂贼,梁师都凶人,皆至覆亡,殊无改悔。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大唐举义,兆庶归人,高祖运应瑶图,太宗天资神武,群凶席卷,寰海镜清,祚享永年,功宣后代,谥曰神尧、文武,岂不韪哉! (《旧唐书·梁师都传》)
经过十年努力,截至贞观二年(628年),李唐王朝终于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实现对全国的统一,正式迈向了一个强大、昌盛的大一统王朝。事实证明,历史选择了李家,选择了大唐王朝。
但是,话说回来。攻灭梁师都政权,并不是唐朝的最终目标。唐朝的最终目标,是要以消灭梁师都为跳板,扫平出兵突厥的军事障碍,大规模对突厥实施武力征讨。那么,在此期间,唐朝与突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军事博弈?唐朝最终又是如何打败老对手突厥,将大唐旌旗插到塞北草原之上?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然而,随着唐朝的统一战争,逐渐取得胜利,薛氏父子(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等势力,相继覆灭。一直对突厥多番容忍的唐朝,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是时候解决突厥问题了,也该和这个草原霸主一较高下。最终,唐朝以消灭突厥扶持的梁师都,为十年的统一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梁师都长期依附于突厥,是威胁唐朝大后方的一颗钉子。所以,若要打败突厥,先要消灭梁师都,拔掉这颗钉子。因此,攻灭梁师都之战,成为了唐朝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收官之战。
那么,梁师都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了消灭梁师都,打赢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唐朝又做了哪些精心筹划?消灭梁师都后,唐朝又是如何趁热打铁,一举荡灭突厥,从而真正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
李唐王朝十年的统一战争,始终有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唐初统一战争,令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代帝王,感觉头悬利剑。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突厥势力的从中作梗。所以,一方面,唐朝要四面出击,扫灭中原内地的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李唐则要厉兵秣马,应对来自突厥的挑衅。
自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突厥一直是草原上的霸主,兵强马壮,实力雄厚。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对突厥实施攻击。最终,突厥在隋王朝优势兵力的打击下,元气大伤,分裂为东、西两部,并向隋朝称臣。一时间,中原王朝取得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空前胜利。
不过,好景不长。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陷入混战,自顾不暇。此时,突厥看到中原大乱,觉得机会来了,重新发展壮大,公开与隋朝决裂。在那段时期,突厥的势力,几乎达到了鼎盛状态,甚至比当初的匈奴、柔然还要强大。根据史书记载,突厥的势力强大到了何种地步: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新唐书·突厥列传》)
突厥强盛之时,不仅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是它的臣属;就连中原内地的一些割据政权,像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李轨、王世充等人,也和突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人还依附于突厥。
然而,随着唐朝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李唐逐一扫灭群雄,入主中原,突厥开始愈发不安起来。原因很简单,突厥不希望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唐王朝。那样一来,突厥向中原内地的渗透,便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出于维护在中原的既得利益,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突厥不断派兵南下,入侵唐朝边境,烧杀掳掠;另一方面,突厥则扶植多个反唐势力,与唐王朝抗衡,梁师都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梁师都成为了突厥牵制唐朝,压迫唐朝的一颗棋子,也成为了唐朝开国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敌人。
