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大明游击将军不少,赵宏最大的优势是他的爵位,一个子爵的身份就能打败大多数的同僚,加上此次平缅的功劳,当地形势稳定后,赵宏封诏归京述职。
作为主兵一方的大将,如果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归京述职,或者带兵入京城就属于朝廷失去控制的军阀。
显而易见赵宏并不是。
回到京城的赵宏百感交集,内地的变化太快了,交趾的变化也很快,已经是南洋地区最富裕的地方,可仍然远比不上京城。
京城的主干道两旁,原来的民舍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楼房。
许多的高楼使用了自来水,为了装置水塔,所以楼顶多为平层,也有两三层的楼房,屋顶仍然使用各色的屋檐,或者两边装有石仙或石龟,也有大雁款式的。
点缀阁楼兰亭,透明的玻璃窗在阳光下散散发光。
直道的中间是铺在地面的铁轨,公车在铁轨上行驶,行驶的速度不快,透过车窗可以清晰的看到车里的人,车里的人也可以观看道路。
巡检丁差三五巡逻街面,每片区有防火所,除了总部有专业的兵丁外,各片区的防火厅由片坊的市民义务参与,每旬轮换值班,兼职本片坊的治安等,有协助巡检司的义务。
随着楼房修建的数量增加,防火已经成为了官府重要的职能,运水车、喷水铳等也成为了大明工局旗下不小的业务,光各地的采购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巡检丁差来自于退伍士兵,吃上了朝廷的粮,加上军户本就各方面优待的条件,每名巡检丁差除了保留了军队的作风,脸上也满是傲气。
不过严格的章程,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违反章程被投诉多了会解职,所以巡检丁差们也不敢乱来。
任何世袭的职位最后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由吏役阶层转变来的阶层,自然没有铁碗,大明也没有铁碗制。
所以基层的工作人员没有脱离百姓,他们本来就是老百姓,犯了事也会被开除,本身工作待遇既稳定又在当地属于受羡慕的好工作,已经是很好的了。
大明是三司制。
什么叫三司制?
除了都指挥使外,地方上按察使和布政使互不统属,学校、教育、监察等等部门不受地方官府的管理,所以无论是县学还是府学的教谕身份很高,面对县官也是平等对待,反而因为读书人的身份,比起地方县官还要更加的超然。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在大明国力增增日上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这么美好的大明,理想国的称谓同样在这个时代被广而宣之。
不光是高丽的两班阶级大量的涌入大明,甚至倭国也有许多大名的子弟们奔赴大明,更不提南洋地区以及各宣慰司宣抚司的子弟。
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的法王弟子乃至土官子弟,包括奴儿干都司各土官子弟,基本上都会前来内地读书学习。
在学校成绩优秀,通过实习与考核成为大明的流官,已经逐渐成为了更好的选择,不少的子弟不愿意回去贫瘠的地方。
内地文娱发达,娱乐丰富,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交流频繁,以德为容,哪怕有人内心如何自私,嘴上也一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态度。
至少没有人敢把自私当做天经地义挂在嘴上。
卫所的保留,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军队的自主,士兵们的生活和家人皆控制在地方而不是军队,没有领兵在外的将领可以乱来。
不提别人,赵宏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念头,在交趾多年,又管理诸土官服帖,加上在缅甸指挥大军种种,朝廷一封旨意归京述职,赵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人心。
人心不光决定了个人的行为,也决定了社会的风气。
自从南洋回来后的朱棣,已经彻底放权了,就差退位成为太上皇,朱高炽在文华殿接见了一批立功的将领,其中单独召见了赵宏。
看着眼前的赵宏,朱高炽依稀想起了三十多年前。
虽然不记得赵宏当初的模样,但知道那时候的赵宏还是少年,自己也是少年,时间过得真快,两人年岁都不再年轻。
“你母亲可还好。”
朱高炽笑着说道。
赵宏感激涕零的回道:“臣母身体健康,已经从北平大剧院离开,在臣弟家中养老,太子殿下的挂念,臣一定转告臣母。”
朱高炽点了点头。
大明工局没有施行养老制度,力有未逮。
工厂退休的老人,除了逢年过节外送一些粮食瓜果外,也会优待他们的子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他们的后代进入工厂,所以家里的儿子会赡养老人。
