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太子殿下的短板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六百八十一章 太子殿下的短板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三脚耧车变为七脚耧车,七脚耧车之后,发明了十二脚耧车,随着机器的重量,以及需要的力,一头牲畜已经无法满足。

    北平的军户们开始使用两头牛并排。

    “咔咔咔。”

    经过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的麦地上,几名工作人员使用新的蒸汽机,在田埂的另一头,用滚筒卷动铁丝拉动下面是铁轮的新式播种机。

    一行下来可以播种三四十尺宽,可是需要搬动新式播种机,这个过程仍然费时费力,而且使用的成本不低。

    军户驱赶着两头牛,拉着九脚耧车,仍然是北平周边军户的主要耕种方式。

    农忙的时候全家齐上阵。

    从早干到晚。

    老人们露出欣慰的笑容,而片井区的少年们满嘴的抱怨,他们从小不缺吃喝,羡慕城里富人们的生活,喜欢去城市里游玩,不愿意留在田地。

    “你也不看看你是什么人。”

    “你不好好种地,整日游手好闲,长大如何成家立业,名声坏了,谁家敢把女儿嫁给伱。”

    听着大人的骂声,少年满脸的不服。

    他骑上马离开,与伙伴们汇合后,赶往了繁华的城市。

    少年们偷了家里的酒,找了一处安静的地方,几人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喝起酒来。

    “我以后要从商,才不种地呢。”

    “对。”

    “我听我二叔说过,南洋那边去了好多人,都过上了地主们的生活,每日不用干活,盯着下面的人干活就好了,他们每天清闲的很,还很有钱。”

    “老一辈的观念落后了,还想着自己干活,一天不干活就觉得不舒服。”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

    大明立国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前朝生人已经成为了少数,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工业化的北平,十来岁的年龄,满是自己对世界的好奇。

    他们不愿意过父辈的生活,喜欢过人上人的生活。

    因为片井制度的原因,以及田亩的增加和改动,人均资源变多了,乡间的人口在变少,北平周边的山林越来越繁荣。

    孩子们不再喜欢打猎,他们已经厌烦从小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充满了热切。

    与此同时。

    大兴片坊的坊长,正在统计市坊里的人口,坊里有多少户,每户多少人,从事什么职业等等都需要登记,越是访问,坊长越是不可思议。

    “没想到我们这小小的片坊,卧虎藏龙啊。”

    傍晚的时候,左邻右舍们在大槐树下聚齐,有的人下棋,有的人们侃大山,还有的人说悄悄话,各色各样,坊长身边不缺说话的人。

    “哦?有什么说头。”

    人们好奇的问道。

    “就说你李大娘家的二小子,你们还记得吧?”

    “记得记得,不是说去了武昌工作吗。”

    “诶,老黄历了,早就没上班,而是去了渤.渤什么来着,总之是很远的地方,在海外呢。”坊长夸张的说道,人们忍不住惊呼。

    “怎么去了那么远?”

    “人家发财了呀。”

    “他在那里有上千亩的庄子,庄子里的人都在为他干活,他都成了老爷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天天有人伺候,这日子过得比神仙还快活。”

    “难怪好多人要去海外。”

    “你也可以去啊。”

    “我可不敢,那么远的地方,我去作甚,我现在过得挺好的,才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叶落归根,咱的根在这里呢。”

    “对,死在异乡就成为了孤魂野鬼,生生世世不得投胎。”

    人们七嘴八舌。

    有的人羡慕,有的人鄙视,还有的人无所谓。

    坊长敏锐的发现,社会好像变了。

    片坊里的确是“卧虎藏龙”,以前片坊里的“大户”就那两三家,人人敬称员外,如今呢,据自己所知的有钱人不下于十几个,各个都比以前的员外有钱。

    许多人常年不在家,甚至还有已经全家搬走的。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往的穷小子,说不得哪天就翻了身。

    报纸上刊登了皇帝归京的消息,民间并没有太过在意,至于什么宗藩体系,什么成立新都司的新闻,也只是让百姓们惊叹了几声,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

    人们习以为常,不再为此激动,已经当做天经地义的常态。

    大明太大了。

    大到了不可思议。

    朱棣已经感动了很多方面的被动,解决了暹罗的事情后,启程回京,虽然民间百姓们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朝廷有很大的动静。