比起其它割据势力,梁师都与突厥的关系,最为亲密。虽然,隋末唐初的北方群雄,都与突厥,或多或少有着联系;但是,它们与突厥的关系,却远远不如梁师都与突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梁师都其人。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县西、靖边县东北)人氏。梁氏一族,世代都是朔方郡的当地豪族。梁师都自幼丧父,他是被叔父梁毗抚养长大的。成年之后的梁师都,开始步入仕途,担任隋朝的鹰扬府郎将。
但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乱世中,梁师都是不可能安安稳稳地当一个普通武将。果然,大业后期,梁师都被罢免官职,返回家乡朔方郡。回到家乡后,梁师都四处结交党徒,聚为盗贼。很明显,梁师都虽然没有公开起兵反隋,也在为日后的举事做准备。
终于,梁师都等待的机会来了。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一,梁师都发动兵变,杀死了隋朝朔方郡丞唐世宗,趁机占据朔方郡,正式起兵反隋。拿下朔方后,梁师都自称大丞相,并主动与突厥连兵。不久,隋将张世隆率军前来,梁师都引兵与其交战,一举击败张世隆所部隋军。
一个月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梁师都乘胜出兵,连续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初步打下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地盘。于是,梁师都觉得,自己拥有了与隋朝分庭抗礼的实力。同月,梁师都正式称帝,国号“梁”,于城南举行祭天仪式,“坎地瘗玉得印,以为瑞”,建元“永隆”。
为什么说梁师都与突厥的关系,最为紧密呢?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梁师都占据的地盘,大致位于今天陕北至宁夏一带,与突厥直接接壤,具备地利优势。第二,梁师都的地盘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唯独地广人稀,远远不如其它北方割据势力。所以,梁师都若想站稳脚跟,只有抱住突厥这棵大树。
对于突厥而言,梁师都占据的地盘,简直就是一块宝藏之地。在突厥人看来,当时,天下的中心,远在长安。只要攻下长安,便可号令天下。如今,梁师都坐拥陕北高原,主动与突厥联系。如此一来,从今往后,突厥出兵南下,就可以一马平川,直接通过陕北高原,威逼长安。
可以说,梁师都对于突厥的意义,相当于日后“幽云十六州”,对于辽国的重要性,拥有了一块战略要地。因此,突厥非常重视梁师都,对其极力拉拢,给予他与刘武周一样的待遇。比如,始毕可汗赠与梁师都狼头大纛,并赐以“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称号。与此同时,刘武周也被突厥赐以“定杨可汗”之号。故而,刘武周、梁师都二人,一东一西,成为了突厥牵制唐朝的两把弯刀。
得到了突厥的鼎力扶持,梁师都顿时信心暴涨。很快,梁师都引领突厥兵马,袭取河套以南之地,攻破盐川郡。于唐朝而言,梁师都的实力不算太强,对付他,唐朝并不害怕。可是,梁师都背后有突厥支持,这让唐朝难免有些顾虑。所以,唐朝攻打梁师都,看似只对付梁师都一人,实际上则是对付梁师都、突厥两方势力,需要慎之又慎。
同时,自从有了突厥的扶持,梁师都感觉腰杆都硬了,不由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在他看来,自己的实力是不如李唐,但自己有突厥老大罩着,唐朝不敢把自己怎么样。因此,梁师都仗着有突厥支持,打起了小算盘,准备趁机大捞一笔,向唐朝发动进攻,再打下一些地盘。
就这样,唐朝欲灭梁师都,梁师都则要趁机敲唐朝的“竹杠”。双方互有盘算,剑拔弩张,由此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拉锯战。在长期的拉锯战中,梁师都屡战屡败,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导致了日后的覆灭、失败。
唐朝与梁师都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李唐刚刚建国不久。这一次,是梁师都主动发起的挑衅。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初四,梁师都率军进犯灵州。结果,驻守灵州的唐朝骠骑将军蔺兴粲,指挥唐朝灵州守军,固守城池,顺势反击,击败了梁师都的进攻,大获全胜。梁师都第一次挑衅唐朝,以失败告终。
进攻灵州失败,损失了不少兵马,这对梁师都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自从起兵以来,梁师都还没有遭受过这样的失败。连一座灵州城都拿不下,梁师都还有什么脸面指挥部队,他自然是不甘心的。