老人除了帮忙照顾孙儿孙女,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家务。
这样又变相解决了工人们无法顾及孩子生活的问题。
军户更不提了,军户有田,田亩属于的老人,有了经济的保障,继承他们田亩的儿子必然要孝敬老人。
加上大明的传统社会风气,不孝敬老人会受到乡邻的指责,当然了,这一切是建立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否则肚子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道德。
至于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有些人天生的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正如统筹法。
最好的一部分不计算,最坏的一部分也不计算,大明只能力求追到完美,却也做不到真正的完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
毕竟有些父母自己都做不好,那么有做不好的子女岂不是正常。
“子女多半要看父母,你们的母亲教导有功,养育了两个好儿子,你弟弟赵锐也是闻名的编剧家,编剧了好些有名的戏剧。”
“臣弟从小喜爱戏剧,能有今日的成就,全赖太子殿下之德,我们一家才能有今日。”
赵宏真切的说道。
他们父亲早亡,孤儿寡母的生活极其艰难,如果不是太子殿下,母亲哪里有到铁道工程部为人做饭的生计,乃至母亲加入北平大剧院,他们两兄弟重回学校,多年来的教育下,才有今日的成就。
一切的根源都在眼前人的身上。
朱高炽露出欣慰的眼神。
自己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么。
历史上永乐朝,朱棣在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而在永乐一朝,修永乐大典,北复塞北,加强奴儿干的治理,深化与乌斯藏的驿站,收复交趾,推行宗藩体系,七下西洋,修运河等等
这么多事办成了,不光保持了国家的强盛,还促进了民间的富裕,生产力的发展,火器的先进,造船业的兴盛比较起元朝时期的文化、经济、军事、融合、稳定、科技种种全方位的复苏。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
把古代看做一个整体,认为古代是一层不变的,岂不知古代的文明发展也是有起伏的,并不是应该就是这样,同样也是需要努力发展才能维持起来的。
宋朝的文明在古代达到了巅峰,这是国内外学术圈公认的,教科书上也如此介绍到。
可是明朝的建立,已经是在宋朝彻底灭亡后的一百年了。
人们并不知道宋朝是什么样子的,明朝是建立在元朝之后的,见到的是元朝的样子。
宋朝也有奴隶,属于贱籍,但需要注意的是,元朝的奴隶被称为“驱口“,他们在元朝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被视为“官私奴隶“,人身依附于官方或贵族私人的奴隶。
两者有天壤之别。
宋朝奴婢来源主要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良人。宋朝的贵族、官僚、地主的奴婢有的是从他人手中转买,有的是因天灾卖身,有的是因苛捐杂税和徭役而选择卖身求活。
不过宋朝有保护奴婢的法律规定,宋朝的奴婢属于经济原因,是为了生活自己主动卖身,法律禁止逼迫,而且奴婢的人身自由权、生命权、身体权及诉讼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可有没有法律的保护是完全不同的。
明朝立国后,虽然取销了全面奴隶制,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元朝的特权,例如得到允许的部分贵族可以使用奴隶,这些奴隶没有法律保护,生命权和财产权以及诉讼权,自由权都是没有的。
当然。
要是比起现代文明,那就不用提了。
如果比较同时期的世界,那么没有任何地区有宋朝的高度。
宋朝,元朝,明朝。
一个奴隶制度的区别就可以看到波浪线的起伏,那么其他的种种同样如此,管中窥豹方能见到原貌。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可是书生的背后代表了非农人口的比例,而非农人口则是文明高度的体现之一。
同样的道理。
旧时朝廷的工程立项与预算日程表中,修衙通常被列为“不急之务“,反倒是修学校鼓励孩童读书才是地方官府重要的考核之一,那么单论这一条又是否比后世更文明呢。
至少在当下的明朝,各地日异月新的局势下,官衙仍然是原来的面貌,有限的资金投入了其余的方面,例如兴办社学、府学,聘请教谕等等。
至少没有地方官府敢把衙门修的漂漂亮亮,却又敢拖欠学校的薪资,否则只需一封弹劾,当地官员立刻要丢了乌纱帽,名声也要坏了。
这才是朱高炽的底气。
他敢于在十五世纪大明推动工业化社会,绝对不是无根之萍。
不光是千年来各行各业技术上的储备,发达的农业技术,社会人文,对外影响力的高度等等,都使明初具备发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但是呢。
