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5章品《维摩诘经》(23)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落难情缘865章品《维摩诘经》(23)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

    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

    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

    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于听法。

    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

    最近好多人劝我,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拼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

    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

    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作小人。

    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生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应为人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他好高骛远,好为人师。

    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

    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

    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

    因为讲了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

    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

    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

    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

    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

    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回答。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

    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隔。

    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

    一个学者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

    话说回来,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

    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

    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

    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

    中外都一样,知识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

    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

    中国的孔孟之道讲,但是社会对做得是不够的。

    现在还有些中原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堂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集市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

    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

    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广行布施一切众生。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尔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尔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但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

    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作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

    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

    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

    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

    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

    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在,又应该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过去丛林和尚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

    我常观察一些人,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

    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还要乐于,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

    我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做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

    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

    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闻着香。

    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

    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

    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

    《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人们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

    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

    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

    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

    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

    行善就是禅定。

    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

    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明慧”,才能发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唯识学心所都离开了,心中明净。

    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

    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

    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慈大悲。

    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

    所以我这一次讲的,要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人们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乐降伏众魔,了断诸烦恼。”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烦恼就是魔,一切众生心中皆有烦恼。

    我常说佛学比一切学问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烦恼二个字,或者翻译成烦惑,每人每天没有哪个时候不在烦,恼是讨厌。

    烦恼不是痛苦,痛苦就很严重了。

    没有一个人不烦恼,《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烦恼转过来,烦恼转了,就清净了,就大彻大悟了,就离垢明慧了。

    烦恼就是尘垢染污,一切心态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烦恼也,所以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呼吸一进一出叫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烦恼,自己没有检查出来。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落难情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落难情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落难情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落难情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