随后,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初一,经过半年的休整,梁师都卷土重来,第二次率军进攻灵州。在此期间,李唐与刘武周、宋金刚在河东的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梁师都第二次进攻灵州之前,他曾经主动与突厥共同出兵,策应刘武周、宋金刚攻略河东的行动。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底,始毕可汗亲率突厥主力,渡过黄河,直至夏州。夏州正是梁师都的地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夏州的治所,便是赫赫有名的“统万城”。统万城位于今天陕西榆林靖边县一带,这里,曾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胡夏的都城。缔造统万城之人,正是胡夏的开国皇帝,一代乱世雄主——赫连勃勃。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下令,征发岭北十万胡人、汉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胡夏都城,命名为“统万城”。之所以取名“统万城”,那是因为,赫连勃勃曾经自己说过:“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为了确保统万城的工程质量,冷血的赫连勃勃,采用了一种非常残忍的手段。负责营建统万城的将作大匠叱干阿利,非常聪明,却也极其残暴。他为了检测统万城的城池坚固程度,命人用尘土修筑城墙,然后用锥子猛扎城墙。如果锥子可以插进城墙一寸,便立刻杀了修筑城墙的工匠,并将其尸体筑入城中: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由此可见,统万城坚固到了何种地步!隋朝时,统万城隶属于朔方郡管辖。梁师都占据朔方,自立为帝,即以统万城作为大本营。所以,始毕可汗此次率军前来,行至夏州,就是要和梁师都会合。
见突厥老大主动前来,梁师都当然不敢懈怠,主动出兵接应突厥大军。随后,始毕可汗派遣五百骑兵,为刘武周助阵,准备怂恿刘武周,让他从句注出兵,入侵太原。在这个过程中,梁师都摇旗呐喊,充当了突厥人的忠实马仔。
但是不久,突厥国内发生巨变。怎么回事呢?始毕可汗去世,其弟俟利弗设即位,是为“处罗可汗”。由于突厥易主,自然无暇顾及刘武周、梁师都,遂引兵返回草原。刘武周、梁师都夹击唐朝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突厥撤军不久,梁师都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灵州的战争。这一次,梁师都铆足了劲,也要攻下灵州,挽回上次攻打灵州失败的颜面。没想到,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梁师都卷土重来,二攻灵州,又被镇守灵州的唐朝长史杨则,挥兵击退。第二次进攻灵州,梁师都再次遭遇失败。
两次进攻灵州,均以失败告终,梁师都内心充满了挫败感。于是,梁师都决定,改变进攻方向,不打灵州,转而攻打另一个军事重镇——延州。然而,此次进犯延州,梁师都却碰到了一个难缠的克星——延州总管段德操。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末,梁师都纠集突厥数千骑兵,大举进犯延州,扎营于野猪岭。当时,负责镇守延州的唐军大将,正是行军总管段德操。段德操此人,出身将门,是北齐名将段韶之子,历经数朝,极善用兵。唐朝建立后,段德操奉命镇守西北,成为了大唐西北边军中的一面旗帜。
可以说,梁师都此番进犯延州,遇上段德操,算他撞枪口上,不幸的开始。面对梁师都的大举入侵,段德操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非常淡定,冷静地分析战局。段德操认为,自己手上的兵力不如梁师都,绝对不能与其硬碰硬。为今之计,若想战胜梁师都,只有消耗他的有生力量,一举将他击败。
故而,段德操下达军令,严令麾下将士,按兵不动,坚守营垒,不许擅自出战。段德操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慢慢消耗梁师都军队的战力、耐心。等到梁师都兵困马乏之际,再发起反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果然,段德操坚壁清野的战术,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到了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梁师都的军队当中,逐渐人心浮动,骚动不已。段德操心中暗喜,反攻敌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趁着梁师都没有防备的空隙,段德操派遣副总管梁礼,率领唐军主力,大举出击,从正面猛攻梁师都所部兵马。由此,两军陷入酣战之中,不分胜负。就在这个时候,段德操亲率一支轻骑,出其不意,悄悄绕到敌军身后,伺机而动。对于唐军的这一举动,梁师都还浑然不知。
成功迂回到梁师都身后,段德操命令手下轻骑,张开旗帜,造成大军突袭的态势。而后,段德操亲率轻骑,瞬间掩杀过去,直击敌军战阵。可想而知,此战的最终结果,梁师都大败,其部众大多四散溃逃。紧接着,段德操乘胜追击,追亡逐北二百余里,袭破魏州,获取男女两千余口,大胜而归:
德操以众寡不敌,按甲以挫其锐。后伺师都稍怠,遣副总管梁礼率众击之,德操以轻骑出其不意。师都与礼酣战久之,德操多张旗帜,奄至其后,师都大溃,逐北二百余里,虏男女二百余口。 (《旧唐书·梁师都传》)
此次进犯延州,梁师都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梁师都以为,自己的兵力远远胜于唐军,看似胜券在握。结果,唐将段德操出其不意,巧妙反击,最终扭转乾坤,将梁师都打得大败。可以这样说,兵败延州,是继两攻灵州失利后,梁师都所遭遇到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然而,梁师都的性格之中,似乎具有一种倔强的成分,属于打不死的小强。在梁师都看来,第一次失败了,那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说不定下次就能成功。下次又失败了,说不定再下次便能成功。因此,越是遭遇失败,梁师都越觉得不甘心,越想找回面子。这样一来,梁师都走入了一个极端。
