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朱棣:哥哥们都去哪里了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六十六章 朱棣:哥哥们都去哪里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从北平调来的新军,本来是朱棣的底气,如今却哭笑不得,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推诿。

    朱元璋不开心了。

    “你大手一挥,几百万石的物资输送去了北平,你们父子齐心的紧,悄悄挖老子的根基,老子要几营新军你们父子却舍不得?”

    听到朱元璋的大骂,朱棣连忙举手投降。

    立马乖乖的写信去了北平。

    朱棣一时间都分不清楚形势。

    父皇到底是不是真心让权给自己。

    说父皇不是真心吧,京城的军队的确是在过渡给自己,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将领。

    说父皇是真心吧,朱棣有些底气不足了。

    朱棣忍不住猜想。

    父皇最能审时度势,借势而上,该不会给他们父子下的套,让他们两父子钻进来。

    父皇是有这个本事的,否则也到不了今天,可想来想去,朱棣懒得去想了。

    不是朱棣选择了放弃,而是他有所凭。

    因为三哥不行了。

    根据御医传来的消息,御医们隐晦的说,晋王可能就这几个月了,甚至可能熬不过冬天。

    晋王仍然留在山西晋王府,没有人敢轻易动他,朱高炽怕路上有个意外,以至于自己说不清楚。

    所以其余的藩王都被“请”去了北平,唯独晋王仍然留在太原。

    山西的名医被请去晋王府,京城也派了御医。

    而晋王的病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越来越严重,已经下不来床,需要人伺候。

    大哥死了。

    二哥死了。

    三哥也要死了。

    五弟是指望不上的,父皇早就放弃了五弟,任由五弟去玩他的草药。

    同胞五兄弟。

    父皇如今能指望的只有自己,而自己这些年来,朱棣自认为做的不错,所以朱棣不信父皇看不清现实。

    这就是大势。

    朱棣内心有把握。

    不过自己得抽空去新军营转转,总要露个头,不然新军营以后真就只听父皇的了。

    “纪纲。”

    “标下在。”

    “准备准备,孤后日要去新军营。”朱棣吩咐道。

    “尊王旨。”

    纪纲恭敬的说道。

    如今明眼人都知道,这位锦衣卫大挡依附上了燕王,未来必定是第三任锦衣卫指挥使。

    李道信并没有打压纪纲。

    一朝天子一朝臣。

    李道信并没有生出不该有的野望,要在下一代新君手中继续掌控锦衣卫。

    乡野的舆论,许多人否认圣人有易储之心。

    而他们这些人不但知道圣人有易储之心,甚至已经准备了年余,就差临门一脚。

    可能是蝴蝶的翅膀。

    更可能是因为北平闪击太原而生出的气闷,在朱棣的书信抵达北平的时候,躺在病榻上半年的晋王,终于传来了病死的消息,没有熬过冬天。

    “幸亏让皇爷爷派了太医,否则三叔的死,我可就说不清了。”朱高炽感叹道。

    晋王的死,对于朱棣的处境是好事。

    所以朱高炽内心其实有些高兴。

    他和晋王没什么感情,这些年连面都没有见到过,不过在人前肯定是不能表现出来的。

    笑着笑着,朱高炽笑不出来了。

    新军改名成了豕勇,看朱棣字里的意思,朱元璋收服了不少将领的人心。

    派去京城的新军营,以后是姓小朱呢,还是姓大朱呢,又或者姓老朱呢。

    朱高炽有些摸不准。

    金忠和葛诚,两人从朱高炽手里接过朱棣的书信,看完后同样面色复杂。

    “该不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吧。”

    金忠讶然道。

    葛诚忍不住侧过头盯着金忠。

    小王爷寻常不重视上下尊卑,以至于先是房宽的猪突,后有金忠的肉包子打狗

    金忠也反应过了自己失言,连忙向朱高炽告罪。

    朱高炽摇了摇手,没有怎么在意。

    “皇爷爷说的也没错,几百万石的物资发来了北平,别说三个营,十个营也能给他。”

    “只是父王信中说,希望我暂缓改制的事情,你们怎么看呢?”