    朱高炽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恭祝大明皇帝凯旋而归。

    京城里人山人海,满街撒花,旗帜飘扬。

    朱棣真的老了,朱高炽也四十多岁,两父子忍不住的感叹,岁月不饶人,在时间的面前,人人公平。

    这一回朱棣没有返回朝堂之上,甚至把兵权也全部托付给了太子,连整编军队的大事,也交给了太子处置,聪明的人都看到了,这是老皇帝在向继承人交付家业。

    朱高炽开始接见各地的都督与总兵。

    大明边疆的武官轮流返回京城进行述职,以及接受新的考核,并且觐见太子殿下,由太子殿下批复新的去处和职位。

    朱能、张辅获得了大明的侯爵。

    内藩属国需要驻军,包括高丽藩属国、琉球三藩属国、狗奴藩属国、暹罗藩属国,其中高丽藩属国驻扎五营,琉球三藩属国合计扎两营,狗奴藩属国扎六营,暹罗藩属国扎五营,合计十八营五万四千余兵。

    塞北地区驻扎三营,塞南行省驻扎五营,奴儿干都司驻扎五营,西部七省驻扎二十营,合计三十三营十万兵。各宣慰司驻扎一营,包括老挝宣慰司、车里宣慰司等等,大大小小合计三十九营十一万七千兵。

    筑紫都司驻扎九营、芭提牙雅都司驻扎八营、素可泰都司驻扎十一营、渤尼都司驻扎三营,合计三十一营九万三千兵。

    京营六十营,合计十八万兵,每三年为期,京营与边营轮调十营。

    每营设立固定营区,营区设守备、战时设游击将军,上有参将、内总兵外都督,不同的职责,区分了守与作战分离的军事制度。

    遇大战时,京营抽调至多一半,与每个方向的军区协力出兵,由朝廷单独任命元帅。

    海军也进行了调整。

    除了沿海地方的巡逻舰队,包括内江各水师,海外的地方舰队外,朝廷成立三大舰队,分为北方舰队,南方舰队,外海舰队。

    海外兵团进行了整改,内藩属国的海外兵团全部调走,兵权归于当地大明驻军,海外兵团只允许在外藩属国内活动,终止了高丽的商行对海外兵团的影响力。

    大明不承认五级宗藩体系以外的地区和势力,也就是说除了宣慰司宣抚司内藩属国之外,都属于海外兵团活动的地盘。

    每营的口粮,军饷,物资由兵部规划和提供,战时则另外供应。

    军队使用铁道,铁道系统必须全力支持,但是必须要获得朝廷的指示,只有接到朝廷的旨意,各地铁道方能配合军队,否则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万事万物的发展必有逻辑。

    历史上十五世纪中叶,暹罗吞并了素可泰藩属国,因为国土面积的增加,所以进行了土地和制度的改革,从部落进化为王国。

    大明也是如此。

    大明的疆域太大了,为了国家的稳定,大明新一轮的军事改革,主要以稳定的方向为主,力求军队的秩序控制在朝廷的手中。

    但是又吸取了历朝的经验,施行京营和边营并重,为了不让边营做大,所以让京营与京营轮调,又为了不让京营的统治权落到边营的手里,所以又制定了时间和控制了轮调的规模。

    为了不让京营长久的和平以至于战斗力下滑,导致不能打仗,与边营的实力发生变化,所以在大战的时候,京营需要出动,反而是参加战斗最多的一方。

    可为了保障京营不至于全军覆没,以及不影响京城的安危,所以又规定了京营至多抽调一半的规定。

    种种的方案,一环套一环,吸取了历来的教训,又考虑了当下大明的需求。

    一百二十万陆军,三十万海军。

    以京城,内陆省,边区,都司,宣慰司宣抚司,内藩属国,外藩属国层层套圈,形成了大明的新军事体系的制度,保障大明天下。

    平常的时候,军队的后勤,操练种种,由兵部维持供应和监督考核,五军都督府则管理卫所事宜。

    朱能、张辅等侯爵勋贵将领挂职五军都督府,平常的局部冲突由当地军区负责,遇到大的战事,则由朝廷委派这些高级将领担任一方主帅,协调各营。

    赵安这种领兵在外的都督,他们最后的升路线也是如此,最后的尽头就是挂职武军都督府,在朝廷中央用更高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也离开军队,避免了直接的接触。

    简而言之,中低级武官的权利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实力,在中高级武官的层面上,则加强了朝廷的控制力度。