延州之败没过多久,梁师都再次集结五千步骑,二度入侵延州。没有想到,他这一次又遇上了克星段德操。段德操率领唐军,又一次大破梁师都,斩首两千余级,将梁师都的部众俘斩略尽。这一次的延州之战,比上一次还惨,梁师都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得率领一百余名骑兵,仓皇逃离战场。
因为段德操数次大败敌军,战后,唐高祖李渊论功行赏,段德操因功加拜柱国,赐爵平原郡公。但是,在作战当中,段德操麾下的得力部将,鄜州刺史、鄜城壮公梁礼,不幸阵亡,也得到了朝廷的追赠、抚恤。
无论是先前的两攻灵州,还是最近的两攻延州,几番接战下来,每一战,梁师都都是败得很惨。通过这几次的较量,也让梁师都切切实实领教到了唐朝的实力,自己的确不是唐朝的对手。
所谓祸不单行,正当梁师都损兵折将,内心无比沮丧之时,又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什么坏消息呢?李世民亲率唐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败刘武周、宋金刚主力,收复太原,一举消灭刘武周政权,取得了“河东大捷”。
刘武周政权的覆灭,顿时让梁师都陷入不安。当初,突厥扶植刘武周、梁师都,就是要让他们两个一东一西,成为牵制唐朝的两个割据势力。现在,刘武周覆灭,无疑让突厥的计划,遭受重创。
要知道,刘武周的地盘、实力,比梁师都要强出多少倍。并且,刘武周曾经一度肆虐河东,占领太原,险些动摇了李唐王朝的龙兴根基。如今,连刘武周都被唐朝给灭了,梁师都这点一亩三分地,唐朝如果想要拿走,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偏偏这个时候,听闻刘武周败亡的消息后,梁师都内部的不少将领,也开始惴惴不安,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比如,梁师都手下的一些将领,纷纷背叛梁师都,向唐朝投降。梁师都的两员大将张举、刘旻,相继投降唐朝。对于这两员大将的降唐,梁师都内心无比惊惧,不知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梁师都觉得,经过几次大败,也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唐朝是不好惹的。所以,暂时还是不去招惹唐朝。如果想要长期割据,在梁师都看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继续抱住突厥这棵大树。
其实,梁师都的想法很简单,继续依附突厥,一方面,可以怂恿突厥,出动铁骑南下,入侵唐朝腹地,替自己出一口恶气;另一个方面,梁师都则能借机恢复元气,重整兵力。于是,梁师都委派尚书陆季览,出使突厥,游说处罗可汗,希望突厥可以出兵,攻打唐朝边境。陆季览到了突厥,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向处罗可汗陈述局势:
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灭,唐国益大,师都甘从亡破,亦恐次及可汗。愿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师都请为乡导。(《旧唐书·梁师都传》)
本来,这个时候,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正在逐渐趋于恶化。突厥势力向中原渗透,扶持多个割据势力,阻挠唐王朝统一战争的推进。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突厥的从中作梗,唐朝也不甘示弱,先后消灭薛氏父子、李轨、刘武周等割据政权,粉碎了突厥的企图。一时间,唐朝与突厥之间,剑拔弩张。
偏偏此时,梁师都遣人出使突厥,游说处罗可汗,撺掇突厥出兵南侵,进攻唐朝。别说,梁师都的撺掇,还真起作用了,处罗可汗头脑一热,居然答应了梁师都的出兵请求,开始积极部署兵马。当时,处罗可汗是这样部署的,布置了三路大军,对唐王朝形成巨大的军事威吓:
第一路,突厥两员大将莫贺咄、泥步设,分别率军从陕北高原一路南下;莫贺咄率军入侵五原,泥步设则前往延州,与梁师都会合。
第二路,处罗可汗亲率突厥主力,进攻太原,威胁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进而席卷河东地区。
第三路,突利可汗联合契丹、靺鞨兵马,进军幽州,配合窦建德的夏军,两军由滏口出兵,会师于晋绛地区。
如果这三路大军,真的大举南下入侵。那么,对于李唐王朝而言,将会是巨大的军事威胁。到时候,唐朝将会和突厥、梁师都、窦建德三股势力,陷入激战,肯定疲于应付。然而,上天总是会眷顾李唐王朝。眼看大战就要一触即发,关键时刻,竟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原来,就在突厥大军出发前夕,处罗可汗突然暴毙,死因不明。因为处罗可汗的突然去世,突厥国内,再次面临汗位更替的过渡。因此,已经计划好的三路并进,突厥未能如约与梁师都会师。
由于突厥没能按时出兵,所以,这次的三路并进,就变成了梁师都一人的单打独斗。很快,驻守延州的唐将段德操,趁机发起反击,大破梁师都。不出意外,遇上段德操,梁师都再次败下阵来。
此后的几年的时间,梁师都稍微比较老实一些。也许,几次较量之后,梁师都被打疼了。不过,梁师都消停了,唐朝却开始主动发起进攻。时间到了武德五年(622年),唐朝开始向梁师都大规模用兵,试图一举攻灭梁师都。