谁又能想到永乐朝如此的强盛辉煌,却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一切的成果灰飞烟灭,短短的时日间开始了大倒退。
人们想出了无数的理由,文官的责任,太监的责任,军队的责任朱高炽看来,其实就是皇帝的责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权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就在皇帝。
正如万历末期的萨尔浒之败,责任就在万历。
万历的胡作非为,把朝廷治理视作儿戏,当做与大臣们赌气的手段,如果不是张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击了。
也正是因为万历的无作为,导致了大明的党争走向了敌我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其实天启皇帝是有一套的。
天启看人看得准,最初的几年还没弄明白,但是天启三年已经大致弄清楚了朝廷的局势和派系,只是他意外落水死的太早。
结果他一死,压下片刻的党争反弹的更厉害了,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崇祯。
这货就是纯纯的屌丝心理,干的都是屌丝们推崇的治理的手段,其中之一例如谁说自己行就让谁上,做的不好就杀了换人。
手段太操了。
如今永乐十八年了。
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棣比历史上晚登基了两年,也就是说还有不到三年,朱棣可能就要寿终,朱高炽无法预料自己的寿命是否仍然会如历史一般。
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朱高炽最在乎的事情。
长子朱瞻基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历史证明了未继承大统的继承人,当继承了皇位后,并不一定表现的仍然好,反而表现的更坏的更多。
三代之治的背后,代表了皇权的高度稳定。
没有任何将领和官员可以反对皇权,当长子朱瞻基不成器,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年就能败坏大明的现状。
但是朱高炽也不能取消皇权。
皇权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上千年,犹如一片乌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已经深入人心。自己打压皇权,只会为大明埋下内乱的种子。
赵宏不错,平安也不错,但是平安死的太早了。
张辅朱能也不错。
但哪怕是张辅也阻止不了大明的皇帝败家。
朱高炽想要留一些后手。
狡兔三窟。(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作为主兵一方的大将,如果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归京述职,或者带兵入京城就属于朝廷失去控制的军阀。
显而易见赵宏并不是。
回到京城的赵宏百感交集,内地的变化太快了,交趾的变化也很快,已经是南洋地区最富裕的地方,可仍然远比不上京城。
京城的主干道两旁,原来的民舍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楼房。
许多的高楼使用了自来水,为了装置水塔,所以楼顶多为平层,也有两三层的楼房,屋顶仍然使用各色的屋檐,或者两边装有石仙或石龟,也有大雁款式的。
点缀阁楼兰亭,透明的玻璃窗在阳光下散散发光。
直道的中间是铺在地面的铁轨,公车在铁轨上行驶,行驶的速度不快,透过车窗可以清晰的看到车里的人,车里的人也可以观看道路。
巡检丁差三五巡逻街面,每片区有防火所,除了总部有专业的兵丁外,各片区的防火厅由片坊的市民义务参与,每旬轮换值班,兼职本片坊的治安等,有协助巡检司的义务。
随着楼房修建的数量增加,防火已经成为了官府重要的职能,运水车、喷水铳等也成为了大明工局旗下不小的业务,光各地的采购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巡检丁差来自于退伍士兵,吃上了朝廷的粮,加上军户本就各方面优待的条件,每名巡检丁差除了保留了军队的作风,脸上也满是傲气。
不过严格的章程,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违反章程被投诉多了会解职,所以巡检丁差们也不敢乱来。
任何世袭的职位最后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由吏役阶层转变来的阶层,自然没有铁碗,大明也没有铁碗制。
所以基层的工作人员没有脱离百姓,他们本来就是老百姓,犯了事也会被开除,本身工作待遇既稳定又在当地属于受羡慕的好工作,已经是很好的了。
大明是三司制。
什么叫三司制?
