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天启大裁军,帝师赴辽东(求追订月票)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第九十三章 天启大裁军,帝师赴辽东(求追订月票)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冯铨一直以为崔文升走的是魏忠贤的路子,没想到他居然是李献忠的人。

    看来这位辽国公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与世无争。

    冯铨通过田尔耕知道享誉京师的“天上人间”其实就是李献忠的产业,只是他没想到辽国公的手居然早就已经伸到江南来了。

    不但南京有天上人间,就连南京的镇守太监也是他的人。

    如今崔呈秀是“九千岁”魏忠贤身边的第一红人,自己得罪了崔呈秀能不能活着离开江南都是一个问题。

    即使崔呈秀不对自己下手,自己在江南抓捕了这么多东林党人,恐怕这些东林党也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

    天下之大,其实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

    他说道:“冯某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官职在身了,辽国公还能看得上在下?”

    崔文升则笑着的说道:“辽国公看中的是冯大学士的才华,并非是您的身份。”

    “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缵已经回乡丁忧了,咱家会向魏公公举荐冯大学士接任的!”

    冯铨有才不假,不然日后他也不可能在明清两朝都担任大学士。

    满清入关后冯铨深得多尔衮的信任,作为“北党”的领袖,冯铨甚至在顺治朝开启了“南北党争”。

    不过目前李献忠看中的的却是他的身份。

    主要是李献忠在朝中实在是无人可用,虽说熊廷弼也是内阁大学士,不过以“熊蛮子”的脾气性格,很难将他推到首辅的位置上。

    而且熊廷弼非翰林出生,能入阁已经是破例了,想要再进一步根本就没有可能。

    相对来说这个冯铨则是“根正苗红”,如今又在人生的低谷期,将来李献忠完全可以将其扶持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说实话,对于留在江南冯铨还是有不少顾虑的,毕竟他在江南得罪了这么多人。

    不过如今有堂堂南京守备太监崔文升的支持,又抱上了辽国公李献忠的“大腿”,他也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

    当然最让他心动的还是南京礼部尚书这个官职。

    因为大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内阁首辅必须担任过礼部的正堂。

    此前他之所以拿不下内阁首辅的位置,一个方面是由于崔呈秀等人造谣,说他是靠“男色”上位。

    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在礼部担任过正副堂官。

    如今辽国公此举无疑是在告诉冯铨,有朝一日会让他重新回到内阁,甚至是当上首辅。

    对于“九千岁”魏公公他真的是有些心寒了。

    于是冯铨说道:“那在下就谢过崔公公以及辽国公的栽培了!”

    崔呈秀没有想到冯铨居然在这几天对崇明岛发动了一次突袭。

    而且还成功的攻上了崇明岛,不过官军居然遭遇了一次惨败。

    本以为经过这场大败,冯铨肯定是彻底翻不了身了。

    没想到冯铨居然得到了南京镇守太监崔文升的举荐。

    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在回到京师后,也积极为冯铨说情。

    田尔耕同魏良卿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魏忠贤念及此前冯铨打击东林党出力颇多也就准了他这个南京礼部尚书。

    这让崔呈秀感到十分不爽,如今他已经同冯铨彻底撕破脸皮了,整人不死很容易遭到对方的报复。

    不过现在既然木已成舟,也就只能先让冯铨在南京养老了。

    自己现在是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又递补进了内阁,还能怕了冯铨一个南京礼部尚书不成?

    眼下最棘手的事情还是要尽快解决苏州商人罢市的问题。

    此前他在淮杨巡抚任上同江南的商人还是有一点交情的,如今苏州这个局面不适当的做出一些让步是不行了。

    很快他便在徽商的牵线搭桥下同苏州本地的士绅商人进行谈判。

    崔呈秀深知谈判的精髓,其实谈判并不是一种索取的艺术,相反这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冯铨年轻气盛,太追求完美了,所以容易将矛盾激化。