武德五年(622年)二月,时任唐朝延州道行军总管的段德操,尽起延州边军,进讨梁师都。其实,段德操率军讨伐梁师都,绝不是他个人擅自行动。可能,唐高祖觉得,只要梁师都一天存在,长安以北,便犹如扎着一根木刺,疼痛不已。所以,李渊认为,必须快刀斩乱麻,拔掉梁师都这根木刺,命段德操主动出击。
段德操率领边军精锐,大举讨伐梁师都。首先,段德操兵锋所到之处,直指梁师都下辖的一处重要军事据点——石堡城。段德操指挥边军,对石堡城展开了猛烈攻势,摆出了一副不惜一切代价的阵势。
石堡城固若金汤,如果强行进攻,唐军必然损失惨重。段德操沙场宿将,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吗?他当然知道。实际上,段德操强攻石堡城,只是他的虚晃一枪罢了。他真正的目的,四个字:围城打援。
强攻石堡城,当然不是段德操的主要目的。段德操非常清楚,石堡城的重要意义,梁师都绝不会轻易放弃。因此,段德操假意佯攻石堡城,大造声势,以此迷惑梁师都,诱使梁师都率兵救援石堡城。然后,段德操提前设伏,等到梁师都主力全部来到石堡城,唐军突然出击,将梁师都所部悉数拦截围杀。
但凡稍微通晓一点兵事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段德操的围城打援之计。然而,梁师都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他看来,石堡城万万不能丢掉。于是,梁师都果然亲率大军,前来驰援石堡城。
梁师都亲来救援,正中段德操下怀。结果,梁师都的兵马,刚到石堡城,事先埋伏好的唐朝边军,从四面八方冲杀出来,猛攻梁师都部。一场血战下来,唐军大获全胜,梁师都惨败。最终,梁师都只得带领仅仅十六名骑兵,狼狈逃离。而后,唐军一鼓作气,趁势攻克石堡城。
唐军在段德操的指挥下,大破梁师都,攻克石堡城,军心士气大振。就在此时,唐高祖李渊从长安派来援军,前来为段德操助阵。本来,唐军新破梁师都,加上长安派来援军,段德操一时底气十足。因此,段德操打算乘胜出击,彻底灭掉梁师都。于是,段德操集结边军将士,兵锋直指梁师都的大本营——夏州。
前文说过,夏州治所统万城,是一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军事重镇。所以,段德操若要拿下夏州,必须要攻破统万城。当时,统万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梁师都将大部分精锐,全部集中于东城。
因此,段德操指挥唐军,全力进攻东城。唐军将士奋力攻城,舍生忘死,终于攻下东城。东城被唐军攻克,梁师都率领数百残兵,被迫退守西城。拿下东城后,段德操转而进攻西城。直到此时,梁师都仍然冥顽不灵,困兽犹斗,顽强抵抗。故而,唐军一时攻击受阻,无法迅速拿下统万城。
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梁师都故技重施,向老大哥突厥求救。不久,突厥的颉利可汗,亲率一万精骑,驰援夏州统万城。突厥增援梁师都,形势瞬间对唐军极端不利。夏州一时无法攻克,突厥援兵又到。如果不能快速结束战事,唐军很有可能陷入突厥、梁师都的双面夹击之中,不能抽身。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远在长安的唐高祖李渊,作出了一个决定,撤兵。唐高祖下诏给段德操,命他率军及时撤出夏州。在唐高祖看来,此次针对梁师都的军事征讨,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歼灭了梁师都的大部主力。现在,夏州久攻不克,又碰上了突厥大军。此时此刻,唐军绝不能和突厥纠缠,撤兵是最明智的抉择:
庚辰,延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师都自将救之;德操与战,大破之,师都以十六骑遁去。上益其兵,使乘胜进攻夏州,克其东城,师都以数百人保西城。会突厥救至,诏德操引还。 (《资治通鉴》)
梁师都依靠突厥势力,再次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关。唐朝此番征讨梁师都,尽管战果丰硕,可由于突厥的插手,还是没能攻克夏州,消灭梁师都。但是,另一个方面,这次征讨梁师都,唐军重创其主力,令其羽翼尽折。
安全度过一关后,梁师都竟然开始忘乎所以,自己给自己挖坑。在这之后,梁师都的一个愚蠢行为,致使其内部的军事实力,迅速直线下滑,部下纷纷叛离,为他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起初,稽胡大帅刘仚成与唐朝为敌,经常骚扰唐朝腹地。后来,太子李建成率军征讨,击破稽胡部众。没有办法,稽胡贼帅刘仚成率领部众,前来投靠梁师都。实际上,也就是找一个靠山。
然而,刘仚成一来,梁师都见到稽胡人数众多,内心非常不安。他担心,万一有一天,刘仚成率众反水,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最后,梁师都听信谗言,随便找了个由头,杀死了刘仚成。
刘仚成率众来投,结果,竟然遭到了梁师都的无端怀疑,惨遭毒手。梁师都此举,简直愚蠢到了极点。不仅稽胡部众群情激奋,就连梁师都的一些部下,也看不下去了,人人自危。故而,梁师都许多部下,相继叛离出走,投降唐朝。比如,武德六年(623年)三月,梁师都部将贺遂、索周二人,率领所部十二州之地,归降唐朝。
梁师都冤杀刘仚成,激起内部公愤,不少人对他失望透顶,纷纷叛离投唐。应该说,梁师都的这个举动,作茧自缚,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让他逐渐陷入了四面楚歌,孤掌难鸣的困境。