除了都指挥使外,地方上按察使和布政使互不统属,学校、教育、监察等等部门不受地方官府的管理,所以无论是县学还是府学的教谕身份很高,面对县官也是平等对待,反而因为读书人的身份,比起地方县官还要更加的超然。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在大明国力增增日上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这么美好的大明,理想国的称谓同样在这个时代被广而宣之。
不光是高丽的两班阶级大量的涌入大明,甚至倭国也有许多大名的子弟们奔赴大明,更不提南洋地区以及各宣慰司宣抚司的子弟。
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的法王弟子乃至土官子弟,包括奴儿干都司各土官子弟,基本上都会前来内地读书学习。
在学校成绩优秀,通过实习与考核成为大明的流官,已经逐渐成为了更好的选择,不少的子弟不愿意回去贫瘠的地方。
内地文娱发达,娱乐丰富,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交流频繁,以德为容,哪怕有人内心如何自私,嘴上也一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态度。
至少没有人敢把自私当做天经地义挂在嘴上。
卫所的保留,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军队的自主,士兵们的生活和家人皆控制在地方而不是军队,没有领兵在外的将领可以乱来。
不提别人,赵宏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念头,在交趾多年,又管理诸土官服帖,加上在缅甸指挥大军种种,朝廷一封旨意归京述职,赵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人心。
人心不光决定了个人的行为,也决定了社会的风气。
自从南洋回来后的朱棣,已经彻底放权了,就差退位成为太上皇,朱高炽在文华殿接见了一批立功的将领,其中单独召见了赵宏。
看着眼前的赵宏,朱高炽依稀想起了三十多年前。
虽然不记得赵宏当初的模样,但知道那时候的赵宏还是少年,自己也是少年,时间过得真快,两人年岁都不再年轻。
“你母亲可还好。”
朱高炽笑着说道。
赵宏感激涕零的回道:“臣母身体健康,已经从北平大剧院离开,在臣弟家中养老,太子殿下的挂念,臣一定转告臣母。”
朱高炽点了点头。
大明工局没有施行养老制度,力有未逮。
工厂退休的老人,除了逢年过节外送一些粮食瓜果外,也会优待他们的子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他们的后代进入工厂,所以家里的儿子会赡养老人。
老人除了帮忙照顾孙儿孙女,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家务。
这样又变相解决了工人们无法顾及孩子生活的问题。
军户更不提了,军户有田,田亩属于的老人,有了经济的保障,继承他们田亩的儿子必然要孝敬老人。
加上大明的传统社会风气,不孝敬老人会受到乡邻的指责,当然了,这一切是建立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否则肚子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道德。
至于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有些人天生的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正如统筹法。
最好的一部分不计算,最坏的一部分也不计算,大明只能力求追到完美,却也做不到真正的完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
毕竟有些父母自己都做不好,那么有做不好的子女岂不是正常。
“子女多半要看父母,你们的母亲教导有功,养育了两个好儿子,你弟弟赵锐也是闻名的编剧家,编剧了好些有名的戏剧。”
“臣弟从小喜爱戏剧,能有今日的成就,全赖太子殿下之德,我们一家才能有今日。”
赵宏真切的说道。
他们父亲早亡,孤儿寡母的生活极其艰难,如果不是太子殿下,母亲哪里有到铁道工程部为人做饭的生计,乃至母亲加入北平大剧院,他们两兄弟重回学校,多年来的教育下,才有今日的成就。
一切的根源都在眼前人的身上。
朱高炽露出欣慰的眼神。
自己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么。
历史上永乐朝,朱棣在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而在永乐一朝,修永乐大典,北复塞北,加强奴儿干的治理,深化与乌斯藏的驿站,收复交趾,推行宗藩体系,七下西洋,修运河等等
这么多事办成了,不光保持了国家的强盛,还促进了民间的富裕,生产力的发展,火器的先进,造船业的兴盛比较起元朝时期的文化、经济、军事、融合、稳定、科技种种全方位的复苏。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
把古代看做一个整体,认为古代是一层不变的,岂不知古代的文明发展也是有起伏的,并不是应该就是这样,同样也是需要努力发展才能维持起来的。
宋朝的文明在古代达到了巅峰,这是国内外学术圈公认的,教科书上也如此介绍到。