    在朝廷的眼里,地方上的小冲突,守备级别的武官已经能应付大多数的情况,到了超过守备级别武官能力范围的事情,就是朝廷需要考虑的,用京营和当地的军事力量来平息。

    守备手里最高的兵力是三千人,足够应付地方上的冲突,而又不至于威胁到朝廷。

    然后是军区的分守和参将们。

    守备以下可以根据形势决定是否率先行动,而军区的分守,特别是参将级别,他们的行动需要经过朝廷的同意,能调动的兵力高达近万人。然后是总兵和都督,规模在一万到数万不等,最后是朝廷出面,协调京营和当地军力,规模在五万以上。

    而且到了上万人规模的军事行动,没有后方的物资补给也是维持不了多久,这种情况是必须依托地方官府和朝廷支持的。

    如此巨大的变动,引起了所有人的眼光,人们都在分析朝廷的思路,希望从中明白国家治理的方式,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太子殿下在北平的时候,那时太祖皇帝还活着,形势很独特。”

    四夷馆的刘一儒,在家里与几位弟子闲聊。

    因为宗藩体系的改革,四夷馆的地位直线上升,外事部门的权利和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一儒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并不小。

    几名弟子非常的恭敬,也对朝廷的规划很好奇。

    他们这些人,当年的时候还很小,因为地位的原因,并不太清楚朝堂上的变化,他们听到老师的言语,感到了好奇。

    太子殿下难道不是一直以来如此吗。

    刘一儒没有讲原来的皇太孙是谁,这是朝廷多年来不谈的事情,在如今学校的教科书上,皇太孙指的就是现在的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曾经在北平说,他是打下的天下,其实并不是。”

    刘一儒感慨道:“太子殿下的态度很强硬,只是为了他入京城后,方便他推行工业化的改革,实际上太子殿下对于兵事参与的不多,一直是皇上亲自组织的。”

    这里没有外人,弟子与儿子没有区别,刘一儒同样需要培养新一代的继承人,所以隐晦的提醒,“皇上年岁已高,所以为了补偿太子殿下的短板,新的军事改革以稳为主,其实是权利的交替,也符合当下太子殿下的需求,可见圣人为了太子真是用尽了心思啊。”

    还有更多的语言,刘一儒没有说明。

    从他的角度看来,太子殿下的改革,多年以来得罪了太多的人,而权利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其实太子殿下的处境很危险。

    哪怕是大明工局,难道内部没有不满的声音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大明加强在宣慰司宣抚司与藩属国的管控,因为大明的实力,没有人敢反对,不代表土司们乐意接受,同样的道理,大明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在大明生产力急速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财富水平大大的增长。

    为了拉低贫富差距,太子殿下牺牲上层阶级的利益,用来弥补下层阶级,虽然是延缓另类的“土地兼并”,但是许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是真实的。

    明明可以挣一百万,结果因为大明的政策,只能挣五十万,其余的五十万,白花花的银子,分给了穷人们。

    虽然对大明的未来有好处,可是对自己的损失,谁又能看得开呢。

    皇上活着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太子殿下保驾护航。

    皇上武功非凡,前所未有,在军队的影响力更是直接的体现,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太子殿下,那么皇帝死后呢,太子殿下还能不能如当下这般的安稳,可以随着心意来轻易的改革。

    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他们的地位和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注定了他们无法发挥关键的作用。

    老百姓太远,而利益阶层太近。

    在高丽的商行们得势,以及暹罗那边的势头,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苗头出来。

    太子殿下堵住了国内的口子,却无法堵住海外的口子,越来越多的势力开始在海外发展起来了,这些都是新的格局,依托于大明身上发展的极其迅速。

    十年、二十年后,同样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与国内又千丝万缕,难以分清。

    ——

    “天下从来不缺聪明人,聪明人太多了。”

    朱棣自从回来后,身体就有些不好,笑着对长子说道。

    乾清宫的东暖阁。

    朱高炽坐在椅子上。

    对于朱棣的看法非常的认可,上至宋朝的一名官员所写的文章,告诉了底层人如何出头,从思想到做法,给了非常明确的道路,这条道上遇到的所有情况,每种也给了详细的解释以及应对方法,乃至于江湖术士的奇书,对人性的揣摩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朱高炽并不觉得自己比谁更聪明,只是因为自己了解很多这个时代没有的知识。

    “你怎么看?”