估计,杀了刘仚成后,梁师都就后悔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兵势的衰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如何补救呢?梁师都也是江郎才尽,拿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还是老掉牙的伎俩,依附突厥。
经过数次与李唐的交锋惨败,以及杀死刘仚成带来的负面影响,梁师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大不如前,不可能主动再和唐朝交手,那样只会败得更惨。所以,当务之急,紧紧跟着老大突厥的步伐,抱住突厥的大腿,压制唐朝,在梁师都眼中,才是最正确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时局不利的情况下,梁师都频繁地求助于突厥,煽阴风,点鬼火,怂恿突厥入侵唐朝内地。受到梁师都的一番挑拨、撺掇,此后数年,突厥时常由河套地区南下,侵略唐朝腹地,令唐王朝头疼不已:
师都势蹙,乃往朝颉利,为陈入寇之计。自此频致突厥之寇,边州略无宁岁。颉利可汗之寇渭桥,亦师都计也。 (《旧唐书·梁师都传》)
其实,梁师都怂恿突厥入侵唐朝腹地,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让唐朝转移目标,让李唐转移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抵御突厥的战事,从而放轻对梁师都的重视。趁着这段时间,梁师都也好苟延残喘,夹缝求生。
在梁师都的撺掇、怂恿,甚至是带路之下,此后数年间,突厥多次入侵唐朝,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城下,对唐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其中,也有梁师都的一份“功劳”。关于突厥入侵唐朝,后文会马上写到,在此不多赘述。
完全依附突厥,突厥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违背突厥的意愿,是梁师都多年以来总结出的一条生存法则。梁师都狭隘地认为,只要抱紧突厥的大腿,甘愿做突厥人的附庸,就能在乱世中存活下去。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或许是个存身之策;但是,历史的事实证明,这绝非长久之计。说得难听一点,梁师都就是突厥的一条狗。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突厥便会瞬间将他弃如敝履。当初的刘武周、宋金刚,势力那样强盛。结果,突厥一朝翻脸,说杀就杀,前车之鉴不远。
更何况,梁师都自以为依附于突厥,就可以永保太平,其实不然。倘若有一天,突厥的保护伞轰然倒塌,仅凭梁师都占据的微薄领地,又能支持多久?迟早有一天,有人会挥起斧子,砍倒突厥这棵大树,这正是李唐王朝。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唐朝与突厥之间的战争,不可回避,终会爆发。基本扫平国内割据势力之后,解决突厥问题,成为了唐王朝边防的重中之重。此时的唐王朝,不再对突厥处处隐忍,逐渐强硬起来。
自从武德七年(624年)开始,唐王朝基本实现了对南、北地区的统一,相继消灭了国内的割据势力,统一战争接近尾声。所以,抵御突厥入侵,成为了武德后期的主要国防问题。由于突厥连年入侵,唐王朝的大量兵力,全部用于抵抗突厥进攻,双方一直处于互不相让的状态。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突厥更是变本加厉。比如,李世民即位的当年,突厥在梁师都的引领下,大军南下,深入唐朝腹地,直逼长安,算是给唐太宗登上皇位的一份“大礼”。因此,唐太宗对突厥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决定用武力解决突厥问题,以军事手段,征服这个草原霸主。
既然决定与突厥正式展开决战,唐太宗首先要做的,就是逐一拔掉依附于突厥的割据势力,扫除出兵突厥的障碍。比如,贞观元年(627年),经过反复劝降、争取,依附突厥,割据于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军阀苑君璋,主动归降唐朝。到了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正式决定,一举消灭长期盘踞朔方的梁师都。
唐太宗决定消灭梁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极具战略眼光的考虑。梁师都占据陕北高原、河套地区,与突厥相互勾结,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并且,梁师都经常作为向导,引突厥大军从河套南下,入侵唐朝内地。所以,在唐朝眼中,梁师都已经被列入“头号战犯”的黑名单中,必须坚决铲除。
另一方面,唐太宗决定向突厥亮剑,就必须先要灭掉梁师都。如果要与突厥决战,先要出兵攻灭梁师都。消灭梁师都,对于唐朝用兵突厥而言,主要有两点好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消灭梁师都,则能将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有了这两处要地,唐朝便可有效地组织兵力,拦截突厥大军南下,不至于像从前那样被动,让突厥大军深入腹地。
第二,如果能够一举攻灭梁师都,拿下陕北高原、河套平原。届时,唐朝便能以这两地为支点,打造成出兵反攻突厥的桥头堡。那样一来,将来唐军出兵攻打突厥,会顺畅容易许多。