可是明朝的建立,已经是在宋朝彻底灭亡后的一百年了。
人们并不知道宋朝是什么样子的,明朝是建立在元朝之后的,见到的是元朝的样子。
宋朝也有奴隶,属于贱籍,但需要注意的是,元朝的奴隶被称为“驱口“,他们在元朝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被视为“官私奴隶“,人身依附于官方或贵族私人的奴隶。
两者有天壤之别。
宋朝奴婢来源主要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良人。宋朝的贵族、官僚、地主的奴婢有的是从他人手中转买,有的是因天灾卖身,有的是因苛捐杂税和徭役而选择卖身求活。
不过宋朝有保护奴婢的法律规定,宋朝的奴婢属于经济原因,是为了生活自己主动卖身,法律禁止逼迫,而且奴婢的人身自由权、生命权、身体权及诉讼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可有没有法律的保护是完全不同的。
明朝立国后,虽然取销了全面奴隶制,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元朝的特权,例如得到允许的部分贵族可以使用奴隶,这些奴隶没有法律保护,生命权和财产权以及诉讼权,自由权都是没有的。
当然。
要是比起现代文明,那就不用提了。
如果比较同时期的世界,那么没有任何地区有宋朝的高度。
宋朝,元朝,明朝。
一个奴隶制度的区别就可以看到波浪线的起伏,那么其他的种种同样如此,管中窥豹方能见到原貌。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可是书生的背后代表了非农人口的比例,而非农人口则是文明高度的体现之一。
同样的道理。
旧时朝廷的工程立项与预算日程表中,修衙通常被列为“不急之务“,反倒是修学校鼓励孩童读书才是地方官府重要的考核之一,那么单论这一条又是否比后世更文明呢。
至少在当下的明朝,各地日异月新的局势下,官衙仍然是原来的面貌,有限的资金投入了其余的方面,例如兴办社学、府学,聘请教谕等等。
至少没有地方官府敢把衙门修的漂漂亮亮,却又敢拖欠学校的薪资,否则只需一封弹劾,当地官员立刻要丢了乌纱帽,名声也要坏了。
这才是朱高炽的底气。
他敢于在十五世纪大明推动工业化社会,绝对不是无根之萍。
不光是千年来各行各业技术上的储备,发达的农业技术,社会人文,对外影响力的高度等等,都使明初具备发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但是呢。
谁又能想到永乐朝如此的强盛辉煌,却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一切的成果灰飞烟灭,短短的时日间开始了大倒退。
人们想出了无数的理由,文官的责任,太监的责任,军队的责任朱高炽看来,其实就是皇帝的责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权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就在皇帝。
正如万历末期的萨尔浒之败,责任就在万历。
万历的胡作非为,把朝廷治理视作儿戏,当做与大臣们赌气的手段,如果不是张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击了。
也正是因为万历的无作为,导致了大明的党争走向了敌我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其实天启皇帝是有一套的。
天启看人看得准,最初的几年还没弄明白,但是天启三年已经大致弄清楚了朝廷的局势和派系,只是他意外落水死的太早。
结果他一死,压下片刻的党争反弹的更厉害了,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崇祯。
这货就是纯纯的屌丝心理,干的都是屌丝们推崇的治理的手段,其中之一例如谁说自己行就让谁上,做的不好就杀了换人。
手段太操了。
如今永乐十八年了。
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棣比历史上晚登基了两年,也就是说还有不到三年,朱棣可能就要寿终,朱高炽无法预料自己的寿命是否仍然会如历史一般。
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朱高炽最在乎的事情。
长子朱瞻基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历史证明了未继承大统的继承人,当继承了皇位后,并不一定表现的仍然好,反而表现的更坏的更多。
三代之治的背后,代表了皇权的高度稳定。
没有任何将领和官员可以反对皇权,当长子朱瞻基不成器,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年就能败坏大明的现状。
但是朱高炽也不能取消皇权。
皇权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上千年,犹如一片乌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已经深入人心。自己打压皇权,只会为大明埋下内乱的种子。
赵宏不错,平安也不错,但是平安死的太早了。
张辅朱能也不错。
但哪怕是张辅也阻止不了大明的皇帝败家。
朱高炽想要留一些后手。
狡兔三窟。(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