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9章品《维摩诘经》(27)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落难情缘869章品《维摩诘经》(27)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读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识之求。”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受想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

    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

    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

    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

    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

    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

    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

    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

    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

    你看着手,究竟是手进入,还是到手这儿?

    这是个问题。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吗?

    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才觉知到手?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

    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词熟练,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外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文化怕烦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坐着马车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

    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

    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才会如此。

    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

    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

    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上,我都不理。

    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

    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

    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太容易懂了。

    举个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

    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

    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

    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在此不再详谈。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落难情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落难情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落难情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落难情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