无论怎样,唐太宗决心已定,集结大军,准备随时出击,消灭梁师都这个统一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敌人。为了能够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干净彻底地消灭梁师都,唐太宗分别从梁师都的内部、外部,双管齐下。
首先,唐太宗采取了先礼后兵的做法,招降梁师都。自从冤杀刘仚成后,梁师都政权内部人心浮动,兵势日益衰弱。事实上,对于梁师都的虚弱,唐太宗李世民一清二楚。所以,唐太宗还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梁师都。于是,唐太宗传谕夏州,希望梁师都认清形势,主动献地降唐。
但是,梁师都简直顽固到了极点。在他看来,自己和唐朝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而且多次勾结突厥,入侵唐朝内地。所以,梁师都认为,自己一旦降唐,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必死无疑。因此,梁师都打定主意,拒绝了唐太宗的招降,坚决不肯降唐,准备顽抗到底,反正还有突厥支持自己。
很明显,梁师都已经表明了态度:拒不降唐。唐太宗觉得,自己也算做到了仁至义尽,是梁师都你自己没有珍惜。和平招降梁师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接下来,唐太宗打算采用军事手段。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唐太宗命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率军袭扰夏州,算是为唐军主力总攻夏州打前站。刘旻、刘兰成二人,抵近夏州后,采取了军事、政治两手抓的策略。
一方面,刘旻、刘兰成派出小股部队,四面出击,袭扰梁师都所部兵马驻地。例如,待夏州庄稼成熟之际,唐军轻骑出动,践踏粮田,蹂躏庄稼,致使夏州城内粮食短缺,军民食不果腹,饥肠辘辘,人心愈发浮动。
另外一个方面,唐将刘旻、刘兰成二人,巧施离间计,导致梁师都内部君臣互相猜忌,上下离心。如何巧施离间计呢?刘旻、刘兰成下令,将擒获的梁师都将领、部下全部释放回去。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离间梁师都内部关系,令其君臣互相生疑。果然,对于这些平安回来的部将,梁师都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已经成为了唐军的细作。
恰恰就在此时,又出现了“天狗坠其城”的异常天象。所以,梁师都手下的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上天示警,梁师都大势已去,不可长久。故而,梁师都手下大将辛獠儿、李正宝、冯端等人,私下密谋,准备抓住梁师都,趁机投降唐军。不料,消息走漏了风声,李正宝等人一看大事不妙,纷纷向唐军投降:
颉利政乱,太宗知师都势危援孤,以书谕之,不从。遣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经略之。有得其生口者,辄纵遣令为反间,离其君臣之计。频选轻骑践其禾稼,城中渐虚,归命者相继,皆善遇之。由是益相猜阻。有李正宝、辛獠儿者,皆其名将,谋执师都,事泄不果,正宝竟来降。 (《旧唐书·梁师都传》)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梁师都,四面楚歌,摇摇欲坠。眼看着梁师都岌岌可危,关键时刻,又有人前来“实力补刀”,谁呢?正是梁师都一直倚赖的老大哥——突厥。所谓落井下石,突厥此时也抛弃了梁师都。
先前,梁师都一直奉行依附于突厥的策略,只要自己一旦出事,突厥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施以援手。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突厥,早已不是从前的突厥。梁师都四面楚歌,突厥也是一样,面临着巨大危机。
自从唐太宗贞观初年起,突厥国内政局动荡,不断发生部落叛乱,原先归附于突厥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背离突厥,投靠唐朝。比如,唐军袭扰夏州之前,原本属于突厥附庸的契丹,在契丹酋长的带领下,脱离突厥统治,向唐王朝投诚,寻求大唐的庇护。当然,契丹只是众多部落的其中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突厥忙于镇压内部部落叛乱,分身乏术,对梁师都自然无暇顾及。甚至,突厥颉利可汗觉得,梁师都已然成为了突厥的一个沉重包袱。所以,当务之急,于突厥而言,唯有壮士断腕,舍弃梁师都,全力镇压部落叛乱。
不久之后,颉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长安,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向唐太宗提出了交换条件。突厥的交换条件,其实非常简单,以梁师都交换契丹部落。意思是说,只要唐朝交出归附的契丹部落,突厥将不再干涉唐军对梁师都的用兵。实际上,突厥这是在和唐朝进行等价交换。没想到,唐太宗严辞拒绝,当众驳斥突厥使者:
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 (《资治通鉴》)
唐太宗霸气开怼,他告诉突厥使臣,契丹与你们突厥,并不是同宗同族。如今它们举族归附,大唐岂能将其弃之不顾,你们有什么资格前来向大唐索要!更何况,梁师都本就是中原之人,只不过长期窃据土地,又被你们突厥所庇护。消灭梁师都,是我们大唐内部的事情,何须你们突厥同意!