    崔呈秀同意将浒墅关的工关税,门税,过坝税,船税等税率减半。

    此外对于支持收税的大商户,如果当年纳税的银两超过1万两,第二年直接少征一成的税。

    并同意重新核定市肆门摊税,苏州的商会可以派出代表同税监共同协商各家商铺每年的税银。

    崔呈秀不愧是经常同这些商人打交道,这些举措很快就被苏州的商人给接受了。

    苏州的商户也开始恢复营业。

    不过眼下最头疼的还是崇明水寇的问题。

    根据袁可立的禀报,岛上的水寇人数众多,登岛的两千五百官军不过几个时辰的时间就被水寇给消灭了。

    估计岛上至少有数千贼寇,绝对不是原来说的几百水寇。

    而且水寇不但拥有3艘大型西洋帆船,岛上还设有炮台,水寇还拥有许多鸟铳。

    若是要强攻崇明估计至少也得准备上万兵马以及大量水师战船。

    他建议对水寇进行招安,这样既能快速解决长江口被封锁的问题,也能节省大量的军费,减少官兵的伤亡。

    尽管袁可立说的十分委婉,但是崔呈秀听的出他的弦外之音,意思是即使去剿匪也不一定能打的赢。

    若是没有冯铨上一次的登岛作战,兴许他还有彻底剿灭这股水寇的心思。

    如今这种局面下,再去剿匪明显不合适。

    对他来说剿灭同招抚同样都是大功一件,没有必要选择风险更大的剿灭。

    当然赴崇明谈判这种危险的事情崔呈秀自然不可能亲自前往,不过苏州当地的官员他又不放心,于是刚刚投靠自己的阮大铖便担负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阮大铖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他是东林大佬高攀龙弟子,同时也是左光斗的同乡,凭借这些关系阮大铖很快就在东林党中崭露头角。

    之后他在打倒方从哲引入的非东林阁老史继偕等人的“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名列东林骨干,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

    不过自从左光斗被杀,高攀龙被罢官后,他就受到了东林党人的排挤。

    阮大铖在一气之下,索幸投靠了阉党。

    这次赴崇明招安可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阮大铖自然是格外的上心。

    很快他就在苏州富商刘子光的陪同下赶赴崇明对这些太湖水寇进行招安。

    当阮大铖在崇明码头看到了水寇的战船同炮台,以及数千衣甲鲜明的水寇时也是大感震撼,他原本以为是袁可立故意“放水”,如今看来这群水寇是真的不好对付。

    按照原本崔呈秀的意思是将这群水寇给招安了,给一个官职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去驻守,朝廷另派人接管崇明县。

    但是现在“浪里飞”坚持要求自己在崇明驻守,不过他们同意朝廷派官员来接管崇明县。

    阮大铖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将水寇的要求带回苏州府,让崔呈秀做决定。

    崔呈秀也不愿意在江南多做耽搁,毕竟现在苏州的税收已经恢复征收了,他长时间不在京师容易出事。

    冯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后在收了商人们的一些“孝敬”后,崔呈秀还是完成了这次招安。

    水寇“浪里飞”被任命为崇明参将,其麾下的水师以及三千人马被招安成了明军。

    随着崇明岛由这些明军把控,这里也成为了东琉球公司的进货地。

    苏州的商人们将大量的商品送到崇明,然后郑芝龙用高于市面两成的价格收购。

    苏州的商人还出资扩建了码头的港口的码头。

    至于此前苏州百姓暴乱打死锦衣卫的事情,崔呈秀还是需要给田尔耕一个交代的。

    于是苏州的商人们花钱找了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五个人前来顶罪。

    最终这五人直接被崔呈秀直接在苏州给斩首了。

    不过做为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典型,江南的士绅富商都对这几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商人们不仅出钱给这五人修建了墓碑。

    复社的领袖张溥更是为他们写了一篇《五人墓碑记》,记述和颂扬了苏州百姓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张溥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崔呈秀在苏州商税上做出的让步以及“浪里飞”等人被招安,被视为复社领导苏州百姓反对阉党的一次重大胜利。

    而这篇《五人墓碑记》也使得张溥同复社的名气逐渐变大,在江南大有取代东林党的趋势。

    张溥等人也意识到了武装斗争让的重要性,不然面对阉党的屠刀他们只能被乖乖地被宰割。

    而散尽家财招募义军的吴江富商沈正宗也成为了复社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些商人通过崇明的走私,累积财富,并不断招募私人武装,使得苏州地区的团练人数暴增。

    当冯铨听到这些消息时,更是破口大骂道:“崔呈秀此举误国啊,他这样做表面上暂时平息了苏州的暴乱,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尤其是崇明的这支精锐水寇,没有将他们斩草除根,将来恐怕要出大乱子。”

    崔文升看到冯铨这副生气的样子,就知道他还是没有放下怨恨,不过现在必须要让他明白自己的使命。

    崔文升说道:“这天下乱一些也无妨,若是真的天下太平了,哪里有我等发财的机会?”