    朱高炽的此番军事改革,有七成来自朱棣的安排,没听到父皇的询问,朱高炽平静的说道:“让他们出海,也是儿臣的目的。”

    如何引导国内的人口迁移到海外。

    以人为本,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下,符合百姓们的需求,必须还是以利诱之。

    西方的大航海,是穷困的人们活不下去了,往海外的求生之路,属于他们的需求,那么打压国内的利益阶层,逼迫他们把精力放在海外,同样是朱高炽造就的需求。

    人们追求财富,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很难保持得住本心。

    无论是儒学还是其余的学问,为了利益出卖一切能出卖的,是多数人的选择,包括老百姓也是如此,只不过普通的老百姓们没有出卖一切的门路和资本而已。

    后世园区那么多人,有几成是真的被骗过去的呢。

    这是人性造就的。

    有勤劳实干想安稳的人,也有坑蒙拐骗想走捷径的人。

    想要骑在别人的头上当老爷,想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奢靡的生活等等,那就离开大明吧。

    让大明国内留下勤劳实干想要安稳过日子的人,保持中华民族的美德。

    那些想要过人上人的人就去海外。

    既满足了人口的扩张,又为大明的生产带来了补充,还保持了大明国内的朴素风气,这才是朱高炽想要看到的。

    后世阿普说的好啊。

    以前去老鹰的人都是各国勤快能干的实干人,后来去老鹰的人许多是贪官污吏的后代,让老鹰走向了衰败的道路,他要禁止这些人进入老鹰,可惜阿普被赶下去了。

    光一个商业发达是不行的。

    靠着工业,英国打败了商业发达荷兰。靠着工业,美国竞争过了商业发达的英国。商业的确能带来更高度的经济水平,可是工业才是商业的根基。

    工业空心化的老鹰,商业经济再发达,可是明知道自己的工业越来越差劲,可也用尽了办法也无法让制造业回流,因为老鹰缺乏勤劳实干的百姓。

    见到儿子的态度,朱棣放了心。

    朱高炽不在乎有多少人反对他,这辈子他只求问心无愧四个字。

    军事改革告一段落后,朱高炽再次下旨,重申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宗旨,要求学校带头,加强户外综合课程,加强劳动课。

    各所社学县学府学,学生们人人都要参与劳动。

    卫所社学加强对军户子弟的操演,

    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两手抓,谁也不能落后,要求各大剧院,歌舞院等开办新活动,歌颂军人,歌颂工人,歌颂军户,歌颂百姓。

    乡下。

    城里的孩子们在学校的带领下,由他们的教谕负责,来到学校规划的片区,在片井里播种。

    军户们富裕了起来,他们有一百亩的土地,并不是每亩田都会耕种,所以也乐意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田地上干活,总比空着强。

    孩子们每年都要在乡间劳动,虽然很辛苦,各个怨声载道,可是已经习惯了如此,虽然嘴上抱怨,干活的速度并不慢。

    军户的孩子们,在卫所的百户带领下,骑着家里的马带上弓矢与火铳,往更远处的大山或者林子里打猎,他们出一趟门需要四五天。

    军户的子弟们喜欢这样的活动。

    离开了厌烦的家乡,孩子们学着大人的口吻,把自己当做大人一样的交谈,这时候每个孩子都在互相较劲,看谁射的准。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内地。

    他们或者自己积攒了一笔钱,或者找族人借,又或者去粮票银行申请贷款,去海外当庄园主。越来越多的庄园在渤尼都司、素可泰都司、筑紫都司等,包括高丽、暹罗等藩属国建立起来。

    他们的实力强一份,当地藩属国的实力就弱一分。

    暹罗的衰败,与北部地区的混乱,引起了缅甸宣慰司的贪婪,终于入侵了暹罗北部,冒犯了素可泰都司,当地的总兵要求缅甸宣慰司退兵。

    缅甸宣慰司的土兵们并没有听从,他们大势在当地烧杀抢掠,当地的部落被消灭了一个又一个。

    暹罗国王只能自保,至于素可泰都司,既然属于了大明,暹罗国王更不会多此一举,只要缅甸宣慰司的土兵们不来侵犯自己就可以了。

    部落们得不到原来国王的支援,而素可泰都司还在军事改革,没有第一时间支援救助,导致当地血流成河,面对强大的缅甸宣慰司,当地部落并无力反抗。

    部落之间的战争是很残酷的。

    缅甸宣慰司的形势又非常的复杂,虽然受封大明,实际上有许多的势力存在,连大明朝廷也分不清,后世都是如此,何况于当下,当地的明军也不敢轻举妄动,选择先收集情报。

    边地充满了骚乱,而内地的发展却在日异月新。

    工业化的大明,巨大的体量,犹如无底洞般吞噬周边一切养料。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