这句话说得相当强硬,唐太宗明明确确告诉突厥,大唐若是要荡平梁师都,随时都可以一战功成。其实,唐太宗这段话,是在警告突厥,你们最好不要插手,你们如果插手,那就连你们一块收拾。同时,唐太宗也是在给梁师都下最后通牒,这是大唐给你的最后机会,你好自为之。
通过这件事,唐太宗也看出了一点,突厥已经彻底放弃梁师都了。所以,直到此时,彻底消灭梁师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只待唐太宗一声令下,唐军便能对梁师都的势力,实施雷霆一击。
果然,没过多久,唐将刘旻上表朝廷,向唐太宗陈述夏州军情。在奏表中,刘旻陈说,梁师都元气大伤,不堪一击,朝廷此时可以大举出兵,击灭梁师都,攻取夏州。接到刘旻的上奏,唐太宗决定,正式出兵攻灭梁师都。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唐太宗委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二人,率领唐军主力,攻打夏州统万城,直取梁师都政权。另外,唐太宗又命夏州长史刘旻,率领一队精锐,陈兵于朔方东城,威逼梁师都,策应唐军主力。
此次,唐太宗委派进攻梁师都的两员主将,皆是军功赫赫的百战名将。其中,柴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夫,已故平阳昭公主的丈夫,常年追随唐太宗四处征战,战绩斐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唐开国元勋。
另一位主将薛万均,正是猛将薛万彻的哥哥,兄弟二人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在罗艺麾下效力,打退过窦建德的进攻。后来,罗艺降唐,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二人,也跟着一起降唐,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效命。如今,薛万均是唐太宗委以重任的大将,此番与柴绍共同领兵,进讨梁师都。
两路唐军,对夏州步步紧逼。柴绍、薛万均率领主力,直逼夏州,刘旻则指挥偏师,筑营于朔方东城,威胁梁师都,形势对梁师都非常不利。最后,经过短暂思考,梁师都决定,先攻破刘旻所部偏师,再迎战唐军主力。
于是,梁师都引领突厥部众,出至城下,直攻刘旻所部大营。面对梁师都的主动进攻,刘旻麾下将领夏州司马刘兰成,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命令将士偃旗息鼓,坚守营寨,不与敌军正面交锋。
梁师都率兵在营外挑战,无论如何叫骂挑战,唐军纹丝未动,拒不出战。很快,梁师都所部便泄了气。到了晚上,梁师都引兵退去。看到敌军后撤,刘兰成觉得时机已到,战机稍纵即逝。于是,刘兰成率军倾巢而出,在后追击梁师都所部。结果,梁师都被打得大败,损失兵马不计其数。
原本,梁师都的计划是,趁唐军主力到来之前,先击败驻兵于朔方东城的唐军偏师,解除夏州城的威胁,再全力与唐军主力决战。没想到,事与愿违,梁师都反被唐军击败,损兵折将,只能龟缩城中,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就这样,梁师都再也无力回天,唐军将夏州团团围住。
虽然,突厥此时自顾不暇,俨然已经放弃梁师都了。但是,双方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盟友关系。唐军大举围攻夏州,作为梁师都的主子,突厥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就是做做样子也行。
因此,突厥颉利可汗派出了一支兵马,前来支援梁师都。其实,突厥派兵救援,就是摆个姿态给梁师都看。当时,恰逢大雪降落,羊马冻死不计其数。所以,这样一来,突厥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当柴绍、薛万均两员大将,率领唐军主力,行至距离统万城数十里的地方时,与前来救援的突厥大军,狭路相逢。遭遇突厥大军之后,柴绍、薛万均迅速指挥唐军,奋力出击,向突厥军队发起猛攻。最终,在唐军将士的强悍冲杀之下,突厥军队兵败如山倒,四散而逃,被迫撤围退去。随后,唐军顺势围住朔方,展开猛烈攻势。
经过救援梁师都的大败,突厥遭遇重创,也清楚地意识到,唐军对梁师都志在必得,便再也不敢前去救援。没了突厥的救援,梁师都彻底成为了一颗弃子,无人问津,城破覆亡是迟早之事。
不过,到了这个地步,梁师都依旧不肯认输,率部负隅顽抗。不久,朔方城中粮食耗尽,变得岌岌可危起来。人心惶惶之下,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发动兵变,斩杀了梁师都,然后举城投降。而后,唐军攻占朔方。朝廷擢升梁洛仁为右骁卫将军,封朔方郡公,以梁师都所占之地为“夏州”:
师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刘兰成偃旗卧鼓不出。师都宵遁,兰成追击,破之。突厥大发兵救师都,柴绍等未至朔方数十里,与突厥遇,奋击,大破之,遂围朔方。突厥不敢救,城中食尽。壬寅,师都从父弟洛仁杀师都,以城降,以其地为夏州。 (《资治通鉴》)
至此,梁师都政权正式宣告灭亡,唐王朝一举拿下了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的大片领地,拔掉了大唐开国的最后一枚钉子,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梁师都从起兵到最后灭亡,前后历时十二年,贯穿于整个唐初统一战争始末,算是隋末唐初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割据群雄,却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官方史书中,这样评价梁师都等人的灭亡:
沈法兴狂贼,梁师都凶人,皆至覆亡,殊无改悔。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大唐举义,兆庶归人,高祖运应瑶图,太宗天资神武,群凶席卷,寰海镜清,祚享永年,功宣后代,谥曰神尧、文武,岂不韪哉! (《旧唐书·梁师都传》)
经过十年努力,截至贞观二年(628年),李唐王朝终于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实现对全国的统一,正式迈向了一个强大、昌盛的大一统王朝。事实证明,历史选择了李家,选择了大唐王朝。
但是,话说回来。攻灭梁师都政权,并不是唐朝的最终目标。唐朝的最终目标,是要以消灭梁师都为跳板,扫平出兵突厥的军事障碍,大规模对突厥实施武力征讨。那么,在此期间,唐朝与突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军事博弈?唐朝最终又是如何打败老对手突厥,将大唐旌旗插到塞北草原之上?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