    “恐怕辽国公都要被陛下召回京城做一个富贵国公了!”

    崔文升这明显是话里有话,他说的没错,的确有太多人不想让这天下太平。

    冯铨说道:“崔公公放心,冯某绝对不会忘记辽国公相助之恩。有朝一日回到朝堂,我一定会替辽国公扫清朝中的障碍!”

    崔呈秀的江南之行,虽说是解决了苏州的罢市,恢复了征税和漕运,也招安了崇明的水寇。

    但是苏州地区的税收降低了不少,使得天启3年的财政赤字注定是越来越大了。

    北方的大旱尚未结束,长江又进入了汛期,鄱阳湖以及洞庭湖水位暴涨,连带的汉江以及赣江都出现了决堤。

    江汉平原以及江西的水灾彻底压垮了户部尚书李汝华,年近七十的他重病缠身,已经时日不多了。

    当初万历皇帝给福王的庄田高达四万顷,李汝华多次上书所无法凑齐,最终万历皇帝才答应减少两万顷。

    可如今面对朝廷的亏空,这位户部尚书却是一筹莫展,只得依靠天启皇帝的内帑才能勉强维持。

    现在户部尚书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尽管魏公公大肆征收商税,可如今太仓依旧是空空如也!

    不然也不会让李汝华一直在担任户部尚书了。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魏忠贤很快就将自己的义子田吉任命为户部尚书。

    田吉原本只是一个县令,巴结上“九千岁”之后一路升迁至太常卿,如今又当上了户部尚书。

    田吉也知道如今这个户部尚书不好当。

    为了有所表现他只能从开源节流上下手。

    “开源”阉党也已经尽力了,为了征收商税甚至都在江南引发了民变。

    至于田税,大明的宗藩占据了大量的田亩。

    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占据了4万顷田地,福王又占了2万顷,超过千顷田地的藩王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天启皇帝本人才是真正的大地主,他在京师顺天府以及北直隶附近的皇庄大约有20万顷,几乎占所有耕地三分之一。

    勋贵官僚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黔国公沐家在云南占据田地9000顷也几乎达到了云南耕地的一半。

    万历六年张居正统计大明的耕地大约有700万顷,现在一大半都是不用交税的。

    剩下的那一小半征税的田亩中,也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一直收不全税。

    所以田吉只能从节流方面做文章了。

    由于魏公公把持着后宫,田吉不可能要求裁撤太监宫女。

    思来想去,如今大明的战事不多,可以适当考虑裁撤部分军队。

    毕竟军费可是一项大头。

    哪怕裁撤个十分之一,也能节省下不小的开销。

    田吉这裁军的主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

    军队一裁减,那相应的装备,补给都要减少,影响了不少人的油水。

    但是却得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支持。

    裁军的主要对象是九边各镇,以及京师三大营。

    天启三年十月初八,天启皇帝朱由校下令九边各镇以及京营根据自身情况主动上报可以裁减的人员数量。

    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无论是九边各镇的总兵巡抚还是京营的权贵们都恨不得将田吉这家伙剥皮抽筋。

    这哪里是裁军,分明是裁他们的银子?

    最头疼的自然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同英国公张维贤了。

    因为京营吃空饷的人数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远远高于普通边军的三成空饷。

    而且九边毕竟遥远,他们要糊弄朝廷派去的人相对容易。

    但是京营就在天子脚下,哪里这么好糊弄?

    如今各镇之中兵力最多的自然是李献忠的辽东镇,虽然经历过了几次裁减,但是目前辽东镇以及努尔干都司下辖的明军仍然有95000人,雄踞九边之冠。

    朝鲜的驻朝明军由于不用朝廷发饷,故而不在这次裁撤的范围里。

    成国公朱纯臣很快就跑去天上人间,询问茅元仪李献忠的想法。

    他焦急的说道:“也不知陛下这次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可是惟辽国公马首是瞻的。”

    茅元仪笑着说道:“各镇情况不同,京营同辽东的情况自然也不一样,成国公还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回报陛下吧!”

    “辽国公自然是体谅陛下难处的,所以这次辽东会再裁撤五千军士!”