    朱高炽不会改变主意,但是要考校下下面的人。

    “工业化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传统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必然需要改变人才供应的。”

    “正如小王爷所言的大工厂小衙门,科举虽然不会取消,但是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

    金忠很快说道。

    葛诚也跟着点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北平的改革,是被北平的需求所推动的。”

    听到两人的认知,朱高炽露出满意的笑容。

    只有对事物有清楚的认知,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先有汽车,才催动了交通法。

    先有船舶,才催动了航海法。

    先有飞机,才催动了航空法。

    是工业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人们的物资,才促进了先进思想的诞生,这才是事物发展的顺序。

    一个文明的先进性,必然是由生产力的高度来支撑的。

    为什么古代先进文明必然诞生于富裕地区呢。

    因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出现大量的人有余力去思考,去想更多的东西。

    众多人集思广益下,诞生了许多的思想。

    文明是富裕身上开出的花。

    犹如古人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连脱离劳动阶层的人口都没有的地区,靠什么去诞生文明呢,天上掉下来吗。

    “我认为万事有度,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平衡点,超过了这个平衡点,必然会朝坏的方面发展。”

    朱高炽说道。

    “科举也是如此,科举是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程度所达到的高度,这本是好事。”

    “但犹如宋朝。”

    “宋朝绝对是我们自古以来,中华在科学与技术处于最黄金的时代。”

    “而科举更是在宋朝达到了巅峰,我认为就是超过了这个度。”

    “所有的人才都被科举所吸引,天下聪明人都想着去科举,阻断了其余行业人才的供应和交流。”

    这个观点不是朱高炽自己认为的。

    而是中西方主流学者的认识。

    不是那些西方最伟大,中华必然愚昧的中国极端者所认为的,也不是西方是世界中心的西方极端者认为的。

    有些更客观的理论,朱高炽比较认可。

    宋朝的科学和技术,在同时代超过了所有的文明,科举更是其余文明没有的伟大文明成果。

    打通了下层百姓向上发展的通道。

    但同样随着科举的发展,超过了本该有的作用,对社会分工体系造成了恶劣的破坏。

    “我在北平改革科举,阻力都如此之大,父王认为应该等诸事妥当后再开始。”

    金忠和葛诚忍不住点头。

    对北平模式批判声音最大的,其中就有科举的不满。

    朱高炽接着说道:“我不这么认为,现在的改革阻力才是最小的,由北平当做试点,北平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开来。”

    “既不影响北平模式的发展,又最大程度的减低反抗的声音,又有皇爷爷的威望在,天下就乱不了。”

    小王爷的话说的有道理。

    其实应天府有些人的话也没有错。

    小民是民,大户是不是民?

    葛诚其实也不希望天下大乱。

    像葛诚这种人并不少。

    朱高炽也不希望如此。

    正如他所言,任何事都有度,对大户的打压也是要有度的。

    不是为了打压大户而打压大户。

    就说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来自大户,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更不提其余的学家,同样绝大多数来自于大户,这是必然的现象。

    就说北平现在有名的几位数理家,有哪个不是来自于地主家庭呢,难道一边打击他们,一边让他们发光发热?

    “科举是会延续下去的,但是对科举的改革也必然会延续下去,这是北平社会工业发展到如今的必然需求。”

    朱高炽向下面的官员们讲述未来的方针,以稳定己方的人心。

    “在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满足百姓们的需求,也要合理的保障大户的财产,双方是没有根本矛盾的,只是要遏制住超过本身所应该占有利益的部分。”

    朱高炽的话,很快通过官员们的口,传到了北平的社会上。

    小王爷并不敌视大户。

    什么叫大户。

    大户的标准是不停变化的,大户永远是存在的。

    存在即有道理。

    “一边说不敌视大户,一边打压大户,两头的话都让燕世子说完了。”有乡绅笑道。

    “既然不敌视大户,当初老夫和军户经济合作社的官司,明明是老夫赢了,为何后来又改判,岂不是哄骗我等。”

    有些大户在不满。

    同样有些大户已经悄然转变了。

    有的大户加入了工业,开始办起了工厂或者商号,还有些大户子弟去学校当先生,或者加入银行等一些高水平的行业。

    有名理数家。

    发明了一套数学理论。

    他把北平模式通过数学理论整理出来了一个模型。

    农具,化肥,种子,地力,农药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统计,得出了一个数据。

    养活五百万人需要多少田亩,这些田亩以如今北平农户的生产效率,需要多少人家从事农业生产。

    根据这个数学模型,可以轻易的算出,投如多少农业人口,可以得到多少粮食产出。

    这些粮食产出,平均到人口,又是每个人平均消耗多少粮食。

    这项理论被技术报发表,取名为周氏人口社会理论。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