    朱纯臣原本是想让李献忠表态不裁的,毕竟各镇之中只有他的辽东军是满遍满员不怕朝廷核查。

    不过很显然李献忠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他还是感到比较失望的。

    很快辽国公李献忠就第一个进行了回复。李献忠表示辽东镇地域广大,奴儿干都司也要驻军,不过为了替朝廷节省银子,他还是主动裁撤5000人。并给天启帝附上了辽东各处布防兵力的数量。

    在李献忠表态后,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同甘肃等镇也纷纷上表。

    不过他们的兵力本就不及辽东,所以裁撤的兵力都不多。最多的太原也就1500人,而最少的大同仅仅只有500人。

    最终其他八镇总共提出裁撤8000人,算上辽东九边各镇一共主动裁撤13000人。

    这些人其实一年也就能省下20多万两银子,不过好歹是给了天启皇帝一个明确的态度!九边支持朝廷的决议!

    这下京营就不得不表态了,最终朱纯臣同张维贤提报了裁撤15000人。

    天启帝并未回复各镇自己的态度,只是说会派出钦差大臣实地确认各镇的兵员消减后能否满足防务需要。

    很显然这是一个肥差,各镇将官少不得要拍钦差的马屁。

    魏忠贤举贤不避亲,举荐了自己的侄子魏良卿。

    魏良卿一出现,原本跃跃欲试的崔呈秀等人只得作罢!

    不过天启帝并没有启用魏良卿,而是让自己的老师孙承宗以兵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作为钦差带着尚方宝剑巡视京营及九边各镇。

    孙承宗的第一站自然是京营。

    京师三大营在编官兵17万人,即使按照之前他们自己申报的裁撤15000人后计算还有155000人。

    而目前实际在营中的老弱加一块也就只有6万人。

    这9万5千人叫他们一时半会上哪里去凑?

    即使能够花银子雇到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多空置的军装。

    于是张维贤同朱纯臣主动在天上人间宴请了孙承宗。

    京营吃空饷,在朝廷上并不是啥秘密,整个大明的军队除了辽东镇就没有满编的。

    只不过此前一直没有人来核查而已。

    孙承宗率先说道:“京营的空饷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想必两位接手之时就已经是这副烂摊子了!”

    孙承宗这话很快就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让他们二人觉得,这事有的谈。

    朱纯臣说道:“还是孙阁老了解情况,不瞒您说当初朱某接手神机营的时候那可真叫一个烂摊子,缺员就不提了,这些兵根本就不能用来打仗。我同英国公这些年厉兵秣马,才算是将京营练得尚能一战。”

    孙承宗说道:“虽说空饷是历史问题,不过凡事总得有个度,如今国事艰难,还望两位能够替陛下分忧!”

    “陛下希望京营的实际人数不能低于五成。”

    刚才还喜笑颜开的朱纯臣随即就变成了一个苦瓜脸,五成开啥玩笑?

    这就相当于要裁撤8万5千人,这每年可就是白银150多万两,虽说这些钱并不是仅仅落入他们的腰包里。

    但这损失实在太大了!

    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经营裁撤3万人,从原先的17万变成14万。

    但是孙承宗要求这3万必须是纯减编制,实际人数不允许再少了。

    之后孙承宗又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一路从蓟州走到了嘉峪关。

    期间他仔细检阅了九边各镇的编制以及防务。

    他很清楚明军的现状,所以并没有在编制上过多的难为各镇,只是要求他们好好练兵。

    实际兵员不能低于在编的七成,这是他的底线。

    除了大同镇裁减的人数被他从500增加到了1000人,其他各镇均按照他们自己提报的数量进行了裁军。

    最终孙承宗终于在天启四年的正月赶到了山海关。

    孙承宗的行踪早就在李献忠的掌控之中。

    李献忠说道:“别看孙阁老逛了好几个月,足迹踏遍了九边各镇,其实他们的真正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自然是京营,另一个恐怕就是我们辽东了,都安排好了吗?”

    李三顺说道:“辽国公请放心,所有的西式战舰都已经离开了港口,孙阁老所经过的地区,商队都被限制了,他绝对看不到不该看的。”

    “只是开原城的繁华恐怕无法掩盖,此外万一他去平虏堡的话可能会露馅!”

    李献忠说道:“无妨,平虏堡不不在辽东军的编制之中,孙阁老应该不会去。即便去了,叫范文程给各工坊放假便是了。”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感谢书友“天海苍宇”、“20220711050433620”、“20221105120637414”、“20190918233418388”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